首页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下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的口琴格内.)1.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A.2.5mB.2.5dmC.2.5cmD.2.5mm【考点】长度的估测.【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解: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2.5cm,而2.5m、2.5dm、2.5mm都不符合实际.故选C.【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2.我们需要蓝天白云和纯净的空气.但大气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PM2.5是近年来出现的令人讨厌的一个新名词.这可恶的家伙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0.0000025m)的颗粒物,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把μm换算成m)正确的是()A.2.5μm=2.5μm×10﹣6mB.2.5μm=2.5×10﹣6C.2.5μm=2.5×10﹣6mD.2.5μm=2.5×10﹣9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一个正确的物理数据包括两部分:数字和单位;单位换算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1μm=10﹣6m.【解答】解:A、2.5μm×10﹣6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B、换算结果没有单位.此选项错误;C、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此选项正确;D、2.5μm=2.5×10﹣6m≠2.5×10﹣9m.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长度不同单位进率及单位换算过程的掌握,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3.下列有关测量的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想法减小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错误是能避免的C.选用精密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D.只要认真地测量,误差和错误不是不可避免的【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21\n【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2)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解答】解:(1)误差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小,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B正确;(2)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使用精密仪器测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3)认真测量可以避免错误,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B.12.35cmC.12.36cmD.12.34cm【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解答】解: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cm.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5.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左四幅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考点】匀速直线运动.【专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解答】解:21\n①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速度不变,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②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路程不变,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符合题意;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对于图象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图可知,经过8s,s甲>s乙,由v=可知,v甲>v乙,故A错误.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C.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21\n【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A、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B、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慢,其次是液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B错误;C、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故C正确;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与能量,属于基础题.8.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女高音比男低音()A.音调高,响度小B.音调高,响度大C.音调低,响度小D.音调低,响度大【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解答】解:因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所以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这里的“轻声伴唱”是指声音小,即响度小.故女高音比男低音音调高,响度小.故选A.【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9.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解答】解:因为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人能够区分声音频率范围进行解答.10.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21\n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21\n11.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解答】解: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说明发出声音的响度基本相同;而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玻璃杯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少的玻璃杯振动快,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故发出声音不同是音调不同;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12.如图是三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可知三个声音()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图析法;声现象.【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解答】解:读图可知,三幅图中,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只有图形的形状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音色.故选C.【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13.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到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21\n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乐器商店的标志【考点】物理常识.【专题】声现象.【分析】本题是一道物理常识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解此类题目,不仅要求我们对物理常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对现实生活多留心观察.【解答】解:如图,图中一个喇叭被一道斜线划掉,就是禁止鸣笛,保持安静的意思.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交通标志的认识,是一道生活常识题.14.下列实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B超检查身体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考点】声与能量.【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2)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解答】解:A、利用B超检查身体,就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符合题意;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就传递信息来说,声音有“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就传播能量来说,声音有“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洁牙齿等.15.如图所示是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实验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故A错误;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故B错误;21\n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故C错误;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且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四幅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加强对读图题的理解和认识.16.在标准大气压下,固态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9℃,因为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所以液态酒精、煤油、水银的凝固点分别是﹣117℃、﹣30℃、﹣39℃,南极的最低气温达到﹣89.2℃.要测量南极气温,你认为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温度计来测量()A.酒精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以C.水银温度计D.煤油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以【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解答】解: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9.2℃,这个温度下,煤油和水银已经成固态的了,所以不能用煤油和水银温度计;此时酒精还是液态的,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判断在所测温度下温度计内的物质是否为液态.17.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变慢的是()A.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处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解答】解:A、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处,可提高温度,同时加快空气流动,加快了水的蒸发,不合题意;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控制了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表面积,可有效减慢蒸发,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利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来改变我们的生活.18.如图所示是某物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21\nA.该物质的熔点是80℃B.该物质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C.BC段表示物质熔化过程,经历时间约15minD.物质从A点开始熔化,到D点熔化结束【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专题】图析法.【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在熔化图象上表现为:晶体有一段水平线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所对应的温度是该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持续上升.【解答】解:A、从图象上可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是80℃,也就是该物质的熔点,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BC段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分析图象可知,该晶体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时熔化结束,历时15分钟,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象中的AB段表示该晶体处于固态,吸热升温,还没有熔化;B点开始熔化,到C点熔化结束;CD段已全部变为液态,继续吸热升温,故D不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求学生理解图象上每一段表示的含义,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19.如下四幅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哪一幅反映非晶体的熔化图象()A.B.C.D.【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图析法;图像综合题.【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段,此时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21\n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呈上升趋势;凝固过程放出热量,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呈下降趋势.【解答】解:A、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C、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抓住晶体的特点,掌握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属于基本技能,读图时需要认真,防止一时疏忽而搞反.20.初冬的早晨,树枝上往往挂满了霜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A.液化B.凝华C.熔化D.升华【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是一道热学基础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21.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h,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80km/h.【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速度计上的单位是km/h,根据指针指示读出速度值;(2)根据速度计上的里程数算出行驶路程,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1)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速度值为80km/h;21\n(2)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561km,图乙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601km,半小时内行驶的路程s=13601km﹣13561km=40km,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80km/h.故答案为:80km/h;80km/h.【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速度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2.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驶18min才能到达机场.【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从标志牌可以看出距离和最高限速,根据公v=可求行驶时间.【解答】解:由标志牌知:最大行驶速度v=100km/h,距机场s=30km由v=得:t===0.3h=18min.答:至少行驶18min才能到达机场.【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还要懂得交通标志牌上数值代表的意义.23.如图所示,兔子和乌龟在全程为s的赛跑中,兔子跑到树下用时t1,树下睡觉用时t2,醒后跑完剩下的路程用时t3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团体赛中,乌龟驮着兔子水中游,兔子背着乌龟地上跑,实现了双赢.兔子在乌龟背上说:“我是静止的,又可以悠闲的睡觉了!”兔子说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乌龟为参照物的.【考点】速度的计算;参照物及其选择;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压轴题;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分析】已知总路程,总时间就是三段时间之和,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就叫参照物,兔子在乌龟背上,相对乌龟来说兔子是静止的.21\n【解答】解:平均速度.兔子与乌龟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兔子说自己静止是以乌龟为参照物.故答案为:;乌龟.【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参照物的选择,求平均速度关键是求总路程和总时间,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24.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选填“音调”、“响度”、“音色”).【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解答】解: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35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35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声源处,响度.【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25.如图,两个相同的水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壶嘴口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出:房间乙(选填“甲”或“乙”)的温度高.【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21\n【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房间的温度越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越明显,据此分析房间甲和房间乙的气温.【解答】解:“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甲房间壶嘴冒出的白气多就说明了甲房间的气温低,乙房间的白气少就说明了乙房间的气温高.故答案为:液化;乙.【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受冷,温度差越大,液化现象越明显.26.小颂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她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她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她上学的平均速度为1.2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求出小颂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v=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总路程s=600m,则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s1=s2===300m,由v=得,小颂通过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300s,小颂通过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200s,所以小颂上学所用的总时间:t=t1+t2=300s+200s=500s,则她上学的平均速度:v===1.2m/s故答案为:1.2m/s.【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难度不大,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27.2022年9月3日的纪念抗日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飒爽军姿,告知全世界,威震小日本,展我军威,扬我国威…(此处略去929个字)于是乎我感慨:“我是中国人,我骄傲”.请让我们重温经典.习大大温情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人民解放军坚定回应:“为人民服务!”.21\n(1)习大大和人民解放军的声音是靠人的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内.(2)飞机以180km/h的速度以“70”造型匀速飞过天安门上空,这里180km/h=50m/s.(3)习大大乘坐的国产“红旗牌”轿车1min内匀速通过的距离是300m,那么小轿车的速度为5m/s.(4)以“70”造型中的任何一架飞机作为参照物,其他飞机都是静止的.(5)被中国民众亲切地称为“彭麻麻”的“彭妈妈”是著名歌唱家,她演唱的《我们是黄河泰山》、《父老乡亲》等脍炙人口,她的歌悦耳动听,可好听了,是指她的声音的音色好.【考点】声音的产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声现象.【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靠介质;(2)1km/h=m/s;(3)根据公式v=计算;(4)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5)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解答】解:(1)习大大和人民解放军的声音是靠人的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内;(2)180km/h=180×m/s=50m/s;(3)小轿车的速度:v===5m/s;(4)“70”造型中的飞机以相同的速度运动,选择任何一架飞机作为参照物为参照物,和其它飞机之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70”造型中的任何一架飞机作为参照物,其他飞机都是静止的.(5)、“悦耳动听”是指声音有着好的品质,是指声音的音色好.故答案为:振动;空气;50;5;静止;音色.【点评】本题以纪念抗日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力学和声学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28.在25℃的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1531m.真空中的声速是0m/s.【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声现象.21\n【分析】①先算出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公式s=vt求出此处海底的深度;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解答】解: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2s=1s,由v=得,海水的深度:s=vt=1531m/s×1s=1531m.真空不能够传声,所以声速为0.故答案为:1531m;0m/s.【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29.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即形成雨.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0.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9℃,读作零下4.9摄氏度.【考点】温度.【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温度的单位叫摄氏度,摄氏单位是这样规定的: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1份代表1度,读作1摄氏度.【解答】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21\n“﹣4.9℃,读作:零下4.9摄氏度或负4.9摄氏度.故答案为:100;零下4.9摄氏度.【点评】本题考查了摄氏温度的规定,知道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就是摄氏温度,在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三.实验探究题(共29分)3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圆形物体的直径是1.10cm.【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定量思想;图析法;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2)末端刻度值为3.10cm,圆形物体的直径为3.10cm﹣2.00cm=1.10cm.故答案为:1;1.10.【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2.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声音的音调与响度的探究实验.步骤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1)现象: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步骤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2)现象: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探究题;控制变量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1\n【解答】解:(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能听到发出的声音的响度,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将听不到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和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2)大;大;振幅;【点评】抓住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而分析声音的哪个特征发生变化,此题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33.同学们在“探究速度的变化”的实验中,所用秒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小车运动的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小车运动的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17m/s;小车运动的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5m/s.(4)分析数据,你认为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计算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在图中找出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所以选择坡度小的斜面.【解答】解:(1)该实验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要使物体运动速度慢一些,所以斜面坡度要小.(3)由图示停表可知,小车全程的运动时间t=5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0.2m/s;由图示停表可知,小车上半程的运动时间t1=3s,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0.17m/s;下半程的运动时间t2=t﹣t1=5s﹣3s=2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5m/s;21\n(4)v1<v2,小车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加速运动.故答案为:(1)v=;(2)小;(3)0.2;0.17;0.25;(4)加速.【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原理、求平均速度、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等问题,由图示停表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是求小车平均速度的关键.34.如图所示是用甲、乙两只温度计分别测量物体的温度,那么甲、乙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8℃、12℃.【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实验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读取温度计示数时,首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数,还要注意是在零上还是零下.【解答】解:(1)图中温度计分度值是1℃,且在零下第8条刻度处,故读数为﹣8℃;(2)右图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柱在10以上第二刻度处故读数为12℃.故答案是:﹣8℃;12℃.【点评】该题考查温度计的读数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看清示数在零上还是零下.35.某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3﹣1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表所示:时间/min…11121314151617181920…温度/℃…95969798989895989898…(1)如图1,组装器材是先固定a,后固定b.(选填“a”或“b”)(2)某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2中A、B所示,则图A中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17分钟时的数据.21\n(4)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点为98℃,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5)排除错误数据,请在图3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象.(6)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对应改进的方法是适当减少水的质量.(7)如图4所示,小试管中装有热水,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的烧杯中,小试管中的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因为水的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而是继续吸热,小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较高;(2)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3)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不同的那个自然就是错误的;(4)液体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加热同时,不再升高的温度即液体的沸点;(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然后把各点连接起来,作出水的沸腾图象.(6)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水的初温太低.(7)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解答】解:(1)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较高,所以酒精灯是用外焰来加热的,组装器材时,通过调整铁圈的位置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故先调整固定a,再调整固定b的位置,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2)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是从第14min开始沸腾的,但是第17min时的数据,与其他的数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4)水从第14min开始就保持98℃不再改变,所以沸点就是98℃;(5)表格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故居表格先描点,然后把所描的点用线连接即可;(6)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水的初温太低;(7)大烧杯中的水吸收火的热量,能达到沸点,达到沸点后,水的温度还低于火的温度,还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的水能沸腾.开始时试管中的水低于烧杯中的水的温度,能在烧杯中吸收热量,达到沸点后,由于在同一大气压下,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水沸点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再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能沸腾.故答案为:(1)a;b;(2)A;(3)17;(4)98;不变;(5)21\n;(6)适当减少水的质量;(7)不能;因为水的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而是继续吸热,小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的沸点,实验过程中加热时间太长的原因等,考查的内容很多,容量很大,但难度不大.36.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空白括弧内的横线仿例子填空,完整说明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图析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熔化是指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固是指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升华是指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华是指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汽化是指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液化是指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解答】解:由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物质由固态的冰变成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答案为:左中:升华,吸热;中上:液化,放热;右下:熔化,吸热.21\n【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物质三种状态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四.计算题(2分+2分+4分=8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答案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37.京沪高铁全长约1320km,G1次动车组9:00从北京南站出发,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于13:48到达上海虹桥站,动车组行驶途中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00m的隧道,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8s.求:(1)G1次动车组从北京南站到达上海虹桥站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G1次动车组从北京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动车组的长度是多少米?【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已知从北京南站出发时间和到达上海虹桥站的时间,求出所用的时间;(2)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北京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3)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v=可求动车组和隧道的总长,总长减隧道长就是动车组的长度.【解答】解:(1)动车组9:00从北京南站出发,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于13:48到达上海虹桥站,则所用时间t=13:48﹣9:00=4h48min=4.8h.所以平均速度v===275km/h;(2)已知v′=288km/h=80m/s,由v=得:火车过隧道通过的总距离s′=v′t′=80m/s×8s=640m,所以动车组的长度s车=s′﹣s隧=640m﹣400m=240m.答:(1)G1次动车组从北京南站到达上海虹桥站所用的时间是4.8h;(2)G1次动车组从北京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275km/h;(3)动车组的长度是240m.【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为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13:02:48 页数:21
价格:¥3 大小:618.8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