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八年级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中国现代史: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二.历史分期:(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至今)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P7】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参加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4、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5.内容:(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共同纲领的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B.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采用公元纪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释义:(3、30、1840)【P2图】:三年以来: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6)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义: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延伸: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P3二、开国大典:【P3图】(1949.10.1)1、开国大典盛况释义:(30、28、54)30万军民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30年,并取得胜利;礼炮齐鸣28响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4门礼炮是代表54个民族。2、庆典议程:毛泽东宣读公告→→五星红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起→→礼炮齐鸣→→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欢庆新中国诞生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4.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西藏和平解放: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开国大典时,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抗美援朝【P8-P12】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原因:(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2)1950年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3)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政府派兵援助。(直接原因)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4.司令员:彭德怀。5.过程:(1)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2)重要战役:五战五捷、上甘岭战役。(3)结束: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6.性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7.历史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二、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1.黄继光:1952年lO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3.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拓展延伸】1.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战争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中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3)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第3课 土地改革【P13-P1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950-1952)1.土地改革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土地改革的概况(1)时间:1950—1952年底  (2)地点:广大新解放区(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具体做法: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6)目的:为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7)实质: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3.土地改革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拓展延伸】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答:(1)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2)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P18-P22】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时间:1953年—1957年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6、“一五”计划成就:【P19历史上的第一】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⑦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3、内容:(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 性质: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拓展延伸】1.“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有哪些?简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答: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第5课 三大改造【P23-P26】(1953——1956)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农业合作化1953年――1956年1.农业合作化原因:(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公私合营1954年――1956年1.背景:(1)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府帮助下,取得一定发展。(2)私营工商业中,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严重扰乱经济秩序。(3)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方式及政策:(1)公私合营: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2)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意义)4.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时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局限性(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拓展延伸】1.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P27-P32】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66年)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2)《论十大关系》和后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八大召开作了重要准备。(2)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探索中的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2)失误: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4)影响: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3.国民经济调整(1961-1965年)(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时间: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3)影响: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4)“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背景和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开始标志: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3.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4.口号:“打倒一切,全面内战”。5.动乱局面的出现(1)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2)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6.斗争:全国动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1967年“二月逆流”。7.结束:两大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逐渐勾结起来,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毛泽东多次批评他们,说他们是“四人帮”。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无限悲痛。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8.评价与反思:(1)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反思:它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三、建设成就1.工业和交通成就(1)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4)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5)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6)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7)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8)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3.“文革”期间科技成就(1)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2)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33-P37】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北京)1.背景:(1)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P35图】(3)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1)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二、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刘少奇冤案)2.结束――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P38-P41】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过程:(1)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2)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影响(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2.开始:1984年lO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3.内容(1)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法治。(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5.结果: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6.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内容: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作用(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了怎样的调整?从中得出什么启示?(重点)(1)调整: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1953年-1956年 农业合作化——土地公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 促进生产力发展(2)启示:①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第9课 对外开放【P42-P45】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2.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3.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4.意义: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2)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2010年批准成立装新疆喀什经济特区、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2.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背景: 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时间: 2001年l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3.意义: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拓展延伸】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答:前提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46-P52】一、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阶段(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①时间:1982年。②主要内容: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中共十三大的召开①时间:1987年。②主要内容: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充实发展:南方谈话(1992年)(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主要内容: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⑥发展才是硬道理。(3)意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的地位及贡献: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2)主要内容: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4.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地点: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1)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2)提出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地点: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主要内容:(1)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地点: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3.主要内容(1)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2)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报告及内容: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53-P58】一、 中国梦宏伟蓝图1.提出: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提出与主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形成过程(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政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2)2014年l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2)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之际,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3.意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 新发展理念1.提出: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内容: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着力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4.意义: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表现:(1)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2)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举措)(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判断。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P60-P64】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确立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确立(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54年)。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4.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设置(1)三级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2)设置情况: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5.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二、 共同繁荣发展P62-63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2.措施:(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P65-P69】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背景:(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综合国力增强。2.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前提条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开辟了途径;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回归谈判:(1)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l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回归祖国:(1)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l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拓展延伸】1.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2)1860年10月,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 (3)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2.澳门问题的由来(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买通广东官员,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157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3)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P70-P74】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台湾问题的由来(1)内战遗留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府,国民党退往台湾(2)反华势力介入: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对台思想、方针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课后活动2答案)(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P71图】(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5)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背景(原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表现: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拓展延伸】1.结合史实,说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答:三国: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末清初:1624年被荷兰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中国收复台湾。2.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答: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 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展望两岸关系: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希望国共双方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合作,促成国共的第三次合作。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P76-P80】一、 陆、海、空军的建设1.陆军的建设(1)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2)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2.海军的建设(1)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白马庙)。  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发展:①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②1970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的建设(1)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发展①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3000多架。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300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②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二、 导弹部队的发展1.建立:1966年7月1日,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职责: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4.装备: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5.更名: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三、 新时代强军之路1.表现(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3)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2.成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81-P84】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开国外交(1)外交成就: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1949年10月2日苏联和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不利因素: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二、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3)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5)发展: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拓展延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P85-P88】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3)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l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概况: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建交(1)敌对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2)转机的出现  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②表现: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3)中美关系正常化①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②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 全方位外交1.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具体内容(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3.外交成就(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3)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P90-P96】 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卫星: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3)代表科学家P91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成就:①神舟一号:1991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神舟五号: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神舟七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1)培育时间:20世纪70年代。(2)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3)意义: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4)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青蒿素(1)研制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2)研制成功: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3.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P97-P101】一、 日常生活的变化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表现(1)衣 ①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②改革开放后: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2)食  ①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的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②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  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4)生活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交通(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成就①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②公路: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⑤交通运输网: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2)意义: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还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2.通信(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2)成就①电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3)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 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1-28 20:55:59 页数:9
价格:¥3 大小:571.00 KB
文章作者:151****0095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