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详细版(全面,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详细版目录导论1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2第2课抗美援朝(1950.10-1953.7)4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6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8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3-1957年)8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10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年)12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5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1978-1993)16第9课对外开放(1980-2001)18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2017)20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2年至今)※※※24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26第12课民族大团结26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28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29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32第15课钢铁长城32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4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3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38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38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39附录1八年级下册召开的会议41附录2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42导论第44页共44页 一、中国现代史时间划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三、现代史社会性质: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2.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第44页共44页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共同纲领》不是全国人代表大会颁布的,也不是宪法,但是它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制度、各项政策、方针作出了规定,且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颁布,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召开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二)会议决定内容(九个“一”或者“一个采用,一个纲领,两个选举,五个决定”):1、国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临时宪法: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性质)(2)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民主专政;政府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国家政权属于人民。(4)各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3、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4、其他:(1)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3)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领导这场革命的毛泽东与孙中山、邓小平并称为我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三)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一)时间:1949年10月1日(二)概况:【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起--------礼炮齐鸣------阅兵式---------群众游行】(三)意义(四个“了”):第44页共44页 1、(国内)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西藏解放时,还有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还没有解放或者回归祖国,所以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四)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西藏和平解放(一)背景【1、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基本解放。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3、广大西藏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渴望西藏早日解放。】(二)时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三)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阿沛﹒阿旺晋美)【知识拓展】:1.西藏和平解放说明: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解决不了的问题。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重要地位。2.对“新纪元”的理解:(1)社会性质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2)国家地位新:落后挨打→独立自主主权国家;(3)人民地位新:受奴役受压迫→当家做主。3.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可以按照自已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4.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释义:(3、30、1840):三年以来: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5.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用史实证明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吐蕃。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今天的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乾隆帝形成了金瓶掣签制度和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第2课抗美援朝(1950.10-1953.7)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44页共44页 (一)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二)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直接原因)。(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五)概况:1950年10月,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扬言两个星期内结束朝鲜战争。中朝军队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六)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七)战斗英雄代表:【(1)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的胸膛,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而英勇牺牲。(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八)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九)结果: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十)抗美援朝的意义:1、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3、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知识拓展】:1、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全国人民的支持;②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③共产党的英勇决策和正确指挥;④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①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提供物质基础;②抗美援朝是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安全保障,也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共同点:都巩固了政权。4、新中国成立与土改和抗美援朝之间的联系:第44页共44页 新中国成立为抗美援朝和土改提供政治前提;抗美援朝和土改巩固了政权。5、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6、志愿军入朝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7、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义性的认识: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美军入侵朝鲜,使中国东北乃至全国就无法取得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出兵朝鲜,其实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8、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两次向朝鲜派兵给我们的启示:⑴第一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⑵第二次: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和平。9、抗美援朝给我们的启示?①要敢于打反侵略战争。②要走群众路线。③国际主义是反帝斗争胜利的一个保证。④新政权新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优越性。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土地是贫农雇农的二、三十倍。】(二)土地改革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三)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四)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五)目的:【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44页共44页 (六)土改形式: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同时也给地主一份。(七)土改结果: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发生的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共同点:都是土地私有制)(土地从地主私有→农民私有)【知识拓展】: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1)和平解放西藏。(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2.P14材料研读: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3.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开国大典。4.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①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打土豪,分田地)。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双减双交)。③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耕者有其田)。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历史时期基本目的主要内容相应的政策法规土地革命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分配田地土地革命的路线第44页共44页 抗日战争时期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路线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建国初期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在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实行土改,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3-1957年)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任务),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四)时间:1953-1957年(五)“一五”计划成果:(一桥二铁三路四厂)第44页共44页 1、工业: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2、交通运输: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六)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七)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大会内容: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选举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对号入座即可)4、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5、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拓展】:1.“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有哪些?简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答: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第44页共44页 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因为1954年的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P19 材料研读: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P21 材料研读: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答: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5.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⑴近代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威胁和包围,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⑶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⑷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农业合作化1.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2.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4.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一)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三)政策(创举):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第44页共44页 农业改造合作化,手工业改造迈步伐。公私合营工商业,赎买改造企业家。(四)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三、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一)时间:1953-1956年(二)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不同的问题中要有针对性回答,例如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能一概达成“三大改造”)(三)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四)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局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知识拓展】:1.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今2.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3.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4.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答:“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5.知识结构表格时间1953—1956年底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1)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公私合营的形式,采取赎买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概况(1)农业: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第44页共44页 实质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1956195819591961196519661976中共八大“左”倾错误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良好开端大跃进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民主和法治的践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66年)(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二)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后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4.原因:急于求成,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5.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三)国民经济调整(1961-1965年)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时间: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3、影响: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4、“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搞经济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一)背景和原因: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二)动乱局面的出现1.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第44页共44页 2.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3.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4.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三)斗争:全国动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1967年“二月逆流”。(四)两大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2.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五)评价与反思: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3.反思:它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三、建设成就(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革前)的主要成就:(一素、二钢、三油、三铁、三业)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4.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5.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6.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创业)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精神:热爱人民,鞠躬尽瘁)3.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爱国爱民)(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1.1967年6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个氢弹。2.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44页共44页 3.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知识拓展】:1.文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革时期成就总结:时期成就一五计划A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D铁路:宝成、鹰厦等铁路E公路:川藏、新藏、青藏F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工业: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B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自给自足交通: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生物技术: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文化大革命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第44页共44页 (一)背景:1.文革积累下许多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3.“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不满;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真理标准大讨论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真理标准大讨论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会议内容(※※※):1.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三)会议意义(影响)(※):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二、拨乱反正(了解)1.1980年,中共中央撤销对“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各种罪名,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3.【教育工作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知识拓展】: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44页共44页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P37 课后活动答案:1.略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只有坚定这样的认识,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1978-1993)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一)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分别是:①土地改革;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时间地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四)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五)影响: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一)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走向城市。】(二)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三)改革的内容:1.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3.管理体制:对国企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四)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五)改革的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提出: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44页共44页 会议指出:市场经济必须同社会主义模拟卷吧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二)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知识拓展】: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了怎样的调整?从中得出什么启示?(1)调整:①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②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土地公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④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2)启示:①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2.①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由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变化的是生产关系,不变的是公有制。3.P40材料研读答案: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枓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4.(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所有制形式没有变,土地公有。②管理体制变革:1983年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乡镇管理。(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②管理体制走向政企分开,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③分配制度改变。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年1978年开始内容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第44页共44页 土地归属土地归农民所有(私有)土地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私→公)土地归集体所有(公)土地归集体所有(公)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意义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提高了生产力。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启示①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立足国情;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1980年国家建立的经济特区中,属于福建省的只有厦门,其他都属于广东省。第9课对外开放(1980-2001)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珠汕厦海”----神主三下海)(一)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二)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三)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了解)(四)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过程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中国进一步把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城市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4.内地: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12月)1、概况: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知识拓展】:1.(P45课外活动)经济特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第44页共44页 答: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国其它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2.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答:(1)前提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经济特区选择有何考虑?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5.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全世界开放。“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6.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间概况1984年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并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地)第44页共44页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2017)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危机;②改革开放遇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发展进入瓶颈期。】(2)内容: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最终共同富裕;③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3)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二)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3.邓小平地位(如何让评价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4.邓小平理论意义:①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二、中共十六大(2002)(一)主要内容1.提出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二)“三个代表”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第44页共44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中共十七大(2007)(一)主要内容:1.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1.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意义: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四、中共十八大(2012)(一)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二)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3.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五、中共十九大(2017年)(一)大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二)主要内容:1.【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2.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44页共44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知识拓展】: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5)1992年,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P52课后活动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有哪些事让你感到自豪?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谈,如经济特区崛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等。3.P52课后活动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答: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重大会议内容汇总※(12)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1992):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他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4)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1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0.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44页共44页 (17)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18)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中共“十九”大(2017年):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6.作为中学生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7.指导思想的确立: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议名称时间内容中共一大192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1987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1992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中共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江泽民“三个代表”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2007提出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共十八大2012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2017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2年至今)※※※一、中国梦宏伟蓝图※※※(一)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二)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三)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四)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四)“两个一百年”: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第44页共44页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1.全面深化改革(1)会议: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内容:经济体制政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4.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新的“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二)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新发展理念(一)提出:【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三)意义: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概况: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二)发展方向(举措):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对内改革】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外开放】(三)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知识拓展】:1.P54材料研读:回顾历史,想一想: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第44页共44页 答: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2.P58课后活动1:作为新时代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答:(1)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4)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抓住机遇,境界挑战,担当起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什么是“一带一路”?答:“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4.中国改革开放得到的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③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5.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③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6.党的发展历程的启示: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二)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确立(法律依据):第44页共44页 1.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四)实施:1.三级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2.设置情况:(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五)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共同繁荣发展(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二)措施: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措施)。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三)西部大开发:1.时间:20世纪末2.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3.成果: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知识拓展】:1.P63材料研读: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第44页共44页 2.P63问题: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答: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了悠久历史,多民族长期融合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共同需要。联系史实(略)。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有利于从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③能够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促进民族繁荣。④有利于激发各民族热爱祖国和本民族的感情。4.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①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②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核心前提:一个国家)(三)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二)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三)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三、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原因);2.“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关键因素);3.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4.中英、中葡双方的共同努力。【知识拓展】:1.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2)1860年10月,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 (3)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2.澳门问题的由来(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买通广东官员,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157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3)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第44页共44页 3.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答: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各方的共同努力;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等等。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4.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①设立目的不同:经济特区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设立的。②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的资本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③各自权限不同:经济特区在经济上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国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外,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5.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比较。(1)特别行政区:政策“一国两制”→享有高度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2)民族自治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经济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系→不享有自治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不具有独立的主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合湾(武力解决);2.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3.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二)两岸交往的史实1.大陆方面(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2)作用: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2.台湾方面(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2)作用: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九二共识”(1)背景:190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44页共44页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3)意义: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作用: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6.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二、日益密切的交往: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知识拓展】:1.香港、澳门、台湾问题,虽然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属于殖民主义时代的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而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的适用范围是台湾、香港和澳门。3.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在香港地区得以实施。4.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②隋朝时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台湾)③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清朝初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⑤1684年,清朝政府设立台湾府;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⑥1898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台湾光复⑧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中失利退守台湾5.P72 材料研读: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人,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尊重台湾的现实,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与生活方式。国家对实行统一有信心和决心,会有力遏制“台湾”分裂势力的活动,实现祖国统一。6.P74问题思考: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答: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引导,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等等。7.青少年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什么?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8.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第44页共44页 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9.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2)不利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②台独势力。10.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②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③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④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1.有关台湾问题应持有的观点和看法:(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3)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巨大感召力,以及港澳回归提供的成功范例。(5)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一切分裂祖国的反动行径。(6)国家统一必将完成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时间概况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44页共44页 第15课钢铁长城一、陆、海、空军的建设(一)陆军: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二)海军1.部队建设:(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3.兵种建设(1)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2)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三)空军:1.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2.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3.作用: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二、导弹部队的发展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地位: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3.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三、新时代强军之路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强军改革:第44页共44页 (1)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2)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3.成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知识拓展】:1.P77问题: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答:旧中国国力衰弱,统治者腐朽无能。清朝虽有北洋舰队等海军,但慈禧不惜挪用军费,来大搞万寿盛典。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在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的时候却下令避战,丧失了制海权。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强,筑起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我国经济的发展;③党和国家的高度;④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⑤科学家自力更生,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等。3.我国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加强国防建设?最大限度地谋求世界和平是我国加强国防的一贯宗旨,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使我国具有反对和制裁侵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卫和平。4.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第44页共44页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一)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二)万隆会议的召开(又名“亚非会议”)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3.人物:周恩来。4.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5.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6.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知识拓展】:1.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P82材料研读: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P84课后活动: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答: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亚非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4.“求同存异”的含义: (1)“求同”的“同”: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存异”的“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5.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第44页共44页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美、中日建交(一)中美建交1.背景:【①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建交过程:中美建交的前提是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尼克松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是在中日建交之后,而非中美建交后。(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三、全方位外交。(一)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二)具体内容【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2.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三)外交成就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也是特点)。2.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3.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四)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44页共44页 【知识拓展】:1.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②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P86问题思考: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示:可以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霸权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来3.P88课后活动1: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请列举3件外交上的大事。答: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什么?答:从美国方面看:1)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陷入深深地战争泥潭;(3)美苏争霸中苏联的攻势咄咄逼人以及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从中国方面看:(1)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苏关系的恶化;(3)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4)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1)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主要原因)。(4)我国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3.中国和日本应如何全面发展两国关系?对中国而言,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对日本而言,应正视历史,顺应历史潮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针。6.对中美关系认识:(1)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7.简述建国以来中国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1)50年代:①新中国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70年代:①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②1972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两国20多年的对峙,1979中美建交。③1972年,中日建交。(3)第44页共44页 改革开放后:举行一系列高规格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会议、二十国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8.新中国外交的三次建交高潮(结合下图):第一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时;第三次是1992年。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成就:(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突出贡献的主要任务: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3.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二)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第44页共44页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一)杂交水稻1.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3.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二)青蒿(hao)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you)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改革开放前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二)改革开放后:2012年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知识拓展】:1.P92材料研读: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协,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P95材料研读: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答:中华民族今天的文化自信,不仅基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日益丰富、立体的文化建设,也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原生文明之一,至今依然生机焕发。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复兴,必然以文化的觉醒与自信为前提。在解决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问题之后,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回过头来审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让中华民族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和语言文字体系重放光彩。3.“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第44页共44页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日常生活的变化(一)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二)表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服饰凭布票购买,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饮食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住房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生活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到2010年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后,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提高了运营效率公路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航空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轨道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出行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1、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拓展】:1.P99材料研读:结合上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答: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增长。第44页共44页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4)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5)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我们什么启示?①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②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3.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等。附录1八年级下册召开的会议1.通过《共同纲领》,确立国旗、国歌和首都的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2.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3.颁布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71)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7.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8.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1982)9.阐明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1987)10.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四大(1992)1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1997)12.确立“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1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七大(2007)14.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大(2012)15.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2012)16.选举习近平为党中央书记——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2012)17.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8.通过《…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19.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古田会议(2014)第44页共44页 1.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2.习近平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2017)附录2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中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社的高潮6.1956年,百分之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第44页共44页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8.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3.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4.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5.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6.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7.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8.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1966年: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组建成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2.1967年:氢弹研制成功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4.1971年4月:中美“乒乓外交”5.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6.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7.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0.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1.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12.1977年:恢复高考。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展开。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44页共44页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古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并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7.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9.1984年10月,中国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0.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1.1984年:开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12.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1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4.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15.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6.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7.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8.第44页共44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1992年:对外开放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20.1993年:汪辜会谈。21.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2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4.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1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5.20世纪90年代:我国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组成。26.2001年:12月,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WTO)成员。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召开。27.2002年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8.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29.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30.2007年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31.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神州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32.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33.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4.201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35.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6.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他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指出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44页共44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8.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39.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0.2014年12月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4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35.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42.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43.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内容:习近平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4页共4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3-02 23:49:02 页数:44
价格:¥9.99 大小:1.23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