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燕山区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燕山区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酒精燃烧C.铁丝弯曲D.西瓜榨汁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C、铁丝弯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西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1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B.氧气C.海水D.石灰石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就可以判断该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属于纯净物.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物质,属于混合物;B、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C、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B.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既要从宏观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25\n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选项正确.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4.(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B.SiC.AlD.Fe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的简单分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并应用于解题的能力. 5.(1分)(2022•北京)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B.豆浆C.冰水D.糖水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1分)食用瘦肉、蛋、鱼等可以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 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25\n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宏观概念;而单质指的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食品、药品中的铁,碘等都是指的元素.解答:解:食用瘦肉、蛋、鱼等可以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元素,是因为这些食品中有含有铁元素的物质,铁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不是指的铁单质和铁原子.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元素、单质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7.(1分)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4Al+3O2═2Al2O3B.Zn+H2SO4═ZnSO4+H2↑ C.CaCO3CaO+CO2↑D.3MnO2+4Al3Mn+2Al2O3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4Al+3O2═2Al2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Zn+H2SO4═ZnSO4+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C、CaCO3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D、3MnO2+4Al3Mn+2Al2O3,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2022•北京)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 A.蒸发皿B.玻璃棒C.烧杯D.量筒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实验室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解答:解:A、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蒸发,则不需要使用蒸发皿,故选项正确.B、配制50g25\n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过程中,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选项错误.C、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故选项错误.D、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1分)下列有关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五个氢原子:H5B.两个水分子:2H2O C.两个钙离子:2Ca+2D.一个氢氧根离子:OH+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氢元素的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可以表示氢原子的个数;B、水的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可以表示水分子的个数;C、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D、每个氢氧根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解答:解:A、5个氢原子可以表示为5H,该选项书写不正确;B、2个水分子可以表示为2H2O,该选项书写正确;C、两个钙离子可以表示为2Ca2+,该选项书写不正确;D、1个氢氧根离子可以表示为OH﹣,该选项书写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10.(1分)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常向大棚释放适量的CO2,这是因为(  ) A.CO2会使大棚内温度急剧升高B.CO2会使害虫窒息死亡 C.CO2能灭火,课避免火灾发生D.CO2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能量)﹢氧.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解答:解: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农作物的产量也就越大,所以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常向大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5\n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1.(1分)(2022•泉州)野炊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B.撤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灭火的方法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解答:解:用沙土盖灭火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没有撤离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盖上沙土能够降低温度,但是不是主要原因.由分析可知,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故选:A.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2.(1分)反应H2+Cl22HCl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是(  ) A.分子的种类B.原子的种类C.元素的化合价D.物质的种类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反应:H2+Cl2=2HCl可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解答:解:A、反应物中的氢分子和氯分子,生成氯化氢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故A错误;B、反应前后都是氢原子、氯原子,原子种类改变,故B正确;C、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故C错误;D、反应前的物质为氢气和氯气,反应后的物质为氯化氢,物质的种类改变,故D错误.故选B.点评: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处理问题;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掌握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13.(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作清洁燃料B.碳用于冶炼金属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干冰用于人工降雨25\nC.D.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进行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氢气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4.(1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5.(1分)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25\n 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量取C.点燃酒精灯D.滴加液体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液体药品的取用,注意试剂瓶盖的放置、标签的位置;B、量筒的使用:注意视线与液面的关系;C、酒精灯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解答:解:A、液体药品的取用时,试剂瓶盖要倒放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操作正确;B、量筒的使用时,量筒放在桌面上,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C、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操作正确.D、胶头滴管应竖直向下且不能伸入试管,伸入试管会造成胶头滴管污染,进而污染药品污染.操作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以及量筒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16.(1分)氟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9B.氟的元素符号是F C.核外电子数是19D.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氟元素相关信息可知,原子序数=质子数=9,故说法正确;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氟的元素符号为F,故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相关信息: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9,故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相关信息: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25\n 17.(1分)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D.用水洗去瓷器表面的尘土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据酒精能够溶解碘分析;B、根据乳化作用的特点考虑.C、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去考虑;D、根据水能溶解氯化钠考虑.解答:解:A、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来考虑,故A错误;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故B正确.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考虑,故C错误;D、用水洗去尘土是利用水的溶解作用,不属于乳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一性质决定的. 18.(1分)(2022•北京)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子很小,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解答:解:固体碘受热升华,是物理变化,碘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是碘受热时,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的间隔变大,固体的碘直接变化为气体的碘.A、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质量没有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B、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说法正确;C、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体积没有变化.故C说法不正确;D、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了解分子的性质,会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 19.(1分)(2022•宁夏)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的是(  ) A.氧气和空气B.二氧化碳和氮气 甲烷和空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25\nC.D.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空气、甲烷、一氧化碳这些气体遇到燃着的木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来回答.解答:解:A、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空气没有变化,故A正确;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B错误;C、甲烷遇到燃着的木条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空气无现象,故C正确;D、一氧化碳遇到燃着的木条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D正确.故选:B.点评:通过回答本题可知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空气使燃着的木条无变化,一氧化碳、甲烷都能遇到燃着的木条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0.(1分)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性质和酚酞遇碱溶液能变红的性质回答.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结论正确;B、本实验只能证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不能证明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B结论错误;C、通过对比实验,放在大烧杯外的酚酞没有变红,说明空气能使酚酞变红的结论错误,故C结论正确;25\nD、烧杯内的酚酞变红,而露置在空气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故D结论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酚酞试液的变色以及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有关的问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21.(1分)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CO2中少量的CO点燃B鉴别Cu和Fe3O4观察颜色C鉴别H2O和H2O2溶液分别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MnO2D除去KNO3中少量的NaCl配制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过滤 A.AB.BC.C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A、依据少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于二氧化碳中不易被点燃的原因进行分析;B、根据铜是紫红色的,而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分析解答;C、根据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会放出氧气,而水和二氧化锰混合没有明显现象进行解答;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进行解答.解答:解:A、不宜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少量CO,是因为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可能不能燃烧,一般采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除去一氧化碳,故A错误.B、铜是紫红色的,而四氧化三铁是黑色,所以可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Cu和Fe3O4,故B正确.C、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会放出氧气,而水和二氧化锰混合没有明显现象,故C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可用配制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过滤的方法除去KNO3中少量的NaCl,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是一道鉴别及除杂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鉴别与鉴定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对选项中的物质进行讨论即可. 22.(1分)(2022•苏州)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25\n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常见的粒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微观粒子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3.(1分)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10g,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后质量/g1.6X0.92.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X=5.3 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84:53D.丙、丁一定是单质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题意,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10g,加热一段时间后,甲的质量为1.6g,丙的质量为0.9g,丁的质量为2.2g,由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乙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10g,加热一段时间后,甲的质量为1.6g,丙的质量为0.9g,丁的质量为2.2g;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1.6g=8.4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8.4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0.9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2.2g;由质量守恒定律,乙是生成物,生成的乙的质量为8.4g﹣0.9g﹣2.2g=5.3g.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生成物是乙、丙、丁,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生成的乙的质量为5.3g,则X=10g+5.3g=15.3g,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8.4g:5.3g=84:53,故选项说法正确.25\nD、丙、丁是生成物,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4.(1分)氨基钠(NaNH2)常用于医药制造,根据其性质,氨基钠应该用时制备,不要长时间贮存.工业上制取氨基钠是将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液氨(NH3),再加热至350~360℃,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氨基钠化学性质稳定 B.将钠于97~100℃熔融属于物理变化 C.通入无水液氨的原因是,钠可能与水反应 D.制取氨基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制备.分析:A、根据氨基钠应该用时制备,不要长时间贮存分析出化学性质不稳定;B、根据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考虑;C、根据钠可以与液氨反应进行推断;D、首先分析出发生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再书写出化学方程式.解答:解:A、氨基钠应该用时制备,不要长时间贮存,说明化学性质不稳定,故A说法错误;B、将钠于97~100℃熔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说法正确;C、由于金属钠可以和NH3反应生成氢气,因此也有可能和含有氢元素的水发生反应,故C说法正确;D、根据题意可得,金属钠和液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基钠和氢气,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故D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提供的资料来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1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25\n B.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H2SO4中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电解水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就会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少,但是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根据镁和铁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进行解答;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生成产物的质量;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确定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解答:解:A、高锰酸钾受热就会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少,但是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开始时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A错误;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单位时间内产生氢气的质量比铁多,而该选项中的图象是单位时间内铁产生的氢气比镁多;假设金属的质量是24g,Mg+2HCl=MgCl2+H2↑242Fe+2HCl=FeCl2+H2↑56224g0.9g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铁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故B错误;C、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生成产物的质量,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则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C错误;25\nD、根据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432故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图象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0.25g:2g=1:8,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反应结合有关的知识进行.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30分.)26.(5分)(1)凡是碳或含碳物质在氧不充分时燃烧,均可产生一种毒气.请写出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O22CO .(2)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墙壁变得又白又硬,原因是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3)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小花干燥的一半无变化,湿润的一半变为红色 ,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分析回答.(2)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回答;(3)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解答:解:(1)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2C+O22CO;(2)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墙壁变得又白又硬,原因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3)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小花变色,能和喷湿的小花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小花变红色.故答为:(1)2C+O22CO;(2)Ca(OH)2+CO2=CaCO3↓+H2O;(3)小花干燥的一半无变化,湿润的一半变为红色,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7分)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1)在汞、水、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氯化钠 .(2)属于单质的是 汞 .属于氧化物的是 水 .25\n(3)乙基雌烯醇是一种参赛运动员禁用的兴奋剂,其化学式为C20H32O.乙基雌烯醇由 三 种元素组成,分子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2:1 .(4)已知:A和B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和D,各物质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数字序号).A.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C.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B和CD.若反应后生成1.8gD,则生成C的质量为8.4gE.B与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分析:(1)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非金属氧化物由分子构成,盐类物质一般由离子构成;(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物是氧化物解答;(3)根据乙基雌烯醇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4)将图示以及符号意义转化为更直观的化学反应,从而结合反应进行方程式的进行分析与判断.从图示可知,A、B、C、D分别是CH4、H2O、CO、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H2OCO+3H2,据此分析解决即可.解答:解:(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金属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水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2)汞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物是氧化物;(3)由乙基雌烯醇的化学式可知,乙基雌烯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1个乙基雌烯醇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乙基雌烯醇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2×1):1=32:1.(4)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A、B、C、D分别是CH4、H2O、CO、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H2OCO+3H2,由此可知:A、由上述反应可知,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变为0,故错;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错;C、B、C分别是、H225\nO、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物是氧化物,故对;D、根据CH4+H2OCO+3H2,由此286x1.8gx=8.4g,故对;E、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与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对;答案:(1)氯化钠;(2)汞;水;(3)三;32:1(4)A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化学式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式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8.(5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水是生命之源,如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吸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D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B.利用如图装置能把硬水变为软水C.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D.利用如图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2)生活中可以用 肥皂水 检验某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3)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字母序号).A.图3中N表示的是甲的溶解度曲线B.图2中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将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甲一定会析出晶体E.图1中甲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5\n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常见的溶剂;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净化过程分析判断;(2)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回答;(3)根据饱和溶液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据此解答.解答:解:(1)由于活性炭有吸附性,在简易净水装置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A、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说法正确;B、利用如图1装置能除去水的不溶性的杂质,不能改变水的硬度.说法错误;C、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但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说法错误;D、利用如图1图装置不能对水杀菌消毒.说法错误;(2)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检验某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3)A、20℃甲中含有未溶解的固体,说明在20℃时甲的溶解度小,故应该是图3中M,错误;B、图2中甲溶液不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溶解,错误;C、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将50℃甲溶液降温至30℃,不一定形成甲的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错误;E、图1中甲溶液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溶液不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溶解,错误.故答为:(1)吸附,BCD;(2)肥皂水;(3)C.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硬水、软水的鉴别、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难度不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9.(8分)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B (填字母序号).A.黄金饰品B.铝蒸锅C.铜导线(2)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 缺少水分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2Fe+3CO2 .(4)某化学实验室废液缸里的废液含有CuSO4、ZnSO4、FeSO4,将废液直接排放既造成浪费,又造成污染.小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废液处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25\n①固体A的成分是 Fe、Cu、Zn ,滤液1和滤液2中含有一种相同的溶质,该溶质是 ZnSO4 .②写出下面流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加入过量锌粉后: Zn+CuSO4=ZnSO4+Cu (写出一个即可).③若所加锌粉量不足,则滤液1中的溶质可能是 AD (填字母).A.ZnSO4和FeSO4B.ZnSO4和CuSO4C.CuSO4和FeSO4D.ZnSO4、CuSO4和FeSO4.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的冶炼;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1)A、黄金饰品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B、铝蒸锅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C、铜导线利用金属的导电性.(2)根据铁锈蚀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接触分析;(3)根据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分析;(4)①根据铜、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判断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后所得固体的组成、滤液1和滤液2中含有一种相同的溶质.锌、铁、铜三种金属单质中,只有铁能被磁铁所吸起,因此使用磁铁吸引后,三种上金属分为两组,一组为铁粉另一组为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②根据流程中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根据铜、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判断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后,当加锌粉量不足是,则滤液1中的可能含有的溶质.解答:解:(1)A、黄金饰品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B、铝蒸锅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C、铜导线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选C;(2)铁锈蚀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接触,所以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空气干燥,少有水分.故答案为:缺少水分.(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4)①向含有CuSO4、ZnSO4、FeSO425\n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时,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时,锌首先将铜从溶液中置换出来,再将铁置换出来,由于锌粉是过量的,所以过滤后,得到的固体A是Fe、Cu、Zn的混合物,滤液1中含有的溶质是ZnSO4.再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时,剩余的锌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过滤后溶液中含有ZnSO4,所以,滤液1和滤液2中含有一种相同的溶质,该溶质是ZnSO4;②由上述的分析可知:①加入过量锌粉后,锌先后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Zn+CuSO4=ZnSO4+Cu,Zn+FeSO4=ZnSO4+Fe;②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剩余的性与硫酸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③A、当加入的锌粉不足时,锌可能将铜恰好置换出来,这是溶液中的溶质是ZnSO4和FeSO4.故A正确;B、由于铁的活泼性大于铜.锌应将铜置换出来后才能置换铁,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不可能是ZnSO4和CuSO4.故B不正确;C、溶液中一定含有ZnSO4.故C不正确;D、当加入的锌粉不足时,锌不将铜全部置换出来,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是:ZnSO4、CuSO4和FeSO4.故D正确.故答为故答案为:(1)B(2)缺少水分(3)3CO+Fe2O32Fe+3CO2(4)①Fe、Cu、Zn,ZnSO4;②Zn+CuSO4=ZnSO4+Cu③AD.点评:本题考查的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30.(6分)下列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由H、C、O、Ca、Cl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A是一种单质,在自然界硬度最大,A的名称是 金刚石 .(2)B和C为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能发生分解反应能生成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3)D、E、F、G为含一种相同元素的化合物,其中E、F含不同的原子团,其转化关系为D→E→F→G.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D、E、F、G中含有的相同元素为 氧元素、钙元素 .(4)H具有可燃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填数字序号).①H可能有毒②H一定为气体③H一定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分析:根据A~H25\n为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由H、C、O、Ca、Cl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A是一种单质,在自然界硬度最大,所以A是金刚石,B和C为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能发生分解反应能生成C,所以B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D、E、F、G为含一种相同元素的化合物,其中E、F含不同的原子团,其转化关系为D→E→F→G,所以可以是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可以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H具有可燃性,所以H可以是碳、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由H、C、O、Ca、Cl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A是一种单质,在自然界硬度最大,所以A是金刚石;(2)B和C为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能发生分解反应能生成C,所以B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3)D、E、F、G为含一种相同元素的化合物,其中E、F含不同的原子团,其转化关系为D→E→F→G,所以可以是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可以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所以D、E、F、G中含有的相同元素为氧元素、钙元素;(4)H具有可燃性,所以H可以是碳、一氧化碳、氢气、甲烷,所以①H可能是一氧化碳,有毒,故①正确;②H可能是碳,碳是固体,故②错误;③H一定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氢气是氢元素组成的,故③错误.故选:①.故答案为:(1)金刚石;(2)2H2O22H2O+O2↑;(3)CaO+H2O═Ca(OH)2,氧元素、钙元素;(4)①.点评:本题的推断由组成物质的元素做为限定条件,因此,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对该题中所涉及物质的推断是解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共3个小题,共19分)31.(6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25\n(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收集装置是 D或E (填字母序号,下同).(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燃烧的木条熄灭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常用来收集气体.故填:集气瓶.(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故填:2KMnO4K2MnO4+MnO2+O2↑;B;D或E.(3)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故填:D;燃烧的木条熄灭.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32.(5分)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查阅资料】(1)白磷和红磷燃烧,都能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2)白磷的着火点40℃,常温下在空气中也能与氧气反应;红磷的着火点260℃.【进行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25\n【解释与结论】(1)实验 ② 和实验 ④ (填序号)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2)实验 ③ 和实验 ④ (填序号)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3)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反思与评价】以上四个实验中,实验 ① (填序号)省略不做也可达到实验目的.【拓展延伸】白磷在储存时必须注意 密封 ,少量时可保存在水里.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②中白磷燃烧缺少氧气,③中白磷燃烧缺少温度;②和④中的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③和④中的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解答:解:【解释与结论】(1)此题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燃烧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接触氧气则不燃烧,所以实验②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2)此题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燃烧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所以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3)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思与评价】以上四个实验中,通过对比确定,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在实验①中,只有可燃物,既无燃烧需要达到的温度,也无氧气.所以实验①省略不做也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拓展延伸】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白磷必须贮存在密闭容器里,少量时可保存在水里.故答案是:【解释与结论】(1)②④(此两空顺序可颠倒);(2)③④(此两空顺序可颠倒);(3)4P+5O22P2O5;【反思与评价】①;【拓展延伸】密封.点评:化学的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中总结归纳可燃性的一些物质,以便保存,使用和运输等. 33.(7分)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过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查阅资料】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和水蒸气等.②CO2+2NaOHNa2CO3+H2O.【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2或CO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进行实验】实验Ⅰ:验证过氧化钠与氮气反应并生成氧气.(1)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2)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到 燃着木条熄灭 现象,判断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生成氧气.实验Ⅱ:验证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25\n(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提供水蒸气 .(2)实验现象及结论:C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氧气.(3)查资料得知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反应,除氧气外还产生了另一种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实验Ⅲ: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2)实验记录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 ,C装置中有气泡出现.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C装置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 .③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D内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反思】某同学对实验Ⅲ的设计提出疑问: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25\n专题:科学探究.分析:【进行实验】实验Ⅰ:(2)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实验Ⅱ:(1)根据题意判断;根据是否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物质的变化;实验Ⅲ:(2)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判断反应现象;【实验反思】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进行解答;解答:解:【进行实验】实验Ⅰ:(2)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如没反应,则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填:燃着木条熄灭实验Ⅱ:(1)由题意知,A装置是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故填:提供水蒸气;(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填:2Na2O2+2H2O=4NaOH+O2↑;实验Ⅲ:(2)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同时大理石逐渐减小;C装置作用是除去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能收集到较纯的氧气.故填: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二氧化碳【实验反思】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故应先干燥二氧化碳,在和过氧化钠反应,故填: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故本题答案为:【进行实验】实验Ⅰ:(2)燃着木条熄灭;实验Ⅱ:(1)提供水蒸气;(3)2Na2O2+2H2O=4NaOH+O2↑;实验Ⅲ:(2)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二氧化碳;【实验反思】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点评:本题考查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其反应产物氧气和碳酸钠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 四、计算题(共6分)34.(3分)(2022•北京)甲醇(CH3OH)是基础的化工原料,制备原理为:CO+2H2CH3OH.当消耗5.6kgCO时,计算生成甲醇的质量.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由CO的质量可求出生成甲醇的质量.解答:解:设生成的甲醇的质量为xCO+2H2CH3OH28325.6kgx解得:x=6.4kg25\n答:生成甲醇的质量是6.4kg点评:本题属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注意甲酸的格式要规范,计算的数据要准确. 35.(3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一瓶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硫酸钠固体样品,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已知:Na2SO4+BaCl2═BaSO4↓+2NaCl,请根据以上信息,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分析:优于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总质量减少的质量是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由此求出生成的硫酸钠、氯化钠的质量.最后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0.0g+200.0g+109.3g﹣306.0g=23.3g;设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Na2SO4+BaCl2═BaSO4↓+2NaCl142233117x23.3gy解得:x=14.2gy=11.7g滤液中氯化钠的质量=20.0g﹣14.2g+11.7=17.5g滤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5.7%.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7%.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以化学方程式计算为基础,同时融入溶液等方面的计算题,这样的题目一直是中考的热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2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8-25 10:22:18 页数:25
价格:¥3 大小:260.6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