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3

2/63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RJ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第1框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增强宪法意识;认识到宪法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力目标能澄清对人权认识的误区,提高辨别能力,初步形成客观完整的人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实际行动尊重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知识目标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懂得这一原则归根结底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知道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认识到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都十分广泛,懂得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了解国家在立法、执法、监察、司法和守法等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知道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认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难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谈谈你对碑文的理解。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永远传承。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一:解读宪法序言思考:宪法序言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如何确认奋斗成果的?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奋斗成果。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活动二:解读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归纳: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活动三: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条件下,我国应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永葆党的青春活力?教师归纳: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2)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目标导学二: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活动四:宪法规定知多少思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是如何确认的?提示: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活动五: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图片阅读图片你能想到什么?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提示: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通过群众性组织和其他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文教、卫生、科研组织参与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实现对基层组织社会事务的管理;等等。让学生课前分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解读每幅图片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并能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其他途径和形式进行补充举例。活动六:学习宪法第二章共二十四条1.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第二章共二十四条的规定,统计其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数量,思考其所蕴含的意义。看看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某项基本权利后还做了哪些规定,为什么还要做这些规定?提示:在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有十八条,可见我国宪法十分重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宪法在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确定了相应的物质和法律保障,使基本权利具有现实基础。2.引导学生结合“相关链接”阅读宪法规定,思考这些基本权利涉及公民生活的哪些方面。提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教师归纳: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5)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目标导学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活动七: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图片思考:四幅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提示:分别享有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文化权利、劳动权。它们是由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实现的。教师归纳: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人权的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活动八: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栏目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宪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浏览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目录和总则部分,了解为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其他法律作了哪些规定。这意味着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为保障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归纳:立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执法——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监察——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宣传——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知识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三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3 板书设计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4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知识。由新材料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教材中的知识概括性强,学生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结合大量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宪法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学习、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第2框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习,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宪法意识,自觉热爱宪法、拥护宪法;认同我国宪法的价值追求能力目标结合社会现象观察、思考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初步形成对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相关宪法事例,提高分析和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对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知识目标认识国家机构,初步了解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治原则;知道宪法不仅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懂得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关系;宪法规范权力运行。教学难点: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提示:人民检察院、国务院、人民大会堂等。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提示: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3.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依据宪法,设置国家机构。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活动一:国家机关知多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部分日程时间会议内容3月5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总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3月12日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3月15日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思考:“一府两院”为什么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提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一府两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阅读图表并思考国家机关的形成过程。 提示: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活动二:阅读感悟:设置国家机构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组成、职权、任期和工作方式等都是宪法规定的。1.教师通过相关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后,是如何设置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2.分享交流。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思考宪法和宪法相关法与我国国家机构的关系,思考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意义。教师归纳:宪法通过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目标导学二: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活动三:案例回放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某村党总支书记林某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擅自将村集体所有的厝地分配给4名村民使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违反民主议事规则,林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林某为什么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提示:没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3.课堂辩论:组织学生对“民主和集中哪个更重要”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引导学生感悟民主立法的价值取向,懂得民主集中制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目标导学三:规范权力运行活动四:探究权力与制度的关系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漫画。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漫画寓意的理解,自主完成填空。3.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全班展示,进而形成全班同学的共同观点。提示:(1)公章表示权力。(2)笼子表示制度。(3)漫画的整体寓意是规范权力运行。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示:原因在宪法面前,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活动五:材料链接王某在审批办理房屋所有权权属登记过程中,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明知房屋权属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且未足额缴纳相关税费,却授意下属违法出具审查意见,并亲自签批办理意见,违法给房屋权属申请人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等,致使税费流失近百万元。王某终因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被依法追缴违法所得。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提示:落实依法治国,规范权力运行。教师引导学生谈规范权力的做法。总结:做法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活动六:案例分析——权力行使按程序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小康爸爸遇到的案件,让学生了解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程序;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否则就是违法行为。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2.指导学生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查阅材料中小康爸爸遇到的案件的详情,以扮演好律师的角色。3.“律师”独立完成发言稿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各小组内部推荐一位“律师”上台发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表对这一案件的看法,解答“小马的疑问”。学生评选出发言最精彩的“律师”。教师归纳: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机构的组成,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知道了宪法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和做法等,从而提高了对宪法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了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道理。 3 板书设计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设置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权力运行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规范权力运行的做法4 教学反思本节课探讨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学习设置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时,要注意理清思路,按照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一顺序,明确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机构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一定的难度,可多选择典型案例加强学生理解。学习规范权力运行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案例让学生理解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和做法。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第1框 坚持依宪治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体会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规定,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能力目标感受宪法权威,提高守法、护法能力;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知识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理解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教学难点: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苍蝇’一起打”给我们什么启示?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宪法的构成活动一:畅所欲言话中国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我们国家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接导入坚持依宪治国主题内容的学习。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中提出的问题。2.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对于我们国家,你了解多少呢?你觉得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畅所欲言,看看谁了解的最多。3.教师将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国家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谁规定的?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制度,而这些基本的国家制度,这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都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活动二:宪法知识知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现行宪法目录,介绍现行宪法产生前对这部宪法草案进行的全民大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现行宪法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了解民主立法原则。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引导学生思考:从宪法目录中你能看出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规模空前 的全民大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教师归纳:从宪法目录可以看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从全民大讨论可以看出,现行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目标导学二: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活动三:宪法序言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宪法序言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规定,理解我国宪法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懂得了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1.教师可播放有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视频。2.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总体布局、奋斗目标是什么?对此,我国宪法是怎么规定的?这些规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对于宪法规定的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教师总结:我国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总体布局、奋斗目标,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活动四:认识宪法权威1.材料展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宪法宣誓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明确宪法的地位和权威。教师提问:(1)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有何重要意义?(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性。教师总结: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2.材料展示:2021年1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同时发布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邓某,青海省原副省长、海西州委原书记文某,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原总会计师骆某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通报。开年之际,四“虎”同时被“开”,再次传递出惩治腐败零容忍、不放松的强烈信号。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深化标本兼治,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治理腐败效能进一步提高。教师提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惩治腐败零容忍、不放松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教师小结:为什么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表现)(1)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2)我国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4)任何公 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目标导学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活动五:探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猜谜游戏,进入学习。2.首先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谜底是什么?提示:宪法。3.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乐队,宪法就是乐队的指挥;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军队,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提示: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活动六:不同法律的“对话”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表演“对话”。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学习宪法的序言及总纲和其他法律的第一部分,为“对话”做好相应准备。3.课堂进行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对话”,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各小组学生就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不同地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归纳总结:明确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活动七:规定的内容不同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查阅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填写表格做好准备。3.学生对照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认真填写表格,并思考宪法规定的内容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归纳总结: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活动八: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引领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懂得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1.阅读教材“阅读感悟”栏目。2.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以及这一举措的意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效力内容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白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宪法至上,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增强宪法意识,自觉践行宪法精神。3 板书设计坚持依宪治国根本的活动准则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4 教学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知识要用好比较法,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要借用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做到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分析具体案例,从而提高对宪法的认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第2框 加强宪法监督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懂得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懂得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21年1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某受贿案,对被告人秦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对秦某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秦某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思考:结合此案例,为什么权力的行使需要接受监督?提示: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权力机关监督权力行使活动一:探究权力机关如何监督权力行使设计意图:分析某市人大常委会未通过该市政府的一项工作报告的宪法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懂得要把宪法的规范作用落到实处,必须保障宪法实施,监督权力行使。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引导学生回顾“设置国家机构”“规范权力运行”的相关内容,再来阅读和感悟本栏目的事例。3.市政府的报告未通过,表明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提示: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大常委会代表人民拥有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权。政府必须依法对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活动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地方性法规设计意图:教材通过案例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意义,思考公民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障人权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教师收集这个真实事件的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3.学生分小组,对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相关规定,对这一事件中各方的行为进行评价。各方包括:(1)执法交警。(2)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审查建议的潘某。(3)认真审查研究,要求制定机关对条例规定进行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4)着手研究条例修改方案,将条例的修改列入2017年立法计划,同时委托专家学者对本届人大任期内制定的全部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全面审查的杭州市人大常委会。4.讨论反思:一位公民的一封信能惊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导致对一部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对杭州市地方性法规的全面审查,这说明了什么?潘某跟一部法规“较真”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在小组内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公民潘某的事例体现了我国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备案审查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法律实施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障人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公民都可以是启动备案审查的引擎。我们要向“较真”的潘某学习,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以实际行动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教师补充: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目标导学二: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活动三:材料分析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思考:这句话带给你哪些启示?提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目标导学三: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活动四:国家宪法日与宪法宣誓制度材料一: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所以将宪法实施日定为宪法日,意义十分重大。材料二: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新的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材料三:  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宪法宣誓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归纳总结: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加强宪法监督的需要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更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都是增强宪法意识的重要举措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目标导学四:增强宪法意识的做法活动五:事例再现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宪法宣传日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法律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积极宣传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对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法治介休、平安介休”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思考: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宪法宣传活动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要积极学习宪法。活动六:探讨如何增强宪法意识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2.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要认同宪法。3.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了解小华同学的行为。4.结合小华同学的上述行为,说说我们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归纳总结: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权力的行使离不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也离不开公民的监督;明白了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和做法,提高了对宪法的认识,懂得了加强宪法监督的道理,知道要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3 板书设计加强宪法监督监督权力行使权力机关监督权力行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增强宪法意识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增强宪法意识的做法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不多,和现实生活联系较大,如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结合大量的典型事例和教材上情境材料对所学知识能够当堂掌握;但学生在增强宪法意识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践行宪法方面还须努力。 第二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 公民权利第1框 公民基本权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体味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学会依法行使权利,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学难点:人身自由。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化名)。刘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她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一票。问题:请说说材料体现了刘斐享有哪些权利。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劳动权、选举权。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活动一:小云家的一天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云一家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成员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的公民基本权利,并初步认知这些权利,体会这些权利对于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了解权利的广泛性,感受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1.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对人物具体行为所体现的权利进行自主思考,加深对公民权利的理解。2.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分享,提出认知疑惑,展示思维过程,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提炼,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行为中加以提升,准确概括和表述基本权利名称,了解其具体内容。(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活动二:投上宝贵的一票“我这次回家,主要是来参加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选好村委班子,是搞好村建设的关键。我要珍惜这神圣的一票,选好村里当家人!”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村民杨某真诚地说。为了这宝贵神圣的一票,在外打工人员有的按规定写委托书,委托他人代投,有的则借机回乡参加选举。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提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提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三)监督权活动三:探究监督权的行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知公民监督权,知晓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和方式,理解依法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意义,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同时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示:行使监督权。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3.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权力的行使,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采用哪些方式进行监督?这些监督有什么积极意义?归纳总结: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监督权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标导学二:人身自由活动四:维护英烈尊严,让法律挺身而出2016年8月15日,“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迎来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告洪某受到应有的惩戒。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施行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我国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全社会都应当崇尚、学习、捍卫和维护英雄烈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活动五:权利辨析——私拆、毁弃他人信件某校八年级学生张某为了集邮,竟然大量私拆、毁弃他人信件。思考:张某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提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归纳总结:人身自由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住宅不受侵犯。(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目标导学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活动六:情景再现——抓小偷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警察因公务征用摩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国家维护公民财产权的方式。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3.学生将自主思考的答案在全班分享交流,不断修正观点,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认知能力。归纳总结:此案例中,对财产的维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警察小郑抓获抢劫女士皮包的男子,积极维护该女士的财产权;二是警察小郑因公务征用他人摩托车后,及时告知车主可以依法申请相应补偿,维护了摩托车车主的财产权。活动七:材料链接——教育公平第一个是保基本。保基本主要是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第二个是补短板。补短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第三个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一是保障贫困、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国家采取以上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意义?提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归纳总结: 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劳动权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文化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及宪法是怎样保护的,知道了这些基本权利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权利意识,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依法维护自己的各项权利。3 板书设计公民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从三个方面学习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起来并不难,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当堂掌握,但理解起来有难度,很多有关权利的名词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另外,关于公民的权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给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好的条件。 第2框 依法行使权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珍视公民权利,增强权利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明确权利边界,树立法治观念能力目标正确对待权益纠纷,学会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学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知识目标知道行使权利的界限,懂得依法行使权利;了解维护公民权利的方式,知道如何正确维护权利【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教学难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海市静安区公布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同时,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的确,老洋房是业主花8000万元买下来的,公民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公民行使财产权也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能够“无法无天”。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财产权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提示:不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行使权利有界限活动一:角色扮演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惊人话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1.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这一情景。2.对这位大妈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提示: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3.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提示: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活动二:情景再现——足球比赛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要懂得规范自身言行,明确权 利边界,自觉维护公共利益。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认识球迷的错误行为及其危害性,思考公安机关对这些球迷进行惩罚的必要性。3.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提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教师归纳:引导学生认识行使权利超越边界的危害,懂得超越边界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责任,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言行,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知识拓展: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1)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3)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4)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目标导学二:维护权利守程序活动三:探讨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好处在北京飞往上海的某航空公司航班上,因1名4岁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登机,致该航班的全体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检,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该航空公司对于此次航班长时间延误而耽误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针对当日航班旅客的补偿工作已经启动。思考:假如你是这次航班的乘客,你会主动维权吗?维护权利时需要遵守程序吗?为什么?提示:会(或不会)。需要。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活动四:经济纠纷求解决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解决纠纷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所采用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全面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化解纠纷。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依据情境材料和生活经验,围绕下面两个设问展开讨论。(1)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提示: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2)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提示:和解。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3.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归纳总结: 维护权利守程序原因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方式和解是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纠纷的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三、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依法行使权利。了解了行使权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的道理;知道了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3 板书设计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有界限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维护权利守程序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懂得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不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依法行使权利。第一个方面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行使权利的界限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认识,特别是结合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来认识,这些限制性的要求就是权利的界限。第二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结合例子容易当堂掌握。 第四课 公民义务第1框 公民基本义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中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应承担的责任;体味履行公民义务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能力目标体会基本义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义务观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义务,懂得履行这些义务的意义;了解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维护国家利益。教学难点:遵守宪法和法律。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视剧《守卫者·浮出水面》是一部都市谍战剧,该剧讲述了三岛市潜艇基地正在总装一艘新型号潜艇,这个消息让D国情报机构打探到了。D国情报机构了解到,正在总装的新型号潜艇采用高尖端技术,威慑力大,噪声低,于是D国情报机构企图通过网络和人力窃取机密,中国潜艇基地面临新危机。其间,洪少秋和叶焓组成专案小组,几经波折后,洪少秋把侦破视角转移到了301研究所,并且抓出了内鬼,获得了叶焓的信任。历尽艰险,最终二人带领队友铲除了以高一天为首的犯罪团伙,“海螺号”潜艇下水成功。他们二人及其他队友最终维护了国家安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遵守宪法和法律活动一:解读图片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照片呈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场景,引导学生感知公民在不同领域应尽的义务,体会履行这些义务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导入本框内容的学习。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学生自主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分享,并相互补充,在讨论中归纳提升,形成对公民义务的认知。提示:受教育、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的义务。3.拓展:我们还有哪些义务?你认为义务是什么?活动二:案例再现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副主任王某受贿、贪污、玩忽职守案,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王某事件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提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归纳总结:遵守宪法和法律含义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做法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目标导学二:维护国家利益活动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举出你所了解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提示: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活动四:材料链接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面对印军的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我国戍边官兵殊死搏斗,“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戍边官兵们用鲜血和牺牲践行诺言,坚决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202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思考:戍边英雄们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目标导学三:依法服兵役活动五:王凯的梦想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王凯“当兵光荣”的青春信念,体悟依法服兵役的重要意义。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思考公民依法服兵役的意义。2.学生在全班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当兵光荣”的信念,增强学生依法履行服兵役义务的意识。3.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我国军人在和平时期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参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谈感想,向军人表达崇敬之情。活动六:逃避兵役做不得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你认为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提示:合理。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归纳总结:依法服原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兵役做法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应召参战,保卫祖国目标导学四:依法纳税活动七:探究不纳税的危害设计意图:通过李某拒不申报纳税受处罚的事例,让学生感知税收的强制性,知道不履行依法纳税义务就会受到制裁;同时,这引发学生对税收的意义进行初步思考,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增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李某不申报纳税的行为有什么危害?提示:不申报纳税的行为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损失,构成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活动八:观点辨析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我赞同女孩的观点。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税收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男孩的观点是错误的,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明白了基本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提高了对义务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履行义务。3 板书设计公民基本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不依法纳税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知识并不复杂,但法律概念较为抽象,不太容易理解。结合宪法的规定和具体的事例认真领会这些义务,把对履行义务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义务必须履行,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学习,我们要提高对基本义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义务观。 第2框 依法履行义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义务意识,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能力目标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对待公民的义务,提高履行义务的能力;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知识目标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知道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难点:法定义务须履行。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他们的做法对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提示:不对。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活动一:有权利也有义务设计意图:通过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具体行为进行剖析,聚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感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会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领学生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思考。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围绕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展开讨论,另一组围绕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探究。4.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5.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活动二:辨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男生: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女生: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我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2.请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模拟,一位同学扮演“权利”,另一位同学扮演“义务”,通过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感受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性。3.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提示:男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首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再次,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女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绝对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活动三:如何挑“担子”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权利与义务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将两种情形加以对比,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图片表明,如果找准了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在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前进。否则,只重视权利而轻视义务,人生之路就会磕磕绊绊。3.结合两幅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一起交流应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提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就某一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展开交流,避免泛泛而谈。归纳总结:权利义务相统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目标导学二:法定义务须履行活动四: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设计意图: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的认知冲突,采用网上跟帖的形式,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学生对三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3.指导学生围绕“归还拾物索要报酬该不该”展开课堂小辩论。提示: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捡到失物要归还,否则丢失东西的人该多着急呀!捡到失物及时归还原主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归还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知识链接: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爱护公共财产;已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的,应接受隔离、及时就医;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公民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 活动五:抢劫财物做不得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提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案例分析:2017年6月2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决:支持申请人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的申请,撤销湖南省道县村民何某、李某夫妇对女儿妞妞的监护权,这也是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的案例。为何异地撤销亲生父母的监护权?原来,被发现时年仅8岁的未成年人妞妞被亲生父母以每年5万元的租金“出租”给某盗窃团伙,被犯罪嫌疑人何某带往全国各地行窃。思考:湖南省道县村民何某、李某夫妇对女儿妞妞的监护权为什么会被撤销?提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目标导学三:违反义务须担责活动六:百善孝为先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关于赡养纠纷的案例,从法律上对不赡养老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其违法性;在价值观上进行引领,增强学生对孝敬、赡养老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引导学生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1.阅读教材“阅读感悟”栏目。2.学生体会周女士抚养子女的艰辛,认识其两个子女不赡养周女士的错误行为,思考自己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3.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在全班分享交流自己的感悟。4.拓展:围绕“孝敬、赡养老人,我该做什么”这一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赡养老人的义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知识链接: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规定,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活动七:违反法律要担责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思考:小成的爸爸承担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金某承担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提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依法履行义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和违反义务须担责。其中以权利义务相统一为重点,要真正弄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权利观和正确的义务观,真正做到依法履行义务。3 板书设计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义务相统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法定义务须履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违反义务须担责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不同的法律,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4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探讨依法履行义务。大多数问题都较为抽象,不易于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内容较多,要结合经典例子弄明白这一道理;法定义务须履行和违反义务须担责的侧重点不同,不要混淆,主要意思就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第三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第1框 根本政治制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支持人大代表的工作,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案例,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懂得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和做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做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想一想: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认识?你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有哪些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活动一:情景再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材料信息中发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性:审议和表决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查和表决上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等等。从而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设计一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你所了解的我国中央国家机关有哪些?(2)全国人大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意味着什么? (3)你是否知道国家预算和决算?(4)全国人大审查和表决上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意味着什么?(5)从上述议程中,你能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哪些内容?师生共同总结:(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4)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二)走近人大代表,认识人大代表活动二:情景再现——人大代表的作用设计意图:以义务教育的各种免费政策为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人大代表的工作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保证。同时,引导学生从材料信息中体会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让学生说说自己享受到的各种免费事项。3.谈认识。其一,从政策制定过程中,谈谈对人大代表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其二,补充追问经费来源,谈谈对基本经济制度作用的认识。提示: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教师补充:这一系列免费政策的制定与有关人大代表十多年的努力有密切关系。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的职责,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履行职责;十多年持续关注义务教育免费等问题,不仅反映了他们身上有着深厚的教育情怀,而且是敬业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培养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4.拓展:如何走近人大代表?目标导学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活动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变化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具有生机和活力;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人大代表构成变化对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影响。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模拟表演。指导学生模拟表演,代表总人数一定,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来自一线工人和农民的代表、专业技术人员的代表、妇女的代表比例上升,现在就“重大事项”开会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3.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在投票时的心理取向。4.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上述变化,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何意义?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做法活动四: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思考: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师生共同总结:(1)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了其内容、优越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 板书设计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大代表的职权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做法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内容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同时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应结合典型案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认识。选取案例要选有针对性、学生较为熟悉的,避免简单地讲解、灌输,应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2框 基本政治制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够认识到基本政治制度是为了确保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自觉提升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情感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明白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情况,真正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情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说说你对上图体现的制度的认识。(2)我国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提示:(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认识。(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活动一:走近食品安全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具体材料,感受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民主党派发挥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这一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我国为什么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示:(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资料链接:《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活动二:相关链接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感受民主党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二是让学生了解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研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两个情境,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3.展示观点。情境一的主要信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提出多项建议,推动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对应的作用: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情境二的主要信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等民主党派的提案,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应的作用: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推动国家政策的实施。4.鼓励创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活动三:情景再现2018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建睿智谋事之言,献务实管用之策,聚共襄伟业之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扬起奋进新时代的风帆,开启团结奋斗的新征程。这是共商国是的殿堂,这是集思广益的平台。来自34个界别的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 认真履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审查情况报告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宪法修正案草案和监察法草案……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献计出力,提出大量真知灼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作用,生动诠释了“中国式民主”的活力与品质。问题: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教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目标导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活动四:图片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徽标问题:(1)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认识的?(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1)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目标导学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活动五:走进生活中的小镜头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材料让学生认识居民自治,体会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分小组探究三个镜头,结合镜头内容谈谈对居民自治的认识。3.小组代表展示成果。4.教师评价,展示观点。镜头一表明居民的意愿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得到尊重;镜头二表明居委会在调解民事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镜头三表明居委会要对居民负责,居民有权监督居委会工作。从这三个镜头可以看出,城市居民自治就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活动六:了解会议通知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阅读这则会议通知,说说该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本村村务的。提示: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教师总结: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学习,提高了认识,懂得了通过这些政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3 板书设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确认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基本政治制度,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要结合典型案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认识。案例要选新颖性、有针对性和学生较为熟悉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认识,增强学生热爱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情感。第3框 基本经济制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坚持和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发扬实干精神,理性参与各种正当的经济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力目标能够从具体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能够把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结合“探究与分享”等栏目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合作探究、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及地位、作用,了解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的具体内容,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作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难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2019年,我国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相信同学们都收看了整个庆典的视频,现在让我们再来重温其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大阅兵、彩车和群众游行让我们为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倍感自豪,为我们自己身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而骄傲。各项伟大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并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结果。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这70年,进行了哪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探索吗?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等。科学完善的制度是经济建设的先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活动一:看图分类,图一 中国石油  ,图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图三 个人农家乐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归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活动二:探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国有经济在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感受民营经济在支撑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实干、创新、报效祖国的情感。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请举例说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谈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提示:中国石油属于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我国的载人航天、航母等都属于涉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项目。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都是知名的民营企业,它们可以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等。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目标导学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活动三:探究收入分配方式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你认为琦琪几位亲人的收入分别是按哪种分配方式取得的?提示:琦琪爸爸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妈妈和叔叔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舅舅取得的是社会保障收入。归纳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强调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取得社会保障收入,获得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  教师补充:随着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都有贡献的价值,比如土地、数据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综上所述,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统一的,具有优越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劳致富,取得合法收入。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动四:探究市场经济的利弊,了解政府的作用1.阅读教材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小龙虾养殖形势变化和蔬菜价格由飞涨到回落。2.你怎样看待小龙虾养殖形势的变化?蔬菜价格为什么由飞涨到回落?提示:小龙虾养殖形势的变化说明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也说明市场机制有一定的弊端,有盲目性、滞后性,需要一定的方式去克服。蔬菜价格由飞涨到回落是因为政府发挥了调控作用,采取措施增加供应,解决供需矛盾。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机结合激发活力保障需求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明白,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结晶,我们要科学认识这些制度和我们幸福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 板书设计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二者的地位和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作用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认知联系紧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学习起来难度不大,重要的落脚点是使同学们理解各种现象背后的原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第1框 国家权力机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国家机构的性质、职权,体会国家机构在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中的作用;关注国家机构职权的依法行使,增强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能力目标能够从具体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国家机构在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中起到的作用;能够把学习到的有关国家机构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分析相关的经济、政治现象,解决相关的经济、政治问题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理解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职权,特别是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当这一选举结果宣布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会议还同时选举栗战书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王岐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思考:(1)哪些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具有哪些职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提示:(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等。(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活动一:情景再现根据宪法和法律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的规定,自2016年开始,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陆续换届。全国将有9亿多选民参加这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并在此基础上依法产生新一届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工作涉及全国2850多个县(市、区)、32000多个乡镇,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2)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教师强调: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活动二:讨论——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指导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宪法中有关国家机构的规定,明确国家机关体系。3.以上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以上同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我国国家机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统称,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知识链接:(1)宪法有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区别。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是指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设立常务委员会。目标导学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活动三:以图学法       图一 慈善法    图二 慈善法宣传活动思考:(1)镇政府强制要求公职人员捐款的行为是否合法?(2)慈善法的出台,反映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哪一方面的职权?提示:(1)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禁止开展下列募捐活动:(三)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2)立法权。活动四:材料回顾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监察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通过了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思考: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什么权力?提示:决定权。教师强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活动五:大家来探讨设计意图:本栏目采取讨论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抽象的知识,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免权。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指导学生阅读宪法相关条文,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免权。3.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左边学生的观点缩小了任免权的范围,是片面的。(2)中间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准确的表述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等”。(3)右边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活动六:全国人大常委会怎样行使监督权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阅读教材,提炼信息。说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怎样行使职权的。提示:材料开始就表明“为督促落实水污染防治法”,所以,材料的主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5个检查组分赴6省(直辖市)进行检查”“委托其他25个省……进行检查”“举行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等。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知道,组成检查组到各地检查,委托地方人大常委会检查;举行专题询问,要求政府有关领导应询。教师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三、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先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由来和性质,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个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3 板书设计国家权力机关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4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两个方面学习了国家权力机关,难度不是太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点抽象,不太好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一块较为容易,可结合具体事例来掌握。第2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时政,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和职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老师:你们知道国家主席是怎样产生的吗?国家主席有哪些职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我国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产生和任期的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它产生。目标导学二:国家主席的职权活动二: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新闻材料和宪法条文,探究问题。新闻材料: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次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扩员以来举办的首次峰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7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重大成就。提问:上述材料让你对国家主席有了怎样的认识?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宪法在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①公布法律,②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④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①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提问:宪法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有哪些?在宪法条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答:①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②任免权;③外事权;④授予荣誉权。教材问题答疑: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号主席令,行使了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的 职权。国家主席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并命令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的第一号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决定,行使了任免权。3.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峰会、接受外国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等活动,都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了外事权。4.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的国家最高荣誉,由代表国家的国家主席向获得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签发证书,是对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最大尊重。三、课堂总结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组搜集两则近期关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闻报道,组内讨论所搜集的新闻报道中,国家主席行使了什么职权,是怎样行使职权的。下次上课时,每组选一个代表在班上分享讨论结果。第3框 国家行政机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支持依法行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能力目标正确认识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懂得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知识目标知道国家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和职权,知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教学难点: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图二,图三思考:图一至图三中的工作人员分别是哪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提示:图一是交通警察,属于公安部门;图二是税务人员,属于税务部门;图三是工商人员,属于工商部门。教师总结: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活动一:时事再现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受国务院委托,作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巩固提升,环境风险态势保持稳定。总的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思考:生态环境部部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环保部门的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受到全国人大的监督;等等。活动二:案例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感受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从中提炼出市政府与市人大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2.小组交流答案,鼓励学生互相点评,共同探究。3.展示观点。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决定,市政府部署落实,跟踪督办,并及时汇报,表明市政府是市人大的执行机关。可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市政府为什么要贯彻执行市人大的决议、决定?教师总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4.漫画展示5.行政机关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教师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授予的。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标导学二:行政机关的职权活动三:七嘴八舌说职权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你还知道哪些行政机关?它们有哪些职权?请举例说明。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通过贯彻执行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代表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代表国家和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承办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的外交往来事务。教师归纳: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活动四:小成回老家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正在实施的助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务院与地方政府(县政府)的职权差异。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务院和县政府的职权有何不同?提示: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接受和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教师强调: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 活动五:大家来讨论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以及依法行使职权的具体要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以上同学的说法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同学甲的观点包含着职责由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思想,是正确的;同学乙看到了行政行为必须做到实体合法,但忽视了行政行为也要做到程序合法,是不正确的;同学丙的观点包含着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时限要求的思想,是正确的。教师强调: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活动六:漫画赏析思考:上面漫画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及要求,也知道了行政机关的职权包括职权范围和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以及依法行政、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等内容。3 板书设计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权范围层级不同,职权不同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认识。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中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关系这个材料要用好,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提高认识。行政机关的职权这一块较为容易,选取恰当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第4框 国家监察机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做的努力,以及推进公权力法制化的决心能力目标理解监察机关对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培养搜集、分析、解读能力知识目标认识监察委员会的性质、职能;知道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了解监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以及与其他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知道监察机关的职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监察机关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监察机关的职责。教学难点:监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一条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要教育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切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思考:阅读上面两则材料,我国制定监察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保把权力关进笼子,我国专设了什么国家机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监察委员会的性质、职能活动一:法律在线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下列法律条文,引导学生试着说明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能分别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条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监察委员会的性质: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监察委员会具有三项职能:(1)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监察对象)。(2)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调查内容)。(3)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目标导学二: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各级监察委员会的    关系,监察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活动二:学生自己阅读下列法律条文,尝试绘制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及各种关系示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及各种关系示意图(示例)如下。目标导学三: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以及与其他机关   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活动三:教师讲解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帮助学生理解监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以及如何与其他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教师解读教材内容: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本段规定的是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本段规定了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在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的关系。监察机关在工作中需要协助的,有关机关和单位应当根据监察机关的要求依法予以协助。本段规定的是有关机关和单位对监察机关的协助义务。目标导学四:监察委员会的三大职责活动四:案例探究。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及下面一则案例,说说监察委员会在这两则案例中履行了哪些职责。履行职责的手段有何异同?程某身为某地领导干部,涉嫌受贿犯罪,由当地监委会立案调查。经查,程某违规收受管理对象礼金,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小金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有关规定,该地监委会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解答:在这两起案例中,监察委员会都行使了监督、调查和处置职责。在教材案例调查过程中,监察机关不仅仅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同时还给被调查人做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监察机关行使的调查权与检察机关行使的职权不同。在上面一则案例中,监委会查清犯罪事实后,除了将被调查人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还对其做了相应的政务处分。教材问题答疑: 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三、课堂总结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组搜集一则近期关于本地监察委员会的新闻报道或尝试采访本地监委会成员,整理所搜集的新闻报道或采访记录,讨论监委会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下次上课时,每组选一个代表在班上分享讨论结果。第5框 国家司法机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意义,自觉尊重国家司法机关,从而在社会生活中敬畏法律、信仰法律能力目标具体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学会依靠司法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识目标知道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职权。教学难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两高报告以“官方身份、民生立场、法治视角、人文情怀、群众表达”等特点引发舆论热议。可以说,报告是工作的反映,也是状态的体现,既让人了解过去一年司法工作的各项进展,也清晰地传递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思想理念。思考:(1)我国的司法机关有哪些?(2)这些机关的职权有哪些?提示:(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2)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人民法院活动一:维权在行动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向人民法院起诉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途径。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小方的爸爸可否以厂家为被告到人民法院起诉?为什么?提示:可以。小方的爸爸与小汽车厂家的纠纷属于消费者权益争议,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活动二:探究人民法院的职权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感受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在此案例中,人民法院行使了什么职权?提示:在此案例中,人民法院行使了审理民事案件的职权,解决了村民谢某与煤矿公司的争议,维护了谢某的合法权益。教师讲解: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活动三:案例反思阳光驱散迷雾,正义消除疑虑,每一起司法案件都关乎社会正义。通过总结“狼牙山五壮士”系列案件、“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等审判经验,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切实解决“救不救”“劝不劝”“追不追”“扶不扶”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身安全到财产安全,从个人权利到公共利益,切实解决一个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司法案件,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1.思考:阅读上述材料,从哪些信息中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捍卫公平正义?提示:人民法院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切实解决“救不救”“劝不劝”等,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捍卫公平正义。教师讲述: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2.拓展:我们身边有“民告官”的事件发生吗?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我国的司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方面说明。归纳总结:人民法院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职权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目标导学二:人民检察院活动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节选)用法律捍卫英烈尊严。认真贯彻英雄烈士保护法,对21起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通过发出公告或当面征询意见,促请英烈近亲属起诉,对未能提起诉讼的,江苏、山东等地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6件;对英烈纪念设施保护不力的,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36件,均获采纳,维护了英烈尊严,让英灵得以安宁。思考:(1)人民检察院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2)人民检察院的分类是怎样的?提示:(1)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活动五:回顾身边的犯罪事件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件认识到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代表国家对刑事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自主探究此案例中人民检察院行使的职权。2.学生发言,阐述观点。3.展示观点。在此案例中,区人民检察院行使了检察权,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打击了犯罪分子,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归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六:探究司法公正     图一         图二图三思考:上述图片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民法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也知道了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分类、职权和要求。内容较为简单,重点要放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上。3 板书设计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性质和分类职权和要求人民检察院性质和分类职权和要求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国家司法机关,主要学习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内容,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有条理。结合精选的例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当堂掌握。我们要提高对国家司法机关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四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第1框 自由平等的真谛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体会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领会平等的真谛所在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辩证认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的真谛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学难点:自由与法治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围绕“自由”这个话题,通过三名同学小蕊、大海和阿梅的对话,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由的内涵。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蕊、大海、阿梅,现场演绎对话,可以适当增加对话内容和旁白。3.请全班同学围绕三名同学的对话,分别进行评价交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提示: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不受规矩的限制;自由应该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设计意图:通过形式新颖、师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以小见大,揭示风筝“无力回天”的根源,诠释出行为失去限制和约束的危害性,道出自由的真谛所在。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阅读过程中体会“风筝”的情感变化。2.(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设计意图:该活动基于近些年愈发猖狂的网络谣言而设计。互联网确实拓展了我们自由表达的空间,网络世界对自由的崇敬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些人甚至认为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殊不知,网络世界并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有边界。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网信和电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对网络信息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发布或者传输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信息的,应当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网络运营者发现其用户发布前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络运营者未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处罚。教师讲解: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活动三:案例回放俞某与前妻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后,迁怒于无辜市民,驾驶车辆高速冲进一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撞击多名行人及数辆摩托车后逃离现场。这起恶性事件最终造成1人重伤、3人轻微伤,11辆摩托车损毁。当地人民法院最终认定俞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思考: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提示: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目标导学二:法眼看平等活动四:探究平等事例设计意图:两幅图片的设计,旨在说明我国公民在政治、教育等方面享有各项权利,为后面认识平等的内涵和价值作铺垫。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也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图一 少数民族代表出席 全国人大会议 ,图二 公民享有平等  的受教育权思考: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教师讲解: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活动五:查资料——男女平等问题:请你列举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提示:在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劳动法第二章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在民法典中有以下明确规定:第一千零四十一条第二款,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一千零五十五条,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继承权男女平等。归纳总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公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权利,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3 板书设计自由平等的真谛无法治不自由自由的含义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自由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眼看平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理论性较强。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明白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导致混乱。当人类依据法治自觉止步于自由的边界,彰显的是理性的力量。同样,平等是珍贵的,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当人类通过法治把“同等对待”“差别对待”统一起来,将一份深挚的关爱给予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闪耀的是文明的光辉。另外,要搜集有针对性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加深 理解。 第2框 自由平等的追求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以及提高与不平等行为作斗争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如何珍视自由和如何践行平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教学难点: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计,旨在剖析田某“自由”行为的危害性,指出这种不珍惜受教育权利以及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的不良行为,实质就是不珍视自由的行为。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对田某的言行进行评价。提示: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也是违法的,如果不悬崖勒马,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犯罪。我们应该远离不良行为,珍惜受教育权利,做珍惜自由的典范。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珍视自由活动一:活动讲法,图一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法律知识讲座  ,图二 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律知识讲座思考: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什么意义?提示:让人们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活动二:探究违法与守法 ,图一 ,图二思考:上述图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提示: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活动三:材料分析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市民举报,在某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但频繁闯红灯,更是成群结队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俨然把公路当成了赛车场。交警随机调取了多个路口卡口监控,这群骑行者都是从早上5时30分集体出发,一路旁若无人地狂野骑行,见灯就闯,路过的机动车只能纷纷避让。思考:面对骑行爱好者的行为,你该如何劝解?教师讲述:我们要珍视自由,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要自觉守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目标导学二:践行平等活动四:故事展现设计意图:设置此栏目,旨在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言行,指引我们要反对特权,用实际行动践行平等。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陈云的言行对于我们践行平等有什么教育意义?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教师讲解: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是平等的大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然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活动五:思维碰撞被告人王某因犯抢劫罪一审被判处死刑,上诉期间旧病复发并急剧恶化,生命垂危,看守所将其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并承担了数万元医疗费用,最终将王某抢救过来,这名犯人对自己的罪行痛悔不已。该事件引起社会激烈争论。观点一:死刑犯也享有生命健康权,对死刑犯的救治恰恰是人类尊重生命的道德要求。观点二:不应该浪费国家有限的财力去救治一个死刑犯,用公共资源去救治一个已经注定无法挽回的生命不值得。讨论:你支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提示:支持观点一。理由: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活动六:探究就业不平等行为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就业歧视行为,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结合三幅图片,与同学交流生活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的事例。提示:应届毕业生郭某在网上看到杭州市西湖区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招聘文案人员,她认为自己的学历以及实习经验符合学校的要求,便在网上提交了简历。等待多天后没有得到任何回复,郭某又浏览了相关网页,才发现招聘页面上写着“限男性”的要求。郭某表示不解,多次向对方咨询,并到学校当面了解,对方坚持只要男性,表示这个岗位不适合女生。后来郭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定,该学校侵犯了郭某的平等就业权,赔偿其2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归纳总结: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珍视自由,一是要了解自己的权利,二是要依法行使权利;知道了如何践行平等,一是要反对特权,二是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三是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3 板书设计自由平等的追求珍视自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践行平等要反对特权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也不难理解,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珍视自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权利,学会依法行使权利,结合具体例子较容易理解;关于践行平等,知识的理解较为容易,难的是如何做到。另外,关于反对特权,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太好理解,正确认识社会中不平等现象也需要下功夫。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第1框 公平正义的价值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剧本示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心。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安心?”说完,老大回话:“父亲,作为兄长的我会照顾好他们的。”老二应声附和。老三也宽慰父亲不必为自己担心。父亲接着说:“既然如此,现在你们每人拿一锭黄金,这剩下的一锭就给老三,你们还有何异议?没有就都回吧!”三人异口同声应道:“必当谨记父亲教导。”退出。3.(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 你对公平的看法。提示:(1)平分。(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一人一锭,三儿子因生计困难而多分一锭,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活动二:探究“公平”内涵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提示:违反了交通规则接受处罚是公平的,找朋友摆平就违背了公平原则,也是违法行为。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是国家保障公平的措施。教师讲述: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活动三:探究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让学生逐一阅读图片,然后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思考每一幅图片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提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目标导学二:正义的力量活动四:热点再现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某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广泛热议。思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关注?提示:《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活动五:小讨论——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1)让学生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续写。(2)根据所列举的行为,说说你对正义的认识。提示:(1)正义行为:精忠报国、见义勇为等。非正义行为:小偷小摸、同流合污、坑蒙拐骗等。(2)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活动六:桂某一家得到帮扶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正义行为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提示: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 证其有尊严地生存。活动七:体现正义的社会制度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提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都是正义制度,国家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平。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教师讲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活动八:体验公平,图一 体育公平 ,图二 考试公平,图三 入学公平 ,图四 教育公平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公平的事例?提示:规则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公平原则等。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平的含义和意义及正义的含义和意义。公平的含义和内涵比较容易理解,公平的意义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通过事例比较,分清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并结合例子体会正义的力量。3 板书设计公平正义的价值认识公平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内涵公平的意义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含义正义的意义4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探究公平正义的价值。关于公平的价值结合一系列事例探究,逐渐认清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内涵和公平的意义;关于正义的力量,先从写出与正义有关的词语开始,接着探究事例,逐渐认识正义的含义和正义的意义。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 第2框 公平正义的守护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能力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公平、守护正义的实践能力;提升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价值判断和辨别能力知识目标知道如何坚守公平,如何守护正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守公平,守护正义。教学难点: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一视同仁的警卫》一家外资企业有一项规定:当有外籍员工经过各警点时,警卫都要立正敬礼,对中方员工则没有这个必要。公司新来一位警卫,他值勤时,不论是外籍员工还是中方员工经过时,他都会“啪”地端端正正地敬个礼。中方员工开始以为他搞错了,负责警卫事务的中方总务人员还专门给他做了约一个小时的解释。他默默地点点头,但第二天仍是如此做,当主管行政的外籍经理特地找这位警卫谈话时,他说:“中方员工也是公司的一员,与您一样,他们也在为公司工作,我必须也要向他们敬礼——这也是我的工作。”他的话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公司,转述这话的和听到这话的中方员工脸上的表情都一样凝重。不久有传言,公司要辞退这位警卫。然而,一份抗议书也摆到了外籍总经理的办公桌上,所有的中方干部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位警卫终于留了下来。教师总结:生活中不公平的事例还有很多,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守公平活动一:小讨论——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在学校中坚守公平,掌握个人维护公平的原则和方法。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请学生依据教材进行对话模拟。3.学生互相交流,说说在学校中坚守公平的“金点子”。提示:如考试时诚信完成试卷,不弄虚作假,这是公平的。教师讲解: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活动二:江家姐弟的“良心秤”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向江家姐弟学习,能够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1.阅读教材“阅读感悟”栏目。2.江家姐弟为什么说“秤虽不大,但称的是良心,守的是道义”?提示:江家姐弟做秤秉承“准确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训,严词拒绝不法商贩的请求,坚持做“良心秤”,不赚昧心钱,向社会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品格如金子般熠熠生辉!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敢于对不公平说“不”,勇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活动三:租售同权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立法,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思考: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体现了什么道理?提示:体现了制度保障公平。教师讲解: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目标导学二:守护正义活动四:行为探究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你从三名司机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提示:这三名司机富有正义感,做到了见义勇为。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教师讲解: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活动五:探究庭审规则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司法是实现公正的最有效的手段,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永恒目标。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提示:需要。因为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亲属关系的审判员回避可以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知识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审判人 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等等。活动六:“东京审判”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2.查阅资料,了解反映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类似审判。提示:如纽伦堡审判。1945年至1946年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的军事审判。教师讲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坚守公平和如何守护正义。坚守公平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也需要制度保障公平;守护正义需要个人守护正义,也需要司法维护正义。3 板书设计公平正义的守护坚守公平个人维护公平制度保障公平守护正义个人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公平正义的守护。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在坚守公平方面,个人维护公平容易理解,制度保障公平,对学生来说有点抽象,要多结合事例、多讨论来解决;在守护正义方面,难点也是司法维护正义,需要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8 18:28:06 页数:63
价格:¥3 大小:5.5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