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景文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景文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5分,注意:请将答案填入题后的表格中)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B.煤气爆炸煤燃烧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D.石蜡熔化干冰升华 2.下列物质中,既是纯净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纯净的食盐水B.液氮C.干燥的高锰酸钾D.黑色的二氧化锰 3.某学生要准确量取7克水,应用(  )A.50毫升量筒B.10毫升量筒、滴管C.托盘天平D.5毫升量筒、滴管 4.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干冰、冰水共存物B.天然气、煤、石油C.液态氧、氯化氢、洁净的空气D.稀有气体、酒精、汽油 5.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B.向蓝球中打气﹣﹣分子间有间隔C.酒香不怕港子深﹣﹣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D.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分子是可分的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7.在我国西部开发建设中,要在某新建城市建一个大型化工基地,如图为该城市环境图,该城市气候干燥,经常刮西北风.有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可供选择,你认为理想的地点是(  )\nA.甲B.乙C.丙D.丁 8.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9.下列有关氧气性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B.细铁丝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四射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水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B.蒸馏水C.精制碘盐D.啤酒 12.为使瘦西湖的水质进一步改善,大运河的水变得更清,保护好现有的水资源.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A.向居民宣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的重要性B.在湖边多种植树木C.游玩时将吃剩的食品连同包装袋丢入湖内喂鱼D.使用无磷洗衣粉 13.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电解水C.静置沉淀D.冰融化成水 14.下列四种放出气体的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  )A.木炭燃烧B.蜡烛燃烧C.高锰酸钾加热D.水加热至沸腾 15.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东京多处地铁车厢同时发生了一起“沙林”毒气侵袭事件,导致5000多人中毒,这一事件说明了(  )\n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二、我会填空.(第1题9分,2-5题每空2分,共31分)16.张老师在化学实验操作台上摆放了如下一些物质:①铜片;②蒸馏水;③澄清石灰水;④硫粉;⑤食用醋;⑥氧气;⑦二氧化硫;⑧空气;⑨高锰酸钾.现请你将这些物质按如下表分类摆放. 17.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所得总体积      (填大于、等于、小于)200毫升,这说明了      ,生活中还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例子有      (举一例). 18.实验室制氧气时,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的管口应      ,原因是      .实验结束时,应先      ,再      ,否则      . 19.水的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的方法可以使水净化,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20.氨气(NH3)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是一种指示剂,无色,它遇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如图所示,当挤压滴管的胶头注入少量水进烧瓶,此时会看到的现象是      .  四、我会分析.(每题6分,共12分)21.请观察如图标志徽记,你认为它是什么徽记?      其含义是什么?      ;再请你提出两条保护水源、净化水源的建议或措施.      .\n 22.在化学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在探究“烧杯的大小对倒扣在烧杯内的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应控制哪些条件?  \n2022-202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景文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5分,注意:请将答案填入题后的表格中)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B.煤气爆炸煤燃烧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D.石蜡熔化干冰升华【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煤气爆炸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煤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石蜡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中,既是纯净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纯净的食盐水B.液氮C.干燥的高锰酸钾D.黑色的二氧化锰【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纯净的食盐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B、液氮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C、高锰酸钾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D、二氧化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纯净物、氧化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混合物、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某学生要准确量取7克水,应用(  )A.50毫升量筒B.10毫升量筒、滴管C.托盘天平D.5毫升量筒、滴管【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n【分析】水是液体,取用应该选用量筒,应注意选取的量筒的规格应和量取的液体体积尽量相近.【解答】解:7克÷1克/立方厘米=7立方厘米,7立方厘米=7毫升.用量筒量取7mL水时,先要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所以要同时选择量筒和胶头滴管.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7mL水,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误差最小,所以准确量取7mL水,需选用的量筒最适合的是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故选:B.【点评】取用液体要选用合适的仪器,并注意仪器的规格和使用条件,熟练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 4.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干冰、冰水共存物B.天然气、煤、石油C.液态氧、氯化氢、洁净的空气D.稀有气体、酒精、汽油【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单质、化合物及混合物的概念;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解答】解:A、氢气是单质,但干冰和冰水共存物都是化合物,错误;B、天然气、煤和石油都是混合物,错误;C、液态氧是单质,氯化氢是化合物,空气是混合物,正确;D、稀有气体是混合物,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5.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B.向蓝球中打气﹣﹣分子间有间隔C.酒香不怕港子深﹣﹣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D.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分子是可分的【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答】解:A、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运动,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此项错误.B、向篮球中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并且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隔变小.C、酒香不怕港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D、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微观上就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最后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因为分子是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A【点评】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隔.\n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从量筒的使用方法去分析;B、从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去分析;C、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去分析;D、从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去分析.【解答】解:A、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图中俯视;故错误;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图中没有错误;故正确;C、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为防止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D、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否则可能会污染滴管;故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7.在我国西部开发建设中,要在某新建城市建一个大型化工基地,如图为该城市环境图,该城市气候干燥,经常刮西北风.有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可供选择,你认为理想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根据化工基地会排出空气污染物或废水等,会污染河水或使下风向的地区受到大气污染.化工基地会排出空气污染物或废水等,处于河水下游和下风向的地区会污染最严重,甲、乙处会污染河水,经常刮西北风甲、乙处位于居民区的上风口,空气污染物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而丙远离水源且位于上风处,一是不便于用水,二是会对居民区造成污染空气污染,也会污染河水,所以选丁.因为丁处水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而且又处在下风口,不会对人民生活产生影响.\n【解答】解:A、化工基地会排出空气污染物或废水等,处于河水下游和下风向的地区会污染最严重,甲处会污染河水,经常刮西北风甲、乙处位于居民区的上风口,空气污染物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故选项错误;B、化工基地会排出空气污染物或废水等,处于河水下游和下风向的地区会污染最严重,乙处会污染河水,经常刮西北风甲、乙处位于居民区的上风口,空气污染物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故选项错误;C、丙远离水源且位于上风处,一是不便于用水,二是会对居民区造成污染空气污染,也会污染河水,故选项错误;D、丁处水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而且又处在下风口,不会对人民生活产生影响,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在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峻的今天,对该知识点的考查频度也愈加增大了;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8.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不易溶或难溶性气体最好的收集方法为排水集气法,使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则说明气体不易溶或者是难溶;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解答】解: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 9.下列有关氧气性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B.细铁丝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四射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木炭燃烧时的现象跟氧气浓度有关,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B、细铁丝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硫燃烧时的现象跟氧气浓度有关,氧气含越高燃烧越剧烈;D、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烟.【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A不正确;B、细铁丝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B不正确;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不正确;D、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故D正确.\n故选D【点评】有些认识不注意辨别时容易被误判误记,比如本题中的几项错误认识,仅仅是一字之差或顺序颠倒造成的,学习中要注意这一点.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水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考点】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水是一种纯净物,我们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宏观上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上看,水是直接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解答】解:A、水是纯净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水是直接由水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才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选D【点评】在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的知识时,首先要理解清楚物质是由哪些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这是学生解题时易错易混的地方. 1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B.蒸馏水C.精制碘盐D.啤酒【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B、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精制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含碘元素的物质,属于混合物.D、啤酒中含有水、酒精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12.为使瘦西湖的水质进一步改善,大运河的水变得更清,保护好现有的水资源.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A.向居民宣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的重要性B.在湖边多种植树木C.游玩时将吃剩的食品连同包装袋丢入湖内喂鱼D.使用无磷洗衣粉【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n【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向居民宣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的重要性,在湖边多种植树木,使用无磷洗衣粉都是正确的,吃剩的食品可以用来喂鱼,但不应该连同包装袋一起丢到湖里.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13.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电解水C.静置沉淀D.冰融化成水【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蒸馏的过程中只是将可溶物与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电解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静置沉淀的过程中只是将不溶物与液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4.下列四种放出气体的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  )A.木炭燃烧B.蜡烛燃烧C.高锰酸钾加热D.水加热至沸腾【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木炭燃烧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水加热至沸腾是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东京多处地铁车厢同时发生了一起“沙林”毒气侵袭事件,导致5000多人中毒,这一事件说明了(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毒气扩散是因为其构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据此解答.\n【解答】解:毒气扩散是因为其构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观察选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二、我会填空.(第1题9分,2-5题每空2分,共31分)16.张老师在化学实验操作台上摆放了如下一些物质:①铜片;②蒸馏水;③澄清石灰水;④硫粉;⑤食用醋;⑥氧气;⑦二氧化硫;⑧空气;⑨高锰酸钾.现请你将这些物质按如下表分类摆放.【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根据以上概念分析判断.【解答】解:①铜片、④硫粉、⑥氧气都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②蒸馏水、⑦二氧化硫、⑨高锰酸钾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③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⑤食用醋中含有乙酸和水,属于混合物;⑧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是:单质:①④⑥;化合物:②⑦⑨;混合物:③⑤⑧.【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所得总体积 小于 (填大于、等于、小于)200毫升,这说明了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生活中还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例子有 向皮球中打气 (举一例).【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分子之间有间隔;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解答】解: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所得总体积小于200毫升;这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生活中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向皮球中打气或水的蒸发或汽油的挥发或物质的热胀冷缩等.故答为:小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向皮球中打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应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熟练掌握粒子的基本性质,能用粒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n18.实验室制氧气时,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的管口应 略向下倾斜 ,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 .实验结束时,应先 撤出导管 ,再 熄灭酒精灯 ,否则 水会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为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实验室制氧气时,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的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为防止水会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排水法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答案为: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水会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点评】本题考查氧气的制取的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19.水的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的方法可以使水净化,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蒸馏 .【考点】水的净化;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水电解实验的现象表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氧气;体积比通过实验现象能看出,质量比是通过方程式计算出来的,实验结论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降低水的硬度主要是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这些离子的可溶的,不能通过吸附、沉淀和过滤除去.【解答】解:通过电解水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水是一种化合物(氧化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蒸馏既可以除去水中的杂质,又可以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元素;蒸馏.【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的电解;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 20.氨气(NH3)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是一种指示剂,无色,它遇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如图所示,当挤压滴管的胶头注入少量水进烧瓶,此时会看到的现象是 烧杯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的液体呈红色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根据氨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及压强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图中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将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水挤入盛满干燥M气体的烧瓶中,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的液体呈红色;\n故答案为:烧杯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的液体呈红色.【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收集,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四、我会分析.(每题6分,共12分)21.请观察如图标志徽记,你认为它是什么徽记? 节水徽记 其含义是什么? 节约每一滴水 ;再请你提出两条保护水源、净化水源的建议或措施. 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②工业废水经净化后再排放;③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根据保护水源、净化水源的方法进行分析,防止水体污染是有效保护水资源有效方法.【解答】解:该标志是节水徽记,其含义是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约每一滴水.防止水体污染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如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工业废水经净化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故答案为:节水徽记;节约每一滴水;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②工业废水经净化后再排放;③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图标所代表的含义、掌握保护水源、净化水源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2.在化学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在探究“烧杯的大小对倒扣在烧杯内的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应控制哪些条件?【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根据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在探究“烧杯的大小对倒扣在烧杯内的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应控制蜡烛的质地、高度、粗细以及灯芯的长短.答:蜡烛的质地、高度、粗细以及灯芯的长短.【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控制变量,将知识灵活应用,难度不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8-25 10:05:03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49.9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