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学年高一地理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22小题,共4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1.读新疆南部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图,影响该地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新疆南部(南疆)地区主要城市及分布图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矿产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2~3题。2.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3.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12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右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寒潮、台风、沙尘暴B.春旱、寒潮、沙尘暴C.伏旱、暴雪、沙尘暴D.伏旱、洪涝、冻害5.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右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6~7题。6.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A.1、2、3B.4、5、8C.7、9、10D.6、11、127.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A.欧洲B.北美洲C.大洋洲D.非洲8.老少比=×100。表1是2022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87西班牙15113白俄罗斯159312匈牙利15107A.波兰B.西班牙C.白俄罗斯D.匈牙利9.右图为城市某功能区工作日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由此判断该功能区是()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行政区下图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题。10.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该地()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交通便捷D.传统工业集聚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1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12C.丙D.丁1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量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13.下列属于我国北方地域文化范畴的是①吃饺子②京剧③早茶④四合院⑤苏州园林⑥二人转⑦粤剧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②③⑥⑦D.①②④⑥下图为我国某城郊自然村农产品产值构成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14.由此推断,影响该自然村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因素是()A.政策B.市场C.土壤D.地形15.该自然村可能位于()A.长春B.西安C.广州D.北京16.下表为某地农民平均年收入构成情况,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某跨国公司打算在我国某地建一生产基地,通过对四地区的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幅生产成本统计图。据图分析完成17~18题。1217.从生产成本考虑,该企业厂址应选择()A.①B.②C.③D.④18.与该企业布局类型相同的是()A.集成电路B.炼铝工业C.制糖工业D.电子装配工业美国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澳洲和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消费市场。据此回答19题。19.该厂产品可能是()A.汽车零件 B.服装鞋帽 C.建筑陶瓷  D.电子元器件20.下列在同一区域集聚的各组工厂中,彼此之间在生产上完全没有产业链联系的是()A.钢铁厂、汽车厂、橡胶厂B.面包厂、制伞厂、水泥厂C.服装厂、机械厂、造船厂D.塑料厂、织布厂、印染厂读下图,完成21题。12(纵坐标1~5代表各种运输方式四项指标的,由优到劣的大体次序,①~⑤代表五种运输方式)21.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a.小麦:从中国到美国选用③ b.鲜花:从中国到日本选用① c.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② d.铁矿: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用⑤A.abB.bcC.cdD.bd2022年秋冬以来,随着灰霾天气频繁来袭,PM2.5逐渐进入公众视线。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下面甲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功能分区图,乙图为该城a监测站2022年2月5日监测的天气和PM2.5日变化图。读图回答22题。22.据乙图分析,下列有关PM2.5颗粒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PM2.5的含量与风速大小呈负相关B.夜晚温度低导致PM2.5的浓度升高C.当天9时、18时PM2.5浓度较高与上下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有关D.该日0时到2时PM2.5浓度较低主要因为降水的清除作用所致12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23.读下面的图和表,完成下列各题。(12分)材料一:图甲和图乙分别是人口增长阶段划分示意图和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材料二: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流出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6.116.110.68.68.310.639.7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5.65.67.25.68.935.531.6(1)甲图中第_______阶段和第______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均十分缓慢,试分别分析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4分)(2)从人口增长特征看,乙图中B国处于甲图中第____阶段,A国的人口出生率较______。(2分)12(3)分析B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而采取的措施。(2分)(4)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4分)24.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图b与图a相比,回答该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表现有、、。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4分)(2)该城市形成于河流的交汇处,请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3)该城市在城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有、、(6分)(4)根据图b分析:该城市为缓解老城的人口压力,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25.下图为某地区工业、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2(1)计划在甲、乙两地发展渔业和栽种果树,你认为甲处宜_______________,乙处宜_______________。(2分)(2)若要在①~④处建设石油化工厂、制碱厂、自来水厂和服装厂。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考虑,试分析其布局的区位因素。①处建,理由      ;(3分)②处建,理由;(3分)③处建,理由;(3分)④处建,理由 。(3分)2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4分)12(1)图中①、②、③、④序号表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其中②是 ,④是 。(4分)(2)④农业地域类型在图中区域分布的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2分)(3)字母A、B、C、D代表世界著名工业区,其中C工业区发展主导产业的区位优势是       (任答三点)(6分)(4)图中M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2分)12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地理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22小题,共4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23.(12分)(1)一(1分)  四(1分)  第一阶段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很高,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1分);第四阶段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出生率很低,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1分)。(2)四(1分) 高(1分)  (3)措施:鼓励生育和适当接纳海外移民(2分)(4)特征: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2分)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任答2点,共2分)12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09:49:1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456.4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