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共64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36分)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淮南子•修务训》载:“(禹)治平水土,定千八百国”。《帝王世纪》曰:“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其民,天下咸悦”。从材料可以得出A.夏商分封制度己完备B.夏商分封原则是兄终弟及C.西周分封制有历史渊源D.西周分封制是制度创新2.“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A.强化血缘联系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封邦建国D.推行礼乐教化3.“兄弟析烟(即分家),亦不远徙,祖宗庐墓,永以为依。故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苏州志》)此种情况源于A.宗法制度B.政府提倡C.小农经济D.儒家思想4.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5.“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A.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6.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9-\n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7.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皇位世袭B.天命神授C、皇权至上D.以法治国8.“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下列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A.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B.宣扬“君权神授”,巩固封建专制统治C.秦始皇给政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D.自古以来玉器在中国被赋予特殊的含义9.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10.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势力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加强中央集权11.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进步,其进步之处突出表现在A.权力世袭继承B.官员垂直任免C.地方实现自治D.中央权力弱化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3.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A.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B.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C.系统考按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D.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14.-9-\n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15.魏晋时期,弘农扬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A.战事立功B.才学品德C.门第出身D.皇亲国戚1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17.中国从两汉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职并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这一特色A.有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B.改变了监察制度的初衷C.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行政权D.导致了监察权力的滥用1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里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宣政院④按察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朝的郡县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C.明朝的内阁制D.清朝的军机处20.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考试程序趋向公正D.存留察举制痕迹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9-\n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22.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削弱了中央集权B.打破了世袭特权C.激化了社会矛盾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2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军机处D.枢密院24.右面是宋理宗宝佑四年(1265年)《登科录》中记载的601名中榜进士社会阶层来源的对比示意图。其主要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宋代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B.平民阶层有望执掌宋代国家的最高权力C.贵族官僚阶层已在宋代社会中完全消失D.科举选拔推动了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25.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皇帝可直接掌承六部职能B.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C.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D.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26.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9-\nA.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B.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C.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实施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D.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并为此后历朝沿用27.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其管理本民族事务B.派驻专门官职,调节民族纠纷C.废除土司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D.与土司联姻,恩威并用28.反映右图历史的资料,我们可能在下列哪一本著作中看到中看到A.《明太祖传》B.《明惠帝传》C.《明成祖传》D.《明神宗传》29.据记载:“时上念机务殷,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门,简诸臣为耳目。”这里的“上”是A.明太祖B.明成祖C.乾隆帝D.雍正帝30.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职权再次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虽存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办理。这表明清朝A.内阁已失去辅政作用B.增设军机处取代内阁C.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D.皇权开始兼并了相权31.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裁决军国大事B.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C.草拟审批政令D.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9-\n32.穿越剧《步步惊心》,女主角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B.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33.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班固《汉书》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4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4分)▲-9-\n(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2分)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2分)▲(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4分)▲34.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9-\n▲(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9-\n射洪中学2022年下期高2022级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5:CCABB6-10:CCBBD11-15:BBBAC16-20:CABBD21-25:DBDDD26-30:DCABC31-32:DA33.(1)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4分)(2)三省六部制。减少决策失误。(4分)(3)宋: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2分)明: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2分)(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4分)34.(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任答2点给2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任答2点给2分)(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任答2点给4分)(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4:29 页数:9
价格:¥3 大小:311.8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