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夏银川市宁大附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宁夏银川市宁大附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24、“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胭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春秋时期七霸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25、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6、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7、“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新华日报》 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到:从1640年到1840年,西方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转辗沟壑的小农、高谈性心理义的士人。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不包括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工业兴起 ④中外文化有所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③8\n29、从图中可见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现象的反映了A.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B.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国内新思想主流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共和”、“民主”在1833—1915年的出现频度统计D.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30、《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3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材料不能说明蔡元培A.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封建文化B.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C.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D.诠释了自己对大学的理解32、1922年1月,中共指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武装反抗国民党D.发起国民革命运动33、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8\n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34、下面两幅地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地区转移的状况。与其相关的因素是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中共中心任务的变化④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35、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A.星火燎原B.力挽狂澜C.灯塔指引D.进京赶考40、(25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门)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8\n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请回答:(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6分)(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5分)41、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8\n“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12分)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隧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商君书·垦令》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风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入顷,县令、郡丞六顷。更糊目付。卖者坐如律。——《魏书》卷110《食货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一说“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内容是什么?(3分)材料说“(井田)废久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从材料一看,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2)据材料二,北魏实行的土地制度分配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一土地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分)(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请说一说你对“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45、【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毁灭和废墟,还有深刻的对抗和相互之间的指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纳粹分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所犯下的罪行,严重疏远了从前的被占领各国与德国的关系,而德国本身也将在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8\n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摘编自吴友法、粱瑞平《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材料三: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国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6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9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24.【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说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材料“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说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说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因此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称王;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25.A26.【答案】D27.【答案】A试题分析:根据引文“不能告之君”可知,创办报刊的目的是加强君民联系,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符合题意要求。B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C由资产阶级激进派创办,D由中国共产党创办。28.【答案】D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西方已经开展工业革命,中国却依然处于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选D项。①③则是出现在材料所说时间段内。29.【答案】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在1893年—1898年这段时间内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为救亡图存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故答案为B。8\n30.【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此可知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B31.【答案】A试题分析:从材料“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可以看出蔡元培奉行的是兼收并蓄的主张,并没有否定传统文化的存在的价值,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B项很容易看的出来;C项从材料“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即能看得出来。D项正确,也能看的出来,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是阐述自己的对大学的理解。32.A:33.【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以蒋介石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国民党在抗日抗战中重要活动。依据题干中的“持久抗战、实寄于全这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等分析,①②③项都能从题干中反映,而④无从反映,当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显然还是主战场,蒋介石不可能得出④中结论,排除。故A项正确。34【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图片,归纳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图片可知图一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图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由此分析可知两张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的中心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②③符合题意,而图片反映的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法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性质依然是反帝反封建,排除①④。故正确答案为C。35.【答案】B日出东方指党的诞生,星火燎原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指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灯塔指引应该是指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京赶考是指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进入北京城,筹备新中国的建立等事宜。40.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6分)(2)影响: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6分)(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8分)(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5分)41.【答案】:原因:①中国受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而西方先进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科技发展;②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而西方相对开放,思想自由,便于广泛吸纳;③中国受固有的农耕经济的阻碍,而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开发新能源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④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重人文总结,轻自然探究,而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比较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⑤研究风格上,中国比较注重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而西方比较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每一点3分,答对其中四点可得12分。若答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国心理,西方文化的海洋心态”、“环境气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中西方在科学技术发面的差异体现在中西方的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以及统治政策以及科学家的研究精神上。另外宗教,环境,设备,资金等因素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44.答案(1)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3分)原因: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增大。(3分)思想:重农。(2分)8\n(2)特点:按生产资料拥有(如牛)、人员差别(官民不同)等分配,具有阶级等级性。(3分)作用:有利于农业恢复、发展,保证了国家的税收。(2分)(3)启示:“土地制度”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增加社会效益。(2分)45.【答案】(1)二战带来的国家间仇恨;德国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冷战导致德国的分裂。(6分)(2)观点:德法和解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生活基础;和解应建立在民主政治之上;和解的主要途径应以经济合作为主。(3分)历史原因:政治精英的推动;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深刻反思;冷战的结束;不同时期国际更替的完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2:08 页数:8
价格:¥3 大小:359.1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