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两校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2.11本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规定用鼎的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结合B.社会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的加强D.青铜制造业发达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3.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A.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B.中央集权有所强化C.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D.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4.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5.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6.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8-\n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7.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8.明朝时得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加强C.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10.有学者认为,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兼顾公平”的同时,也注重“效率优先”。下列施政措施体现克利斯提尼注重“兼顾公平”的是(  )A.按地缘部落进行选举(改革五百人议事会)B.组建“十将军委员会”C.制定“陶片放逐法”D.向公职人员发放津贴11.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戏剧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大剧场,其中狄奥尼索斯剧场可以容纳30000名观众。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雅典奴隶制经济繁荣B.统治者重视戏剧教化C.公民社会生活的需要D.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12.英国法学家梅因曾论述到:“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A.指出了罗马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表明罗马法促进了对外贸易D.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13.罗马帝国皇帝査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8-\n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于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14.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竞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B.梭伦执政时期的雅典强调了机会均等C.今天的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15.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与近代各国政体相对应的是()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法国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美国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德国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英国16.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写道:“(《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根据其描述,当时的英国(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7.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对这句话的理正确的是(  )A.革命只是改变了议会的组织形式,但国王的地位并没有改变B.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发生了变化,但是议会的地位在逐步降低C.革命之后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政权,两者的权力相互制约和平衡D.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议会限制王权18.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8-\n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19.“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脱离法国国情B.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C.不能维持长久D.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20.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21.如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A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A.AB.BC.CD.D2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B.无益于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C.说明原有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D.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23.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8-\n(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C.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24.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封建反侵略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D.反对外来侵略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表明(  )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二、材料解析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26.(18分)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二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8-\n材料三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7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制度的发展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实质是什么?(5分)27.(18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著有《自由与权力》的英国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著有《民主学说导论》、《现代政治分析》的美国政治学家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并说明其进步性。(6分)-8-\n(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28.(14分)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4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6分)-8-\n2022-2022年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1-5BBBAA6-10ABACA11-15DDBCB16-20CDCBC21-25BDCDA26、(1)原因:宰相位高权重;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3分)理解:君主政务繁多;统领百官的需要。(4分)(2)特点:拥有一定的议政权;是皇帝侍从顾问(始终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作用: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六部权力;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6分)(3)结果:军机处制度。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5分)27、(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6分)(2)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权与制衡原则,有利于维护民主,防止专制独裁。(6分)(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6分)28、⑴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分)⑵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4分)⑶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6分)-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6:47 页数:8
价格:¥3 大小:56.6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