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2022学年南宁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广西南宁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A.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时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  )A.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3.先素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国是姬姓诸侯;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是异姓诸侯;山东简称鲁明显是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故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答案】C【解析】A.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西周时期儒家尚未形成,故错误。B.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且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故错误。C.西周优于商朝的地方在于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并建立了与此相对应的礼乐制度,从而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D.材料旨在强调社会等级秩序没有涉及家族凝聚力,可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高考中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涉及:①宗法制的实行的原因。②宗法制的核心和内容。③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度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民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答案】A【解析】材料“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意思是庄稼,播种它的是人,令它成活的是土地,滋养它的是上天;材料“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意思是农业发展离不开天、地、人的共同作用,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生产观、人定胜天的世界观以及精耕细作的发展观,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意思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6.《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但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要求为标准,正好适合人们上下车,故“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采”说法正确,故B正确。B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对不同功能“车型”生产过程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设置有一定的难度,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一般。3/47.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材料反映(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答案】C【解析】A.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B.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排除;C.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正确;D.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于考查春秋时期商业方面的内容。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在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统一了关税,在公元前678年齐国又会盟诸侯统一度量和斤两称数并且修道路,这些措施都为市场的统一做准备,因此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8.“育”甲骨文写作 ,(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表示妇女生子。宋代《説文解字》:育,養子使作善也。这说明(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汉字。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历史,而最早的汉字就是甲骨文。汉字的种类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9.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子学时代”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所以D符合题意;AC是在秦朝建立形成;B是在汉代;故选:D。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切入,结合百家争鸣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原因,表现,影响要掌握。10.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孔子用正言诵《诗》、读《书》,比较庄重,表明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故D正确;诸侯各国、依靠雅言传播、天子权威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11.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思想主张不要独爱其家,应该拥有广泛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C项正确。独爱其家不代表私有制,因此该思想没有反对财产私有制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相悖,应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不能以自己家庭为主,因此没有体现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陈寅恪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哲学B.秦朝政治的本质是“儒表法里”C.李斯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秦朝法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据材料“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可以得出其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对于思想应掌握一个基本的思想,即各派思想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和作用。1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个人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国家3/4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官员拘泥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4.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D.推动了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皇帝认命,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出现,故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与官僚政治关系不大,排除B。官僚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郡县制演变的相关知识。国家信息是: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C.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答案】C【解析】A.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说明察举制在年龄上的要求不是必须四十岁以上,故排除;B.材料中“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说明当时的考查方式是考试+察访,故排除;C.还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此时的考查内容包括文化水平,不仅仅是以德选拔标准,故正确;D.古代的选官制以科举制的推行标志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趋于成熟,而察举制在后期权操于上,为世家大族垄断,压制人才,因此不能说选拔制度趋于成熟,故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选官制的察举制。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后汉书•左雄传》所载的内容。学生在做题之前考虑一下察举制实行的时间、含义、标准、方法、特点意义等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据<宋史•食货志》材料二自耕农是秦汉以后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第五十九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滕文公下》设想的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含义。试分析《宋史•食货志》中的这一规定是否必然产生大量的流民现彖?结合材料二分析秦汉以来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为什么古代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义有:贵族占有,劳动者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产品归劳动者私有。第二小问:主要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不一定。宋朝放松对工商业的限制,大量失地人口可以为城市工商业所吸纳。(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自耕农是秦汉以后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可知原因有: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有:由于土地私有制度,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加上水旱灾害、战乱等也会导致小农经济经常分化。故答案为:(1)公田:贵族占有,劳动者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产品归劳动者私有。不一定。宋朝放松对工商业的限制,大量失地人口可以为城市工商业所吸纳。(2)“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由于土地私有制度,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加上水旱灾害、战乱等也会导致小农经济经常分化。【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二“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等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17.材料(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答案】【小题1】(13/4)依据材料“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治水、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尚儒学、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2)依据材料中的为政措施逐条分析影响。严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东汉政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奉行重农政策--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崇尚儒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北击匈奴,经营西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东汉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故答案为:(1)措施:严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奉行重农政策;崇尚儒学;北击匈奴,经营西域。(2)影响: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东汉政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东汉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汉明帝的为政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有“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治水、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尚儒学、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2)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有“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材料: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他曾经传道授业,我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她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摘编白廖名春《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活动的文化意义。【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她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有:具有唯物主义包彩;关注现实;以“性恶论”“为基础;糅合儒法思想;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2)依据材料“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义有: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故答案为:(1)具有唯物主义包彩;关注现实;以“性恶论”“为基础;糅合儒法思想;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2)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荀子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等可以得出结论。(2)本题考查荀子活动的文化意义。依据材料“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等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考查荀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3/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3:28 页数:4
价格:¥3 大小:31.0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