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桂林市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西桂林市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2.《左传》记载:“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据此可知,周代朝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A.确立皇帝最高权威B.明确君臣的贵贱和等级C.召集诸侯征收贡赋D.保障分封制的正常运转3.自2022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密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5.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发展7\nC.宗法观念已彻底消亡D.社会阶层趋于平等6.“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7.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8.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9.“(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12.叶文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13.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7\n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B.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D.主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14.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5.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A.中国完全实现了近代化B.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C.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D.领导人已经跳出了阶级局限性16.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17.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北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1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19.《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20.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著成果是A.加速清朝统治覆灭B.加快中国独立步伐C.巩固民主共和政体D.推进近代化进程21.“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拓我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材料反映出A.政党斗争导致军阀混战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化进程C.下层民众积极参与政治D.革命派和立宪派斗争不断22.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7\n23.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发表声明:“本党既负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一依本党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这一声明的目的是A.谴责军阀及政客B.维护国共合作C.弹劾国民党右派D.对中共表示不满24.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25.“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6.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27.“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28.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中共中央决定A.签署双十协定B.进行战略反攻C.进行战略决战D.发起渡江战役29.“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D.推翻国民政府30.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1.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7\nA.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C.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32.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33.1982年新宪法确立:以公社范围建乡,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建村民小组,把原来由人民公社行使的政府职能转移给乡政府,人民公社只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这反映出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了制度的保证C.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根本上废除D.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实质性改变34.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C.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D.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35.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7\n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三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的图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4分)(2)概括材料二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宋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直接进行制衡的。(7分)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时期从政府到民间,往往都是重视蒙古、西藏和新疆问题,而对西南、东南沿海地的边疆问题比较忽略。除此之外,民国政府对国防的重视也历来不够,即使在受到俄、英侵略严重威胁的新疆,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财力支援,民国建立后,尽管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在实践中仍然较大程度地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以武力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治边思想上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怀柔,移民实边、镇抚兼施等观念,但也产生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现代边政思想。——摘编自方素梅《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材料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使“中国”从观念上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如内蒙、西藏、新疆等情况所示,在1949年以前这些边疆民族的自发的政治能量取向,向非是向中国本部靠拢。中共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自治给中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容忍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2日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政府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6分)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7\n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DACBCDBACBDAB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CAABDBACACCBD题号3132333435答案ACBD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36.【参考答案】(1)区域:岭南地区、西南夷地区;(2分)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或开辟了连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灵渠);西南夷地区: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或开辟“五尺道”)。(任选其一,2分)(2)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4分)(3)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3分)宋朝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使总理财政,分宰相之权。(4分)37.【参考答案】(1)特点:边疆观念只重边,不重防,对不同边疆地区的重视也存在差异;治边思想新旧并存,受传统治边思想影响大。(4分)原因:民国时期,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国政府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官僚地土、军阀等统治集团利益的中央政权,它们在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时候,依然以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为主。(5分)(2)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统一和民主,保障了蒙古民族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全新的地方自治政权,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蒙古族与内地的文化融合,加强内蒙古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6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3:12 页数:7
价格:¥3 大小:255.8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