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2022年上学期石城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西2022年上学期石城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2.《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3.西周时期周公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原先的“一夫多妻”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礼制。周公的这一改革旨在(  )A.实现贵族婚姻门当户对B.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C.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D.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4、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B.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5、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7/7\n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7、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8.《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单一地方体制9、唐朝时“缙绅虽位极文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0.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  )A.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中C.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D.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11.一个开国皇帝质问大臣,为何迟迟不肯颁布他下达的命令?大臣回答道:我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倏亡覆辙,必须谨慎检查陛下的命令,不能与现行法令相抵触,所以延迟。这个故事最可能发生在(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12.“网络反腐”己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B.刺史C.中书省D.都察院13.有学者指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文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7/7\n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14.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明代此举( )A.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B.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C.意在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D.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15.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B.把西南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C.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16、.据《广东军务记》载:“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逆夷各孤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A.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B.民众抗英斗争的自发性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侵略战争失败的必然性17.《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人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18.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19.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三元里人民抗英20.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7/7\n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2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22.“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23.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A.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B.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C.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D.重视西南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24.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息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25.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A.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B.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7/7\nC.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D.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二、非选择题:50分。26.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士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三: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一一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2)材料二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2分(3)据材料三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4分27.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7/7\n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4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6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分)28.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12分)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缜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7/7\n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9.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緬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題,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以及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原因。4分(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7/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0:34 页数:7
价格:¥3 大小:26.1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