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兰考县三中卫星部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卫星部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郡县与封国的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3.《史记•秦本纪》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县制从内地推广到边疆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4.《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是君主专制的体现5.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秦丞相的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分管国家具体事务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7.西汉统治者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行省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设通判8.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9.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10.-9-\n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1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太尉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13.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1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的选取注重门第,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专制皇权的强化C.血缘政治的衰落D.科举制度的成熟1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6.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商夏周B.商周夏C.夏商周D.夏周商17.“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A.清初内阁B.中书省C.军机处D.清初六部18.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分封诸侯国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推行郡县制19.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20.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21.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9-\n,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22.《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枢密使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2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4.“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2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6.“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2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这些机构变革反映的趋势是()A.专制皇权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监察权力的扩大D.对农民控制的加强28.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29.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30.《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9-\n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军功爵制D.中央集权制二.非选择题。(40分)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20分)请回答:(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6分)(2)图二及图三所反映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分)图二、图三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8分)-9-\n3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20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有人评说到:“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施行过哪些制度?(8分)(2)试评价一下科举制度。(12分)-9-\n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选B项;A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不选;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故不选C项;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故不选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不选;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封制度,郡县还未实行,故不选C项;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不选。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秦国就存在设置县的地方管理办法,而商鞅变法推广郡县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一个过程,故不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地域分布特点,故不选C项;材料主要是反映秦国郡县制的发展沿革,故不选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A项;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的作用“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不选B项;C不符合“统一的粘合剂”,故不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不选D项。5.【答案】A【解析】秦朝时期,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分管国家具体事务属于“九卿”的职责。协助皇帝管理军事属于太尉的职责。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6.【答案】D【解析】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统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制约,属于官僚政治,故选D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不选A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不选B项;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不选C项。7.【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朝刚刚建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实行郡县制,没有实行分封。由此可判断,汉初采取的措施为郡国并行制度。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设通判的是宋朝,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8.【答案】A-9-\n【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故选A项;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故不选B、C两项;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故不选D项。9.【答案】C【解析】“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蒙古、西南等地各不相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体现了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相关废除行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清代的地方制度有其创新之处,如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西南地区后改行土司制度,因此不能说明是沿用明代的制度,故C项排除。清代少数民族只是推行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行政制度,并没有实行自治,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c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b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12.【答案】B【解析】A、B两项出现于秦朝,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C出现于西汉;D出现于隋朝。故答案选B。13.【答案】C【解析】“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信息“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附马多出自寒门”,目的在于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实际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15.【答案】D-9-\n【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A、B、C表述正确,但三项均属于具体制度,都从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答案选D。16.【答案】C【解析】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1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的特点,所以正确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上述机构的特点。18.A19.D20.B21.D22.D23.B24.B25.C26【答案】D【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暂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证明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最终被行省制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选D。27【答案】A【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都是中央机构,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因此选A。28.【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代特征和诗歌本义,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势必要;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管理,增加官员的从政压力和危机感,这与诗歌体现的从政倦怠感相应和。故选B。29.【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与丞相的关系”“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体现丞相的权力大。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即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30.【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词信息“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在天下共主的名义下,地方分权治理,可见是指分封制,故B项正确。31.【答案】(1)西周的分封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2)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9-\n32.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任选四种8分)评价:(任一点3分,共12分)积极: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打破了贵族特权;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教育儒学的发展;对东西方官僚制度的选拔有深远影响等消极: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官本位思维;独尊儒学,不利于其他学术发展;重理论不重实践,使封建社会后期科技落后等;-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5:08 页数:9
价格:¥3 大小:120.2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