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张掖二中2022—2022学年度月考试卷(9月)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3.“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13-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7、“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D.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8.《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太学制度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9.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0.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播种方式的变革-13-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12、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载,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增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1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4.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时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15、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他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前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这种政策”当指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推行闭关锁国C.坚持重农抑商D.严禁商品出口16.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中国英国日本中国英国日本28.7%5.2%3.1%29.8%9.5%2.8%——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3-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7、德国汉学家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他们得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基于A.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四大发明均取得突破性进展D.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18.“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19.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A.歌颂直接民主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C.赞扬社会道德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20.“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古代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B.郑和下西洋C.新航路的开辟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1.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能够作为反驳证据的是-13-2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3.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2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25.18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吹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责任内阁B.分权制衡C.法律之上D.虚位君主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13-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28.这部宪法只有六千多字,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基本维持原框架,游刃有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它被称为“一群天才设计的,而蠢才都能运行的制度”。材料中的这部宪法是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9.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辞职,并任命保王党人组阁,此举遭到众议院的抵制。他又下令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结果共和派仍占上风,他只好同意共和派人组阁。1878年初共和派又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他被迫辞职。这表明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B.共和派实际占据了优势C.法国政局始终动荡不安D.保王党人已经完全失败30.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13-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31.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3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4.“耐克逊”(nexum)是《十二表法》中用来表示“契约”的用语,它的本意是“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行为”,它的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白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还要有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称到场作证,此时交易方为有效。“耐克逊”表明罗马法A.注重建立公正诚信的商业秩序 B.对民事行为有严格的形式要求-13-C.本质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利益 D.严格禁止公民的私下交易行为35.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3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C.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37.“(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说明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38.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D.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13-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40、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在总结校勘工作所依据的资料时说:“凡所校订,必考稽善本,证以他书,即有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这表明,他判别史料真伪的原则是A.以理服人B.孤证不立C.条分缕析D.无证不信二、综合题41.(26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13-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6分)(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4分),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4分)42.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13-——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6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6分)(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4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13-张掖二中2022—2022学年度月考试卷(9月)高三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CCDDAB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BDBABAB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DDCDBBB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DCBDDBCBB41.(1)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6分)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6分)(2)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4分)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6分)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4分)42.(1)特点:权力监督历史久远;权力监督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效果有限。(回答三点即得满分6分)(2)实践:将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13-执政党,制衡行政权。(6分,答出三点即可)(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4分)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等等。(8分,言之有理即可)-13-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地理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化学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物理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政治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英语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张掖二中2022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8:4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97.9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