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玉门一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甘肃省玉门一中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Ⅰ卷(单项选择题52×1=52分)1.古代帝王家庙布局,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  )A君主专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2.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3.“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之。……故以亲屏周。…()中应为()A.禅让B.世袭C.封建D.宗法4.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5.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6.“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7.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最主要是()A有利于征发兵役、徭役B.有利于征收赋税C.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8.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断,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9.西汉自汉武帝以后统治思想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尊儒尚法C.强化法制D.普施仁政10.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1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D.加强皇权12.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议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D.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13.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时期才得以确立并完善。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6-\nA.决策B.审议C.执行D.司法14.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5.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16.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度的创立C.郡县制度的推行D.科举制度的确立1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B.执法过程开始渗透儒家伦理思想C.儒学开始取得独尊地位D.统治者强调和谐的统治理念19.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或以谥号、书斋、官爵、居官地或居住地等命名。下列诗文集以官爵命名的是()A.《杜工部集》(杜甫)B.《范文正公集》(范仲淹)C.《饮冰室合集》(梁启超)D.《梦溪笔谈》(沈括)20.1949年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列观点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有关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②“天行有常”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④“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黄仁宇在论及西汉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度2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A.隋朝、北宋、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23.右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进步24.汉代有人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是(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B.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论据C.张仲景注重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影响D.张衡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6-\n25.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制度演进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D.气候条件改变26.班固《汉书》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缓,掌治其国。……武帝改(王国)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碌勋,故王国如故。报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泊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汉初分封王国有利于中央集权B.提高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C.逐步削国如郡加强对地方控制D.王国事务一直由中央统一管理2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28.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2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A.“天人合一”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弃恶从善”思想30.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31.《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东筅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皇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32.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33.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中央集权的削弱34.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期已经完成,以下史实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是()A.元朝开通海运、漕运B.元朝淞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C.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D.蒙古族迁入江南地区与汉族杂居36.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6-\n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句引文表达了相似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同下面哪一家学派或教派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A.道家B.儒家C.法家D.佛教38.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39.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0.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A.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B.僵化的农本思想和闭关政策C.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D.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41.唐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A.政治功能B.宗教功能C.文化功能D.交通功能42.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A.列强入侵的危害性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4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A.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反封建制度C.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44.在下列哪一部著作中,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变法通议》4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46.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47.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48.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49.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6-\n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50.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51.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是()A.湘军的进攻B.天京的内乱C.北伐的失利D.外国的助剿52.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Ⅱ卷(材料解析题,共48分)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6分)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6-\n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意义。(4分)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材料二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6分)-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8:12 页数:6
价格:¥3 大小:72.7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