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榆林二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陕西省榆林二中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浓厚的部族色彩B.浓厚的宗族色彩C.浓厚的神权色彩D.浓厚的等级色彩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4.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7.地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烙印,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某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演变。福建地名的演变史是“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这一变化出现的朝代顺序是()A.秦朝——唐朝——明朝B.宋朝——明朝——清朝C.唐朝——元朝——清朝D.唐朝——元朝——明朝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9.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n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0.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1.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12.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1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14.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15.1940年代,某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n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B.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D.中国国力已超过日本16.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准备长征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17.洪仁玕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18.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19.《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20.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21.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22.右面是1926-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nD.反“围剿”斗争失利23.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24.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是指(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D.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5.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二、非选择题(第26题2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2分)。\n(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27.五四运动从形式上看是一场由北京学生引发的反帝运动,但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它的影响既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等方面,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中共党史资料选编》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的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1)椐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4分)(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为主题进行论证(12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n高二年级历史答案1-5CACAB6-10BDDDD11-15CCBCC16-20CBABC21-25ACACC26.(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6分)(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任答三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2分)(3)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分)27.(1)影响: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分)(2)方面:社会生活风俗。思想: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4分)(3)国家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弘扬民主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组织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任答两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分)28.(12分)示例:等级观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述方面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向下沉沦:鸦片战争、第二次将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上发展: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民族资术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春天”;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论据较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2——3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述表述清楚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述;表述不清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2:45 页数:6
价格:¥3 大小:88.6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