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期大庆中学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期大庆中学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90.0分)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3.中秋节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蕴含着“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名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中秋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4.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5.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6.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D.平王迁都洛邑7.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8.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9.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制铁犁牛耕庄园经济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10.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改革户籍制度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严明法度11.习近平在曲阜考察时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1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5/5\n13.战国时期体现分封制被破坏的事件是A.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B.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C.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D.商鞅推行个体小家庭1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的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5.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统一与文化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8.《剑桥中国史》写道:“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这段话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1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莫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懦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20.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2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2.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 )A.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B.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C.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D.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23.3625/5\n年,桓温北伐收复失地,请求还都洛阳,东晋政府拒绝了这一计划,南下的北方士族也极力反对迁都,王羲之甚至认为干脆以长江为界“划江自守”。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心态( )A.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表明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不复存在C.阻碍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D.反映了统治者蓄势待发的长远规划2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2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耕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26.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A.曹魏、北魏、东魏、西晋B.曹魏、西晋、北魏、东魏C.东魏、西晋、曹魏、北魏D.西晋、曹魏、北魏、东魏2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28.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为A.重农抑商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29.表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30.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本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唐朝设藩镇产生的历史影响是()A.加强中央集权B.造成分裂割据C.加强君权D.削弱相权3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B.促进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C.导致了唐朝与吐蕃的会盟D.体现了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32.28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了一段宛若县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5/5\nA.自然灾害严重B.统治十分残暴C.外戚、宦官专权D.土地兼并严重3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的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4.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3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政策( )A.外交政策B.经济政策C.民族政策D.政治政策36.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37.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38.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被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39.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参考人员多元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40.“……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1.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由中央下放到地方42.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B.完全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中国古代政治清明D.中央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43.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5/5\n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44.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4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46.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5/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