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期大庆中学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期大庆中学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答案【答案】1.D2.C3.C4.D5.A6.B7.B8.D9.B10.B11.A12.D13.B14.C15.C16.D17.C18.C19.B20.C21.C22.D23.A24.A25.B26.B27.B28.D29.C30.B31.B32.B33.C34.C35.C36.B37.D38.C39.B40.D41.A42.D43.D44.D45.B46.(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5)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解析】1.略2.材料中表明,春秋后期发现广大地区有铁制农具,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正确;A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错误,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故排除。故选:C。本题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采取铁制农具生产,是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出现铁制农具,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3.“合家团圆”强调的是血缘、家族亲情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宗法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合家团圆”关系的理解和对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的识记和掌握。本题以中秋节为切入点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D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并非经济能力不足和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而是国力强大,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BC。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夏商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5.【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周朝制度的缺失,在于分封制度,导致诸侯权力越来越大,独立性越来越强,陷入春秋战国的局面。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8/8\n是指秦朝的郡县制,是值得肯定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完整。而秦朝的政策,过于残暴苛刻,最终被起义反抗推翻。综上,故A符合题意。BCD.本题与宗法制、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BCD。故选A。6.【分析】本题考查盘庚迁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和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A。B.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84年自奄迁,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年间,商都始终在殷,故B正确。C.“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是由于周厉王的暴动引起,故排除C。D.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和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D。故选B。7.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的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对现在社会的影响: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8.【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D正确。A.“小国寡民”思想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与商鞅变法不符,故A错误。B.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扶植新兴地主成长,故B错误。C.题干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位,故C错误。故选D。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解答】A.“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冲击力贵族政治、铁农具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C.“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D.“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故选B。10.【分析】本题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影响,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CD.三项所述都会损害贵族的利益,故ACD错误。B.奖励军功按照军功授爵,贵族没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这就直接损害贵族的利益是奖励军功,故B正确。故选B。1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故选A。8/8\n12.略13.【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具备解读、提取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故不选A。B.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破坏了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秩序,体现分封制被破坏,故B正确。C.该项涉及经济发展,与题干无关,故不选C。D.该项是商鞅变法的习俗方面,与题干信息无关,故不选D。故选B。14.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爱人如己,崇尚和平”,故C项正确.A项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主张仁、礼,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墨家的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A。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题干中“统一性”不符,故不选B。C.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题干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正确。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题干中“统一性”不符,故不选D。故选C。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连续性,要求结合所学,准确分析理解题干信息。我们需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有悠久的连续性。不像印度文化,虽然古老,但是有断裂与很大的变化。【解答】D.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延续两千多年,维护了疆域内的统一。它让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得以长期延续发展。故D符合题意。A.分封制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和不完整,显然也不利于文化和政治的延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BC.三公九卿和君主专制,都是秦朝的中央制度,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故不选A。B.题干所述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而不是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故不选B。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这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就向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僚政治转变,故C正确。D.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故不选D。故选C。18.【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历史影响,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C.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郡县制在秦朝统一天下前,就已存在。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仍然出现了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议。最终,秦始皇决定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因此8/8\n“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A.综上,可知A错误。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题干材料秦始皇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导致诸侯格局混战,天下不得安宁,现在国家刚刚统一,要“求其宁息”,就要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与题意不符。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郡县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0.托古改制适合“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A项错误。B项只是表面现象,应排除。嬴政自称“皇帝”,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故C项正确。君权神授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是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a.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b.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3)特征: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21.【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B.这两项表述片面,不能全面解释题干,故排除AB。C.题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故C正确。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故选C。22.A.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政治对于社会稳定性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关系,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对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排除;D.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和“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可知门第族望,对于步入仕途很重要,也就可以得出士族对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故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态,侧重于考查的是士族对于政治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魏晋时期的士族势力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答题的关键是对“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和“8/8\n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的解读,难度系数中等。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统治者这种偏安江南的心态,客观上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稳定,这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江南地区的稳定有利于北方人口南迁,进而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偏安江南,无心北伐,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关键是对东晋时期偏安一隅的影响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北民南迁的主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24.【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起源,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灵活运动知识的能力。【解答】A.”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表明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故A正确;BCD.题干未体现,排除。故选A。25.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2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朝代沿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B.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沿革的顺序应该是,先有魏蜀吴,然后出现西晋统一,后来出现了北魏,然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最后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被隋王朝取代,隋王朝又消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中国,故B符合题意。ACD.综上,这三项的排序均存在错误,故排除ACD。故选B。27.略28.略29.本题考查历史学和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得出四则材料的共同点。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正确;ABD三项不全面,皆排除。故选C。30.【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藩镇制度,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解答】A.唐朝中后期设立的藩镇,权力越来越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8/8\nA。B.唐朝中后期推行节度使制度。藩镇的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造成外重内轻的格局,导致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故B符合题意。CD.唐朝设藩镇是在地方,而非中央,故与君权、相权无关,故排除CD。故选B。31.略32.略第10页,共15页33.结合所学可知,在盛世状态下,封建统治只是相对比较清明,对百姓的剥削相对减轻,百姓的生活状况比以前有所改善,并不是富足安康。因此A选项过于夸大其词,应排除。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或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辛勤劳动,而唐太宗个人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故B项错误。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太宗调整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唐高祖,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需要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唐太宗的事迹分析即可。同时注意对封建盛世的正确认识。本题考查对“贞观之治”认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解答。34.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作用贤才,排除仇敌偏见与民族歧视,摒弃贵贱等级,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策略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宗法制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统治革新魄力,排除。D项,题干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根据题干“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本题结合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35.A.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并非外交政策,排除;B.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并非经济政策,排除;C.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D..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并非政治政策,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本题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36.【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当政的影响,要求具备解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认知的能力。【解答】A.从题中“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题中揭示的是武则天当政的影响——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没有提及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故A错误。B.从题中“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题中揭示的是武则天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故B正确。C.仅从题中信息,无法看出“长期”,且不符合题中主旨,故C错误。D.题中揭示的是武则天当政的影响——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无法看出“全盛局面”,故D错误。故选B。37.【分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BC。D.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故D正确。故选D。38.【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理解题干的能力。8/8\n【解答】A.本题主旨与官员特权无关,故排除A。B.本题主旨,与君主集权也无关,故排除B。C.唐代的科举制,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人的才学,故C正确。D.注重品德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故D不正确。故选C。39.A.人员不符合表格信息,A错误;B.“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B正确;C.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C错误;D.中流于形式说法错误。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其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40.由材料中“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说明社会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较大,从宗法制、分封制看出,它是维护贵族集团利益的,不能实现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故AC排除;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度关系不大,无法体现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故B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官,较低集团的人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所以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特点和作用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折记忆和辨别能力。重点是掌握科举制。知识积累:科举制的意义: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41.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应该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这些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即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反映了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的趋势,故A正确;BCD只是某一个阶段的特点,故BC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正式设置九品官人法。曹王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42.依据所学知识,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而材料是中枢政务机构问题,故排除;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了相权,矛盾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故B项说法不准确;C项是唐朝科举制推行的意义,与题意无关;故选:D。8/8\n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之间既相互限制,有互为配合,明确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3.依据题干“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AD两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B项中“削弱”说法错误,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44.【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赋役制度,要求具备解读、提取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①④.唐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这不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农民相对自由从而减轻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故①④正确。②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指的是户税,显然不可能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徭役”也不可能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故②③错误。故选D(①④)。45.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察举制。需要掌握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对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6.(1)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知识点,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归纳、概括,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以得出影响是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第二小问的破解,依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以得出破解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二“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以得出影响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本题考查西汉郡国并行制知识点,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以得出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4)本题考查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本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四“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5)本题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问的认识,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8/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27:18 页数:8
价格:¥3 大小:22.7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