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二十六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二十六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高二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50分钟,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血缘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这体现了注重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朝地方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的显著特点是重视血缘关系。2.2.“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中正D.通判【答案】C-15-\n【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正是魏晋时期举荐官员的官职,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故答案为C项。秦朝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权,刺史是西汉时期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通判是宋代监察地方知州的官员,均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具备”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选项。3.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C.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所谓的“封建政治”主要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因此是以血缘为主的贵族政治;“郡县政治”主要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官制,因此是以官僚政治为体系的政治,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错误,不符合郡县制特点;C选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分封制保护的不是封建统治。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郡县政治”和“封建政治”的内涵,之后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其各自的特点,对应着材料的叙述来一一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4.4.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A.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B.商品经济的活跃C.科举制度的盛行D.文学艺术的昌盛【答案】C-15-\n【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促使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平民子弟经过苦读,考试得中就会成为官吏,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商品经济的活跃、文学艺术的昌盛和材料的现象无关,故BD错误。5.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6.6.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D.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答案】A-15-\n【解析】北宋知县的设立说明地方官员的任命由中央直接作出决定,而且更加细化,区域更加密集,由此得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县早就存在只是地方官员有所增多;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随意的内容;D选项错误,这与事实是不符的。7.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8.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他强调A.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B.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D.皇权专制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15-\n材料中说秦朝虽然短暂但是留下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影响千年,说明皇权专制对于中国的政治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历朝历代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有所修改;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多次变革和发展;C选项错误,这与秦朝短暂灭亡的史实不符。9.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答案】C【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10.10.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A.工业资产阶级渐入政权中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C.新贵族赢得了被选举权D.无产阶级控制了国家政权-15-\n【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所以本题选A;B,C,D不符合史实。点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确立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结合教材不难选出此题。11.1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B.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C.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D.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美国的联邦政府与英国的责任内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B选项错误,美国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C选项错误,英国不是通过颁布宪法来加强中央权力,因为英国故土狭小,不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与材料的叙述。12.12.有人指出: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说明德国体制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B.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答案】A【解析】-15-\n德国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对内部发展改造的回避和阻挠,按材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说明这种改革会导致对外的扩张,故A项正确;德国体制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德国体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政体,有利于德国民主政治发展,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德国体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色彩,内部改进不大,故D项错误。13.1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评述,其中对某国的评述是:“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下列对该国政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国家元首可以完整行使立法权B.拥有代议制机关.但权力受到一定限制C.政府首脑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D.国家实行联邦制与君主立宪制,民主传统浓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上议院……君权仍重”就可以得出这个国家是德国。A选项说法错误,国家元首也需要议会来行使立法权;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当时德意志的政体特点;C选项说法错误,政府首脑是君主直接任命的;D选项错误,德意志君主专制传统浓厚,而不是民主。14.14.太平天国的诸多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主要潮流同步的是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C.严惩外国侵略者D.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不对,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也有保守性和落后性。C、D不对,这反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主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B项正确。15.15.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15-\n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6.16.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所以排除A、B。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没有挽救封建政府的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因此选择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15-\n17.1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8.18.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A.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B.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C.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D.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答案】D【解析】从这两个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最开始是注重意识形态的,后来注重的是国情注重务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另起炉灶”不代表着与美国建交;B-15-\n选项错误,中国一直都没有结盟与不结盟政策;C选项错误,中国一直都反对霸权主义。19.1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材料内容中的时间与人物,1961年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两个内容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的相关问题,再用材料中铁托言论的内容综合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项。A出现于二战后初期。B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D出现于1947年,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20.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1979年,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故选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等都是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因素。因此BCD均包括,故本题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21.21.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A.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答案】D-15-\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分析理解能力,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和交流,并表现在外交领域由对抗的冷战思维到合作共赢思维的转变,而且外交政策是以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基础,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而由材料中“‘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表明了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A;外交现象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各国外交政策实质性变化,外交的实质仍然是以各国利益和综合实力为依据的,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这是永恒的,因此B表述有误;现实中的冲突、碰撞乃至局地战争时有发生,因此C不合题意。故选D。22.2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B.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D.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说明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历史记载,因为年代久远无法通过考古证实,排除。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排除C。题干没有说明调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而是强调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II卷(非选择题)23.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來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我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5-\n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我们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四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的政治设计是指什么。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体现。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性质有何不同。(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民主政体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观点: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或明清的君主专制是独裁的)。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控制: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2)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3)民主共和制;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5-\n(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君主立宪制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议会至上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民国时期政体特点并结合美国政治体制特点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回答;第三小问属于认识类型问题,结合所学从民主政治要符合中国国情回答即可。点睛:点睛:非选择题审题的“三个三”法则一、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二、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24.2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15-\n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编自《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况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共和之路”,请指出这次实践活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与近代中国其它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答案】(1)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实践活动:辛亥革命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或推翻清王朝)(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优势:人民当家作主【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活动:辛亥革命;第二小问,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结合所学知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优势:人民当家作主。25.25.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n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美国冷战具体措施以及苏联应对措施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20世纪初60-70年代从冲击两极格局四支力量回答;第二小问从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回答。(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一超多强以及多极化趋势加强角度回答。-15-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贵州省安顺市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六中2022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2022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27: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59.4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