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生物学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研究人员对小麦、牦牛、新型冠状病毒、大肠杆菌等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忘记了贴标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新型冠状病毒B.含有染色质的样品是小麦组织、大肠杆菌、牦牛的组织C.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小麦、大肠杆菌D.含有DNA、RNA、糖原和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牦牛的组织【答案】D【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结构生物。2、多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是生物体内糖绝大多数的存在形式,必需水解为单糖后才可被吸收,最常见的是淀粉,作为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存在于细胞中。另外还有糖原作为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含DNA,A错误;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质,所以含有染色质样品不可能是大肠杆菌,B错误;C、细胞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小麦的细胞壁中有纤维素成分,但是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C错误;D、牦牛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D正确。故选D。2.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研究发现,不同光质可通过控制气孔开度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如蓝光可激活保卫细胞中的质子泵(H+一ATPase),将H+分泌到细胞外,K+、Cl-等依赖于建立的H+电化学梯度大量进人保卫细胞的液泡中,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使外侧壁产生较大的外向拉力,从而使气孔张开,相关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H+、K+、NO3-、Cl-进人保卫细胞直接消耗ATP释放的能量B.H+一ATPase在蓝光激发下发生磷酸化,会导致自身的结构发生变化C.在气孔张开的过程中,保卫细胞的细胞液的渗透压会逐渐提高D.保卫细胞的外侧壁比内侧壁厚,膨胀幅度更大,是气孔张开的原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据图分析:氢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保卫细胞,同时钾离子和其他阴离子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细胞膨胀,气孔张开。【详解】A、由图可知,H+通过质子泵分泌到细胞外属于主动运输,则H+进人保卫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而K+、NO3-、Cl-进人保卫细胞依靠的是H+电化学梯度,A错误;B、蓝光可激活保卫细胞中的质子泵(H+一ATPase),使质子泵发生磷酸化,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C、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使外侧壁产生较大的外向拉力,从而使气孔张开,这样使保卫细胞的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C错误;D、保卫细胞半月形,其厚薄不均,外侧壁薄而内侧壁厚,容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D错误。故选B。3.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将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B.当细胞处于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不变,水分子不进出细胞C.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是良好的溶剂,都能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nD.一定范围内,当植物体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答案】D【解析】【分析】1、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其生理原因之一就是结合水含量较高。2、无机盐的生物功能:a、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b、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详解】A、将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燃烧后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A错误;B、当细胞处于0.9%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不变,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C、细胞内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而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C错误;D、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一定范围内,当植物体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D正确。故选D。4.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设计的实验如下: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将这两支试管放入同一水浴锅中保温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多次实验后,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装置一二三四五六水浴温度/℃102030405060凝乳时间/min不凝固7.04.01.54.5不凝固A.该实验说明凝乳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40℃B.装置一内与装置六内的凝乳酶的空间结构相同C.将装置六内混合物降温到30℃,仍会发生乳汁凝固D.每组实验的两支试管混合前都要保持相同温度,这属于实验要控制的变量【答案】D\n【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凝乳情况或凝乳所需的时间。【详解】A、由于温度梯度较大,不能说明凝乳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40℃,A错误;B、装置一内的凝乳酶处于低温,空间结构不变;装置六内的凝乳酶处于高温,空间结构改变,B错误;C、装置六内凝乳酶处于高温,空间结构改变,变形失活,即使温度降低,也不会恢复催化活性,不会发生乳汁凝固,C错误;D、若将酶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后再保温,在达到预设的温度之前,已经发生了反应,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必须先将酶和乳汁分别保温一段时间,再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然后保温并记录乳汁凝固所需要的时间,这属于实验要控制的变量,D正确。故选D。【点睛】5.如图为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a、b是代谢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据图分析,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酒精B.无氧条件下物质a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C.若只检测物质a是否生成,则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D.若试剂乙是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II是由橙色变成灰绿色【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是二氧化碳,试剂甲是澄清石灰水或者溴麝香草酚蓝,物质b是酒精,试剂乙可检测酒精,应为酸性重铬酸钾。【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酒精,A正确;B、无氧条件下a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若只检测物质a是否生成,则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C正确;\nD、若试剂乙是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现象II是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正确。故选B。6.下图1、图2、图3为同一种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和曲线,图4表示该动物染色体和核DNA可能出现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所示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图2所示细胞无染色单体B.图2所示的时期位于图3中的DE段C.图1、图2分别对应图4中的a、b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粒的分裂;图4中,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详解】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B、图3中DE段表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的状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图2所示的时期位于图3中的DE段,B正确;C、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1∶2,对应图4中的b,图2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DNA=1∶1,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两倍,对应与图中4中的a,C错误;D、图4中d表示染色体∶DNA=2∶1,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n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如A/a可能突变成B/b或D/dC.环境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D.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只能形成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图甲中A/a基因不可能突变成B/b或D/d基因,B错误;C、环境引起变异,如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D、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由于只有一对基因杂合,故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故选A。8.如图表示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生理过程。有关认识错误的是()\nA.图中mRNA的起始密码在A端,一个mRNA上的多个核糖体能合成多种肽链B.图中的8可以是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或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C.图中6、7过程分别为线粒体、叶绿体提供了部分蛋白质或酶D.图中4a可能是受体、通道蛋白、载体蛋白,4b可能是水解酶【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1表示翻译过程,2表示内质网的加工,3表示高尔基体的加工,4表示高尔基体的分类、包装和转运,5、6、7、8表示翻译形成的肽链进入各种细胞结构。【详解】A、由图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因此图中mRNA的起始密码在A端,但是一个mRNA上的多个核糖体能合成一种肽链,而不是多种,因为模板是同一条mRNA,A错误;B、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且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或者是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因此图中的8可以是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或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B正确;C、图中6、7过程分别为线粒体、叶绿体提供了部分蛋白质或酶,线粒体和叶绿体所需的蛋白质还有一部分是在细胞质基因(叶绿体基因或线粒体基因)的指导下合成的,C正确;D、4a表示蛋白质流向了细胞膜,而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通道蛋白,载体蛋白,4b表示蛋白质流向溶酶体,那可能是水解酶,因为溶酶体中储存了大量的水解酶,D正确。故选A。\n9.如图为某细菌内Ti质粒的一段T-DNA片段与植物染色体DNA相整合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i质粒中T-DNA片段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B.若T-DNA发生碱基对的改变,则会导致该片段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改变C.T-DNA片段与植物染色体DNA相整合的过程存在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D.T-DNA和植物染色体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二者整合提供了精准的模板【答案】C【解析】【分析】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详解】A、Ti质粒中的T-DNA片段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A错误;B、由于DNA双链中,嘌呤碱基等于嘧啶碱基,若该T-DNA发生碱基对改变,则不会改变嘌呤与嘧啶的比值,B错误;C、T-DNA片段与植物染色体DNA相整合的过程存在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C正确;D、T-DNA和植物染色体DNA的空间结构相同,二者的整合不需要模板,D错误。故选C。10.2018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P·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以表彰其在癌症疗法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好人”的错觉,从而放过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能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B.图中所示过程人人生来就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B、图中显示的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D、据图显示,注射对抗PD-1分子的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激活被抑制的T细胞,从而效治疗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D。1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n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F四组C.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D.F组中分离得到的S型菌的遗传信息与B组和D组中的菌均有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S型菌分离提纯出其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S菌的DNA才会有S型菌产生,即F组中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详解】A、E组加入的是蛋白质,没有出现S型细菌,F组加入的DNA,出现S型细菌,所以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A正确;B、A组的S型菌煮沸冷却,没有毒性,注入小鼠体内小鼠能存活;B组中有完整的S型菌,C组里是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F组有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最终F组里有R型菌和少量的S型菌,S型菌能使小鼠死亡,故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F三组,B错误;C、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S型细菌的DNA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C正确;D、B组含有正常的S型菌的DNA,D组含有正常的R型菌的DNA,而F中分离出来的S型菌是正常的S菌的DNA和R型菌DNA重组之后的DNA,即三者菌有差异,D正确。故选B。1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nA.如果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的值最大。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能高于第二营养级。【详解】A、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A正确;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洋葱的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能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最下面是洋葱的根。下列关于以洋葱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洋葱的管状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因此一般使用层析液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nB.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可用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C.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表明该细胞已死亡D.低温诱导洋葱根尖分生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显微镜下能看见染色体像两极移动过程【答案】AC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含有叶绿体;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外层表皮细胞含有紫色液泡,可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内表皮细胞无色素,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详解】A、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A错误;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可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因为内表皮细胞中不含有色素,染色后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B正确;C、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不一定表明该细胞已死亡,也有可能是因为蔗糖浓度过低,C错误;D、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装片不能看见动态的有丝分裂过程,D错误。故选ACD。14.萤火虫(二倍体,XY型)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三种,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X染色体上的基因F/f控制。已知含有F基因的个体体色均为红色,含E但不含F的个体均为黄色,其余情况体色均为棕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种类数为9种B.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雄性个体中黄色所占比例为3/16C.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中棕色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16D.萤火虫的体色遗传规律可说明一对相对性状可以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答案】B【解析】【分析】红色个体基因型为__XFX-、__XFY;黄色个体基因型为E_XfXf、E_XfY;棕色基因型为eeXfXf、eeXfY。又因为的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F/f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n【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红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_XFX−,有3×2=6种,红色雄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_XFY有3种,红色萤火虫基因型共6+3=9种,A正确;B、EeXFXf×EeXFY杂交,后代雄性个体有:红色个体__XFY(占1/2)、黄色个体E_XfY(占3/4×1/2=3/8)、棕色个体eeXfY(占1/4×1/2=1/8),即红色:黄色:棕色=4:3:1,雄性个体中黄色所占比例为3/8,B错误;C、EeXFXf×EeXfY杂交,后代中棕色雌性个体为eeXfXf为1/4×1/4=1/16,C正确;D、萤火虫的体色可说明一对相对性状在这里是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的,D正确。故选B。15.为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以及脱落酸(ABA)对青稞种子生根的影响,某兴趣小组选取健康无污染、颗粒饱满的青稞种子进行实验,第6天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浓度为4umol/L~8umol/L时,IAA、GA3促进青稞种子生根,ABA抑制青稞种子生根B.浓度为8umol/L的GA3对青稞种子的生根率和平均根长的影响均达到最大C.浓度为10umol/L的IAA对青稞种子根的伸长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青稞种子在休眠过程中,IAA、GA3和ABA的浓度均较高【答案】BD【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n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据图可知,与浓度为0时相比较,浓度为4μmol/L~8μmol/L时,IAA、GA3促进青稞种子生根,也能促进根的伸长,而ABA抑制青稞种子生根,A正确;B、浓度为8μmol/L的GA3对青稞种子平均根长的影响达到最大,但4μmol/L的GA3对青稞种子生根率的影响达到最大,B错误;C、结合图示数据可知,浓度为10μmol/L的IAA对青稞种子根的伸长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如ABA,但效果也是很明显的,C正确;D、一定浓度的IAA、GA3可促进种子萌发,而ABA抑制种子萌发,据此可推测青稞种子在休眠过程中,IAA、GA3的浓度可能较低,ABA的浓度可能较高,D错误。故选BD。16.甲图中,A、B分别为培植于无色透明气球内、质量相等的某植物幼苗,气球可膨胀、收缩;其中B已死亡,气球内的培养液中均含CO2缓冲液(维持气球内CO2浓度不变);初始时指针指向正中零的位置。乙图为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灯泡距离与指针偏转格数的关系曲线,每次实验后指针复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若去掉培养液中的CO2缓冲液,指针将向左偏转B.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指针将向右偏转C.该装置能测定A中植物净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量D.e点时,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结构有叶绿体基粒、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答案】A\n【解析】【分析】分析装置可知,B中为死亡的植物,保持天平两侧起始重量和体积相同,并且两气球内的培养液中均含二氧化碳缓冲液,则气球中的二氧化碳量不变,因此该装置能测定通过A中植物净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当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天平的指针将不偏转;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有氧气的净释放,此时A侧浮力增大,指针将向右偏转;当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时,气球中氧气会减少,因此A侧浮力减小,指针将向左偏。【详解】去掉培养液中的CO2缓冲液,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和释放的O2量相同,指针将不偏转,A错误;在适宜光照条件下,A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增多,指针将向右偏转,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装置能测定A中植物净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量,C正确;e点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合成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粒、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D正确。【点睛】该实验设置巧妙,通过天平指针的偏转表示植物氧气的净释放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二氧化碳缓冲液的作用,明确装置中气体量变化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气净释放量,并且曲线中e点时光合速率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即氧气的净释放量为0。三、非选择题:17.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举国哀悼。袁老的水稻理论帮助中国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让14亿人免受饥饿。下表是科研人员测得杂交水稻在不同温度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单位:mg/h)随光照强度变化的部分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组别温度光照强度0Lx600Lx800Lx1000Lx1200LxA20℃-6+4+9+14+10B25℃-10+6+12+23+18C30℃-15+11+24+30+26D35℃-32+17+21+28+24\nE40℃-29+10+16+25+19F45℃-25-30+10+5注意:(表中“+”表示吸收,“-”表示释放)(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最适合水稻生长的条件组合是_____。(2)光照条件下,测得的CO2吸收量可以代表_____(填“净”或“真正”)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在光照强度800Lx、温度35°C时水稻每小时固定CO2的量为_____mg。(3)在相同温度下,光照强度1000Lx时的CO2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光照强度600Lx时,其原因是_____。(4)在相同光照强度下,F组水稻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小于D组水稻的光合速率,有同学推测原因可能是:一是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二是高温破坏了叶绿素分子,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为了探究是否存在原因二,请利用上述光照强度1000Lx时的D、F两组水稻为材料设计实验,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答案】(1)①.光照强度和温度②.光照强度1000Lx、温度30℃(2)①.净②.光照条件下测得的CO2吸收量是光合作用固定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的差值(或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③.53(3)在相同温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越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速率越快,CO2吸收速率越快(4)分别取等量的光照强度1000Lx时D、F两组水稻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比较两组滤纸条上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是CO2的吸收速率,CO2的吸收速率反映的是净光合速率,为真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该值越大,说明净光合速率越大,水稻长势越佳。【小问1详解】据表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光照强度1000Lx、温度30℃下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故最适合水稻生长。【小问2详解】净光合速率可通过测定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来获得;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测得的CO2\n吸收量是光合作用固定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的差值,因而可以表示净光合速率大小;CO2的固定速率等于CO2的吸收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之和,在光照强度0Lx、温度35°C时所测的CO2的吸收速率为-32,该值反映该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大小,因此水稻每小时固定CO2的量为32+21=53mg。【小问3详解】光合速率受温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相互影响。在相同温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反应强度越强,产生的ATP和NADPH越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速率越快,暗反应速率加快,CO2吸收速率越快。【小问4详解】为了探究是否因为高温破坏了叶绿素分子,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导致F组水稻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小于D组水稻的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比较两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低,因此可分别取等量的光照强度1000Lx时D、F两组水稻叶片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比较两组滤纸条上叶绿素色素带(黄绿色和蓝绿色)的宽度。18.Cdc2蛋白可与不同周期蛋白结合,推动细胞周期的进行,下图甲表示其调控周期的过程。图乙表示有丝分裂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化,图丙为周期中某时刻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1)Cdc2蛋白和_____结合时,可以启动DNA的复制;M周期蛋白是在图乙中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阶段合成。Cdc2蛋白与M周期蛋白结合后,细胞核内最明显的变化是_____。(2)图乙EF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图丙可对应于图甲中_____时期(用图中字母表示)。(3)图丙细胞的上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为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与图丙同时期的动物细胞,则其与图丙最主要的不同是_____。【答案】(1)①.S周期蛋白②.CD③.(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出现\n(2)①.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②.M(3)①.1:0:1②.动物细胞膜向中央凹陷缢裂【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使已经在S期复制好的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高等植物)。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不同的。图乙中AB段为G1期,BC为S期,CE段为G2期、前期、中期,EF为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FG为后期和末期。【小问1详解】DNA复制在S期,结合图示可知,Cdc2蛋白和S周期蛋白结合时,可以启动DNA的复制;M周期蛋白促进进入分裂期,因此在CD段合成;前期是分裂期最早的一个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出现。【小问2详解】EF段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加倍,因此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变为1;图丙为有丝分裂末期,属于图甲中的M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小问3详解】图丙为末期,上一时期为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为1∶0∶1;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膜向中央凹陷缢裂,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19.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这一建立在以“亲缘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种间关系会对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生态系统中,野鸽种群密度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大;野鸽种群密度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决定野鸽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鸽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中有部分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估算值比真实值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野鸽种群密度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小,从汉密尔顿法则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成分,其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由此图可以看出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有_____。\n【答案】(1)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偏大(2)鸽群内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参与报警、站哨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3)①.20%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汉密尔顿法则主要内容是: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因为群体或者种群都随时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只有基因是稳定的,并通过“复制”或“拷贝”的形式永恒的存在。动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壮大。【小问1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反之减小;按照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标记数/总数=第二次标记数/第二次捕捞数,被标记个体中有部分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标记数减少,因此总数偏大。【小问2详解】鸽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参与报警、站哨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这是汉密尔顿法则的内容之一。【小问3详解】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D)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A)的同化量×100%=1.5×106/7.5×106=20%;结合图示可知,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及能量流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计算能力。\n20.病原体如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升高造成机体发热,这有利于机体快速清除病毒以维持机体的稳态。机体在发热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病原体入侵进入机体后,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上调至38.5°C后体温维持在38.5°C,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关系是产热量_________散热量(填“>”“<”或“=”)。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进行防卫,大多数情况下可对病原体进行消灭清除,之后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恢复正常,此过程涉及免疫调节的第_________道防线。(2)正常情况下,题图中的生理过程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请您写出该调节机制致热性细胞因子→_____________(用箭头等符号和图中文字及字母表示)(3)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影响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该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_________部位,该部位发出的神经分泌的物质d作用于甲细胞,使甲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整个过程属于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该过程反应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综上分析可知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1)①.=②.一、二(2)(3)①.下丘脑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配合,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进行(4)神经-体液-免疫【解析】\n【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小问1详解】体温维持在38.5°C,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通过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可对大多数病原体进行消灭。【小问2详解】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使机体产热增加,体温调定点上调,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图解如下:。【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细胞因子通过体液运输到达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物质d,与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过程既有化学物质的参与,也有神经递质的参与,属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同时这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相互配合,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进行。【小问4详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1.核酸检测阳性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重要标准,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核酸检测是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受测者体内是否有病毒的核酸。以下是核酸检测过程图:由图可知,具体检测过程是:(1)首先采集受测者的痰液、咽拭子、血液等样本,从中提取病毒的_____,通过_____过程得到cDNA,再在体外利用_____技术对cDNA进行扩增,该技术包括_____三个步骤。(2)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3)除核酸检测外,抗体检测也是筛查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_____。如果\n某人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明:_____(答出两种可能)。(4)有报道称,某荷兰学者获得了一种能特异中和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通过结合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改变其结构,使得其无法结合宿主细胞,理论上具有防止多种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力,也可用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检测与治疗。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的优点,但目前科学家并没有大规模生产,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RNA②.#逆转录##反转录#③.PCR④.变性、复性、延伸(2)要有一段己知的基因的核昔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个序列合成引物(3)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被检测个体现在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或注射过新冠疫苗(4)①.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②.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容易发生变异【解析】【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己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昔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原理利用抗体检浏筛查新冠病毒,为了获得灵敏度更高的抗体,可以采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小问1详解】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采集鼻痰液、咽拭子等样本,获取病毒RNA,通过逆转录将RNA逆转录成cDNA,然后再利用PCR技术进行DNA的扩增:PCR技术一般包括变性、复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小问2详解】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小问3详解】病原体进入机体内,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可以根据抗原抗体\n特异性结合这一原理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明该人体内已经存在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可能被检测个体现在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普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或注射过新冠疫苗。【小问4详解】单克隆抗体最主要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因为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制备单克隆抗体难度较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7-25 17:29:04 页数:23
价格:¥3 大小:1.1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