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材料二: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划下句点。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材料三: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6.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高贵的清贫——徐贵祥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82米,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 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晚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 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 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股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标题“高贵的清贫”?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乙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B.《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D.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不孝不慈亡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其脆易泮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曰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           常于几成而败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像这是词人登高望远所见。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C.“黄花”即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襟。16.自古吟秋之诗词多抒发凄凉、寂寞之情,这首词是否也是如此?试简要说明。,  六、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18.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盐碱      脱坯(pēi)     怒号(háo)       捣乱B.松懈      汲取(jí)       寒噤(jìng)        勉强(qiǎnɡ)C.自给(jǐ)     婆娑(suō)      半晌(xiǎnɡ)       泻洪D.内疚       悲恸(tònɡ)     泡桐(pāo)        熙熙攘攘  十、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地处祖国西部荒漠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的圣地。50多年间,中国航天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这里东风烈士陵园里的英灵,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赫赫功勋,但其中绝大多数英烈都默默无闻,以无名之躯,成就盛世景象。读了以上材料,同学们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或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 “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 4.D5.B6.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从第三方的角度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错误。据材料三“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可知,是“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而不是“充分显示了”;是“已缩小”而不是“正在缩小”。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空间顺序”错误,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报道,并非空间顺序。C.“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错误,于文无据。材料没有提到“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D.“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误,材料三原文“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嘲讽的语气,特别是“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欢欣鼓舞”“捉摸不定”等。 7.D8.“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的高尚品质。9.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当地人的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认识。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当地留存资料,认识到方志敏是一个勇敢、自信的英雄。③重温作品在心里再次默读《清贫》,对方志敏清贫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感受到方志敏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情怀。【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表述错误。在第八段中找到选项中提及的句子,结合其上下文及文章主旨可知,这里说的“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应该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方志敏“高贵的清贫”。 ,10.C11.C12.C13.A14.(1)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2)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句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老子修道德”中,“老子”是主语,“修”是谓语,“道德”是宾语,后面要断开,排除AB;“见周之衰”中,“周之衰”是“见”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错误。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第一句:“内”同“纳”,结交;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亡”同“无”,没有。B.第一句:“累”同“蔂”,盛土的工具;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泮”同“判”,分离。C.第一句:“知”同“智”,智慧;第二句:“行”同“形”;第三句:“说”同“悦”。D.第一句:“龟”同“皲”,皮肤冻裂;第二句:“当”同“尝”,尝试;第三句:没有通假字。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第二句关键词:“史记”,史书记载;“始”,当初,在最初的时候;“岁”,年;“霸王”,称霸称王。参考译文:甲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乙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5.B16.不是。这首词虽然写的也是萧杀的秋景,但表现的是乐观豪放之情,是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未表明“伤感之情”,而是一种乐观精神。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首先要明确情感的观点:不是抒发凄凉、寂寞之情。结合注解理解情感: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展和坚持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容易写错的字有:“弘”“庶”“壹”“功”“矜”。1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脱坯(pēi)”中的“坯(pēi)”读音错误,应读“坯(pī)”;B.“寒噤(jìng)”中的“噤(jìng)”读音错误,应读“噤(jìn)”;C.“半晌(xiǎng)”中的“晌(xiǎng)”读音错误,应读“晌(shǎng)”;“泻洪”中的“泻”书写错误,应该为“泄”。故选D。 19.D20.C21.B【解析】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文段指的“新中国70年”的历史,用“革故鼎新”正确。“气吞万里如虎”语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刘裕克复中原时威猛的气势。“敢教日月换新天”语出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侧重表达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新变化。据文意,后者妥当。“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后面的跟上去。“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前者用来形容不断往前,后者用来形容不怕牺牲。文段侧重表达革命者为改变国家命运不断探索,用“前赴后继”正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最终”,最后,末了。前者表示希望出现的结果,后者表示一般的结果,据文意可知“终于”更妥当。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后通读整段文本,抓关键词语,注意上下句的衔接,话题的统一等。“画卷”承前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巨变”,“历史逻辑”启后“诸路皆走不通了,……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样排除B和D。A项“更深层次”是“历史逻辑”的定语。故选 C。2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纪念”是对已经不存在的或过去的人和事物,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存在,应搭配“庆祝”才正确。排除C、D。二是缺主语,“再写历史”调整成“历史再写”。此外,末句的“我爱你,中国”是对前文“深情与信仰”的解释和说明,用破折号合适;冒号通常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排除A。故选B。22.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个字,其上采用“焦裕禄”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JYL进行图形创意。Y和上面的四片叶子为泡桐树形,寓意焦裕禄种树泽被后人。Y上部像书形,寓意其精神永载史册。 23.①“来得很猛”改为“来势汹汹”;②“不准”改为“请勿”;③“绵薄之力”改为“一己之力”;④“务必”改为“请”。【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①“新冠肺炎疫情来得很猛”中“来得很猛”口语化,不严肃,可改为“来势汹汹”(或“来势凶猛”)。②“不准提前返校”中“不准”语气太过生硬,可改为“请勿”。③“绵薄之力”,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辞,在语境中是对大家说,不得体,可改为“一己之力”(或“尽心尽力”“倾尽全力”)。④“务必”语气太过强硬,可改为“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1 09:15:10 页数:16
价格:¥5 大小:89.00 KB
文章作者:U-6000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