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台州市书生中学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模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诗经》之“风”①“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B.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C.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D.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B.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C.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D.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C.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第14页共8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摘编自杨其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没有中断。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其济特征。第14页共8页 B.汉代起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6.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正许行“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你算反动到底啦!”“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ー下子来了个立正。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开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顿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宇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那么…”我心生忐忑。“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就认出我来。“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第14页共8页 B.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D.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8.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9.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宫。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①中:宫中。②橐饘:饭食。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④峙:储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A.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B.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C.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D.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C.“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汉武帝提高皇权,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世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B.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C.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第14页共8页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章。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15.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强调君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修饰不能偏废的名句“,”,也往往被用以阐释文艺学上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2)《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胜枚举别具一格行之有效不厌其烦B.不一而足独辟蹊径立竿见影不厌其烦C.不一而足别具一格行之有效不胜其烦D.不胜枚举独辟蹊径立竿见影不胜其烦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第14页共8页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结冰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不便,甚至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正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逢冬季,保护重要的固体表面,使其免受这些“不速之客”的困扰总是至关重要的任务。目前的除冰或防冰方法主要是用单钝的机械力将冰层敲碎破除,加热固体表面使冰融化,喷洒盐、醇等化学物质来降低水的凝固点等等。这些被称为“主动防冰”的手段虽然行之有效,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除冰费时费力,而且操作者还会面临潜在的危险。因此,这些年来,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能否设计这样一种固体材料,它的表面即使没有人为的干预,暴露在低温下也不会附着冰层,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结冰带来的种种烦恼?这就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确定2021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曾延期至7月举行。通知要求,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等措施。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完善招生办法,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与中学的衔接沟通,选拔优秀学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③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晏几道)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月考(一)答案(2021.9.23)【答案】1.C【解析】表意不完整,领导人的垂范和第14页共8页 引领是之一,还需要长期实践检验和民众普遍认可。社会风气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法律。1.D【解析】原文没有使用比喻论证。2.B【解析】A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在原文中没有依据。C项“只要...就’过于绝对。D项“风马牛不相及”没有风俗不同的意思。4.D5.D6.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错误。从原文“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来看,“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于文无据;且“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属于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错误,从原文“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C.“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错误,不只是“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第14页共8页 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辨析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D.“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错误,由原文“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等来看,没有揭示“开放性特质”。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由材料一第①段“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分析可知,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由“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分析可知,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由“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分析可知,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由“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分析可知,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由“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分析可知,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第14页共8页 7.D8.答案一: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①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链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②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正”,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③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④表达技巧上,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效果。答案二:更喜欢“改造”,理由如下:①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成功来展开情节。②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③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9.①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②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先被打成条件反射式地“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顽固不化”表述不当。由原文“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而且哭着请求“我”打他一顿,帮他改正一听到蒋介石就“立正”的习惯,可知主人公并不是顽固不化,他想改造成一个新人。小说中“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历史和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故选D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作答。本题要求答出“改造”和“立正”哪一个标题更好,考生需要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答更喜欢“立正”,也可答更喜欢“改造”。如答更喜欢“立正”,可答出“立正”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全文的情节,又使情节发展曲折有波澜;主人公的命运与“立正”第14页共8页 紧密相关,他由不习惯立正,到被迫立正,到习惯立正,再到因立正而被打断腿,最后在轮椅上还在立正,人物形象不断发展,悲剧性不断加深;揭示了历史与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的主题;具有反讽意味等。如答“改造”更好,则可从人物战俘的身份,需要改造;小说主要内容写的是对一个战俘的改造过程;改造失败凸显了社会扭曲人性的主题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这里的“断”指的是精神和能力的缺失,也就是要求考生分别结合《孔乙己》和本文分析出孔乙己和本文主人公在精神和能力方向丧失了哪些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东西。《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可见他丧失了谋生和能力和做人的尊严。本文主人公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会条件反射地立正,无法控制自己,最终因“立正”而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可见他的人性被摧残,思想和尊严都被践踏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10.B11.C12.C13.(1)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2)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分析1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此句句意为: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有诏令罢除矿税。不久,事情没有施行。张孟男率领同僚劝谏,没有答复。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五次上奏请求回乡,皇帝不允许。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三十年春”表示在“万历三十年春天”之意,不应断开,如果“三十年”和“春”断开,那么句意就完全变化了,不符合此文的语意,故“三十年春”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项;此外,句中“孟男”是文中出现的人物,依据句意,“孟男率同列谏”的主语是“孟男”,“不报”的主语应是朝廷,主语不一致,要断开,排除C项。故画波浪线句子的标点符号为: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故选B。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夺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题干要求“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后世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理解有误。“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并无“后世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之说法。故选C。第14页共8页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此句的意思是“张孟男也不攀附,令张居正失望,没有调动他”,可知,张孟男失去张居正的信任,不是张孟男不支持张居正改革,而是因为他一心奉公,不趋附张居正的权势。故此项因果关系分析不当。故选C。13.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得分点:“及”,等到;“引”,退避;“独”,唯独;“治装”,整理行装。(2)得分点:“病”,使贫困;“摇”,使动摇;“安”,怎么;“有臣如此”,倒装句式,译时还原现代汉语语序“有如此臣”。参考译文: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广平推官。稍后调任汉中同知。入京担任顺天治中,升任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大臣身份兼管吏部,他的妻子是张孟男的姑姑,除了公事之外没有关于私人的谈话。高拱对此不满意,四年没有提升他。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张居正掌权,将张孟男升为太仆少卿。张孟男也不攀附,令张居正失望,没有调动他。此后很久,张居正衰败了,他才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被召入北京,以原职掌管通政司事务。万历十七年(1589),皇帝已经八个月没有到朝房接见大臣,张孟男上奏劝谏,而且说:“岭南人为原来的都御史李材申报功绩,蔡地的人控诉原县令曹世卿枉法,奏章都被留在宫中,而将人关押在兵马司,饭食供给不足,莫非不想让他们活,使圣德遭受损害?”皇帝被说动了心,于是间或驾临一次朝房。当年冬天,他改任户部职,升任左侍郎。不久又担任了南京工部尚书,改任户部职。当时留都南京储备已经耗尽,张孟男接任时,粟仅有两年的储备,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两年就有七年的储备量。水衡官修筑粮仓,他调拨公家节余的二千两百银做资助。有人说为什么替别人耕耘,张孟男回答:“公家的事情,是划分了区间的吗?”南京御史陈所闻弹劾张孟男贪赃、鄙陋;吏部尚书孙鑨龙称张孟男忠诚谨慎,御史的疏论,是由郎官所为。皇帝就挽留了他。张孟男请求离去,皇帝不准许。他再次上奏请求,皇帝才听任他回乡。很久以后,他才被召见并官复原职。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有诏令罢除矿税。不久,事情没有施行。张孟男率领同僚劝谏,没有答复。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五次上奏请求回乡,皇帝不允许。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矿税的危害,称:“我是户部官员,所征收的天下的租税,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削骨割肉之后所得来的。我的职责就是催促科税,我尽了职,而百姓困穷。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我忍不住哀叹,替陛下做杞人忧天的事。”他嘱咐儿子呈交朝廷,第二天就去世了。南京尚书赵参鲁等人奏陈他的清廉、忠诚,赠封他为太子太保。(二)古代诗歌阅读(3分)14.B15.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生意盎然,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16.(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14页共8页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答案】17.A18.B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根据语境“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填入“不胜枚举”。第二组,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根据语境“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填入“别具一格”。第三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根据语境“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填入“行之有效”。第四组,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不厌其烦:不嫌繁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根据语境“但老师和‘顾客’们都”,填入“不厌其烦”。故选A。【18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括号前的句子,“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从“仅”字来看,后面的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即“还要……”,排除ACD。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第14页共8页 A、B项,“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错误,不搭配,D项,“提升自理能力”错误,不搭配;“乃至融入社会”错误,“乃至”表结果,“进而”表递进故选C。20.(6分)【答案】①.结冰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威胁②.弊端也很明显/存在弊端/也有弊端③.(所谓的)“被动防冰”手段【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句前“正是因为”四字暗示此句承上启下,此句既对上文的种种不便进行总结,又为下文采取措施保护重要的固体表而免受结冰困扰作了铺垫。据此句前后判断其内容主要为“结冰的严重威胁”。第二处,句前“但”表示转折,其表达的内容应与“行之有效”分属两个方面,冒号表示解释说明,结合冒号后面的内容不难判断此句主要是讲“主动防冰”的“弊端”。第三处,句前的“这就是”,提示其是对上文的总结。整个语段主要介绍了两种防冰方式,第一种是“主动防冰”,第二种处在语段的后半部分,是“被动防冰”。根据此句的位置和语段内容即可判断内容为“被动防冰”手段。(每点2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5分)教育部通知2021年全国高考于6月7日开始,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成绩信息仅供考生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炒作并完善招生办法。  (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句子简洁流畅1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应写出教育部通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通知2021年全国高考时间,时间是6月7日开始,即“教育部通知2021年全国高考于6月7日开始”,接着通知疫情期间如何应对高考,可概括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接着谈考试规范,关键句是“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宣传炒作”“完善招生办法”,可概括为“成绩信息仅供考生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炒作并完善招生办法”。最后将概括的信息组合。22、22、【答案】第14页共8页 名与利人生在世,没有人对事业和工作无所追求,正确的名利观指引我们勇敢前进,错误的名利观使你迷失方向。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我们才能得到想要的,有所成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只有把名利看淡,才能走的更远。丁俊晖在2011年世锦赛被淘汰后说:“世界第一只是虚名而已,与其在这个位置短暂停留,我更想让大家记住我。”丁俊晖对于名利的态度便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表示,8岁半接触台球的他,一心只想做一名优秀的台球手,追逐自己的理想,他为了给祖国争光,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展示自己,表现出真正的自己便是他唯一的目标。因此,丁俊晖一步步接近胜利,头一次打进世锦赛四强,相信成功离他不远。对于牛顿、爱迪生、贝多芬,他们为了自己的爱好,也为了造福人类,不看重名利,直至今日依旧活在我们心中。所以,正确的名利观是成功的明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然而,错误的名利观又会带来负面影响,充满荆棘的路必会给你带来创伤,迷失的方向会引你误入歧途。第二季中国达人秀中,用徒手烧菜的老师傅,闭口唱歌的中年人,他们带着为了出名的错误名利观登上舞台,在被揭穿后无疑暴露自己拙劣的品行和错误的名利观,丢掉了自己的尊严,也丢失了追求的方向。再如,2022年世界杯举办国卡塔尔被披露曾行贿国际足联执委,以不法手段获取举办权。这一事例是错误名利观引起错误追求方式的真切反映,卡塔尔作为独立国家,在政治舞台上丢失诚信的桂冠,在错误名利观的指引下,不考虑后果地使用错误手段谋求利益,有损国家形象,也给本国人民蒙上阴影。正确的名利观驱动你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了当特种兵的战士不顾身患重疾,一心只想保卫祖国,在他倒下后,国家永远的记住他。错误的名利观给人蒙上阴影,迷失方向,受不了特种兵残酷选拔的战士通过作弊以求一丝解脱,然后在被查处后永远失去当特种兵的资格。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我们才能有所成就。【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这六句话的含意。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意思是把正义放在前面、个人利益放在后面的人是荣耀的,把个人利益放在前面、正义放在后面的人是耻辱的。这句话强调义比利重要。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我愿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这句话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以身报国的志向。③“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为虚名所耽误,我宁愿抛弃虚名,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心志。这句话强调不要为了追求虚名而违背心志。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意思是勤奋的人学习到三更半夜,熄灯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他们又起来学习。这句话强调学习要勤奋。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是读书人要一心读圣贤书,别管其他事情。这句话强调读书要专注,不要受外界干扰。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意思是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发誓学习不取得成就就不回来。这句话强调志向是人前进的动力。考生需从以上句子中选择两到三句,根据句子含意的共性和联系确定立意。比如,选①③,可立意为“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选②⑤,可立意为“既要埋头读书,也要眼观世界,有所作为”选③⑥,可立意为“面对‘名’,有所为,有所不为”;选④⑤⑥,可立意为“立志+勤奋+专注=成功”。行文时注意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形成有机联系,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体现自己的感触与思考。第14页共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08 09:53:22 页数:14
价格:¥4 大小:105.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