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考前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考前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n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二: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n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B.克乃夫·贝尔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虽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C.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审美感情。D.陶器纹饰的演化,具有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等种种特征。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且种类众多的物质生产,是实现由旧石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向新石器时代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提升的必由之路。B.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C.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D.陶器纹样运用更加纯熟自然、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直至彩陶的出现,暗示着陶器的实用性有所减弱,而其审美性却愈加清晰。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A.\n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彩陶,造型优美,纹样丰富,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B.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C.甘肃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其中飞天的形象尤为精美,深入人心。D.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4.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有何异同?5.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答案】1.C2.B3.C4.相同点:(1)两则材料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由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岩画过程;(2)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不同点:(1)材料一着重强调陶器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并指出这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2)材料二则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陶器的实用性的同时,指出陶器纹样的演化代表着原始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5.示例一:实用性优先。因为尽管陶器纹饰逐渐体现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是由于物质的匮乏,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即使是纹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示范和展演。示例二:艺术性优先。因为尽管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自然产生了将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画面上升为审美形式的精神需求,以此滋养精神,丰富心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错。材料一第一段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B.“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仅说“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于文无据。D.“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错。材料一第三段指出“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文中是“不自觉”。故选C。【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由材料中“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可知,“不只是……而且”是递进关系;而且文中“一个时间过程”指的是线条的审美内涵而非对其内涵的认知。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C.敦煌壁画内容是关于神,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不相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两则材料中有关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的内容,然后比较异同。先看相同点。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是由动物到几何图案这一演化过程。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再看不同点。材料一共三段文字,第二段和第三段重在分析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由材料一第二段“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和第三段“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认为审美情感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n由材料二第三段“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知,材料二既强调陶器的实用性,也指出其演化中传递出的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材料陈述理由。如认可实用性优先,则需要找到陶器体现出的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如材料一提到“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材料二提到“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可见陶器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图像反映现实,纹饰也是记录现实生活的符号。如认可艺术性优先,就需要找到陶器体现出的人民精神上的需求。如材料一提到“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材料二提到“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由这些可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原始人们有了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将生活中的这些画面上升为审美形式。(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两平方米麦苗张中杰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倚门抽抽噎噎地哭泣,来接田婶入城的儿子不知所措。直到儿媳灵机一动,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拎着包袱跟着儿子上了车。老家老屋隔壁住着鳏夫壮叔,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田婶住进儿子家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n田婶刚开始饭菜做的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透着农家的香甜,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月,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让儿子媳妇直皱眉头。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陌生,与老家的槐树皂角树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她突然想种麦子了。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哪是麦种呀。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一个人乐呵。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毕竟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没吱声,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关上门哭了。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妇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问青红皂白,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女儿见自己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低眉顺眼一个劲儿讨好她。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把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n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春节,儿女回老家,看到母亲精神饱满,听到母亲独有的笑声,在阳光下久久回荡。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田婶来到城里后一开始饭菜做得还可以,后来“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其实这是她思乡心切,有意为之。B.住在城里的田婶突然想种麦子了,是因为麦田给予了她很多快乐,麦子充满了她的回忆能让她的精神找到寄托。C.田婶三次种麦子,前两次未成熟就被儿媳、女儿给采收,可以看出两代人生活观念虽有冲突,但对麦子的喜爱之情是一致的。D.结尾借田婶在阳光下久久回荡的笑声,揭开了田婶一直种麦子的主要原因: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渲染了环境氛围,烘托了田婶因丈夫故去的悲伤的心情。B.当田婶看到儿子买冰箱的白塑料泡沫时,“一把紧搂在怀里”,一个“搂”字运用细节写出了田婶的喜出望外。C.儿子买麦种却错买了麦仁,既突出了儿子对耕种生活的陌生,又引出下文田婶回老家的取麦种的情节。D.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田婶种麦子是一条线索,而壮叔送麦种则是另外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8.小说结尾部分关于麻雀的情节,看似多余,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此小说取材平常但也能体现出“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特点,从小小的两平方米的麦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依据文本谈谈你的感悟与理解。【答案】6.B7.D8.①交代了麦穗成空壳的原因,照应上文;②麻雀被困与田婶的处境相似,具有象征(暗喻)意味;③麻雀搭救同伴,触动田婶,为下文田婶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做铺垫。9.两平方米麦苗虽小,却让我们读出了:①两代人对土地农耕的情感差异;②两代人生活观念的冲突;③应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nA.“有意为之”理解错误,应为内心失落导致的心不在焉。C.“喜爱之情是一致的”错误,田婶喜爱麦子缘于农民对麦子的深厚情结;而儿媳、女儿喜爱麦子只是原因其食用和减肥的需要。D.“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错误,应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田婶种麦子是明线,而壮叔送麦种是暗线,两条线索并非并行,而是互相补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结合前文“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可知,麻雀的出现,交代了麦穗成空壳的原因,照应上文。结合“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可知,失去自己天地的麻雀是失去乡村生活环境的田婶的象征。结合“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可知,麻雀搭救同伴,触动了田婶,为下文“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依据“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等内容可知,两平方米麦苗承载的是田婶浓浓的乡村情结,她对麦子的喜爱是勒入骨髓的,而对比儿子、儿媳、女儿可知,两代人对土地农耕的情感是不同的。\n依据“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可知,在田婶心里,吃麦苗是非常可惜的,要等它长出麦穗、丰收才是对的;而儿媳和女儿看重的是麦子的食用和减肥功效。由此可见两代人的生活观念是不同的。“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通过田婶前后心情的对比可知,两平方米麦苗虽小,但是这是田婶精神的寄托,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选自《史记·孝文本纪》)\n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B.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C.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D.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B.壬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按照此法,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两年。C.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D.霸陵,是汉文帝陵寝,依霸河而建,因此得名。霸河有桥曰霸桥,古人送亲友离别,常常以送到霸桥为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B.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C.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D.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2)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14.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答案】10.C11.B12.B13.\n(1)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2)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14.①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②不能有辱于先帝;③为天下人做榜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农”是主语,“天下之本”是谓语,形成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排除BD;“租税”与“赋”是修饰关系,共同作“有”的宾语,定中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后两年”错,按照干支纪年法,壬子年为辛亥之后一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错误,文中“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是要求“推举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故选B。【13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论”,治罪;“坐”,因……定罪;“收帑”,没为官奴婢。(2)“罪”,罪行;“尽情”,完全说真话;“无由”,没有办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可知,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结合“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可知,不能有辱于先帝;结合“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为天下人做榜样。参考译文:辛亥年,文帝正式即位,祭拜高祖庙。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任太尉。诸吕所剥夺的原齐、楚两国的封地,全部归给齐王和楚王。壬子年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又怎么能禁止(犯罪)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n前元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文帝说:“我听说,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侍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食,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这机会)官吏们要整顿好各自所担任的职事,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我不能使惠德及于远方,所以怕外族侵扰边境为非作歹,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既然不能撤除边塞的军队,却还要命令军队增加兵力来保卫我吗?应该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只需留下一些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感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文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全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下第贻友人许浑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n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月中桂”比喻人心之高洁,以“波上萍”比喻羁旅之漂泊。C.尾联一写与友人共同失意于科场,二写自己借酒消解愁情,“花前”二字反衬鲜明。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两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16.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是否相符?试作分析。【答案】15.B16.示例一:相符。颈联两句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前句拟友人为白眉马良,暗含对友人不第的不平;后句拟友人为阮籍,写自己为友人青眼所加,暗含对自己不第的忿然。示例二:不相符。颈联两句纯用古事以赞友人:前句将友人比作白眉马良,盛赞友人才学出众;后句将友人比作阮籍,表达对友人高看自己感激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以‘月中桂’比喻人心之高洁”错。“人心高下月中桂”意人情高下如月中桂树,模糊不明,无法看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意思是,擅长从古代典故中阐发出新意,即用典而不遵典故本来意思,而用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颈联意为:友人你就如同白眉的马良一般才华出众,还如同阮籍一般对我青眼有加。“马良”比喻友人,是赞美友人才华出众;“阮籍”比喻友人,是对友人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这般理解,便不是“发新意”,而是遵从典故本意。学生也可以结合标题“下第贻友人”和尾联“花前失意共寥落”一句,看出,作者和友人均科场失意,并未取得功名;这么一看,友人的才华出众与自己被友人赏识,便都与现实两人的落第产生了矛盾。明明有才华却不能被录取,作者盛赞友人才华如马良,便暗含了对友人落第的不平;而写友人对自己青眼有加,也就暗含着对考官不识人才的不满了。如此解读,便属于“用古事以发新意”。\n开放式作答,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合理阐述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3)在古诗词中,常借“雁”的意象来抒发豪放之情,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极天云一线异色④.须臾成五采⑤.千里黄云白日曛⑥.北风吹雁雪纷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宦”“矜”“须臾”“曛”。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朋友要老,好酒要陈”,中华民族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中国文化中酒与友的联系。《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振臂一呼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交友之道。的“高山流水”典故讲述了伯牙和子期两位老友互为知音、的凄美故事,表现了古人对友谊的忠诚。李白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形象地展现了好友相逢之喜与友情之深。古代交通由于不便,往往老友之间长期别离、匆匆相聚却是人生常态。一聚一别,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往往借助美酒互诉衷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诉说了对友人前路的担忧。“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道尽了对友人的关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对老友的宽慰和鼓励。“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向老友传达了乐观豁达的心境。酒既是友人相聚的助兴剂,又是送别友人的离别曲。“真正的友谊是两个身体拥有同样的灵魂”。这不仅需要志趣的契合,更需要时间的检验。只有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就像龙舌兰酒一样,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方能成为香醇柔和、沁人心脾的玉液琼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盘根错节路人皆知惺惺相惜无所不至B.千丝万缕家喻户晓惺惺相惜无微不至\nC.千丝万缕路人皆知志同道合无所不至D.盘根错节家喻户晓志同道合无微不至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代交通不便,老友之间匆匆相聚却长期别离往往是人生常态。B.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故而老友之间匆匆相聚却长期别离往往是人生常态。C.古代交通由于不便,老友之间长期别离、匆匆相聚往往是人生常态。D.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老友之间匆匆相聚却长期别离往往是人生常态。20.文中画线句使用比喻修辞,请分析比喻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D20.画线句由本体“真正的好朋友”“深厚的友情”、喻体“经过岁月沉淀的龙舌兰酒”、比喻词“像”构成。将历经时间检验的友情比成历经岁月沉淀散发醇香的龙舌兰酒,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友情需要经过风雨考验才能获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千丝万缕: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盘根错节: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语境形容联系密切,应选“千丝万缕”。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语境没有贬义,应选“家喻户晓”。惺惺相惜: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志同道合:指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语境指朋友之间的爱护、同情,应选“惺惺相惜”。无微不至:指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极言细微之至。无所不至:用以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语境指关怀周到,应选“无微不至”。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序不当:\n一是“古代交通由于不便,往往老友之间……”前后两句主语不同,关联词“由于”应放在句首;二是“往往”为副词,应修饰“是”;三是按照事理逻辑,“匆匆相聚”在前,“长期别离”在后,二者之间形成转折关系;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就像龙舌兰酒一样”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龙舌兰酒”是喻体,结合前文“只有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可知,本体是“真正的好朋友”,即“深厚的友情”,这样构成一个明喻,本题、喻体、比喻词完成。分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结合“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方能成为香醇柔和、沁人心脾的玉液琼浆”可知,比喻句抓住了“朋友”与“酒”之间历经岁月沉淀散发醇香的相似性,突出经历时间检验的友情的坚贞与珍贵,使语言形象、生动,容易产生联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快遏制疫情才是真正敬佑每一个生命。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全人群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易感人群。同时,  ①  ,奥密克戎变异株绝不是“大号流感”,   ②   。那些“躺平”的国家和地区,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的病死率都比预想的要高很多。如过敏性哮喘的新生儿,或者有基础病的老年人,一旦叠加病毒感染就有导致重症的危险。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的通报,截至4月17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有16例;4月17日,新增死亡病例3例,均为高龄,同时患有严重基础疾病,  ③  。这也充分说明,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严重。()。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严格落实防控举措、及早发现疫情、快速处置疫情,才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B.及早发现疫情、快速处置疫情、严格落实防控举措,才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nC.及早发现疫情、严格落实防控举措、快速处置疫情,才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D.及早发现疫情、严格落实防控举措、快速处置疫情,才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从致病性角度看②其危害性决不能低估③均未接种新冠疫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B.按事理顺序,应该先“发现疫情”再“处置疫情”,然后“落实防控举措”,而最后结果“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之间也要符合事理逻辑。只有B项符合事理逻辑顺序。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有“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此处是另外的角度,“绝不是‘大号流感’”说的是其致病性,据此应填:从致病性角度看。第二空,下文“那些‘躺平’的国家和地区,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的病死率都比预想的要高很多”强调低估奥密克戎危害性的后果,此处应强调不能低估,据此应填:其危害性决不能低估。第三空,此处是说3例死亡病例的共性,前文强调“脆弱人群的病死率”高,故此处应总结出死亡病例的又一共性,即“均未接种新冠疫苗”。四、作文\n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中国有句俗语说:“无桥过不了河,没梯上不了楼。”意思是说做事情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基础,否则就难以成事。中国还有句谚语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说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往往做起事情来能够无所顾虑,容易成事;而那些有一定基础的人却往往瞻前顾后,不敢破釜沉舟,最后反而容易导致失败。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桥过不了河,没梯上不了楼”,旨在告诉人们,一定的物质和凭借等基础和条件对做成事情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旨在告诉人们,光脚的因为没有任何条件和基础可以依靠,反而没有顾虑,敢于拼搏,最后往往容易获得成功。材料是一组相对辩证的关系,说明基础和条件有时候也是双刃剑,意在引导同学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拥有的基础和条件,正确利用可以成为我们的助力,不能正确利用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材料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人都有相关的经历和认识,都有话可说,关键是如何找到学生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启示去形成文章。学生在写作时必须扣住“基础”“条件”“凭借”等这些关键词谈他们对于成功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扣住一方面谈,也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还可以重点谈一方面,然后结合另一方面进行辩证分析。如果仅仅谈“无畏”“坚定向前”“犹豫”“破釜沉舟”“勇气”等视为偏题。立意:1.成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2.一无所有,也能成功。3.正确看待现有条件,助力成功。4.基础和条件是一把“双刃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04:15 页数:20
价格:¥5 大小:60.2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