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河北省承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部分(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杨泉是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秦巴古道上的雪宝山,两万三千公顷莽莽林海。杨泉身在其中摸爬滚打,已有二十个年头,过眼的树木不计其数。然而,他对其中三株情有独钟。……那年,雪宝山脚下的老住户陈宗兵,坐在自家的祖传木板房前,mànbújīngxīn地听着杨泉的科普宣传。听着听着,他jīngè得张大了嘴巴。(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三千公顷()②莽莽林海()(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mànbújīngxīn()②jīngè()【答案】(1)①.qǐnɡ②.mǎnɡ(2)①.漫不经心②.惊愕【解析】【小问1详解】公顷:gōngqǐng,公制地积单位,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莽莽:mǎngmǎng,形容草木茂盛。小问2详解】漫不经心:mànbújīngxīn,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惊愕:jīngè,形容吃惊而发愣;震惊的样子。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4)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5)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n(6)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江水倒映景物的清澈透明,与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潭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可怜身上衣正单②.燕然未勒归无计③.山河破碎风飘絮④.富贵不能淫⑤.起舞弄清影⑥.回清倒影⑦.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勒、絮、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很难分出谁优谁劣来。B.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美丽的景色实在引人入胜,游人们不由得陶醉其中。C.一个人如果常常妄自菲薄自己,那就是自卑的表现。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答案】C【解析】【详解】A.铢两悉称:形容与实际相符,非常精准、妥帖;也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在此形容两幅画难以分出优劣,使用正确;B.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在此形容读过散文的感受,使用正确;C.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妄自菲薄”与“自己”语义重复,使用有误;D.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使用正确;故选C。4.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你给图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请结合图片的内容阐述标题的含义。【答案】(1)示例:筑牢疫情防控线(2)示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绷紧弦,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不漏掉任何一个小问题,将举措落实落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n【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拟写标题。看图可知,图中有两位医务工作者,左边的一位正在进行消毒作业,右边的一位手拿注射器,防护服上写着“防疫”两个字。两人共同举着一面盾牌,上面写着“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八个字。他们站在海岸线上,一些新冠病毒被盾牌反弹到海里。标题应能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或反映漫画的主旨。两位医务工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新冠病毒阻止在国门之外。故可拟写为:御病毒于国门之外。【小问2详解】考查漫画赏析。图片中两位医务工作者站在海岸线上,他们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新冠病毒抵御在国门之外,不让病毒进入国内,影响国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漫画的含义就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筑牢防线,把防疫措施落到实处,既在内防反弹,又要外防输入,切实保证国内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第二部分(50分)一、(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请解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6.阅读《渡荆门送别》,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画线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答案】5.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6.示例:俯视江水,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是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抬头远眺,天边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美丽的海市蜃楼。【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解释。解答此题只要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意思解释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述清楚。\n示例:在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时候,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6题详解】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时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前提下,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多姿。示例: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照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视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奇美景象。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颜渊》)【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足兵_________(2)民信之矣_________(3)起之不食以俟者_________(4)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不得已而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B.于斯三者何先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起不食待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D.起之不食以俟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10.概括甲、乙两文在内容方面的共同点。【答案】7.①.武器。②.信任。③.等待。④.才。8.D\n9.(1)自古以来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无以立足。(2)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10.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凝聚力,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充足的武器。兵,武器。(2)句意为: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3)句意为: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俟,等待。(4)句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8题详解】A.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介词,对于\表比较;C.代词,指友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皆,都;信,信任;立,立足;(2)其,他;若,像;此,这样;宜,应该;服,使……信服。10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用诚信取得人们的信任,国家才能立足。根据乙文中的“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吴起与人交往,讲求诚信,一定要等友人来了才吃饭。根据“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诚信对于一个集体的重要,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让军队信服。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都要讲求诚信。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收获真诚的友谊,才能使集体团结,才能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点睛】译文:\n甲: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就等着回去吃饭吧。”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三、(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节选)韩浩月①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读书人,年龄相仿,读的书挺多,各有优点,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读书人,但内心很难承认,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了,还是不行。一名读书人该有的视野上的开阔与远大,内心里的安宁与淡定,我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粒飘在这个喧嚣时代的尘埃。②书卷气并非只是读书就能带来的,它需要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相结合。内在格局不说了,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也没法给出标准要求。外在本领则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来,简单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五个基本都丢了,酒和茶倒还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很多时候也是瞎喝,连“借酒浇愁”的境界都达不到,茶也难品出多少滋味。③外出参加活动,我被别人当成文人墨客,每当活动进展到“题字留念”环节时,我总是“仓皇出逃”,万万不敢在人家精心准备的上等好纸上留下别扭的字迹。要知道,能写一手好字,在从前是读书人的“标配”,历史上那些名声不好的读书人,书法拿出来,往往也令人赞叹。④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都得浸淫十年以上?⑤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从前慢》),说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后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漫长的农业社会,对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充足,就算是埋首故纸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灵光,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⑥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作家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也有关系。谁敢说在当下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n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的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⑦古人说“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醉醒石》),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在电子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阅读,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中了招也不例外。⑧我们看科幻作品,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会发现未来人类与未来生活光怪陆离,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中,是看不到任何书卷气的。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是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⑨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一名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更好的接戏机会;一名普通人拥有书卷气,也会得到周边人更多的尊重与欣赏。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伤的事情啊。(选自2020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11.作者认为书卷气从何而来?12.文章第⑤⑥段,先谈“以前的读书人”的例子,再谈“现在的读书人”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3.请谈谈你对第⑦段“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答案】11.经过漫长的阅读与思考练成的,经得住天性考验的人格;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漫长的时间所练就的技能。12.先谈“以前的读书人”有时间读书,最终可以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与“现在的读书人”读书时间不够,缺失书卷气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书卷气消失的原因之一是时间不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交代了现在的读书人缺少书卷气的另一个原因。13.一个人不常读书会让人感觉到其修养的低下和气质的粗俗;便会失去人格的魅力,即体现出来的书卷气的缺失。【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和把握。结合第④段中,“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可概括为:书卷气需要经过漫长的阅读与思考练成,要有经得住天性考验的人格;结合第④段中,“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可概括为:书卷气需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漫长的时间所练就的技能。\n【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文章第⑤段“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再往前推,漫长的农业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富裕”“但凡有些灵光,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可知,先写以前读书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还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结合第⑥段“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也有关系”“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可知,再谈现代读书人时间不够用,把读书当作休憩或寄托。以前读书人与现代读书人对读的看法及做法不同,将二者进行对比,突出现代书卷气的消失,阐述现代读书人缺少书卷气的具体原因。【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面目可憎”,本义指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结合具体语句,第⑦段中“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从中我们能读出在古代,书卷气能在面目体现,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没有趣味,神态令人厌恶。所以“面目可憎”的语境义为:一个人不常常读书会让人感觉到其修养的低下和气质的粗俗,便会失去人格的魅力。也就是不读书而体现在面目上的鄙陋、书卷气的缺失。四、(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朝的牛李汉荣①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②但是,唐朝的牛背上,经常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有时是一支竹子做的短笛,被他们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彩虹吹,把天上那么好看的一座桥就眼睁睁吹垮了;有时,竟对着不远处的大人吹,你骂他吧,又怕他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咋办;牛听着,倒是觉得不错,还算悦耳,尾巴就轻轻卷起来,摇啊摇,春天或五月的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牛背上牧童的倒影,倒影里的涟漪,一直在夕光里持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散步的画家临摹下来,成为一幅名画,至今还收藏在博物馆里。③唐朝的牛,辛苦难免辛苦,但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相当不错的,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n,__________________,除了一小部分被踏青、采青的人们采走了一些,被重逢、惜别的人们撩乱了一些,被马和驴吃过一些,大部分都做了牛的美餐,吃饱了,就在原野上卧下,反刍一阵,觉得韶光不可蹉跎,就又站起来,在无垠旷野里漫步闲逛,向远方发出几声深情长哞。④这时,就看见几位游吟的诗人迎面走了过来,牛觉得应该为这些儒雅的人们让路,就静静地站在一旁。诗人走过去,回过头目送牛,却发现牛正回过头目送诗人。呀,他们互相目送,人与生灵互相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⑤我们只知道唐人的诗好,却不知道,唐诗的深处,有青翠的草色,有鲜美的春色,有旷远的天色;而且,我们读过的某几首春意盈盈的诗,正是诗人在牛的背影里构思的,是在牛的目光里写成的。你知道吗?唐朝的牛,辽阔旷野里漫步的牛,是经常会碰见几位诗人的,它们常常主动为诗让路,诗也主动为它们让路,这时候,诗,就停下来向它们致意。⑥那么,现在呢,被囚禁在饲养场里的牛,被饲料和激素反复刺激、毒害的牛,被市场的屠刀宰来宰去的牛,被疯牛病恐吓、折磨的牛,牛啊,你们那辽阔的旷野呢?你们品尝过、同时也被白居易先生欣赏过的那无边春草呢?⑦你们曾经听过的牧童短笛,已成绝响,永远失传,只在那些怀古水墨画的皱痕里,隐约残留着农业的诗意和牛的气息。⑧你们还曾见过诗人吗?诗人和他的诗,一转身早已消失在田园牧歌的深处,背影越来越模糊。我断定,如今,全世界的牛,亿万头牛,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一头牛能与诗人相遇,与诗相遇。自然死了,生灵死了,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没有什么与诗相遇,诗也不再与什么相遇,与它相遇的恰恰是它拒绝的。就这样,诗人死了,诗死了。⑨如今,这个世界,有牛,但牛背上没有牧童短笛的风情,牛的身影里没有漫步沉吟的诗的踪影。⑩牛的身后,诗的身后,是一片由化学、商业、皮革、利润组成的现代和后现代荒原,虽然它有时貌似郁郁葱葱,但毫无疑问,它是真正的荒原。14.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15.请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也养育了唐代诗歌的春色啊”的理解。16.本文标题是《唐朝的牛》,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现代的牛?请结合原文内容加以分析。17.第⑩段结尾句中加点的“荒原”一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18.仿照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原文衔接紧密,风格一致。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答案】1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田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笛声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5.唐代的田园和土地,养育了牛,滋养了唐代的诗歌,使唐代诗歌充满了灵气和活力。\n16.示例一:写现代的牛,目的是与唐朝的牛的生活、命运作对比。唐朝的牛是唐朝田园的一部分,是启发诗人灵感的源泉之一;而今天的牛,却被饲养、被伤害、被折磨,两相对比凸显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现代文明发展对环境、生态的破坏的痛心和批判。示例二:以小见大,作者以牛切入,通过牛的命运的变化,揭示现代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痛心以及对人类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发展行为的批判。17.指环境遭到破坏后,失去生命力、失去诗意的中国大地。18.示例: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原春草(句式一致,引用诗歌符合题意即可)【解析】【14题详解】考查赏析句子。“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起了波纹的春水比作起皱的绸子。“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月牙人格化。牧童的笛声可以把水吹起波纹,可以把月牙逗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之美。联系作者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5题详解】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③段中的“唐朝的牛,辛苦难免辛苦,但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相当不错的”“大部分都做了牛的美餐”可知,“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指的是唐代的田园和土地,给牛提供了食物,养育了牛。根据第③段中的“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第④段中的“人与生灵互相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第⑤段中的“唐诗的深处,有青翠的草色,有鲜美的春色,有旷远的天色”可知,唐代的田园和土地,为唐代的诗人提供了写作素材,给他们带来写作的灵感,让他们的诗作充满了活力与灵气。这就是句中后半句“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的含义。综合表述即可。【16题详解】考查写作手法。联系第④段中的“诗人走过去,回过头目送牛,却发现牛正回过头目送诗人。呀,他们互相目送,人与生灵互相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可知,唐代的牛是自由的,是天然的,是田园的一部分,启发了诗人的灵感。根据第⑥段中的“现在呢,被囚禁在饲养场里的牛,被饲料和激素反复刺激、毒害的牛,被市场的屠刀宰来宰去的牛,被疯牛病恐吓、折磨的牛”可知,今天的牛却被饲养、被伤害、被折磨。两者不同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现代文明发展对环境、生态的破坏的痛心和批判。\n作者以牛的命运为切入点,唐代的牛是自由的,是充满了灵性的生灵,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源。现代的牛则被饲养、被伤害、被折磨。牛命运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生存理念的变化。过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已经被无限追求利益的社会所代替,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现代文明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的批判。【17题详解】考查理解词语含义。荒原:荒凉的原野。联系第⑧段中的“自然死了,生灵死了,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没有什么与诗相遇,诗也不再与什么相遇,与它相遇的恰恰是它拒绝的。就这样,诗人死了,诗死了”可知,末段中的“荒原”指的是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环境遭到了破坏,“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也没有曾经那种蓬勃的生命力。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消失,让诗人们失去了灵感的源,让中国大地失去了诗意,于是“诗人死了,诗死了”。【18题详解】考查仿写,开放类试题,与例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即可,注意要引用诗句。如: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初春美景。五、文学名著阅读。(8分)19.阅读《儒林外史》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选自《儒林外史》(1)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主要表现的是哪一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2)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没有用贬义词,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请你结合文段中的内容,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讽刺态度。【答案】(1)普通士人(读书人)(2)示例:文段中没有直接评价范进,而是通过他听不懂笑话这个情节来讽刺他的不学无术。一个进士竟然连苏轼都不知道,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儒生只学八股文只管科举考试而没有真正的才学的状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儒林外史》基本常识的了解。\n《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及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需要从小说本身出发,又要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从文中“范学道……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可以看出,范进应该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竟然对苏轼也不清楚,不知晓;从“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可以看出,对提拔他的老师的吩咐,他倒是甚为上心,表现了他趋炎附势的媚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儒林学子的讽刺厌恶之情。文段中仅仅只是通过对范进的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他听不懂笑话这个情节,一个进士竟然不知道苏轼,这是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儒生只学八股文只管科举考试而没有真正的才学的状况。20.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朱赫来察看了小山包,斜坡上的人还在坚持不懈地挖土。朱赫来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群众大会用不着开了,这儿谁也不需要进一步动员。托卡列夫,你说得对,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朱赫来看着这些挖土的人,眼神里充满了喜悦、疼爱和庄严的自豪。就在不久以前,在那次反革命叛乱的前夜,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曾经扛起钢枪,投入战斗。现在,他们又胸怀一个共同目标,要把钢铁动脉铺到堆放着大量木柴的宝地去,全城的人都在急切地盼望着这些木柴给他们带来温暖和生命。(1)联系原著内容,说说朱赫来对保尔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朱赫来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请结合文章及整部名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朱赫来是保尔的领路人,是他引领保尔走上了革命道路。(2)坚固钢是在烈火里煅烧、高度冷却后炼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百炼成钢,保尔等共青团员们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成长为坚定的革命力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第二章保尔结识了装配工朱赫来,两人成为了好朋友,朱赫来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一些革命道理,第五章一天晚上,朱赫来为了躲避搜捕,藏到了保尔家。在保尔家里,朱赫来给保尔讲述了很多革命道理。保尔懂得了生命的真理,也知道了朱赫来是共产党。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朱赫来是保尔的领路人,是他引领保尔走上了革命道路。【小问2详解】\n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可知这里不仅仅是在说钢铁,更是在说一个人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作答时,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再进一步解释这句话包含着更深刻的含义,要结合名著内容。示例: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才会成为最坚硬的东西。朱赫来在这里是说共青团员们克服困难如期修通铁路,保障了革命物资运输需要,钢铁一样的战士就是在这种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锤炼而成的;也喻指保尔在经历过战斗、负伤、工作变动等锤炼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第三部分写作(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请将“从到”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从弯路走到终点人生就是一段路,在路上有许多的波折,辛辛苦苦走完了全程,而终点还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又要赤裸裸地回去,没能留下什么,没能带走什么,又有谁能在这段波折的路上留下那游丝样的痕迹呢?在人生波折的路上有多少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在引导我们向前进发,无数的问号背后带给我们无数个人生的哲学,在曲折的路上,为我们照亮那前进的征途。历尽苦难,最终走到的只能是人生的终点。回首过去,感叹自己没能留下一丝光辉。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正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吗?一个发人深思的问号,从始到终都是一个问号: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世间?又为什么要再离开?我历尽苦难得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而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感叹号,让世人感叹自己的成就,在人生的路上留下自己那一笔抹不掉的光辉,像霍金、像诺贝尔……再看看自己,在四千多个日子里留下了什么?问号,问号!留给自己的为什么总是一个个问号?我要留下光辉,要勇敢向前,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感叹号。对于六年级的我,也许,第一个感叹号就是即将来临的毕业考试,让自己达到一个高度,向前进发,创造一个光辉的起点,从那一点向光辉的顶点冲刺,让每一个问号都有一个应有的句号,让人生的问号有一个惊人的感叹号!从一个好的中学,一直到一个好的大学,让自己的一生都在光辉中,为世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像雷锋,他时刻为人们服务,他带给我们的是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从而受到人们的赞扬。我要贡献,但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像居里夫人,是要为世人作出贡献。让问号变成感叹号吧!\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半命题作文的能力。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恰当、新颖的题目。一般地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本题内容宽泛,由提示可知“从到”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我们可拟写如:从初春到寒冬,从蝉鸣的九月到叶落的深秋,从童年到少年,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南方到北方,从山下到山顶,从无知到已知,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从曾经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从懦弱到坚强,从付出到收获,从蝌蚪到青蛙……这是一个过程,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一点作为主旨选材成文即可。如蜕变、成长、舍弃、心态平衡,目标坚定、奋斗,改变、不图安逸、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等。可以写成记叙文,叙写自己某次经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综合使用各种论证方法证明中心论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0:51:41 页数:14
价格:¥5 大小:233.7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