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语文(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曲(qū)径通幽处,流水潺潺(chán),野趣横生。鲜艳的花朵叫巴西野牡丹,鲜艳的红伞伞是美味滋补的高端食材,在云南普洱的万掌山林场,新鲜的植物与新鲜的客人互相问侯,新奇与热情像雨后绿叶上欲滴的露珠。B.余光中曾说:“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来构造它的美感。”无论是文字的排列、延伸,抑(yì)或语法的倒装、易位,还是修辞的各种变格,他都能逞(chéng)才使气,达到一种堪称信手拈来、独占鳌头的境地。C.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qián)盖上自己设计镌(juān)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D.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gū)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yìn)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问侯”的“侯”应为“候”。B.“逞才使气”的“逞”应读chěng。D.“映带”的“映”应读yìng。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解释性命题。《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扑朔迷离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乙】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n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艺术世界。时止今日,【丙】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仁见智B.惨淡经营C.隐括D.时止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D3.D【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语境是指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使用正确。B.惨淡经营:意思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语境指苦心谋划之意,使用正确。C.隐括:以矫正邪曲的器具;引申为标准、规范;矫正,修正;审度,查核;概括。语境是包容、包括之意,使用正确。D.时止:时间停止。语境是说直到今天,应改为“时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红学现象”中的“红学”属于特定称谓,应该加引号。故选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宝贵贡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得到各方面的响应、重视和解读,并日益凸显其价值和重要性。B.时隔几年,柠萌影业继续着眼教育问题,以“高考”这一全民话题为引,以做一部洞察教育理念变迁与亲子关系的剧为目标,打造了新剧《小欢喜》。\nC.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D.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使得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理念……得到……响应、重视和解读”,动宾不搭配,“得到”改为“受到”;“响应、重视和解读”改为“重视、响应和解读”。C.成分残缺,“便有……”缺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可能”。D.成分残缺,“由于……使得……”介词淹没主语,删掉“由于”或“使得”。故选B。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B.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D.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敝校”“躬临”错误。称自己可以用“敝”,但从情感上讲,不能说自己的学校是“敝校”,应该改为“母校”。另外,“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故选A。6.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请指出图文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对此现象进行评价。\n【答案】第一问:(1)记者的采访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询问“买到火车票了吗”,显然二者发生了矛盾,违反了买票乘车的规律。(2)采访十几个人就得出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第二问:我们要学习和运用逻辑知识,让思维更加严密,也避免在生活中闹出笑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及写评论的能力。注意题目是“在疾驰的火车上采访”,这些人已经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一再询问“买到票”了吗?这就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买票才能上车”这是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下,要么是没买到票上不了火车,要么是买到了票上了火车,二者只能存在一种情况。而题目当中对已经上了火车的人询问“买到票了吗”显然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即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其次,记者在随机采访了“十几个人”之后得出结论“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采访人数不多,且不一定有代表性,所以得出的结论也站不住脚,记者犯的是归纳法中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评价现象时可以从学习逻辑知识的角度进行评价,鼓励大家学习逻辑知识,避免犯常识性错误,闹出笑话。评价要合理、中肯,其他角度亦可。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需要经济“外循环”,通过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这是经济“外循环”的优势。但是,经济“外循环”持续的时间越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是严重,因此发展经济“内循环”非常有必要。与以前“扩大内需”的提法相比,“内循环”显然更加动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因此,从2020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出口并重过渡,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内循环”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摘编自孟凡君《我国启动“内循环”实现经济独立》)材料二\n世界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种压力、五个坐标面的变化——第一,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我们的出口碰上了天花板。第二,从2006-2015年,10年WTO里各种贸易纠纷案件1/3是跟中国打的,因为中国的出口突飞猛进,等于占领别的国家的市场,所以摩擦不断。但这个摩擦和美国现在和我们搞贸易摩擦、贸易战是两回事,那属于WTO常规的经济次序里产生的摩擦。第三,从2012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边界条件变化了。整个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这几年劳动力成本提高一倍以上。第四,中国在这样的大工业发展中,油电煤气运包括城市土地成本都提高了很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第五,生态环保的压力增加,对环保的治理成本也大大提高。面对这些变化,中央审时度势,从2013年提出了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状态,转化为供给平衡的状态,多余的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一套循环措施出来以后,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在往内循环方向走了。(摘编自黄奇帆《疫情下世界经济趋势和中国经济双循环》)材料三第三次城市大洗牌属于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被动反应。外贸受阻,一些明星城市顿时黯淡。4万亿救市计划,大量项目出台,让内陆城市受益不少,“强省会”抬头。内循环的伏笔,早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暗线:美联储以降息作为应对。北京、深圳、杭州借着低息资本的流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最大赢家。高层关于内循环的完整表述是:“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未动摇。所以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备份”我国。说回到第三次城市大洗牌的3位大赢家,理解北京、深圳腾笼换鸟,以及杭州弯道超车,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循环。这也是我国“备份”我国,以及第四次城市大洗牌的关键。(摘编自《内循环带来大震动》)材料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与繁荣很大程度是依赖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引入了国际资本、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及市场化观念,而且让中国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进入国际贸易的分工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不过,到现在为止,与美国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相比,中国的内需扩张只能是在有限的程度进行。14亿人口当然具有无限大的市场,但这更多的是潜在市场或潜在的消费力。中国居民的消费力与北美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的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力的差别都很严重,有些农村居民刚刚从贫困线上走出。如果没有重大制度改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让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全面提升,他们的潜在消费力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的。\n还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是在逐渐调整,但其代替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并以此来拉动中国GDP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房价快速上涨及居民负债快速增加为代价的。目前房价高的城市,许多居民每月收入还了住房按揭贷款之后,可支配可消费的收入非常少。同时由于住房价格是一种社会财富分配机制,而价值高的住房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必然会让整个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力相对水平越来越低。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中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经济房地产化、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基础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难以确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特别是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所以,要建立中国的“内循环经济”体系,有人认为应该以确立内需体系、解决三农问题及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但无论是三者并进,还是单头进行,要取得重大进展,都得以市场法则为依归。“内循环经济”的确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市场化体系能否成熟,市场能否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并以市场法则来化解中国生活中一系列的中长期问题,否则“内循环经济”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摘编自易宪容《内循环经济的实质与未来发展》)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外循环”持续久了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B.从2020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先的内需模式转为向出口模式过渡,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C.中国在10年WTO期间与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多的贸易摩擦,但从本质上而言,这属于常规的经济摩擦。D.2012年起,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环保治理成本等的大幅提高,成为促使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8.下列对材科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次城市大洗牌中,“强省会”的抬头,就证明了中国政府完全依靠内部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与策略。B.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让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然而国内市场潜在的消费力却没有得到重视。C.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模式拉动了中国GDP的快速增长,但却也体现出了不同城市、地区居民消费力差别。D.逐步消除贫富差距,解决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是建设中国“内循环经济”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进行基础性制度的改革。9.请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异同。【答案】7.B8.B9.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实行经济“内循环”的背景及原因,二者都指明了存在的问题,材料一泛泛指出经济“外循环”存在的问题,材料二则将问题分析得更为具体、全面。【解析】【7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由原先的内需模式转为向出口模式过渡,这是……战略方向”错,材料一信息是“从2020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出口并重过渡,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内循环’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可见应该是由外需转为内需和外需并重,或许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证明了中国政府完全依靠内部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与策略”错,材料三信息是“第三次城市大洗牌……高层关于内循环的完整表述是:‘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未动摇。所以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说回到第三次城市大洗牌的3位大赢家,……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循环”,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应该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C.“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模式拉动了中国GDP的快速增长”错,材料三信息是“还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是在逐渐调整,但其代替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并以此来拉动中国GDP增长”,可见选项变未然为已然,也不能说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模式,应该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代替中国外向型经济。D.“……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错,材料三信息是“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中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经济房地产化、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基础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难以确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特别是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所以,要建立中国的‘内循环经济’体系,有人认为应该以确立内需体系、解决三农问题及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但无论是三者并进,还是单头进行,要取得重大进展,都得以市场法则为依归。‘内循环经济’的确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市场化体系能否成熟”,可见文中看不出“逐步消除贫富差距,解决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是建设中国‘内循环经济’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问题应该是市场化体系。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材料并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材料\n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需要经济‘外循环’,……但是,经济‘外循环’持续的时间越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是严重,因此发展经济‘内循环’非常有必要……因此,从2020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出口并重过渡,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内循环’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可见重点阐述的是经济发展类型的变化,由外循环逐渐转变为双向发展,进而推测将来会以内循环为主。材料二首先说明外循环面对的五种压力,以及坐标面变化,“世界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种压力、五个坐标面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中央审时度势,从2013年提出了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状态,转化为供给平衡的状态,多余的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一套循环措施出来以后,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在往内循环方向走了”,由外向逐渐趋向内向。综合以上信息,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存在问题和变化趋势,都交待了以外循环为主转向双向并重,进而以内循环为主。不同点是材料二用单独一段分条列举详细说明了外循环面对的五种压力,材料一只简单概括说明了存在的问题。(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匠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n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我没去打扰他。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n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10.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1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13.文中多次出现木匠,有什么作用?【答案】10.①渲染气氛。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此时的“我”听着冯三说梦话,沐浴在家乡的月光之中,心情平静祥和。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月光的描写,体现出“我”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11.“梦”,指过去的理想。“睡梦”,此处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12.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离开村庄而造成对村庄的隔膜感觉,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13.①首先是象征意义,木匠代表我们曾经的理想。②其次,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木匠的行为与“我”形成了对比,木匠对村庄的坚守也衬托了“我”离开村庄的行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家乡的月光。“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句,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似乎有着灵性,让月光全部照进房子,让房子里充满着光明,读者也似乎沐浴在这月光之中,能听到月光汩汩地流入窗户的声音。其次,这一描写也烘托出作者这此时平静祥和的心情。上文中作者写听到冯三的梦话,在寂静的夜晚,作者沐浴在村庄的月光当中,心情平静。作者已经离开家乡很长时间,此时能够在自己曾经的家里享受着如此温馨的氛围,心中充满着满足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这体现出“我”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的意思是:冯三曾经的理想与他现在的生活现实有多大的距离。所以此处“梦”是指过去的理想。\n而“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村庄过去的生活似乎不可避免的会成为模糊遥远的记忆。所以此处“睡梦”是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如,将“我”的影子比喻为“烧焦的木头”,以此来表明远离家乡对我的改变。同时,“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则是赋予月光以人的特性,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以主动性,让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最后,作者还将“我”的影子和村庄中其他事物的影子做了对比,村庄中的事物再月光长时间的渗透下,已经通透,已经没有影子,只有我的影子像“烧焦的木头”。这些描写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离开村庄而造成对村庄的隔膜感觉,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木匠”无疑是这篇散文中的重要人物。“我”在小时候差一点成为木匠,而小伙伴们也都想成为木匠。阴差阳错,我们与“木匠”擦肩而过。所以,“木匠”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我们曾经的理想。同时,“木匠”这一形象也对“我”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我”远走他乡,离开故乡的村庄很长时间,而成为“木匠”的哪位儿时的玩伴则是留在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并用自己的手艺完善着村庄。所以,“木匠”与“我”也就形成了对比。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论苏洵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翻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n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所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服其心厌:厌烦B.翻然以从我者张人族翻:“幡”,迅速C.自治其身治:修养D.吾不与之齿齿:同列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B.①是必不可不如是也②辘辘远听,宫车过也C.①徐而自思之②归而求治国之策D.①此圣人之所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从“情”入手,认为人们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原因促使下才会改变。B.从历史上看,圣人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导、规训,是利用了人们的羞耻这个最好的方法。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D.本文说理委婉曲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与说理气势。\n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2)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答案】14.A15.B16.C17.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18.(1)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2)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让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使百姓信服。“厌”,满足,“厌服”,因满意而信服,此处是使动,使……信服。故选A。15题详解】A.“因”,介词,凭借。句意: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因”,介词,通过。句意:通过宾客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B.“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C.“而”,连词,表修饰。句意:自己慢慢地思量。“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回来之后再想救国的策略。D.“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所”,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错误,由“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可知,本文讲述的是“权”使人们逐渐接受礼的教化的过程。故选C。\n【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圣人”是主语,“知”是谓语,“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是主谓短语做宾语,且“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两个“故”前面都断开;“贵者逸”和“贱者劳”构成并列结构,做“使”的宾语,后面要断开,“且”表递进,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劳”和“且”之间断开;“坐之为逸”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结构相似,中间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坐之于上”是状语后置句,“于上”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则”,为什么;“以为”,把……作为;“侪”,同类,同辈。(2)“固”,本来,原本;“逸”,享有安逸;“是”,这;“贱于彼”,状语后置,比他卑贱。参考译文:人之常情往往是安于惯常的所为,如果没有什么原因就改变他们的风俗,那么情势必定是不行的。圣人开始作礼书的时候,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而使百姓信服,却只想轻易地让他们去掉他们旧有的习俗,而乐意依从自己的法则,那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君王,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父亲,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兄长,那么在他们最初的时候,并非像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君王父兄都是一定要侍奉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幡然醒悟听从我的教导,是因为我是让他们通过懂得羞耻而感到信服的。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说:“他是我的君王父兄,那么他和我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便让君王父兄坐下,而自己立于旁,并且低着头,曲着膝,走到他们前面施礼,而所谓的拜,就是率领天下的人,让他们对他们的君王父兄作拜。如果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君王,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父亲,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兄长,那么天下的人就又会嗤笑,认为这种行为是迂腐怪异而不会服从。然而君王父兄又不能不得到他们的臣子子弟的拜见,而只是白白地做他门的君王父兄,于是圣人便又有了权术,让他们的心为之信服,让他们肯于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终究(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呢?只是人的羞耻之心罢了。\n古时候的圣人将要用礼去治理天下,所以一定会先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让天下人都信服他的言论,说道:“这个人,既然他说的话是这样,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因此圣人说:“天下人中那些对自己的君王父兄不拜的,我将不会和他们同列。”而且也让全天下人也都说:“他将不能和我同列。”于是人们便争相率领着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以求得能够和圣人同列。虽然这样,那些圣人必定要让天下人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小小的权术吧。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的拜见之礼不应用在世上的话,我便和他全都坐在这里,全都站立在这里,一同并肩在这里行走,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我发怒了,用手举着大木棒去追赶击打他们也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一旦心中发怒的时候,自己慢慢地思量,必定会说道:“这是对着我坐着而我对其拜,并且我站立在他下面的长者。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如果手举着大木棒去击打追逐他们的话,我的心就会不安。”将木头雕刻成人,朝夕对它作拜,一旦日后将它劈开当作木柴烧火用的话,尚且会对它有所顾忌。当他最开始劈开这木头烧火的时候,会想我已经对它拜怎么敢把它当作木柴烧火用,因此圣人动用小小的权势而让天下人都去尊奉自己的君王父兄。而那些权势又不能够去告诉别人,因此便先以羞耻之心相告。哎呀,事情既是这样的,而后君王父兄才得以安享尊崇一直到了今天。如今的这些匹夫匹妇,没有人不知道拜他们的君王父兄,于是便说:“拜起坐立,这些都是礼节中的末枝。”却不知道圣人在刚开始教导民众拜起坐立是如此的辛劳呀。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于是便作了《周易》来使其教义显得神圣。(二)(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①已为佳人绝,青眼②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释:①《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②《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n19.颔联中的“落木”一词指的是______,源自于杜甫《登高》中的______(诗句)。20.请分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案】19.①.落叶②.无边落木萧萧下20.全诗围绕快阁的“快”字生发。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表明为求快意,故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颔联绘景,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颈联抒情,说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浇愁,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尾联述志,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诗歌具体内容的能力。“落木”指落叶。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落木”即指落叶。注意“萧”的写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特点的能力。本诗写景抒情围绕“快”字多方生发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意为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作者为求快意,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颔联绘景,“倚晚晴”三字,已经为本联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于是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颈联抒情,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事。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透射出诗人兀傲不群的性格,此联表达“不快”之意。尾联述志。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心生快意,不由觉得回故乡生活才是最大的快乐,于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三)(6分)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n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21.概括孟子的中心论点。22.根据材料谈谈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何不同。【答案】21.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如果扩充它们,足以拥有天下。22.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孔子强调后天影响的重要,要注重后天教育。【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本段文字先围绕“不忍人之心”分析,然后“由是观之”引申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总结出观点。结合“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概括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如果扩充它们,足以拥有天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理解、分析能力。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也就是说,孟子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善的,强调天赋道德,这是推行仁爱政治的基础。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强调的是后天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表述了孔子注重后天教育的思想。参考译文:\n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论语》(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4)酌贪泉而觉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5)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①.往者不可谏②.多情应笑我③.一尊还酹江月④.雄飞雌从绕林间⑤.又闻子规啼夜月⑥.处涸辙以犹欢⑦.北海虽赊⑧.江月何年初照人⑨.人生代代无穷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谏、尊、酹、雌、涸辙、犹、赊、已。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而对于历史传记的写作上,有人认为应该遵循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的本真;也有人认为历史应该有其个性化的色彩,如此方可经久流传。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n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走进“现场”,看见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学品类中,历史传记一直是个不可被忽视的门类。然部分历史传记,或片面追求客观,将历史写“死”了,或只讲求个性化色彩而成了稗官野史。我认为,正是因为兼具历史的客观性和充满文学意味的个性化色彩,历史传记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那些优秀的历史传记才得以光耀古今。作为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之一,传记文学的真实客观性是它与其他文学种类最大的区别。所以论及历史传记,首先要看的自然是其客观性。毕竟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承载历史,再现历史。所以,史家才如此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之重要性,并对传记中的历史细节如此孜孜以求。诸如我们熟知的司马迁著《史记》,虽然我们对于其中司马公的一些春秋笔法和评价性语句有诸多看法,但不能遗忘,当日之司马公,“考信于六艺”,坚持“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怪诞不经之语,舍而不取,为追求历史记录之客观性,有所不取;当日之司马公,也注意搜集逸闻轶事,注意纠正古史之谬误,注重实地之观察,“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北自龙门至于朔方”,为追求历史记录之客观性,实证而取。唯有如此,历史才不是戏说,也不是演义。历史虽讲究客观,但历史传记毕竟是以人类之思想和人类之手笔写下的,因此无可避免的会体现写作者的个性。而从属于文学范畴的历史传记,唯有兼具历史性、思想性与文学性,才符合传记文学的文体本质,不至于跳出“文部”而跃入“史部”。此外,对于撰写生活年代相距久远、素无谋面的历史人物,在难以搜集到新的史料的情况下,是否允许文学性的想象与虚构?若不考虑这个问题,或许历史人物依然只是干巴巴的几个官衔名、生卒年,或许书中展现的也只是那几个熟悉的“脸谱”。因此,我们才强调,历史传记也需要适当展现出一定的个性色彩。传记文学写法很多,但写好不容易。有些人写成了年谱,只剩一串串毫无情感跳动的数字;有的人写成了大事记,全是心惊肉跳。最终,他们都成了一笔呆板、没有起伏的流水账。因此,必须在传记文学中时时强调合乎逻辑的个性化色彩,才能让这份传记形成一个自行车的轮毂,从四面八方辐射中心,立体展示出传主的形象、性格、精神、情感等。我们只有抓住杜甫这个诗人的情感变化,才能真正读懂他的“悲悯”,而不只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我们只有抓住那些有趣的细节,才能真正看到龚自珍的可爱,看到他在那个过分循规蹈矩的时代里闪耀着的那颗自由的、健康的心灵。对读者来说,唯有注重一定的文学内蕴,体现其个性化色彩,传记文学才不显得枯燥,读者才有更多机会打通自己与传主、与作者的精神气脉。\n当然,追求个性化并不意味着抛弃客观性。其实,历史传记的个性化色彩将简略至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血肉丰满化,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历史情境,这也是“艺术的真实”。这一“艺术的真实”,也恰恰是客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华夏文明的延续从来都是鲜活的,不仅仅在于我们依然能看懂的传记文字,也在于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样样鲜活的物件……走进具备客观之“鲜活性”的历史现场,才能看到历史的一针一线;跳出普遍性看到个性化之鲜活,才能看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众生百态。也因此,唯有将历史传记的客观性与个性化色彩充分结合,历史才真正变得有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其实只是个引语,从记录历史重要性,引出人们对于历史传记应该怎么写的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传记应该遵循历史客观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强调的是历史传记的“真实性”问题;第二种观点中强调的“个性化色彩”,其实彰显的是历史传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体现的“文学性”问题。所以,这则材料讨论的,是对于历史传记这一杂交文体,应当强调“历史性”还是“文学性”的思辨话题。“历史是步步为营,文学是天马行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瑜如是说。因此,写作时也应当充分结合二者观点进行思辨性论证,而不可执其一端。历史传记作为一种融合历史与文学的特殊文体,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而是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传主,在“春秋笔法”中刻画出一个真正符合历史客观性的人物。因此,传记文学创作才会强调细节真实,因为没有细节的真实就没有事件的真实和人物的真实。也因此,历史传记非常重视对传主的评价问题,认为不可草率、轻薄地下结论。为历史文化名人立传,需要对每位传主的精神进行概括和提升,这样的创作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意义。回顾历史、光照现实,这是历史传记“历史性”的要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传记文学创作就没有想象的空间。对于撰写生活年代相距久远、素无谋面的历史人物,在难以搜集到新的史料的情况下,是否允许文学性的想象与虚构?传记中的人物若只是历史记载中的寥寥几笔,而没有细致入微地刻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就不可能有血有肉,也就很难打动读者、打动后人。所以,唯有以史家之境界,诗家之笔墨,有血有肉地塑造传主形象,记录历史事件,才能让传记文学真正“兼具文学性、学术性、可读性与思想性”,成为鉴往知来的宝典。立意:1.让传记文学兼具文学趣味性与历史真实性。2.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方有精魂。3.历史传记应充分融合真实性与文学性。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三)(Word版带答案)
浙江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四)(Word版带答案)
浙江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五)(Word版带答案)
浙江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一)(Word版带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七)(解析版)
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浙江卷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0:42:30
页数:20
价格:¥4
大小:319.5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