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2年春高二年级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宜昌市2022年春高二年级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导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综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丰富、深刻、可视化的艺术样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但凡出彩的文化创新节目,都能做到主次分明、“道术合一”,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观众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祈》的意外破圈,再次证明了尊重文艺、精心制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了文化创新类节目在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片丰沃温厚的土壤,从中择取一点加以发挥,往往能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花大成本、大工夫打磨作品,才有可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好节目。例如,为了能在水下起舞,《红》的演员张娅姝先花了整整三年学会了潜水。为保证镜头完整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每次拉完红绸后迅速游到光照不到的水池角落,而且因水下无法沟通,每拍一条,制作组都需上岸交流改进方案,就这样共下水400余次。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各传统领域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下,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真正做到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言之“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摘编自《文化创新节目的内美与修能》)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文化创新类节目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B. 《天地之中》的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现代化科技手段完美地交织融合。C. 《祈》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留住大众的目光。D. 《红》的舞蹈演员水下起舞,作者使用此例是为了证明沈宗骞“开自己之生面”的观点。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包浆”韵味,使得它具有先天吸引力。B. 文化创新节目中的“内美”,指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亦可理解为“道术合一”中的“道”。C. 以文驭娱,指文化创新节目运用科技手段,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 践行“工匠精神”不要生搬硬套、粗制滥造,是文化创新节目使观众折服的必要条件。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没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就不能赓续地域精神血脉,也就无法创造出令人赞美和惊叹的文化创新类节目。B. 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服务助力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C. 一档成功的节目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刻意炫耀现代技术的先进与精湛,也不是纯粹为了迎合观众。D. 成功的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5. 当下,一些文化创新类节目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甚至歪曲历史来博得观众眼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答案】1.B    2.C    3.D   4. ①论证方式:以设问开篇,提出全文论题。②论证结构: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提出论题,然后从“破解传统密码”“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践行工匠精神”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尾段总说打造优秀文化创新类节目的途径和方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③论证方法: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④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如,“若一味迎合”“可能”等限定语的使用。(或有文学性。如引用曹子建作品和《离骚》中诗句。或生动形象。如“包浆”“出圈”“炫技”等词语。   5. ①“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说明节目制作忽视细节,缺乏工匠精神,应该沉潜钻研,用心经营,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②“歪曲历史来博取观众眼球”,说明节目制作以噱头吸引流量,媚俗迎合低级趣味,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以审慎态度从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的原因表述错误,结合原文“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由此可知,《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的原因是“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并且依据原文并不能得出所有的文化创新节目都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C.“都无法留住大众的目光”限定语缺失,原文是“《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原文有“长久地”这一限制语;D.“作者使用此例是为了证明沈宗骞‘开自己之生面’的观点”论据与论点不符,舞蹈《红》论证的观点是“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好节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对“以文驭娱”理解错误。结合原文“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可见以文驭娱是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输出与供给”。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概括片面,文化基因只是创作出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其中一个因素;B.概括不全,缺少一个分论点——践行工匠精神;原文表述是“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C.这是从反面总结文化创新节目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不合题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第一段就提出“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然后在后面加以解答,以设问开篇,提出全文论题。文中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第三段中举出《祈》和《丽人行》的例子,用以说明河南卫视在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文中第八段还引用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的名言“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用以说明文化创新类节目所应遵循的标准,这是运用道理论证。在文中第二段,“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将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进行了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文章还将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比作文物的“包浆”,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接着作者从“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等几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提出“成功的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这一观点。文章层次清楚,论证有力。在语言运用上,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如“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各传统领域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文中第六段说“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可知,要打造出所谓爆款文化创新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说明节目制作忽视细节,缺乏工匠精神,应该沉潜钻研,用心经营,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文中第八段说“,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歪曲历史来博取观众眼球”,说明节目制作以噱头吸引流量,媚俗迎合低级趣味,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以审慎态度从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照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里!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①,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摘编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文本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注】①桑杈:农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韧耐用。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B. 小说语言质朴又生动,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 小说通过赞美陈秉正和像他这样的人,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套不住的手》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朴素严整,看似平常,实则精雕细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B. 老舍认为,《套不住的手》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手”进行特写,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 《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品质。D. 标题“套不住的手”既指陈秉正老人的手不能被毛线手套套住,也指他不被一切困难套住,这样的表达言简而义丰。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答案】6.D    7.B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⑤白描: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讲述了陈秉正老人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故事,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后文交代他的手的特点是因从小劳作而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文章以“手与手套”为线索展开,先描绘其手的与众不同,再围绕着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他为了干活而弄丢手套等安排情节。⑤以小见大: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这一重大主题。(答对3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标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仔细阅读文章,由“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由“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以及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表现他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自己的手,体现他对劳动的热爱,有质朴、爽利的性格。由“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看,运用心理描写,他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由“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看,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运用白描手法,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而成,塑造了他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从构思上看,通过一双手来刻画陈秉正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从小处入手,通过“变形”的手来表现了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特点,属于以小见大的方法,能更好揭示文章主题:“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①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耀,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杭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B.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C.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D.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时一般会取字。B. 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是三辅之一,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C. 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D.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B. 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C. 张璁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D. 在桂萼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2)“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耀,凌压朝士。”帝置不省。14. 结合原文,概述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答案】10.A    11.B    12.B   ,13. (1)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2)“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得以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   14. 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新宁伯”和“谭纶”是身份与姓名的互指关系,指的是同一个人,故“新宁伯谭纶”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无何”文言固定搭配,表时间,不久,往往独立成句,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是三辅之一”错误,“三辅”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首辅”不在“三辅”之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错误,依据第三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可知,费宏没有极力谏诤。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骤”,突然;“举”,满,全部;“示”,表现出;“裁抑”,制裁抑制。(2)“劳”,使动用法,使……劳,烦劳;“冯”,通“凭”,凭借;“置不省”,省略句“置(之)不省”,,置之不理;“诗文小技”,判断句;“凌压”,欺凌打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1)依据第二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费宏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据此概括出原因一: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2)依据第三段“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分析,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据此概括出原因二:费宏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3)依据第三段“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分析,皇帝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费宏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费宏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据此概括出原因三:嫉妒费宏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参考译文: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辈。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于是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值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D.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人物形象。16.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5.A    16. ①壮志难酬的郁愤。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驰骋边塞,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之悲。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儒雅谦恭”错。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请完成下列情境式默写。(1)《师说》中,阐明老师职能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答案】    ① 师者    ②.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管弦呕哑    ④.多于市人之言语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⑥.而不知其所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受”“呕”“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 )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二者,天然即(   ),仿佛唇齿,仿佛伴侣。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这( )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态。《说文》云:桥,水梁也。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关系。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非(   )。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这部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而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定势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空谷足音B. 定式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人迹罕至C. 定势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空谷足音D. 定式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人迹罕至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夫寡娘,还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B. 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犹如鳏寡孤独。C. 剩下的,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寡孤独,更是皴裂的沧桑。,D.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犹如鳏夫寡娘。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8.B    19.D   20.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桥”和“水”的关系比喻成“爱情”“婚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妙的关系。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追问无水之桥的原因时,用“背叛”“嫌弃”将“桥”和“水”人格化,很形象地让人联想爱情、婚姻破灭的责任方,很有表现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定势”,确定的发展态势;“定式”,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此处语境是指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的,所以应该用词语“定式”。第二空处,“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结合后面“仿佛唇齿,仿佛伴侣”可知,此处形容亲密相处,所以应该用成语“耳鬓厮磨”。第三空处,“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琴瑟和谐”,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妇)。此处形容“姻缘”,应该用成语“天造地设”。第四空处,“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少有人到的地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处语境是指此处并非是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应该用成语“人迹罕至”。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为排比句,句子结构也该力求一致,“皴裂的沧桑”“枯石的寂寞”“风化的煎熬”均为偏正结构,而“鳏寡孤独”是并列结构,结构混乱,排除“是鳏寡孤独”与句中其他三个句式不同,排除A、C两项。“鳏寡孤独”中的“孤”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独”是指“老而无子”,上文一直将“桥”和“水”比作伴侣、夫妻,“鳏夫寡娘”(无妻子和无丈夫)与上文内容一致,合乎逻辑,排除B。此外,“枯石的寂寞”“风化的煎熬”“皴裂的沧桑”之间有递进之意,也能排除B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相关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这部爱情,这门婚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为“桥”和“水”,喻体为“爱情”“婚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桥”和“水”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用属于人的行为心理“背叛”“嫌弃”来表现“桥”和“水”的关系,亲切可感,富有表现力,追问无水之桥的原因,突出了相互间的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结合上文“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和下文“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可知,比喻加拟人修辞的运用,与上下文所用手法一致,语言风格一以贯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丝绸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还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了全世界。在物质层面,①    ;精神层面,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丝绸这么重要,它的起源在哪?是否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能不能得到确凿的证明?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要靠考古学实证。( )。2012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就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织品微痕检测课题研究。该项课题       ②      。这种方法,适用于降解非常严重的样品,比如已经泥化、碳化、灰化、矿化了的脱离了纺织品物质实体的丝绸。免疫分析法的优点是非常精准,即使丝绸化成泥,        ③      。采用中国丝绸博物馆首创的免疫分析法,考古人员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墓葬和三星堆的祭祀坑中,证明了丝绸制品的存在。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丝绸制品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降解,化成灰,碾成泥,考古学家还能看出它是什么吗?B. 如果丝绸制品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降解,化成灰,碾成泥,考古学家还能判断出它是什么吗?C. 在漫长的时光中,如果丝绸制品已经降解,化成灰,碾成泥,考古学家还能判断出它是什么吗?D. 在漫长的时光中,丝调制品如果已经降解,化成灰,碾成泥,考古学家还能看出它是什么吗?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答案】21.B    22. ①它是一种贸易商品;②研究发明了免疫分析法;③免疫分析法也能判断出来【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句话陈述的主体是丝绸织品,为突出主体,“丝绸织品”放到最前面陈述,排除CD;“判断出”比“看出”表述更科学严密,排除AD。“如果…还…”,两小分句前后主语不一样,关联词“如果”位置应在丝绸制品前,排除D。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句,注意所填句子后面的标点是分号,提示与后句的对应关系,后句“精神层面,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可推知:物质方面,它是一种贸易商品。第②句,要联系前后文内容,前句讲“课题研究”,后句讲“这种方法”,此句在结构上起承前启后过渡作用。从后文看,“这种方法”是“免疫分析法”,所以应填“研究发明了免疫分析法”。第③句,本句是讲免疫分析法的优点,后面举例加以说明。注意关联词要与上句“即使”搭配,填写时句中要有“也”。前面小分句主语是丝绸,且“即使”放到主语前面,表明后面小分句主语不同于前一句。照应本句陈述主体,后一小分句主语填“免疫分析法”最合适;照应本段首句“考古学家还能判断出它是什么吗?”,谓语应是“判断出”。所以应填“免疫分析法也能判断出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从“拯救男孩”到“担忧小鲜肉”,相关讨论不断出现。细思之,与其说这是一种对男孩儿“不够阳刚”的性别忧思,不如说其代表了一种更为广泛和深层的社会性反思,包括对过度娱乐化的生活状态的焦虑,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模式的批评,对“妈宝”“啃老”等现象所反映出的青少年独立生存能力缺失的担忧……正因如此,在这个急速发展、千变万化的时代,人们呼唤勇于担当、志存高远、壮气如云、坚毅拼搏、锐意进取的美好品质,而这些品质常被视为是一种“阳刚之气”。请结合材料,选择男生或女生的身份,以“阳刚之气与当下青年”为主题,给全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表达你的思考与建议。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培养阳刚之气,补充精神钙质——有关“阳刚与当下青年”的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近年来,过度娱乐化的生活状态和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在催生着一种新的危机:青年学子缺失了阳刚之气。因此,在这里,我要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身为年青一代,请培养阳刚之气,补充精神钙质,这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发展之需。“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学会脚踏实地,不怕吃苦耐劳,这是针对新时期青年的现实考量,也是培养阳刚之气的品质保证。作为一位女生,我认为培养阳刚之气,不分男和女,而拥有吃苦、奋斗精神,也不论性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谓宠命优渥,生活条件强于以往任何时期,而负责任、担使命也不容推卸。唯有不惧艰辛,发奋有为,我们才能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恬然接受着父母的荫庇,习惯了衣食无忧、十指不沾泥的安逸生活,别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辛苦的地方去”,,就是受点悬梁刺股的读书压力,经历点粗茶淡饭的清苦,都会叫苦不迭,唉声叹气。稍微有些风吹雨淋,就病怏怏的,谈何“涵养阳刚之气”,又谈何“铁肩担道义”?“你我皆芳华正茂,梦死方坠入暮年。”心怀璀璨梦想,不泯兼济之志,是有效的助燃剂,有此,青年阳刚之气才会如火炬,越燃越旺。如果说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道坎,分数是读书的一个标尺,那请同学们不要忘记了,实现更卓越的生命价值,将贯穿我们的漫长人生。在当前教育模式的桎梏之下,我们的眼睛更多盯着名次和分数,很少去仰望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在这个娱乐至死、众生轻浮的时代,我们更多在想如何功成名就,而很少俯下身去看大地和苍生。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九成青少年立志长大后想要成为网红与明星,而选择做警察、医生、教师,似乎只存在于老一代人的志愿表上。好在,浪潮席卷而至,不灭点点星光。北大中文系女孩王心仪,在生活逆境中崛起,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新兵;湖南耒阳高分女孩钟芳蓉从小立志考古,甘愿投身心仪的事业;00后小伙中,有抗疫战场的逆行者,有四川凉山的救火英雄,有中印边境的忠诚卫士……这些年轻人身上的坚韧、果敢、勇毅,不就是一种阳刚之气吗?青春,不是那粉色脸颊、红色的嘴唇,它是坚强的意志,是恢弘的气象。青年不沉沦,向上走,不退却,向前进,不唯我,向外看,使臂膀变得坚韧,让梦想站到高处,给精神补充钙质。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再放眼广阔的人世间。这样的你和我,自然就拥有了可贵的阳刚之气。愿每一位同学,都成阳刚青年!以上虽只是个人倡议,但期待与各位共勉。倡议人:XXX2021年X月X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0 09:06:42 页数:18
价格:¥5 大小:96.50 KB
文章作者:U-6000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