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二0二二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运用(共20分)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千年来,《诗经》里的悠悠吟唱,穿越风雨岁月,时刻萦绕在中国人民的耳畔,久久回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历经苦难辉煌,把全面小康的里程bēi刻立在复兴之路上。①萦______②bēi______【答案】①.yíng②.碑【解析】【详解】萦绕(yíngrào):盘旋往复,往复缠绕。里程碑(lǐchéngbēi):设在大路旁边记载里数的标志。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标志的大事。2.依次填人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______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②我们要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______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③建党百年之际,中国______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A.彰显启发庄重B.显示启发庄重C.显示启迪庄严D.彰显启迪庄严【答案】D【解析】【详解】①彰显:明显,显著。显示:明显地表现。在此形容明显地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应使用“彰显”一词。②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在此形容智慧,应使用“启迪”一词。③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庄严:庄重而严肃。在此形容庄重而严肃地宣告,应使用“庄严”一词。故选D。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nA.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走平坦的路,而是在坎坷的路上有位患难与共的朋友。B.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披星戴月、倍道兼行,强军蓝图正在步步变成现实!C.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环卫集团不负众望,为我市环卫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D.一个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渐次出现在中国大地。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答案】C【解析】【详解】A.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能用来形容某个集体做出了突出贡献,用错对象;D.欣欣向荣: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B.回“家”,是越来越多人历经沧桑后,来一场荡涤心灵旅程的渴望。回“家”,回到黄河入海的地方!在这里,能阅览黄河入海、黄蓝交汇的壮阔与神奇;能欣赏芦花飞雪、百鸟翔集的浪漫与灵动;更能享受到湿地城市的美景与惬意。C.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D.“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答案】C【解析】【详解】A.“鼓舞斗志”与“指引方向”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短语,中间应用顿号。同理,“坚定信念”与“凝聚力量”中间也应用顿号;B.“能阅览黄河入海、黄蓝交汇的壮阔与神奇;能欣赏芦花飞雪、百鸟翔集的浪漫与灵动;更能享受到湿地城市的美景与惬意”以分号隔开的三个句子虽说在语义上是并列关系,但并没出现逗号,故不应用分号,应改为逗号;\nD.“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是完整引用,不充当句子成分,故应把后引号后的句号移动后引号内;故选C。5.填空。①《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直抒胸臆,抒发主人公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②《使至塞上》中以物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③《沁园春•雪》中抒发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④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会挽雕弓如满月②.西北望③.射天狼④.征蓬出汉塞⑤.归雁入胡天⑥.俱往矣⑦.数风流人物⑧.还看今朝⑨.出淤泥而不染⑩.濯清涟而不妖⑪.中通外直⑫.香远益清⑬.亭亭净植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雕、蓬、淤、濯、亵。6.名著阅读。他曾经这样写道:“不管我怎样衰老,我都不会放弃。我是因为神的爱戴而去服务的,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神的身上。”对这项神圣的事,他不愿接受任何钱财。然而,就因为这件事情,他遇到了很多敌人,第一是桑迦罗一派,就是安东尼奥•达•桑迦罗。他一直都是A的敌人,因为A否定了他。上文出自长篇人物传记《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主人公_________。作者还塑造了另外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以_________描写为主,刻画的这三个人物都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这部作品给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灭的人提供一种鼓舞和勉励的源泉。【答案】①.名人传②.米开朗琪罗③.贝多芬④.托尔斯泰⑤.心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选段中的“不管我怎样衰老,我都不会放弃。我是因为神的爱戴而去服务的,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神的身上”和“他遇到了很多敌人,第一是桑迦罗一派,就是安东尼奥•达•桑迦罗”可知,选段中的A是米开朗琪罗。出自长篇人物传记《名人传》,选段中提到的“这项神圣的事”指的是“他奉到保罗三世的敕令,被任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n安东尼奥·达·桑迦罗,一五三七年至一五四六年他死时为止,一直是圣彼得的总建筑师。他一向是米开朗琪罗的敌人,因为米开朗琪罗对他不留余地。《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时多用心理描写,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7.综合性学习。某初中学校开展以“发现美•践行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材料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材料二】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三】近年来,各地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1)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2)“美”,甲骨文写作“”,会意字,《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脍炙与羊枣孰美”中的“美”即用其本义:________。“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中的“美”则引申为:________。(3)班级举办“美在我身边”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活动。【答案】(1)示例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各学校积极响应。(2)①.(滋味)甘美可口②.美好的人或事物(3)示例一开展“美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活动。示例二举办“遇见美好”读书报告会。示例三举办“与美相遇”照片展。【解析】【小问1详解】\n考查材料探究。材料一介绍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材料二介绍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目的。材料三介绍的是近年来,各地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的情况。由此可得: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各学校积极响应。【小问2详解】考查字义辨析。根据“美,甘也”可知,“美”的本义是甜美,味道好。“脍炙与羊枣孰美”中的“美”即用本义“甜美,味道好”,句意是: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味道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为: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美”所用的是引申义,指美好的人或事物。【小问3详解】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围绕着“美在我身边”的主题,适合学生开展即可。如:举办“身边的美”征文活动,举行“美文共赏”朗读比赛等。二、阅读欣赏(共50分)(一)(4分)踏莎行①(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③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这首词一题作《郴州旅社》。本词是作者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在郴州被贬时所作。②驿寄梅花: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③幸自:本自,本来是。8.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形象?9.本词艺术表现“绝伦”,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答案】8.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愁苦的失意者形象。9.示例一情景交融。“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孤馆”更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孤馆”紧闭于春寒之中,此时此刻,夕阳正徐徐落下,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最物于境,把自己的心情融人景物,创造“有我之境”,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示例二\n虚实结合。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上片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下片由叙实开始,结尾化实为虚,借眼前山水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虚实结合,抒写了词人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凄凉的心情。示例三用典。“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书信,按理应该欣喜,但身遭贬谪的词人,北归无望,每一封书信,每一份礼物,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次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示例四化无形为有形。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突出了朋友的关怀反而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愁绪。【解析】【8题详解】考查赏析作者形象。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便更添哀愁。“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词中的作者是一个遭受贬谪后,孤独、迷惘、愁苦的失意者形象。【9题详解】考查赏析表现手法。①本词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与希望比作“楼台”“津渡”,“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桃源一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离世厌俗的情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n②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为虚,“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实。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这些书信引起的却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由实入虚,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③本词运用用典手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引用典故,都是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友人写来的书信,都是对作者的同情与安慰。但作者一个被贬之人,北归无望,与友人自然也是相见无期,友人来信也只能是让作者徒增伤感罢了,让作者内心的愁苦更加浓郁,不可消解。④本词化有形为无形。“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之情化为有形之物,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最终砌成一道坚固无比,无法跨越的高墙。联系前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可知,友人的书信不仅没有给作者带来安慰,反而让作者心中的哀愁越积越多,终至无穷。(二)(8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①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③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须其令,若甚恰秀,而华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④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⑤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注]①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②致其性:使它按照本性生长。③莳(shì\n):栽种。④勖(xù):勉励。⑤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寡助之至至:②早实以蕃蕃:③既然已既:④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类:11.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的观点并分别说明其由来。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0.①极点②多③已经④相似11.顺应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甲文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又进步推论,指出“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乙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12.示例一(表达方式方面)甲文以议论为主,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文章先叙写郭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示例二(写作技巧方面)甲文论证严密有力,观点鲜明。文章一开头就用两个层递句把“天时”“地利”“人和”排列在一起,以两个“不如”加以比较,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统率全篇。接着,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先事实论证,再道理论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反复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借事说理。文章借写郭橐驼种树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上下相应,事理相生,极富表现力。示例三(修辞手法方面)甲文主要运用排比手法。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连用了四个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写“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为下文蓄势。后面,连用三个并列排比句,以三个“不以”进一步强调物质条件的不足恃,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要。乙文巧用比喻。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郭橐驼的形貌特征,交代了他名字的由来。接着运用比喻,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郭橐驼种树成活率高的经验:要像疼爱孩子那样精心培育,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树木的天性才能得以保全。【解析】【10题详解】\n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2)句意:果实结得早而且多。蕃,多。(3)句意:这样做了之后。既,已经。(4)句意: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类,相似。【11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甲:首句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列举战争实例证明了这一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一步进行推论,强调“得道”君主,即施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天下人的顺从,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意义,深化了文章中心。乙:本文以对话展开。“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指出橐驼种树的法则,强调了种树要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根据末段中的“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可知,橐驼运用类比手法,以种树类比施政,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对当时一些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指出这样就会导致人民“病且怠”,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改革政治弊端的强烈渴望。【12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两文所用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议论为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运用举例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乙文第一段为记叙,介绍了橐驼高超的种树本领。其余三段是对话描写,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类比为官治民的道理。“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批评了封建官吏看似爱民,实则扰民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n两文写作技巧不同。甲文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亮明自己的观点,用两个“不如”,逐层递进,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列举融合,证明了作者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为道理论证,也是正反对比论证,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乙文运用借事说理的用法,借郭橐驼种顺应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让树的本性充分发展,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强调了治理百姓也应像郭橐驼种树一样,不扰民生活,不伤民根本。由种树之事说到治民之理,事理相生,富有表现力。两文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甲文主要运用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个“不以”连用,从反面进行论证,强调了治理国家,巩固国防,应以“人和”为重要。乙文则多用比喻,如“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n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三)(8分)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②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③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④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⑤“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⑥“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⑦“哦?什么时候?”⑧“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⑨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⑩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⑪“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⑫“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13.探究下列语句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n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14.结合选文,谈一谈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写出两种即可)。【答案】13.示例一细致地刻画了桑娜的紧张不安、犹豫和担忧。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还是做出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突出了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赞美了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示例二突出了主旨。桑娜夫妇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小说讴歌了桑娜夫妇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也表达了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14.示例一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桑娜的性格特征几乎全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凸显的。桑娜在慌乱之中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可她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但是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虽然很担心丈夫会揍她。桑娜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和极其矛盾的心理,首先说明了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本能爱护。同时,摆在眼前的窘迫的生活也让她十分为难。在丈夫回来之前,她的不安、犹豫与害怕,引起了读者万分的同情。作者成功的心理描写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从而为全文增添了更加鲜明的艺术魅力。示例二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大海狂风肆虐、巨浪滔天的恐怖和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这处环境描写,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状况需要冒险打鱼维持生计,也自然地引出桑娜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焦急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外,还和小屋的“温暖而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桑娜勤劳、善良的性格,也为刻画人物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两个孤儿的品质服务。示例三巧设悬念。小说一开始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暴风雨之夜,一个妇女正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回来。营造了第一个悬念:渔夫能否安然无恙,平安回来?倘若遇到不测,桑娜一家的日子该怎么过?不见丈夫回来,桑娜却发现邻居西蒙已死,她不加任何考虑地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于是,又一个悬念接踵而至:养活五个孩子本已不易,现在丈夫又不知死活,桑娜却自作主张要抚养两个孤儿,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即便丈夫安全回家,他会怎样对待这件事?如果他不同意,结局该如何?作者一下子把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让读者一次次为桑娜的命运担心、揪心。这些悬念,把潜藏在桑娜内心深处的最本真、最真实的心理和情感不加掩饰地裸露出来,让读者窥见其善良、美好的心地,并为之深深感动震撼。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推动着故事发展,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解析】【13题详解】\n考查赏析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忐忑不安地想”刻画了桑娜的紧张不安和犹豫担忧。根据“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可知,自家的五个孩子本就是很大负担了,现在又要加上邻居的两个孩子,负担就更重了。根据“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即使丈夫会打自己一顿,桑娜也要把两个孩子抱过来,表现了她的善良与同情心,赞美了她无私助人的优秀品质。作者在文中极力描写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和邻居西蒙死后两个孩子无人照料的情状,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桑娜与邻居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他们辛苦劳作,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14题详解】考查赏析文章所用写法。第③段与第⑤段是桑娜的心理描写。“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表现了她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的慌乱。“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了她内心的坚定,即使丈夫会打自己,也要把两个孩子抱回家。根据“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可知,桑娜一家有五个孩子,负担本来就很重,但她还要把两个孩子抱回家,首先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本能要保护孩子,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但是,家庭的穷困又让她十分为难。对她的心理描写,很好地表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心声。首段中的“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是环境描写。寒风呼啸,海浪汹涌,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此时的危险与恐怖,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丈夫在这样的天气里还要出海打鱼,可见他们生活的窘迫。联系首段中的“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可知,此句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桑娜对丈夫的担心做了铺垫。“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桑娜的勤劳与善良。为后文她从邻居家抱回两个无人照料的孩子埋下了伏笔。首段中的“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设置了悬念:在这样的天气里,丈夫还要出海打鱼,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第②段中的“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和第③段中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设置了第二个悬念,自己有五个孩子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了,再加上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一家人今后要怎样生活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设置了第三个悬念,丈夫回家以后会不会打妻子,会不会要求妻子把邻居的两个孩子送回去?故事的最终结局会如何?这些悬念紧紧的抓住了读者,让读者深陷故事营造的情境当中难以自拔。悬念的解开,也让桑娜的形象更加鲜活高大。她的善良与无私,让读者感动震撼。(四)(14分)“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可能是只蜥蜴赖利•布莱克\n①2020年3月12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体现出最鲜明的两大特点,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②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柄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③这次发现的宽娅眼齿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它或许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不幸被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这块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④目前已知最小的现生鸟类为蜂鸟,最小的蜂鸟是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研究团队提到,从头骨尺寸来看,此次命名的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⑤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牙齿”,这也是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眼齿鸟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小型化伴随着牙齿脱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然而,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大量的牙齿也提示:尽管体型超小,但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⑥眼齿鸟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其“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包含恐龙、翼龙、鱼龙)的眼睛有一圈由巩膜小骨组成的巩膜环,将眼球围在中间,对眼球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⑦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这令研究团队非常困惑。⑧另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⑨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2020年最大的古生物学争议。-些古生物学家声称这块化石是一种蜥蜴,而不是恐龙。原论文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同样未经同行评议的回应,反驳了这些论点。但另一个研究团队展示了未发表的数据,该数据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化石,该团队曾将其归类为蜥蜴。2020年7月2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撤回上述研究的通知,古生物学家和恐龙爱好者们都很困感。\n⑩“我们于2019年7月开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经强调我们的标本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蜥蜴,应该优先考虑。”布里斯托尔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诺·博莱特说。同年12月晚些时候,博莱特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研讨会上发现了第二个标本。几个月后,当他们完成分析并确定化石里的动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时,他们联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缅甸白垩纪蜂乌大的恐龙”论文的作者,这一研究团队最初将化石里的动物描述为鸟类。⑪博莱特的同事、伦敦大学学院的苏珊·埃文斯说:“虽然质疑不断,但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正是科学的意义所在。”新的化石物种被命名前,每个描述都提出了一个假设,再根据进一步的发现和分析进行测试。宽娅眼齿乌远非第一个经过更多发现和研究后被修正的史前动物。例如,著名的恐龙雷龙,1903年被重新标记为迷惑龙。2015年,另一组研究人员提出雷龙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应该重新命名,又被正名为雷龙。因此宽娅眼齿鸟不断变化的性质只是古生物学如何自我纠正的另一个例子。⑫尽管这块化石不再被认为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但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特征组合,仍然引人注目。在科学工作中,正是因为研究者们敢于质疑,不断发现,才能够不断进步。15.通读全文,概括“宽娅眼齿鸟”具备哪些特点。16.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专家们从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在2020年8月份发布于网上的一份资料上得到了部分答案,它描述了来自同一琥珀采石场的一个相似“宽娅眼齿乌”标本。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8.任选角度说明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答案】15.①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②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比其他鸟类长,是种肉食性动物。③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双眼朝向两侧,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活动模式为白天型。16.放在选文⑨⑩段之间。理由: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说明了《自然》杂志发表撤回之前研究的通知的原因,启下引出了另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对化石里的动物的研究结论。②内容上,此段文字开始转向说明另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对同一琥珀采石场的相似标本的研究和初步结论,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17.示例一列数字。如第⑤段“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列举眼齿鸟的牙齿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眼齿鸟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示例二举例子。如第①段,举了雷龙经过更多发现和研究后被修正这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新的化石物种被命名前,每个描述都提出了一个假设,再根据进一步的发现和分析进行测试,宽娅眼齿鸟不断变化的性质只是古生物学如何自我纠正的另一个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三作比较。如第④段“从头骨尺寸来看,此次命名的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将“眼齿鸟”与“蜂鸟”进行对比,突出表现眼齿鸟身形更小,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小的鸟类,使说明更加深刻、鲜明。18.示例一\n准确性。如第③段“它或许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句中,运用“或许”一词,表猜测,说明眼齿鸟有可能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但也有可能不是,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用词准确严密。示例二生动性。如第⑦段“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呈匙形”生动地说明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的形状,突出其与鸟类的巩膜小骨的不同,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15题详解】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③段“这次发现的宽娅眼齿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可得: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结合第⑤段“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大量的牙齿也提示:尽管体型超小,但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可得: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比其他鸟类长,是种肉食性动物。结合第⑦段“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第⑧段“另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可得: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双眼朝向两侧,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活动模式为白天型。【16题详解】考查文章结构。添加内容应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结构上,“专家们从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在2020年8月份发布于网上的一份资料上得到了部分答案,它描述了来自同一琥珀采石场的一个相似‘宽娅眼齿乌’标本”承接第⑨段“2020年7月2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撒回上述研究的通知”,说明了《自然》杂志发表撤回之前研究的通知的原因。同时启示下文“我们于2019年7月开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经强调我们的标本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蜥蜴,应该优先考虑”,说明了另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对化石里的动物的研究结论。内容上,结合上下文“《自然》杂志发表了撒回上述研究的通知”“我们于2019年7月开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经强调我们的标本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蜥蜴,应该优先考虑”可知,此段文字开始转向说明另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对同一琥珀采石场的相似标本的研究和初步结论,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能力。示例一:列数字。第④段,“重约1.95克,长5.5厘米”列举了最小的蜂鸟的重量、大小的数据,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目前已知最小的现生鸟类为蜂鸟。\n示例二:作比较。第⑤段“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将“眼齿鸟”与“其他所有的古鸟类”进行对比,突出表现眼齿鸟牙齿多、齿列长的特点,使说明更加深刻、鲜明。【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有生动性和准确性两个特点。生动性:如第③段“它或许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不幸被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中“不幸”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宽娅眼齿鸟形成琥珀的过程,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准确性:如第⑤段“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运用“约”一词,表猜测,说明眼齿鸟牙齿的数量,只是推测,并不能确定就是100颗,用词准确严密。(五)(16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理没下去。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冲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n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④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⑤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⑥其次就是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草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⑦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精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⑧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若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来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想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n⑨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⑩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至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传说中的圣人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了幻境。⑪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9.作者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给作者怎样的启迪?20.从全文看,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21.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22.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独特之处,试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答案】19.风物:小溪、鼠麴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启迪:①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都有过存在的痕迹,所有人在大自然中都享受着同样的态度——滋养与恩惠。②大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20.①线索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交代了写作的对象,作者围绕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展开文章。③设置悬念。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题,使悬念顿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④揭示了主题。作者从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人手,叠加丰富的联想、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愿望,巧妙地揭示了主题。21.示例一形象生动。巧用修辞手法展现自然风物的美好。如第⑦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比比皆是,色彩斑斓,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彩菌对人们的滋养。示例二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如第⑥段:“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变化,把鼠麴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富有节奏感。\n示例三语言典雅,文中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如第⑤段:“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引用诗句,突出了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有过存在的痕迹,所有的生命都享受着同样的滋养。不管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得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2.示例一借助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作者选取一系列的自然风物,小溪、鼠麴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等,写出人与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突出了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都享受着同样的态度——滋养与恩惠,那些自然景象似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的曾经的存在及辉煌,给人深刻的震撼。示例二联想、想象的巧妙运用。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联想、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示例三运用多变的表达方式,使散文整体上散发着诗性美。本文以描写为主,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运用多变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卷。如第⑤段,先描写眼前的溪水,接着产生联想,进一步发出议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就是文明的摇篮,感悟生命声息相通。文章随着表达方式的自由转换,步步深人,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示例四对比运用。这个村庄的现在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景物依旧,实际意义的山村已然消失,但山野仍然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突出了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有过存在的痕迹,也许你会在人类的文明中留名青史,但在大自然看来,所有的人都享受着同样的待遇一一滋养与恩惠。【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根据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的顺序,写出作者提到的风物即可。第⑤段中“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第⑥段中“其次就是鼠麴草”,第⑦段中“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第⑧段中“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第⑨段中“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第⑩段中“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可知作者提到风物有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第二问,作者所提到这些风物都是自然界的,结合第⑤段中“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可知这些自然界的风物使作者领悟到: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结合第⑪段中“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可知,作者由这些风物领悟到“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20题详解】\n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本文的写作对象,结合第①段中“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第②段中“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可知作者围绕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展开文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一标题,还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关于这个山村是如何消逝的,消逝后的景象如何的想象和思考,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结合第⑪段中“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作者借这一个已经消逝的小山村的自然购物,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加之丰富的联想、想象,把这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愿望,因此文章标题还起到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从语言的节奏、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文引用等某一方面例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如第②段中“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理没下去”,句式长短不一,富有变化,把那条路的时隐时现描述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流畅明了,给人自由活泼的感受。文中引用诗句使语言典雅,显得富有文采。如第⑤段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引用诗句,加深了“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的表达效果。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第⑦段中“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的数量和种类之多,表现了“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22题详解】\n本题考查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要求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从文章丰富的自然事物、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想象和联想的运用、描写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某一方面入手,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如,文章所写自然事物丰富多样,通过描写小溪、鼠麴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等,表现了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联系,表达了所有的生命都受到自然的恩泽,被自然所滋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些事物与曾经存在的小山村相伴共生,如今有的更加繁盛,有的却消失不见,引人深思。三、写作(共5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董卿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是的,人这一生,无论遇到了怎样的风雨,都不要画地为牢。虽然过程充满疼痛,但最终你一定会遇到更好的自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丈量出不一样的人生。要求:(1)请以《不一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2)立意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得透漏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范文不一样的风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回了一趟家乡。五六年没回老家,我发现家乡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过去,通往家乡的小路凹凸怀平,处处尘土飞扬,旁边就是田野。现在,小路变得宽阔平坦,两旁还栽下了许多花草呢!过去,家乡附近没有超市,只有一两个小商店,人们要买东西都必须走好远的路,上街赶集。现在变了,家乡的小镇上开了几个超市,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买东西方便多了。家乡的购物环境,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过去,人们住的都是瓦房。有些瓦房在下雨时还不断的漏雨;有些瓦房上的瓦片都要碎了。房子的墙是用泥砖做成的,屋里的光线很……而现在,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有些楼房前还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风景树。高树底树相互映衬,加上各色盛开的鲜花,真是仙境一般。人们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站在阳台上晒着暖和的阳光。他们呀,都喜上眉梢呢!家乡的居住环境,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过去,道路两旁没有路灯,人们只能用手电筒,马灯来照明。现在,路边挂有形式各异的路灯。每到晚上,路灯绽放出花一样的光,那光温和又明亮,照着夜行的人、夜走的车辆,在静寂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与周围人家发出的亮光连成一片,又成了亮丽祥和的乡村静夜图。家乡的夜晚,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过去,村里最多的是自行车。可现在,村子很多人家都开上了小轿车呢!村里人变富了,村里人不再贫穷了,这是多好的事啊!\n坐上回家的车子,我满心的欢喜、满怀的愉快。家乡的路、家乡的楼房、家乡的人们都在夕阳的余辉中渐渐地离我远去。我不舍地回头说:“家乡,党的新农村建设让你变化一新,和以前真的不一样!我要为你唱一首赞歌,也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唱一首赞歌!”【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标题“不一样风景”,“不一样”的含义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人文风景。“不一样”,着重突出“风景”的特殊性。我们要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遇到了哪种或哪些“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风景”有什么魅力、震撼力或现实意义。自己在生活中遇见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材。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总会有被人忽视、有其特别意义、别样风情的人和事。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就能从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一些人和事的其“不一样”之处,发现其独特美感。2.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想一想自己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是别具特色、与人们眼中常见的风景不同的,如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风光,学校图书馆中与校园里操场上的喧哗不一样的宁静,旅游中所见的山之雄奇、海之壮阔等等。但最有素材的还应是生活中的“风景”。如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扶起倒地老人(小孩、同学、同事)的图景,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比赛场上给对手递上一瓶水的情景等。这样的“不一样的”有积极意义的“风景”可谓俯拾皆是。“不一样”意味着有比较,宜采取对比的写法,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独特性,进而思考其存在的意义。写作时注意要有精当的细节描写,在对比中表现文章的主旨,突出“不一样”的事物的特点,以及给个人乃至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我们以“不同年龄的人不一样的美”为主要内容来写,相比于“外在美”,“内在美”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美丽,它不一定漂亮,却美在纯洁、高贵、朴素……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积极乐观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美丽,他们不朝气蓬勃,却美在积极、向上、执着、热爱生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44:42 页数:23
价格:¥5 大小:68.1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