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5月三模试卷(PDF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西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2022.5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史学大家陈垣先生的一部论著。该书既视角独特,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深处民族危亡的那个时代而言,其写作意味可谓深远。《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主要考证元代时期,在中国西域的少数民族醉心于中华文化而处处仿效,历经几代而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同化的史实。本书的写作,是陈垣先生为复兴民族史学的一次努力,他通过元代西域人来华后“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并接受儒家文化,以至逐步“华化”,来展示传统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魅力。这是对古代中国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当时西化风气的一次警醒。他当年告诫国人要警惕那些“夸彼善俗、思革吾华风者”,这里所谓的“告诫”是有其独特用心的。据陈垣先生在北京大学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1921年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一次集会上,“陈老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所谓“华化”,即关于元西域人之“同化中国”,在陈垣先生看来,“华化”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中华”这个内涵就是不断丰富的。“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但随着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的概念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五族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的概念逐渐发展为多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于是成了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因此,“华化”的概念即使在元朝时已不能完全等同于“汉化”,陈垣用“华化”而不用“汉化”,也是其高明之处。由于《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所以开篇作者首先就“西域”与“华化”做了解释。时代不同,西域的范围也有变化,元代开疆辟土,西域的范围较之前扩大许多,元代的色目人与历史上的西域人范围不完全相同。“华化”并非仅仅指西域人永居汉地而归化中国,也不是仅指这些在华之西域人“娴习华言,博综汉典”,而是指“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陈垣还进一步探讨了西域人“华化”的原因。他认为“华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因为元代西域人大批东来,在中土定居后,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汉文化。第一、二代多以武功取得高官厚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其第三、四代“遂多敦诗书而说礼乐”,甚至通过科举而取得功名。在对“西域”和“华化”做定义后,陈垣再从几个大的方面论证元时色目人之华化,其考证极为详实,考虑周全,规模宏阔。本书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国维、陈寅恪均对其称赞有加。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在其以后的著述中同样得到体现,如1941年抗战处在艰苦阶段,陈垣先生撰《南宋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只要民族文化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著书教书,保留读书种子,等待民族复兴时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他强调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这既避免了走向国粹论的保守和狭隘,又反击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即陈垣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摘编自袁莹莹《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元西域人华化考>民族史观探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西域人华化考》既是考证详实的学术著作,又是民族危亡下警诫国人的立言之作。B.“西域”与“华化”是理解全书主旨的关键,二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用“华化”而不用“汉化”的高明之处,在于回避了其他各族人民对“汉化”的反感。D.陈垣的史学著述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史观,这种史观既是民族本位的,又是包容的。高三语文试卷1/8\n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为切入点,介绍了陈垣的民族文化史观,以小见大。B.文章重点从书名中的关键词入手,介绍了全书的创作主旨、学术史观,要言不烦。C.文章多处直接引述陈垣的相关言论,能更直观地表现作者在书中阐明的重要观点。D.文章以横向展开方式,对全书思想进行条分缕析,持论客观理性,学术语言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域民族最终融合同化于中国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先进。B.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有其根本出发点,即夺回中国在汉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C.厘清概念是充分展开论证的重要前提,本书的论证思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D.民族国家的存亡,决定着文化的存亡,保留火种,才能等到文化复兴的时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传统文化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构成。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过去,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概念也在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未来都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是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传统文化按地域来分,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及制度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传承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的综合体。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思想、文字和语言;其次包含“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最后包括物质生活充实之后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和民俗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能被后世弘扬和传承的部分,具有鼓舞人民不断前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包含民族精神。这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世界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从未断层。它不仅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高校青年担负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所以大学生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凝心聚力不动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摘编自苗青《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总体上是偏向于积极的一面。各种相关的调查,都显示基本情况如此。持续不断的“国学热”、“汉服运动”及其他文化民族主义现象也都表明青年对传统文化多了些敬意。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当代青年在读书学习中,传统文化并不占有很高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因素非常有限。传统的经籍不是青年的必读书,传统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已经被打破。宏观上说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并不是不客观的判断。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赞同和接受,并非出自对传统的真实理解,而是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是,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的反传统和批判传统为主潮,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认同传统文化为主调,是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之后。前者,正如东亚经济的崛起有“儒家资本主义”的流行一样,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的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后者,则是导致神圣性的精神价值被祛魅,而人们以工具理性的方式追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在神圣性价值被消解之后,回归到“轴心时期”的文明中去寻找精神的归宿,就不失高三语文试卷2/8\n为一种选择。青年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似乎表明多数青年认同传统文化。但是,文化认同不仅意味着对某种文化的接受和赞赏,而且意味着以此文化为基盘即基本的框架和视野,来“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青年是否会以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实是大有问题的。没有任何调查能表明传统文化是青年的认识自身和采取行动的基本框架和视野。因此,青年认同传统文化,在承认和接受的意义上是成立的,但如若认为是以此为文化基盘则难成立。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或理念的三纲五常并不认可,对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政治制度基础也不持赞成态度。甚至是极端的“汉服运动”者也未必赞成君主专制。因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赞同,可能并不是认同真正的、作为历史形态的传统,而是经过现代加工的“传统”。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升,抛开国家强盛下文化信心的增强和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价值等因素,在全球化时代或许是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相关。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另一方面却是非西方的民族的文化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可能就是文化自主意识的体现,或许并不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如何,而在于需要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它们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青年或许是在各种力量的“嬉戏”中建构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是,多数青年没有读过传统的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之类,也不愿意去读这些经典。抽象地认同,事实上的置之不理,这或许是更真实的状况、更真实的态度。(摘编自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材料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同时,可以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课堂授课模式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可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此外,让学生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最后,课堂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一定改变,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摘自林流《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指的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未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以及包含的习俗不能称之为传统。B.我们如果在高校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C.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君子六艺以及物质生活充实之后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和民俗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它既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发展。高三语文试卷3/8\n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它对凝心聚力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B.从大的方面说,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比较缺乏了解。这从传统的经籍不是青年的必读书,传统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被打破等客观事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证明。C.由于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传统文化认同度有所提高。D.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经过现代加工的“传统”,并不是全盘的认可,如他们未必认可和赞同三纲五常以及君主专制等传统。6.结合材料三,谈谈高校应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安乐居(节选)汪曾祺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高三语文试卷4/8\n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B.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的出现使情节产生变化,他们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D.这篇小说的语言极富魅力,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平淡自然、素朴雅致又不乏幽默风趣;人物的语言个性化,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8.小说对画家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试分析其人物形象及其作用。(6分)9.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用平淡的语调,却加剧了悲凉之感”,试分析结尾是如何表达悲凉之感的。(6分)四、古诗文阅读。(共7小题,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初,刘备在荆州。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报曰:“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驻夏口。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高三语文试卷5/8\n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长沙、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屯益阳以拒羽,飞书召吕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蒙谓郝普故人南阳邓【注】玄之曰:“郝普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今左将军在汉中,关羽在南郡。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岂有余力复营此哉。城破之后,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肃曰:“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阴以济其患。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注】左将军:指刘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和曹操联合击败了吕布,占据了徐州。回到许都,刘备面见天子,被封为左将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B.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C.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D.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荆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州之一,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曹操三家瓜分荆州。B.宗室,常指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皇族、帝宗。C.中司马:古代官名。候、司马、千人都是带兵官,这些官职前面均冠以中尉之名。D.魏公,东汉末年曹操的爵位名号,“公爵”位于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位在侯爵之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刘备占据荆州时,孙权就有了夺取蜀地的想法,并向刘备陈述取得蜀地的迫切形势和攻取蜀地的步骤及意义。B.刘备以各种理由劝阻孙权攻取蜀地,并分兵驻扎阻挡吴军入蜀,最终自己却进攻刘璋,占领蜀地,令孙权极为不满。C.孙权曾派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各郡,遭到刘备拒绝,盛怒之下孙权发兵夺取了三郡,又任命三郡长官前去上任。D.鲁肃力排众议与关羽会谈,指责刘备借而不还,关羽无言以对;经过鲁肃的努力,刘、孙和好,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5分)译文:(2)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阴以济其患。(5分)译文:高三语文试卷6/8\n(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①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释】①篆烟:盘香的烟缕。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14.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以景开篇,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C.尾联诗人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虚实结合,通过对竹轩清幽闲雅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志趣及对轩中生活的喜爱之情。D.这首七律诗,借助了夏天竹轩周围的景色,竹轩环境清幽,诗人在此过着隐逸的生活,无人打扰,甚是逍遥自在,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15.张镃出身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尝从杨万里学诗,就此诗来说,深得其法,风格自然清丽,轩俊高雅,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原是一介平民,本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这两句话是:,。(2)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来表达本文的写作目的,体现了他对后辈学者的扶掖之心。(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一句表达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一句描绘宫殿昔盛今衰的落差。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一百年前,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命运堪忧。在那个()的年代,千千万万爱国青年满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寻求救国真理、报国之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春的()不断涌现。人们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响应党的召唤,用行动冲破传统观念的樊篱,推动商品经济大潮滚滚向前;面对大地震、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无数青年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留下了()的青春故事;在重大国际活动中,无数青年甘当志愿者,为活动顺利开展无私奉献。事实充分证明,当代青年是大有作为、值得信赖的一代。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兑现目标的途径,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也是每一个青年当务之急的事情。观念越是多样,思想越是多元,广大青年越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人生方向,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把个人的吟唱汇入时代的()。高三语文试卷7/8\n17.依次填入文段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五风十雨光彩扣人心弦主旋律B.风雨如晦华章感人肺腑主旋律C.五风十雨光彩感人肺腑大格局D.风雨如晦华章扣人心弦大格局18.下列各项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C.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夏衍《包身工》)D.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流沙河《理想》)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下列各项中双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B.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C.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D.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②;③。六、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第20届女足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上半场落后两球,年轻的队员们稳住心态,冷静应对,终以3:2实现惊天逆转,勇夺冠军,创造历史。但生活中也不乏有一些青年人在困难、挫折、压力面前,懈怠、消沉甚至崩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上述材料对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具有启示意义。你所在的班级拟举行“做情绪的主人”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试卷8/8\n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三模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1.C(“在于回避了其他各族人民对汉化的反感”无中生有)2.D(全文并非“横向展开方式”,也未“条分缕析”)3.C(A“相比西方文化更先进”语过绝对;B“即夺回中国在汉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以偏概全;D“民族国家的存亡,决定着文化的存亡”主客颠倒)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4.D(A项“未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以及包含的习俗不能称之为传统”不能错误。B“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C“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说法错误。)5.C(“20世纪90年代之后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转变”并非因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不构成因果关系,错误。)6.(1)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课程模式上可以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2)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激发学生热情。(3)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让学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答到任意三点即得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7.B(“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错误。小说人物刻画应该是去中心化,没有把笔墨放在单个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8.(1)人物形象:①风度翩翩,衣着得体,一表人才,对人客气,彬彬有礼,是在安乐居里少见的文化人;②我行我素,自然洒脱,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2)作用:①艺术手法上,用反差塑造人物形象,形成冲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深化主旨,画家放下世俗的眼光,用喜欢的方式喝酒,更突出安乐居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精神栖息地,作者借此表达对自由自在、恬静悠然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物形象,每点2分;作用,任答一点得2分)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参考答案1/4\n9.①从结构上看,这个结尾平淡一笔“安乐居已经没有了”与开头“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形成首尾照应,从有至无,体现悲凉之感;②从表现主题角度看,这个结尾写“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无奈与伤感。③从语言特色上看,“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看似平静克制,但却蕴含着淡淡的感伤淡淡的忧愁,更加剧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之情。④从艺术效果上看,“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这个结尾充满伤感,耐人寻味启人思考,具有言已尽意无穷之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启迪性。(答到任意三点即得满分)四、古诗文阅读。(共7小题,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10.B(解析:“执其手”和“与俱”都是“下船”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见书”“知备……”并列谓语,宜分开,排除C。原文标点“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11.D(解析:“位在侯爵之下”错误,公爵位在侯爵之上。)12.C(解析:由原文“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可知,“孙权发兵夺取三郡”应在“任命三郡长官前去上任”之后。)13.(1)现在的事情,应该开导劝说。刘备辜负了吴国,对错还没有最后的决断,关羽又怎么敢违抗命令呢!(解析:①开譬,开导劝说。②负:辜负。③决:决断。④干命:违抗命令。⑤句子大意。)(2)我们主公同情刘豫州无处安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劳力,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困难。(解析:①矜愍:同情、怜惜。②爱:吝惜。③庇荫:覆盖,保护。④济,帮助、救助。⑤句子大意。)【参考译文】当初,刘备在荆州时孙权派使者对刘备说:“刘璋不能保护自己的地盘,假如曹操得到蜀地,那么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们计划先攻取刘璋,再击败张鲁,统一南方,这样即使有十个曹操,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刘备回答说:“刘璋虽然软弱,保护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现今三分天下,曹操已拥有其二,准备到沧海去饮马,到吴郡会稽来阅兵,怎么会守着这一局面坐等年老呢?而抗曹的同盟之间却无故自相攻伐,把机会借给曹操,让敌人钻空子,这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我和刘璋都是刘氏皇族,希望凭借祖上神灵来匡扶汉朝。刘备我独自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参考答案2/4\n感到惶恐,不敢听从您的计划,请求宽怨。”孙权不听刘备的劝告,派孙瑜率水军驻扎在夏口。刘备对孙瑜说:“你们若要攻取蜀地,我将披头散发,隐退山林之中,不能在天下人面前失信。”刘备让关羽驻守江陵,张飞屯兵在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自己坐镇孱陵。孙权不得已,把孙瑜召回。等到刘备向西进攻刘璋时,孙权说:“这个滑头,竟敢如此搞阴谋诡计!”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派中司马诸葛瑾向刘备索求荆州各郡,刘备不同意。孙权因此任命三郡的地方长官。关羽却全部加以驱逐。孙权大怒,派吕蒙率兵二万人夺取三郡。长沙、桂阳二郡都望风归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城池而不投降。刘备得到消息以后,亲自从蜀国抵达公安,派关羽争夺三郡。孙权派鲁肃驻守益阳,对抗关羽,用紧急军书传召吕蒙,让他放弃零陵去帮助鲁肃。吕蒙对郝普的旧友南阳人邓玄之说:“郝普听说世间有忠义之事,也想那样做,但他不了解时势。现在左将军(刘备)在汉中,关羽则在南郡,他们好像首尾倒悬,救命都来不及,哪里有剩余力量再来救援零陵啊。城破之后,牵连百岁白发老母遭受诛杀,怎会不让人痛心啊!你应该去见他,为他分析祸福利害。”邓玄之见到郝普,把吕蒙的意思全都告诉他。郝普出城投降。吕蒙亲自迎接,拉着他的手一起下船。谈话完毕后,吕蒙把孙权的军书拿来给他看,于是拍手大笑。郝普看到军书,才知道刘备已到公安,而关羽在益阳,惭愧悔恨得要钻入地下。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结论,关羽又如何敢违抗命令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邀请关羽会面。鲁肃于是责备数落关羽不退还三郡,关羽说:“乌林那次战役,左将军(刘备)直接参战,竭尽全力打败敌人,难道能白白辛苦,不能拥有一块土地吗?”鲁肃说:“我们主公可怜刘豫州无处安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劳力,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困难。现在他已经得到益州,有了力量,又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做,更何况领导一方的领袖人物!”关羽无话可说。正在这时,听说魏公曹操将要攻打汉中,刘备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命令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14.C(只是虚写,没有虚实结合)15.①所写环境是自然清丽的,“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和“竹”“雪”“梅”等意象;②所呈现的意境是清丽俊雅的,作者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呈现了清净雅致的情景;③人生态度是轩俊高雅的,“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如果答“诗人的行为,品茗焚香,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音似乎随着篆烟轻轻飘来”,亦可酌情给分。)【诗歌翻译】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参考答案3/4\n(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6.(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可怜焦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17.B(解析:“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风雨如晦”,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根据语境,应选填“风雨如晦”。“华章”,华美的诗文,多用于称颂;“光彩”,颜色和光泽、光辉;考虑到与“涌现”搭配,选填“华章”恰当。“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根据语境和对象,选填“感人肺腑”恰当。“旋律”,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格局”,结构和格式;考虑到与“吟唱”对应,选填“主旋律”恰当。故选B。)18.C(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B项、D项比喻,C项借代。)19.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青年的当务之急。观念越是多样,思想越是多元,广大青年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备注:前句说“观念越是多样”,说明现如今人们的观念多样,所有后句应该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横线处一处1分)20.C(解析:文段中双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项特定称谓,B项间接引用,C项特殊含义,D项突出强调,故选C。)21.①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关键词:“倾向于”“下午或晚上”“活动”)②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息时间表或不太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关键词:“不适应”“现代社会”或“当今社会”“作息时间表”或“生活”)③与“早晨型”的人相比(关键词:“早晨型”“与……相比”)六、作文。(60分)22.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参考答案4/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18:46:3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942.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