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以及考号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将考号对应的数字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用黑色笔在答题卡上作答,所有题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勤俭节约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伦理溯源,有助于厘清勤俭节约的内涵特质和精神本质。原始初民运用简易的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所得物资有限,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必须以“勤”开源,以“俭”节流。故而,勤俭节约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是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勤俭节约从生存论层面转变为思想价值层面且获得较高的道德地位,成为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归于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知足不争,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物质的过度欲望必然成为生存的负担,唯有“去甚,去奢,去泰”,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则从正面提出“俭近仁”的伦理要求,将节俭视为重要的美德,强调通过克制对物质的欲望,完成个体人格的自我提升。后人对先秦伦理中“俭”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三国时诸葛亮所著《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流传甚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专门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强调“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不断与美德相连,使“节俭”不再是个体行为层面的特殊事件,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勤俭节约作为道德精神在微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善,也作为伦理规范在中观、宏观上引领家庭和国家的善,是持家和安邦的共同价值要求。以“勤俭节约”来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是历来家训家规家风中的重要内容。对子孙后代强调勤俭,意在通过勤劳来开源并创造劳动成果,通过节俭保存家庭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子孙后代认同勤劳能创造价值的正确劳动观,从而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道德意志,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家庭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作用下,“克勤克俭”的思想从家庭层面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强调“足国之道,节用裕用,而善藏有余”的安邦之道。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是专门论述勤俭节约的重要文章,强调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运行,都是“俭节则昌,淫逸则亡”。,“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俭以养德”的道德劝诫与“俭以养廉”的伦理规定双向推进,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俭文化”。千百年来,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核、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繁荣的基本保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摘编自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原始初民起,勤俭节约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B.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强调摒弃欲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C.诸葛亮和司马光都很注重培养后代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并为此专门撰写了文章。D.勤俭节约既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与家门的盛衰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了伦理溯源,并从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两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B.文章第二段以时间为序,梳理了勤俭节约思想在伦理型文化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C.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的论述,正反结合,详略得当,突出了它对于治国安邦的特别价值。D.文章大量引用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言论,涉及儒道墨等不同流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勤俭节约很难从生存论层面上升到思想价值层面,并获得较高道德地位。B.儒家提出的“俭近仁”的主张,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并且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C.“克勤克俭”思想能从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D.勤俭节约思想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1~3题答案】【答案】1.D2.C3.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从原始初民起”有误,原始初民的勤俭节约仅是基于生存需要;B.“强调摒弃欲望”有误,道家反对的是“对物质的过度欲望”;,C.“为此专门撰写了文章”有误。诸葛亮和司马光撰写文章是为了教育后代“俭以养德”,且重在强调“俭”而非“勤”。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了它对于治国安邦的特别价值”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千百年来,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核、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繁荣的基本保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B.“儒家提出的‘俭近仁’的主张,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错误。“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的不只是儒家的主张。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论在何处,树木之歌都源于生命间的关联。亚马孙的植被多样性,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可企及的。令我产生植物学上的目眩和兴奋的,莫过于一棵吉贝。环绕树干底部走上一圈,大约二十九步。树干胸径三米,是支撑万神庙的支柱的1.5倍。生态学家们估测这棵树的年龄在150岁至250岁之间。吉贝的高大并不是因为久经岁月,它的树苗每年能蹿高两米,以牺牲木材强度和减少植物化学防御力为代价而快速拔高。这棵吉贝的树冠在离地大约四十米处形成了一个宽阔的穹顶,比周围的树木还要高出十米。任何将吉贝隔离开来单独看待的尝试,都被雨声驳斥了。每一滴落下的雨水,都像是一把小小的鼓槌,敲打着叶片的鼓皮。植物的多样性被“可听化”了,植物在鼓手的节奏下歌唱着。每一物种,包括吉贝本身,以及生活在其巨大身影下的许多其他物种,它们的叶片都会在雨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反映着丰富多样的物理性质。,在雨滴的撞击下,飞行的苔藓孢子伸展出它们的叶片,发出滴答声。一片约手臂长度的海芋叶子,呈现出细长的心脏形,在表面雨滴滚落之后,依旧突突作响,余音不绝。邻近的植物有着盘子一样坚硬的叶子,它接住了雨滴,发出密集的啪嗒声,犹如金属火花四下飞溅。香罗桐灌丛顶端萌发了一簇簇披针形叶子,每一片都在雨水冲击之下抽搐着。声音苍白、沉闷,不像硬质的叶片那样强硬,亚马孙鳄梨树叶上的声音听起来低沉却澄净,有着撞击树木般的质感。这些声音来自吉贝的林下植物,它们植根于吉贝葱茏延伸的树枝之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之中。滴落在林下的水滴先前已经穿过了树梢的层层树叶。树梢的叶子,大多表面光滑,具有锋利的尖端或如同细丝般的叶尖。这些滴水叶尖,能汇集雨水,在叶尖形成大颗的“泪珠”。每隔几秒,叶子就会释放“泪珠”。周而复始,叶片就这样洒落雨水,保持自身干燥,以减缓那些喜爱潮湿的真菌和藻类的生长。这些森林上层的滴水叶尖,把原本就不小的雨滴放大,并将雨滴传递到下层植物的皮肤上。下层的叶片能汇集更多的雨水,并使水滴更快地下落。下层林间的雨声韵律,取决于上层吉贝叶片形状的多样性。林下叶片那五花八门的形状、大小、厚度、质地和软硬,增添了声音的纹理。在吉贝的树冠上,动物的叫声覆盖了植物的韵律。或是哀哀悲鸣,或是喃喃低语,或是高声嚎叫,或是冲冠怒吼,每一种声音都有其代言人。一只叉尾妍蜂鸟的翅膀快速扇动着,留下残影,发出鞭子破空一般的锋利咻咻声。寄生在吉贝枝干的上的凤梨长着厚实多肉的莲座状叶片,在叶片之间,一只蛙咕咕地叫着。轻快的歌声唤醒了几十只藏匿在其他空中凤梨灌丛之中的蛙。与滴水叶尖相反,凤梨科植物直立的叶片和花筒能储存雨水。每株凤梨的叶基间隙可以容纳约四升水,由此成了雨蛙和其他数以百计物种的繁育地。每一公顷的森林半空中所生长的凤梨科植物,可以储水五万升,而其中大多数存储量都集中在吉贝巨大的树干和树枝中。因此,吉贝就是空中的湖泊。把自身融入生命网络,吉贝和整个群落凭借这一点,在严酷的森林里生存下来。吉贝的根和叶上是共生的真菌和细菌群落。在那里,成员之间的界限和身份变得模糊不清。凤梨植物上,生活着上百种真菌、原生动物、海绵、甲壳动物和蠕虫,它们依靠青蛙在池塘里穿梭旅行。在一个更小尺度上,真菌和细菌骑坐在纤毛虫上游荡。这些生物和飞行昆虫的幼虫,在凤梨科植物上的积水中排泄,制造了氮等植物营养物质,凤梨因此拥有了自己的肥料场。(摘编自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树木之歌》,朱诗逸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亚马孙,吉贝树的年龄、木质强度和化学防御力并不能与其高大的树形成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树苗生长的速度较快。B.下雨时,不同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光滑度和软硬度等性状决定了雨声的不同特性,同时反映着丰富多样的物理性质。C.喜潮湿的真菌和藻类不易在上层树梢叶子上生长,因为这些叶子大多光滑尖细,比下层叶子更快传递雨水,以保持自身干燥。D.把自身融入生命网络,整个群落才得以在严酷的森林中生存下来,凤梨、青蛙、真菌、细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证明这一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突出亚马孙的生物多样性,文章第二段使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方法,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性。B.雨打在吉贝下的各种树叶上的声音,吉贝树冠上各种动物鸣叫的声音都显示着生物多样性的可听化,因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声音的多样性。C.文章介绍了一个以吉贝为中心的繁杂生物群落,按照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层层递进,充分说明了亚马孙生物多样性的特点。D.“令我产生植物学上的目眩和兴奋的”“轻快的歌声”“真菌和细菌骑坐在纤毛虫上游荡”,这些语句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欣赏与赞美之情。6.在吉贝的群落中,树木之歌来源于哪些生命间的关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6题答案】【答案】4.C5.D6.①“树木之歌”源于以吉贝为中心的各种植物之间的关联,这些植物生存在吉贝的树冠下;②“树木之歌”源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联,主要是以吉贝为中心的植物与树冠上的鸟类、树枝上的雨蛙等动物之间的关联;③“树木之歌”源于动植物与各种真菌、细菌之间的彼此关联。【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叶子大多光滑尖细”曲解文意,原文为“具有锋利的尖端或如同细丝般的叶尖”,而并非“叶子尖细”;“比下层叶子更快传递雨水”错误。根据文意,应是下层叶片更快速传递雨水。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为了突出亚马孙的生物多样性,文章第二段使用了列数据……”错误,写作方法与目的不匹配,即第二段使用列数据等方法并非“为了突出亚马孙的生物多样性”,而是为了突出吉贝的高大、生长快等特点;B.“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声音的多样性”错误,推断错误,并非所有生物都有声音;C.“从上到下”“层层递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主要介了吉贝树冠下的植物、树冠上的动物、根叶上的真菌和细菌群落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并列,非层层递进,也并非从上到下的顺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第三段“每一物种,包括吉贝本身,以及生活在其巨大身影下许多其他物种,它们的叶片都会在雨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反映着丰富多样的物理性质”第四段“在雨滴的撞击下,飞行的苔藓孢子伸展出它们的叶片,发出滴答声。一片约手臂长度的海芋叶子,呈现出细长的心脏形,在表面雨滴滚落之后,依旧突突作响,余音不绝。邻近的植物有着盘子一样坚硬的叶子,它接住了雨滴,发出密集的啪嗒声”第五段“这些声音来自吉贝的林下植物,它们植根于吉贝葱茏延伸的树枝之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之中”可知,“树木之歌”源于植物之间的关联,而这些植物都生存在吉贝的树冠之下。由第六段“在吉贝的树冠上,动物的叫声覆盖了植物的韵律。或是哀哀悲鸣,或是喃喃低语,或是高声嚎叫,或是冲冠怒吼,每一种声音都有其代言人。一只叉尾妍蜂鸟的翅膀快速扇动着,留下残影,发出鞭子破空一般的锋利咻咻声。寄生在吉贝枝干的上的凤梨长着厚实多肉的莲座状叶片,在叶片之间,一只蛙咕咕地叫着。轻快的歌声唤醒了几十只藏匿在其他空中凤梨灌丛之中的蛙”可知,“树木之歌”源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联。由第七段“吉贝的根和叶上是共生的真菌和细菌群落……凤梨植物上,生活着上百种真菌、原生动物、海绵、甲壳动物和蠕虫……真菌和细菌骑坐在纤毛虫上游荡……”可知,“树木之歌”源于动植物和各种真菌、细菌之间的关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黄昏孙玉秀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吃力地走着。几颗雨点砸下来,豆粒一般,落到尘土里,滚动了一下,晃了两晃,顿时粘住不动了。也有几颗落到她的脸上,碰到了嘴角,凉丝丝地裹着一股咸味。李婶抬头见一块灰黑色的幕布遮住了半边天。她加快了脚步,将怀中的那捆柴送到仓房里,很快又折回到院子里。二十几只鸡鸭鹅见了她,将她团团围住。雨点逐渐变大,空气里裹着一股雨的腥味。李婶转身回屋,很快提着半桶加水的食料出来,水舀子在塑料桶里摇晃。她将食料用力搅拌几下,分别倒入三个木槽里。那些鸡鸭鹅迅速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吞咽起来。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心想,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李婶站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天,那块幕布的颜色更深了,好像被人扯住了四角的被子,沉沉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她掰开手指头,数了又数,十天了,老头子的病也不知治得咋样了,千万不要扔下俺不管啊!李婶想着,眼角不自觉地湿润了。,一只鹅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几声,她才回过神来,打算再去抱一捆柴,刚一抬脚,被几根散落的柴棍绊了一下,她本能地伸开双手支撑到地面,方稳住了身子。李婶感觉到手掌一阵钻心的疼,起身察看,这才发现左手食指被刮了一条细长的口子,汩汩地冒着鲜红的血。风起,雨噼噼啪啪地下起来。李婶顾不上疼痛,弯腰拾起那几根散落的柴棍,从柴垛上用力拽出一捆柴,斜抱在腋下一路小跑,一股脑儿堆放到灶膛前。她伸出右手拧开水龙头,冲洗着手掌上的血迹,转身去屋内取出一贴邦迪,小心缠到左手的食指上。李婶低头搓一搓自己的双手,发出木锉一样的窸窣声。她从衣兜里摸出电话来打,那端却传来电话关机的声音。李婶失落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将整座老房子都吞了进去,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李婶赶忙将鸡鸭鹅一起赶进圈窝里。再回屋时,衣服已经湿了半截。还没等她站稳脚跟,窗外的雨水哗啦一声,从空中整个倾泻下来,白亮亮的一大片,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只剩下一个雨水的世界。墙上的时钟响了几声,李婶回过神来,意识到该做晚饭了。她麻利地打开那捆干柴,蹲下身子,将一大把干柴塞进了灶膛,点燃书纸,放到灶膛里。干柴碰到了火星,晃晃悠悠地燃烧起来,火苗越来越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李婶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手机那端飘过来,妈,爸的手机没电了,爸在医院挺好的,您照顾好自己就行,千万别担心。李婶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她挂了儿子的电话,擦了泪,凝视着窗外。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李婶搬来一个小板凳,不停地添柴。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没多久,厨房暖和了起来,铁锅吱吱啦啦地响,四周冒出白色的热气,很快便飘出了一阵诱人的饭香。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雨停了。李婶将目光挪向窗外,两道明亮的霞光射了进来,刺得她睁不开眼,再看时,仿佛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大门口。她心里一惊,擦了擦眼睛,方知是自己看花了眼。李婶推开房门,一片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她的半边脸。她低头拍了拍衣兜里的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黄昏”为题既是写眼前黄昏天气景象,也是写李婶的人生黄昏季节。小说将两个黄昏景色相互交融,意境深远。B.小说所写的柴火、鸡、鸭、鹅、灶膛等内容,既揭示了人物的身份,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真实感强。C.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但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方法,使李婶形象跃然纸上。D.小说结尾描绘了雨散天晴,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既与前面写下雨形成对比,又真切表现了李婶轻松、心安的心理。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婶的形象特点。9.作者写李婶两次打电话时都写到窗外的景物,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写作意图。【7~9题答案】【答案】7.C8.①勤劳质朴。李婶拾柴,喂鸡、鸭、鹅,做饭,不停地做家务,熟练而又有序。②重情。一直惦记着住院十多天的老伴,想着鸡鸭鹅多产蛋,好留给老伴回家吃。9.通过环境气氛描写的烘托,把李婶对老伴的牵挂和儿子对老人的孝敬,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无尽的感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但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分析错误,没有外貌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1)依据原文“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吃力地走着”“李婶顾不上疼痛,弯腰拾起那几根散落的柴棍,从柴垛上用力拽出一捆柴,斜抱在腋下一路小跑,一股脑儿堆放到灶膛前。”“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这些都能看出李婶勤劳质朴。(2)依据原文“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心想,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李婶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这些能看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婶的重情重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的作用的能力。,李婶第一次打电话的环境描写是“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将整座老房子都吞了进去,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描绘了一幅阴暗、低沉、电闪雷鸣的景象,衬托了李婶心情非常不安,内心极度沮丧,烘托了李婶对老伴的牵挂;李婶第二次打电话的环境描写是“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描绘了一幅天气逐渐明朗,小河也欢快的场景,烘托了李婶知道老伴儿在医院平安,愁容散尽的心情,揭示了儿子对老人的孝敬,让读者非常的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①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今改围,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欲袭僧辩。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骂霸先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北门,入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依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顗,帅左右数十人苦战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且曰:“何意全无备?”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撤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曰:“今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馀亲党,一无所问。”注:①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A.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B.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头城,本是孙权依清凉山石壁所修建的一处军事要塞,后在广义上可作为南京别称。B.戎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西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意思的词还有“守”“假”“署”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2)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10~13题答案】【答案】10.B11.C12.C13.(1)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控制着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2)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霸先遣使苦争之”,句意: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霸先”作主语,“遣”作谓语,“使”既作谓语“苦争”的主语,“之”作“苦争”的宾语,故应在“霸先遣使苦争之”前后停顿,排除A、C。“霸先窃叹”,句意:陈霸先私下叹息。“霸先”作主语,“窃叹”作谓语,故应在“霸先窃叹”停顿,故“霸先”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北门、南门攻入”错,根据“安都至石头城北,入女垣内,众随而入”“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可知,从北门攻入的是侯安都及其士兵,从南门攻入的是陈霸先的士卒,并不是陈霸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引”,率领;“趣”,趋向,奔赴;“控”,勒马,控制,操控。第(2)题得分点:“视事”,处理事务,办公;“白”,告诉,禀告;“遽”,急忙、突然。参考译文:,当初,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消灭了侯景,王僧辩居住在石头城,陈霸先居住在京口,王僧辩推心置腹地对待陈霸先,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有什么罪,为什么突然就废了他!我和王僧辩共同处于先帝托孤的重臣的地位,而王公现在改变主意,对外依附戎狄之邦,不按次序扶立天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正好这时有人来报告,北齐军队进行大调动,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进犯。王僧辩派江旰通知陈霸先,让陈霸先有所戒备。陈霸先借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想举兵袭击王僧辩。壬寅(二十五日),陈霸先召集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一起谋划这件事。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秘密泄漏,用手巾绞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派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直逼石头城,陈霸先自己率领骑兵、步兵与他们会合。当天夜里,各路兵马都出发了,召来杜棱随军同行。知道这次进军的真正目的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甲辰(二十七日),侯安都率领船队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惊恐,就大骂陈霸先:“今天我们造反,事到临头,已经无法挽回了,生死关头必须作出决断,你拖在后面,还想存什么念头?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留在后头就能免去砍头吗?”陈霸先说:“侯安都责怪我呢!”于是进兵。侯安都到了石头城的北门,从城墙进入,众人随着他入城,一直进到王僧辩的卧室。陈霸先的队伍也从南门攻入了。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过了一会儿有士兵从内室(里面)冲了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遇到儿子王顗,父子二人率领身边几十人苦战,力竭不敌被抓住。陈霸先问道:“我有什么过错,你想和北齐军队一起来讨伐我?”而且还问:“北齐军队来犯,你为什么全无戒备?”王僧辩说:“派你扼据建康的北门,怎么说我对北齐军队没有戒备?”当天夜里,陈霸先把王僧辩父子两人绞杀了。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所部将士来救王僧辩,在石头城西门奋力苦战,兵败。陈霸先派使者前去招谕他,过了很久,他才投降了。陈霸先被程灵洗的义气深深感动,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乙巳(二十八日),陈霸先发布檄文,通告朝廷内外,列举王僧辩的罪过,并且在檄文中还说:“我今天要讨伐的,只是王僧辩父子兄弟,至于其他王氏亲戚党羽,一概不加问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①公实②《雷雨》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田因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雷雨发出的轰鸣声,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B.颔联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作者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C.颈联写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突出百姓生活艰难。D.尾联写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国家复兴,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14~15题答案】【答案】14.C15.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错误,颈联写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解读分析。从内容看,“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开篇扣题,惊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莱三山,暴雨倾泻,就像那百川冲决堤岸。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气势,渲染了紧张险恶的环境氛围。结合后文的“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可见此联有暗示动乱的时局的作用。从结构和手法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前面写险恶紧张之景,后面抒发担忧时局、忧国忧民之情,此景为抒情作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批评。(3)《卫风·氓》用桑树起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16题答案】【答案】①.地崩山摧壮士死②.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③.固知一死生虚诞④.齐彭殇为妄作⑤.桑之未落⑥.其叶沃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书写:摧,栈,钩,诞,殇。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戏曲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的剧种_________________,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_________________。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将各个艺术门类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体现在它_________________的表演艺术上。()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结合,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彰显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百花齐放标新立异融会贯通美轮美奂B.灿若繁星独树一帜触类旁通美轮美奂C.百花齐放独树一帜融会贯通精彩绝伦D.灿若繁星标新立异触类旁通精彩绝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通过表演艺术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B.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C.戏曲的全部功能通过表演艺术实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D.戏曲的全部功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而且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B.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C.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D.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而且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17~19题答案】【答案】17.C18.B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百花齐放”,意思是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灿若繁星”,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语境中说明戏曲的剧种丰富多彩,用“百花齐放”。第二空:,“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独树一帜”,也说别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语境中形容中国戏曲在世界上自成一家,用“独树一帜”。第三空:“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触类旁通”,意思是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语境中指戏曲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用“融会贯通”。第四空:“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语境中形容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用“精彩绝伦”。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上文为“表演艺术上”,括号内也应该以“艺术”为核心词,才能相衔接,排除CD。AB比较,前句并列成分“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相并列与上文“表演艺术上”联系更紧密,后句“全部功能”应该通过“表演”实现,排除A。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为成分残缺,“通过……,不仅构成了……”,残缺主语,可以删掉“通过”;二为语序不当,“不仅构成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彰显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调整顺序,先说“场景”再说精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D项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③。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1题答案】【答案】20.①就越注重阅读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③差距就会迅速拉大21.①把“阅读”比作“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②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③使表达更加生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越是高层次人才”“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推断①处可以填入“就越注重阅读”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推断②处应该填入“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之类的内容。第三空,“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说明语意与上文形成转折,结合上文“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推断③处应该填入“差距就会迅速拉大”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把“阅读”比作“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涵养创新能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阅读对于涵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让读者印象深刻。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立身特别注重“己”“人”的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中也有“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强调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使“己”与“人”界限分明。但《论语》中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说法,这些说法强调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题答案】,【答案】例文: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谈对新时代己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可见中国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新的关联。立意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8:39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7.9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