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部编版7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8)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3/15

4/15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4河中石兽原文呈现课文翻译章节精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第一段:交代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庙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失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下,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议论。第二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个年老的巡河的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够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他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第三段: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并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中心概括】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高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写作特点】文章在写法上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1.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是“颠”,来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加上其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2.短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能使人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增加了老河兵的科学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3.短文注重一定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一、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颠癫疯狂一起经历代词,这发语词只水边,河岸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划船离去距离被成为水边倒塌推究埋没信服正确的言论表原因的发语词,可译为因为,由于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于是,就(既然)这样,那么……代词,指代“顺流求石兽”这件事。代词,它,即石兽。结构助词,的。7.重点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个石兽一起沉到河里了。(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3)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5)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5.(2016·预测)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09:01:51 页数:15
价格:¥3.88 大小:372.00 KB
文章作者:一线课堂资源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