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2

2/82

剩余8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内容结构框图微小的 生物 物质的变 化 物体的运 动 太阳、地球和月亮 生物与环 境 研究与实 践   ↓↓↓↓↓↓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做出猜想与假设----根据假象答案,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参与评议探究结果----产生新问题。↓↓生活经验(引领)探究活动(提问、猜想、假设、预测、搜集、整理信息、观察、测量、实验、设计、制作、记录、表达、交流、质疑、解释、评价……)↓↑↓↑↓↑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三、 各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题课时备注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1、病毒12、细菌13、馒头发霉了14、食用菌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5、蜡烛的变化16、食盐和水泥17、铁生锈18、牛奶的变化1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9、静止和运动110、距离和时间1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12、物体的运动方式113、动物的运动1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4、白天与黑夜1阶段考查15、昼夜与生物116、四季更替117、弯弯的月亮118、日食与月食119、登上月球1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20、蚯蚓找家121、变色龙122、植物向哪里生长2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124、珍稀动植物125、生物的启示1研究与实践*儿童常见疾病调查1*观察月相1,*当地生物群落研究1期末考查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6、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7、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三、单元课时分配:1、病毒1课时2、细菌1课时3、馒头发霉了1课时4、食用菌1课时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种类。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或查资料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板书设计:1、病毒病毒的危害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利用极其微小二、病毒的特征寄生在活细胞内能繁殖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动物病毒三、病毒的种类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第二课细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科学知识: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观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真菌涂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教师总结: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谈话: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谈话: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看资料卡。(四)自由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五)拓展知识: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板书设计:2、细菌球菌细菌的形状杆菌螺旋菌有益菌:生物制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害菌:世人患病教学反思:学生利用显微镜初步认识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世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学习通过显微镜发现水中有微生物。在一滴水中,能够找到几十个微生物,学生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描述和画图,从而认识几种常见的水中微生物,体验生命体的奇特。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第三课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4、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难点: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几片发霉的面包,供课上学生观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3、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4、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二、了解霉的功与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4、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五、巩固学习: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2、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温度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空气真菌对人类的危害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教学反思: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第四课食用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科学探究1、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科学探究的过程。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2、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难点:蘑菇的生长环境和结构。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板书设计:食用菌蘑菇的生长环境菌盖蘑菇的结构菌柄(像一把小伞)菌褶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各种各样的食用菌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集、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单元总结一、填空:1、病毒是一类_____________的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_____________和内部的____________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_________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2、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_____________下才能看到。3、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4、在土壤、水、空气以及动植物的________,都可以找到细菌,它们_____________。5、细菌是一类_________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_________才能观察到。6、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________、________。7、动植物分解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8、细菌对于自然界中___________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9、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发霉的________,用来发酵的________,味道鲜美的________,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_______又不属于________的一类生物。10、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__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_________进行_______生活的。二、判断:1、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2、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4、夏天,鲜肉容易腐败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5、细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细菌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6、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三、选择:1、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菌的基本形态()A.球形B、杆形C、蝌蚪形2、下列不是单细胞生物个体的是()A草履虫B病毒C、细菌3、下列您种中可以用来发酵造酒的是()A、酵母菌B、青霉菌C、根霉菌{3}4、蘑菇是一类个体比劫的()A、细菌B、霉菌单元学情总结,第二单元物资的变化单元教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资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篇课文,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本单元正是研究类似水、木材等物质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本单元课文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资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资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过程与方法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单元课时分配5、蜡烛的变化1课时6、食盐和水泥1课时7、铁生锈1课时8、牛奶的变化1课时,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二、研究蜡烛的变化第一个实验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汇报交流。第二个实验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三个实验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四、巩固练习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板书设计:5.蜡烛的变化形态、状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附:[蜡烛燃烧的原理]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第六课食盐和水泥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科学知识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难点: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活动过程: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讲解: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二、自制胶水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讲解:将水泥制作成混凝上能够构筑房屋,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建筑业具有积极作用。但水泥受潮产生不可逆变化,又会使水泥变质导致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把水泥与水、沙、碎石混合制成混凝土,为盖楼房、铺甬道、砌墙壁所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四、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6、食盐和水泥可逆的变化:食盐、水、玻璃的变化1、变化的种类不可逆的变化: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2、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科书以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为例,暗含着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知识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一面,尽量减少消极的一面,发挥人在物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七课铁生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科学知识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1)认识锈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提问: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小结: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讲述: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学生观察。(可用放大镜)提问: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学生回答。小结: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生锈的条件讲述: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并不是都生锈。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提问:(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谈话: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讲自己的推想。谈话: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发给每组一份空白的实验方案。评价、完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学生进行实验。课后观察、记录。(由于“铁钉生锈”的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立即显示出结果,因此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教师要把他们的实验布置在教室一角,以便课后进行观察。)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应多花费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每组选代表汇报。谈话: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学生填写课文填空。三、指导学生认识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学生举例回答。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小结: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自由活动: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板书设计:7、铁生锈水铁生锈的条件两者同时具备氧气注意: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铁制品的表面涂保护层,如:刷漆、抹油、镀金属等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第八课牛奶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资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3、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2、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3、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科学知识1、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2、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3、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难点: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过程1.牛奶的变化(1)提出问题: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3)小组实施探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4)汇报交流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三)自由活动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四)拓展活动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板书设计:8、牛奶的变化加醋发生的变化牛奶的变化加啤酒发生的变化加食盐发生的变化加其他物资发生的变化制作酸奶教学反思: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后,学生对牛奶所发生的变化观察分析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同时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搭配要合理,如果不合理,不但起不到补充营养的作用,还有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引起人体发病。单元总结,复习题填空题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还会_______________。2、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水泥、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__。3、根据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分_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变化后是否恢复原状,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4、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判断题5、将蜡烛点燃和熔化后,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一样的。()6、铁块生锈、木柴燃烧后不仅形态变化了,还产生了新物质。()7、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8、铁生锈与湿度有关系,与空气没有关系。()9、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10、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11、水受冷后可以变成新的物质——冰,所以它是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2、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利也有弊()单元学情分析,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2、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5、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6、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2、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4、教育学生关心新科技产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科学知识1、观察、记录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4、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单元课时安排:9、静止和运动1课时10、距离和时间1课时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课时12、物体的运动方式1课时,13、动物的运动1课时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科学知识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4.学生模拟实验。5.师生交流并小结。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板书设计:9、静止和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第十课距离和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2、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3、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2、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难点: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龟兔赛跑》、战争片、百米赛跑等相关资料学生:电动玩具、秒表(每组一个)、米尺(每组一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导入:谈话: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二)探究活动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玩具10秒钟所通过的距离玩具通过2米所需的时间11223344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可用统计图表)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三)拓展活动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板书设计:10、距离和时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描述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进行说明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小组自行探究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3.交流,小结(三)组织集体研讨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2.学生假设,交流。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四)归纳总结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五)巩固拓展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板书设计: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二)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学反思:,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根据运动轨迹总结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物体运动的五种方式的特点;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4。.、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关系。情感、特点和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2、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3、对生活中的现象能认真思考。乐于观察,善于提问。科学知识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2、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难点: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学生: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塑料尺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由玩入境,激趣导入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木块——移动,运动轨迹是:纸风车——转动,运动轨迹是:易拉罐——滚动,运动轨迹是:塑料尺-----振动,运动轨迹是:单摆——摆动,运动轨迹是: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三)拓展活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板书设计:12、物体的运动方式1、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鲁迅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二)小组自行探究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2.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游泳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学生交流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4.了解蠕动。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三)归纳交流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板书设计:13、动物的运动水中生活的动物----游泳动物的运动方式陆地生活的动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生活的动物----飞行教学反思:,单元总结(单元复习题)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_________。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测量物体沿直线运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4、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________()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__________,所有物体都具有_________。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___________的,它们往往是____________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_______的运动方式。6、不同的动物具有_________的运动方式。7、_________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8、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10、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替循环。单元学情总结,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选编了《白天与黑夜》、《昼夜与生物》、《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日食和月食》和《登上月球》六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公转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月球表面的物理特点及人们对其进行的探索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白天与黑夜》一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与生物》一课通过观察人与动植物因昼夜更替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的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四季更替》一课重点研究地球的公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冷暖变化而形成了四季;《弯弯的月亮》研究的是月亮的公转,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由于月球的公转,我们才能看到不同的月相;《日食和月食》主要研究的是月球公转的两种特殊现象: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日食,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月食;《登上月球》一课则是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和发现。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3、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5、能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将研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2、愿意合作与交流。3、喜欢大胆想象。4、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5、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探究活动。6、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给人类或整个自然界带来的影响。2、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4、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5、了解月球的概貌。单元课时分配白天与黑夜1课时昼夜与生物1课时四季更替1课时弯弯的月亮1课时日食和月食1课时,登上月球1课时14.白天与黑夜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2、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3、能成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2、引领学生体会到昼夜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探究天文学的兴趣。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3、三球仪。4、转椅一把。学生:有关昼夜成因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2)提问: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板书设计:14、白天与黑夜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地心说日心说原因: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周期:大约24小时地球自转是有规律的教学反思:15.昼夜与生物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能用图表记录动植物和人随昼夜交替2、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情感特点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交流。2、意识到人鱼自然要和谐相处。科学知识会观察人和动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行为会产生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难点: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观察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动物与昼夜关系的图片等资料。学生:测量自己的心跳、体温、呼吸的表格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活动目标: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活动2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活动目标: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实施: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拓展活动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活动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板书设计:15昼夜与生物白天比较活跃对人的影响夜晚逐渐减弱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花钟对动物的影响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教学反思:,16、四季更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3、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科学知识:1、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2、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3、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4、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3、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教学重难点: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学生:太阳运动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分别是那几个?二、师生互动学新课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三、总结(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四、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板书设计:16、四季更替,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一年有365天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教学反思:17、弯弯的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拟月相变化的实验。2、连续观察月亮一个月,给月亮记日记。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形成的原因。3、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2、能够克服恐惧心理。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本课导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从赞美月亮入手,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课交流可首先在组内交流,重点描述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位置变化。通过交流要达到以下共识:在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是弧线自东向西移动,这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嫦娥-2号导入板书课题二、新授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形成。(3)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4)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5)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并讲解。(6)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2、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1)组织学生交流月相日记。(2)小组内部交流,按照日期排,3、指导学生认识特殊月相。4、组织学生讨论月相变化规律。5、组织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实验。6、对照图片或画像辨认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7、讨论,并初步得出结论。8、学生动手做一个月的月相卡,证明结论是否正确。9、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三、拓展研究课下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的信息,准备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17、弯弯的月亮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月相①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相形成原理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的变动教学反思:18、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1、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2、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2、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教学准备:教师: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本课,板书课题。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1.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课件或观察图片。(2)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3)教师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4)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2.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1)提出问题: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3)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4)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5)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6)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7)小组实验。(8)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3.日食的成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3)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4)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4.月食的成因。(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三、拓展研究课下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了解有关日食和月食的问题。,板书设计:18、日食和月食现象:分析: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④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三球在同一直线上教学反思:19、登上月球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造新的信息。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3、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乐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1、认识月球的概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有关登月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学生: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我们国家也正在对月球进行探索,现在已先后发射了CE-1、CE-2号卫星,今后还要继续发射CE-3……,进行登月等活动。那么同学们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二、交流资料,合作探究。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学生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重点知识:(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板书设计:19、登上月球大小:体积是地球的1/49,引力是地球的1/6。温度:温差大,向阳面的温度达120℃以上,背阴面温度达-180℃。概况地表:看上去明亮部分是高山,阴暗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环形山。月球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命。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科学探究的先河。探索历程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探索月球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类登上月球,教学反思:,单元总结一、知识总结:(一)填空: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文著作()提出了()说。2.动物根据白天黑夜的活动不同又可分为()动物、()动物。3.地球的自转产生()变化,公转产生了()变化。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公转一周的时间是(),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5.()开创了人类观察月球的先河。(二)选择:1.日出而作是(白天黑夜四季变化)造成的。2.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立春夏天秋分冬至春节)。3.日地球月运行到一条直线上,遮住射向月球的阳光,就形成(日食月食)。4.月球上没有(空气水生物山)5.红月亮属于(日食月食月相)(三)判断: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2.月球也会自转。()月相就是月亮的样子。()4.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四季的变化。()5.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四)列举:中国探月计划(五)问答:1.日食是怎样产生?2.四季是怎样产生的?二、学情总结: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个中心,选编了《蚯蚓找家》、《变色龙》、《植物向哪里生长》、《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珍稀的动植物》、《生物的启示》六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的动物及其特性的基础上编写的。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的环境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有许多动植物是十分珍稀的。进而对学生进行爱护动植物及环境的教育,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动植物世界的认识,逐步向其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的多样性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本单元各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蚯蚓找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认识到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变色龙》一课,学生通过对动物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的了解,认识动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趣现象,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植物向哪里生长》一课,学生通过对植物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的探究,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是在学生认识了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了解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物防治技术,理解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及重要性;《珍稀的动植物》一课,学生在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知道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并制订计划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生物的启示》一课,主要让学生亲历仿生的科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身边生物性能进行观察、研究和模拟的欲望,了解当今的仿生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的兴趣。单元总体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能根据现实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并作出假设,以实验的形式验证,并做实验记录。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5、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的关系,对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4、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假设和实验,并进行论证的能力。5、引导学生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1、、知道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2、知道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3、理解食物链的含义,会画生物界中的一些简单的食物链;了解为什么要保持生态平衡,并了解一些生物防治知识。4、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知道如何保持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平衡。5、、了解什么是仿生,知道人们是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仿生发明创造的。单元课时分配:20、蚯蚓找家1课时21、变色龙1课时22、植物向哪里生长1课时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1课时,24、珍稀的动植物1课时25、生物的启示1课时20、蚯蚓找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2、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3、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科学知识认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教师: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学生: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3)汇报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②学生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⑦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1)学生看图片:课本4页插图或复制的投影片。(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3)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4)小结: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1)观察啄木鸟适于捉食树洞中虫子的形态结构特点。①出示啄木鸟的标本或硬卡纸做的图片。②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③讨论后师生小结:啄木鸟的喙长而坚硬才能捉吃树洞中的虫子;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能够紧紧地抓住树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撑住身体直立在树干上,这样的形态结构是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也是与其在树上生活相适应的。(2)观察丹顶鹤适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态结构特点。①出示鹤的投影片或卡片。②观察:丹顶鹤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必须在水中捕食有什么关系?③师生小结:丹顶鹤的喙又长又大,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它的脚趾都长得特别长,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泞中。(3)观察鸵鸟适于沙漠奔跑等形态结构特点。①出示鸵鸟的投影片或卡片。②观察:鸵鸟的喙、腿、脚趾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③师生小结:鸵鸟的喙一般长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长,适于摄取植物性食物。两腿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脚下面长有肉垫,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4)谈话:通过以上的观察、讨论和分析,你认为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5)学生讨论,并汇报。(6)小结:鸟的形态结构及其身体器官的特殊构造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4、指导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动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环境相适应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吗?(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充分说明了动物的生存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譬如:鱼类的身体表面有鳞片,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大量产卵,用鳍游泳等这些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再如:青蛙的头呈三角形,趾间有蹼,腹部白色,皮肤有黏液,这都是与水中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而后肢长大,前肢短小又是与陆上跳跃相适应的;宽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虫相适应。板书设计:20、蚯蚓找家1、蚯蚓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的地方2、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可能不同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教学反思:21、变色龙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2.、通过动物的自我保护学习,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思和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科学知识1、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2、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学生:把两条大小颜色相近的乌鱼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观察它们有没有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动物捕食的录像。讨论:这是动物的什么现象?2.师:难道这些小动物心甘情愿作为别人的美餐吗?它们会怎么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好吗?(板书课题:动物的自我保护)二、学习新课:1.(出示书上“阅读”部分内容)思考:为什么两组蝗虫的“命运”绝然不同。2.师:我原来请大家在家中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做的实验过程。(播放乌鱼实验的开始部分录像:一条放入黑色桶中,另一条放白色盆里)请根据你自己在家中的实验观察,说说几天后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生:我发现五天后两条乌鱼的颜色深浅不同了。生:我没有发现多大变化。师:(继续放映完实验录像)那现在看看老师做的实验结果如何?生:放在黑色水桶中的乌鱼更黑了,放在白色脸盆中的乌鱼颜色变浅了。师:有的同学实验的结果与我的不同,那就请你课后再分析一下实验的过程,找一找原因,好吗?现在大家先讨论一下,为什么乌鱼会变色,这样有什么作用呢?生:乌鱼的颜色深浅可能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生活在黑暗的地方就会变黑;生活在明亮的地方就会变白。生:对,乌鱼变化的颜色与生活的环境颜色相近,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可以保护自己。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是乌鱼自我保护的方法。那么其它动物会不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呢?如果会,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呢?现在我请大家到《动物星球》上去探索一番,看谁能得到最新的发现。生:(进入《动物星球》的网站,自主地搜寻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师:好,大家已经对《动物星球》探索了二十分钟,现在展示自己成果的时间到了,请你把自己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大家?(请几位有不同发现的同学分别上教师电脑,使用网络广播形式,边操作电脑,边进行介绍,使得介绍更加清晰生动。其他同学还可以向他们提问。)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现在我们知道其它动物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吗?生:想!师:那可以课后继续在《动物星球》上研究,也可以进入《动物星球》上的“时空隧道”到其它动物网站去探索。三、巩固练习:1、请学生进入“考考你”的网页,完成三个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选择题。2、师:现在你们知道两组蝗虫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了吗?3、全班评选出一个“达尔文研究小组”,并发给他们课前准备好的证书。四、布置作业:,师: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各种动物在自然界都会遇到敌害,凡是能生存下来的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请大家课后再深入地研究一两种动物自我保护的特点。板书设计:21、变色龙保护色动物保护自觉的方法毒箭蛙警戒色枯叶蝶拟态教学反思:22、植物向那里长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3、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4、能归纳出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习惯,能对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3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向性实验,如:向水性、向地性、向肥性、向光性等。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难点:认识黄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教学方法:讲述、观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浸泡过的玉米粒、培养皿、不透光的纸盒、纸巾、剪刀、透明胶带、粘土或橡皮泥等。学生:平时的观察记录或植物生长各个时期的图片等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你都知道或种植过什么植物,能否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学生介绍自己知道或种植过什么植物。二、学习新课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思考: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实验报告实验用具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活动(三)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思考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巩固应用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板书设计:22、植物香哪里生长植物的向性运动向肥性向地性向水性教学反思: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2、能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4、能够了解缺少分解者的后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2、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3、培养学生吧所学科学知识用于生活中的能力。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觉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倡生物防治,为生物防治方案献计献策。科学知识1、掌握食物链中各生物间的关系,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认识生物天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食物链的原理和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绿色植物。3、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了解自然界中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获得方式,以及正确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从食物中获得能量难点:认识什么叫做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各种生态系统的或挂图。,学生:有关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阳光?2、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动物又是怎样来获取食物的?3、动植物为什么必须获取食物?4、讲述:动植物从“食物”中获得它们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1)提问: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认为应从哪几方面来研究?(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也可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中的动植物谁吃了谁?(3)学生叙述后,你能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顺序填写课文中的空格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强调指出要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描述。(4)讨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连结在一起像什么?你能根据它们的形状取一个形象的名字吗?(5)讲解:像稻谷被蝗虫吃,蝗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这样的食物关系,把植物与动物连结起来,形成一个链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6)学生分组讨论:一条食物链通常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终上?(7)师生小结: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也可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生物?(2)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你能将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注意画的时候要完整,即从植物开始到肉食动物结束。(3)小组讨论:研究画图,写出食物链。(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投影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5)提问:数一数,我们一共画了多少条食物链?(6)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7)观察投影,并提问: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像什么样子?(8)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三、生活实践与应用1、食物链的破坏:杀虫剂2、设计生物防治方案: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3、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重要的角色。破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某个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板书设计: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食物链:生物之间的生物联系表示方法: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二、食物网: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相互交错教学反思:24、珍稀动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科学知识1、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2、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难点: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教学方法:讲述、调查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图片和一些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调查珍稀动植物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认识几种珍稀的动植物。1、教师活动: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提问:你们知道在我国,哪些是珍稀的动植物吗?谈话: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珍稀的动植物,有的书上有一些简单介绍,有的没有。同学们,你们查找到它们相关的资料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珍稀动物或植物。老师在前面准备了录相机、VCD机、实物展台等,如果有相关的音像资料,也可以放给同学们看。,组织同学汇报,学生汇报时,师生可及时点评,对汇报有新意的组给予鼓励、表扬。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学生活动:⑴学生课前准备好查到的资料。⑵学生思考后回答:大熊猫、扬子鳄……⑶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准备,最后派1~2名代表来汇报。学生代表小组汇报,如有相关音像资料的可请老师帮助播放。评价:能介绍一些珍稀的动植物2、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教师活动:谈话:刚才各小组的代表都进行了精彩的汇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动植物为什么珍稀呢?谈话:在我们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你知道哪些珍稀的动植物?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设置情境: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了伤的珍稀鸟类,你应该怎么办?学生活动讨论:数量少。特别宝贵,有研究价值。(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补充)小组讨论:例如,正义路两旁的银杏树,就是一活化石",非常珍贵。(如何保护,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即可)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板书设计:24、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朱鹮、褐马鸡、丹顶鹤、藏羚羊、1、珍稀动植物大鲵等珍稀植物:银杏、银杉、桫椤、珙桐等2、珍稀动植物的意义3、保护动植物的措施教学反思:25生物的启示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实验。2、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2、引导学生愿意交流与合作。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4、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科学知识了解仿生过程,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教学准备:教师:鸟巢、水立方等于本课有关的资料等。学生:分组研究材料:鲜葱叶、韭菜叶,纸、双面胶、围棋子、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好不好?生:好!师:仔细看!播放鸟巢。师:画面展示的是什么?生:鸟巢!师:它是为了什么而设计的?生:2008北京奥运会!师:对!它是我国人民智慧的体现!为我国人民争了光!你们知道它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吗?生:鸟窝!师:鸟窝有什么特点?师:所以,从外形上看,鸟巢就像一根一根的棒组合起来的。师:接着看。播放水立方图片。师:这是什么?师:它又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呢?生:蜂窝!师:看一下!(播放蜂窝图,)有相似的地方吗?师:原来,每个小蜂窝形状是六边形的!其实相互挤在一起的水泡也是六边形的。师:由此我们知道了,鸟巢和水立方分别模仿鸟窝、蜂巢的构造来建造的。师:看来,动物的本领真不小,它们在很多方面给人类一些启示,人们根据这些启示可以做许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二、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葱叶师:请看这里,是什么?(分别出示生:都很长。师:如果老师要求你用最小的力使他们变弯,你有哪些方法?生:吹!稍用力!一个手指!……………师:大家说得这些方法都可以,我们采用吹的方法试一试?,生:好!学生吹葱叶师:怎么样?容易吹弯吗?哪个不容易吹弯?生:韭菜叶很容易吹弯,葱叶不容易吹弯。师:也就是说,韭菜叶承受力小,葱叶承受力大。生:是的!师:其他同学有这样的发现吗?生:有!师:为什么葱叶承受力大?小组同学仔细观察,并讨论讨论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交流发现。小结:大家都认为葱叶承受力大是因为它是筒形的,对吗?师:这样吧,我们把葱叶剪开,在试一试!要注意安全!学生操作。师:怎么样?师:看来大家的猜测是对的。师:是不是把物体做成圆筒状承受的力就变大了呢?怎样来证明呢?师:在每个组的桌子上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先利用这些材料在小组里讨论出实验方案。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师:都有办法了?哪个小组先汇报?学生汇报。师:大家的主意都不错!我发现咱班的同学真聪明!师:利用圆筒纸和平板纸相对比,这样才能看出到底哪种形状的纸承受力大。师:其他小组呢?师:好,就按照你们的方法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把(棋子)一个一个地往上放,手要轻,心要细,还要做好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师:实验结束了?生:师:哪个小组先汇报?学生汇报。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生:筒形纸承受力大。生:筒形纸承受力大。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与平面纸相比,筒形纸的承受力大。师: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在研究筒形纸与平面纸哪个承受力大时,我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师:是什么原因生:发现葱叶不容易吹弯,然后做了葱叶的模型,又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结论。师:先是发现葱叶不容易吹弯,之后做了葱叶的模型,又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师:说的太好了!谁再来说一说?,师:谁再来说着老师就写下来?板书:葱叶性能——制作模型——模型验证——得出结论师:你们知道人们利用圆筒形物体的承受力大的优点,发明了什么吗?生:烟囱!师:为什么?生:不容易歪倒!生:举例子。筒形桥,电线杆,钢管,用竹子做梯子、椅子等等。师:太棒了!请看大屏幕:师边播放解释:受葱叶的启示发明了筒形叶桥,不容易压弯,利用竹筒做梯子,承受力大;利用竹筒制作竹椅,结实;筒形钢运输还方便、省料;电线杆做成筒形的不容易歪倒;等等。师:看来,人们利用葱叶承受力的本领有了许多的发明,也就是开发出了许多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板书:开发产品2、活动2:仿生探究师:其实生活中人们模仿生物的外形和本领进行的发明例子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生:举例子。师:这样吧,我们进行一次抢答比赛,如果你知道答案就赶快举手。(鱼——船、锯齿形的草叶——锯、鸟——飞机、雷达——蝙蝠,蜻蜓——直升机,人——机器人,变色龙——迷彩服,鱼——船,壁虎的脚——吸盘,鸡蛋——薄壳结构屋顶,昆虫复眼——多镜头照相机和多镜头摄像机,电脑——人脑)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些产品都是模仿了生物的外部特征或本领而发明的。这些生物中当然也包括葱叶。板书:擦去“葱叶”写出“生物”。师:思考一下,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进行的发明一般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师:我们先是通过观察发现了生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又建立了模型对这些特性进行验证,并且根据验证的结果开发了一些产品,这样一个过程就叫仿生。(板书:“仿生”写在课题下面,用括号括起来)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影片好吗?看看这个影片讲的是谁的故事?(播放《蜘蛛侠》片段)师:谁能说说这个影片讲的是谁的故事?你们喜欢蜘蛛侠吗?为什么呀?师:谁知道蜘蛛侠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这种武器是仿照什么发明的?师:你们见过蜘蛛吐丝吗?几乎所有的蜘蛛在行动的时候都会这样吐出细丝来做为安全绳和滑翔索。师:人们正是受到了蜘蛛的启示,创造了蜘蛛侠这个科幻人物。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再请大家看一段资料。播放视屏:仿生婴儿,仿生手,仿生眼,太阳能电池板(蝴蝶鳞片)等。师: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仿生学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具有的特性引起了你的注意,你准备利用这种特性做些什么?说说看?师:可能大家一时想不起来,不要紧,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之后我们就举行一次发生创新大赛怎么样?有没有信心获奖?,师: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条信息:春天来了,树叶也会渐渐长大,植物不同,叶子就不同。请看大屏幕:播放叶子图片。漂亮吗?师:请同学们选择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另外,课下请同学搜集资料,记录目前仿生品有哪一些?可以吗!板书设计:25、生物的启示(仿生)1、仿生过程:葱叶(生物)性能——制作模型——模型验证——得出结论2、仿生学的发展及其在科学技术上方面的应用:开发产品教学反思:单元总结知识总结:(第五单元测试题A)一、填空:1.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2.动物通过()、()、()等方式适应环境,保护自己。3.屎壳郎是草原的()。4.()被称为“茶花皇后”。5.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被称为()。二、选择:1.生活在北极的动物是(象骆驼北极熊)。2.毒箭蛙使用环境的方法是(逃跑冬眠警戒色)。3.河边植物的根系发达这是植物的(向阳性向地性向水性)。4.处在食物链高级的动物是(老鼠大象老虎)5.我国西藏的珍稀动物是(大熊猫朱鹮藏羚羊)三、判断:1.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食物链。()2.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3.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保护色。()4.不用农药也可以灭虫。()5.我国野生大熊猫仅剩1000多只。()四、列举:生物给我们的启示。五、问答:1.珍稀动植物为什么会频临灭绝?怎样保护?,2.什么是植物的向性运动?(单元测试B)一、填空题:(20分)1、动物生存学要的条件是:温度、、等。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3、由多条食物来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_______。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5、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二、判断题:(20分)1、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2、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3、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6、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7、草丛、森林、湖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群落。()8、大多数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的。()9、绿豆种子发芽和绿豆芽的生长都可以不需要阳光,。()10、在养鱼池里种些水草,能为草鱼提供食物,还能给鱼提供氧气。()三、选择题:(20分)1、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2、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相互利用的关系B.吃与被吃的关系C.相互竞争的关系D.互惠互利的关系3、苹树不宜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     B、二个     C、三个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植物B动物C、植物和动物,6、由蛇、蝗虫、高粱、青蛙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高粱蝗虫青蛙蛇B、蝗虫高粱青蛙蛇C、高粱蝗虫青蛙蛇7、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系统8、使自然界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是()。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9、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一个同一温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种子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冰箱里。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温度B、光C、水10、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A、阳光充足B、高温干燥C、阴暗潮四,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0分)狐狸老鹰兔子鼠草(1)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____。(3)该食物网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4)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有________种。五、科学分析(15分)美国西部是一块资源丰富、森林成片、草原辽阔、土地肥沃的宝地,是美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粮食短缺,小麦价格上涨,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农场主纷纷赶来开发西部。为了扩大耕地,他们把大片的森林砍倒,把大片的草原、草甸开垦出来。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农场主们种植了粮食作物,然后通过卖粮赚了许多钱。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灾难降临了,从美国西部刮起了一场遮天蔽日的黑色怪风,怪风携带着泥沙腾空而起,自西向东迅速蔓延,持续了整整3天3夜!①以上资料表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生态系统就失去了。②破坏美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是。③如果美国政府聘请你担任农业大臣,你改变这种状态所采用方法是:六、设计题(15分)凤仙花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请你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我的猜想(2分):,要控制的条件(2分)实验的方法(7分):我的结论(4)学情总结:研究与实践教材分析:本单元我综合实践课,安排了三个专题。以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选择了关系学生身体健康的“儿童常见疾病调查”;以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进行内容为依托,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月相”;以第五单元的“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为依托,设计了“当地生物群落研究”。活动目标|:1、了解小学生常见病的种类、特点,掌握常见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一段时间对月亮持续观察、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培养连续观察的能力和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意志力和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3、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研究生物群落问题,通过实地考察一定区域内的生物种类及分布特点,深化学生对大自然各种事物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通过接触自然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乐于欣赏、体验自然美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建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专题一:儿童常见疾病调查活动目的:1、了解小学生常见病的种类、特点,掌握常见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2、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到热爱生命,主动预防疾病和关心他人是积极地生命观和健康观的表现。3、积极向家长宣传,让学生、家长懂得家校配合是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学重、难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活动实施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活动主题二、确定调查方法,展开调查活动,1、实地调查学生2、调查学生家长三、查阅相关书籍四、外出调查卫生防疫部门五、整理调查资料:常见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措施(一)小学生非传染性常见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方法小学生非传染性常见疾病的种类有:近视眼、龋齿、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贫血、蛔虫感染、脊柱弯曲异常。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它们防治方法。1、近视眼的预防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由于文化学习的需要,长时间进行视近工作废近距离用眼作业。如在学习期间由于负担珲重,教室采光照明不良,课桌椅与身高不配套,不注意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均可造成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近视是因眼球前后轴较长或是屈光系统的屈光力较强,使远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作用后在视网膜前面聚焦成像,因而视网膜上的像是模糊不清的。A近视形成的原因:Ⅰ环境因素:①视近工作时间的长短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很大。由于双眼经常视近,使眼睛经常处于紧张调节状态。②学习环境中如教室采光照明差,课桌椅不适合学生身高,书本字体过小,印刷不清等都会造成眼书距离过近,从而使眼调节过度紧张,也是赞成近视发生的因素之一。 ③缺少视力保护知识,长期不良的读写习惯是产生近视的重要因素。如躺着看书或走路看书,在强光下或光线不良条件下看书,易使眼睛处于调节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Ⅱ遗传因素:若父母或父母一方患有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其子女得近视的可能性很大。这说明遗传与近视眼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认为:近视是否发生,65%由遗传因素决定,环境因素占领35%左右。遗传因素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Ⅲ体质和健康因素: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与近视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如患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后易得近视;某些营养素的不足或过量(维生素B,钙、蛋白质、糖等)与近视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B、近视眼的预防由于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在预防工作中强调采取综合措施。把重点放在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习和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等方面。①注意用眼卫生  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讲究用眼卫生。阅读书写时应用正确坐姿,脊柱保持正直,身体不前倾,不耸肩,不歪头,大腿水平两足着地,体位稳定。并使眼书距离保持在30――,50厘米。阅读时应尽可能使书本与视线成直角。此时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体笔划延伸到眼所形成的视解最大,字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最清晰。平时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路上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看书写字。同时,读写的持续时间不宜太长,一般30-40分钟要休息片刻,学生在不课后要到教室外进行望远活动,并坚持做好眼保健操,以消除用眼疲劳,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在连续看电视时,每小时应休息5-10分钟,照与屏幕的距离一般为3-5米,室内要有一定的照明。②做好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中推拿,气功和经络穴位的原理,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的一种自我按摩法,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可增强眼窝内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缓解睫状肌的紧张或痉挛,消除眼疲劳的目的。2、龋齿(1)龋病及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齿上经过发酵产生酸形成牙菌斑。可将龋齿分为三度即浅龋、中龋和深龋。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2)那么如何预防龋齿呢?a.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b.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既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c.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d.少吃甜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e.定期检查。3、营养不良和单纯性肥胖(1)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评定方法是: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学习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11-12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目前中学生中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患病率均已超过10%营养不良将导致学生生长发育障碍,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两种疾病均与日常饮食关系密切。(2)防治方法:a.对孩子进行营养知识教育,使孩子了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b.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尤其c.要纠正孩子不吃早餐的习惯。d.教育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和课外活动。4、贫血(1)贫血是青少年最常见疾病之一,它不仅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学生的智力行为及免疫功能等有很大的危害,是学生常见病中重点防治疾病之一,青少年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属营养性贫血,因此防治工作的重点是饮食调整膳食结构和合理营养。(2)防治方法:a.改变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错误的营养观点。b.积极提倡吃早餐,推广早餐鸡蛋加牛奶,提高早餐质量,使早餐热量达到全天的30%,质量也达到全天的1/3。,c.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多食用动物性食品,如瘦肉内脏等;增加肉鱼禽类食品,以利于非铁血红素的吸收,同时增加维生素C和A,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d.对于小学高年级已经来月经的孩子更要注意多食含铁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5、蛔虫感染(1)蛔虫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疾患之一,对儿童少年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长期的不良影响。(2)防治方法:a.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b.注意环境卫生。c.及时治疗。6、脊柱弯曲异常(1)脊柱弯曲异常是学生中容易发生的姿势缺陷,主要原因是因年龄小正在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坐姿不正确、缺乏体育活动,营养不良和疾病导致的。(2)防治方法:鼓励孩子使用双肩背包,要消除生活中导致单侧股肉紧张的一教育孩子一定不要逞能背负过重的物品。坚持体育锻炼,坚持正确的读写站立姿势。(二)小学生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方法A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流感、水痘、腮腺炎等,都是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1、科学穿衣: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的规律,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2、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减少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3、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4、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5、适当锻炼: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6、平衡营养:偏食挑食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7、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不使孩子过度疲劳,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8、免疫预防:免疫接种(打预防针)是帮助小朋友抵抗传染病的有效措施。B小学生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方法。沙眼、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其中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1.沙眼(1)沙眼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是由沙眼衣原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对沙眼衣原体的免疫力很弱,可以重复感染,常因并发症而使视力受到障碍,沙眼的发病率与卫生状况及环境因素有明显关系,但是沙眼是可防性的眼病,因此要让孩子掌握防治沙眼的卫生常识。,(2)防治方法:a.改变家庭中公用洗浴用品的习惯,养成“一人一盆一巾”的良好习惯能有效控制重复感染。b.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讲究卫生的好习惯。c.对已患沙眼的孩子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是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有些家长对这类传染性疾病认识不够,自家的孩子患病后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而没有进行隔离治疗,结果导致所在班级大面积传染。现就着重讲解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的基本知识。2.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性患者的唾液内,当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随飞沫喷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古老通过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而被传染。患儿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出疹子”。首先表现为发热、两眼发红、流泪、怕光,发病后3-4天身体逐渐出现红色斑丘疹。先出现在耳后,逐渐蔓延到脸部、胸部、腹部、手和脚;2-5天皮疹出齐,这时症状最重;再过5天皮疹消退,症状减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麻疹并发症如肺炎等。病人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痰液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接种麻疹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婴儿8个月要接种麻疹疫苗,7岁时再加强一次。4.水痘水痘是由一种特殊的水痘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小儿急性传染病。水痘病毒存在于早期水痘病人呼吸道内。一般人出疹前1天至出疹后5天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水疱,水疱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5.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9.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如何预防以上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呢?(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8)适当接种疫苗也能有效的预防这类传染病。六、教师总结专题二:月相的观察观察目的:1、通过一段时间对月亮的观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连续观察的能力和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对科学执著的态度。观察难点:1、观察的时间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2、学生比较熟悉月亮,因而学生观察月亮的主观努力不够强烈。观察时间:一个月,活动实施过程:一、活动引入“农历十五的傍晚,月亮总是出现在哪里?是东方、西方,还是中天?”我们通过对月相进行观察,就可以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二、准备阶段1、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研究的主题如: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里,月亮在天空的位置相同吗?月亮的圆缺变化是什么规律?2、确定观察方法、做好观察准备:根据地域寻找观察伙伴,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制作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月相观察记录表。(说明:在表中圆圈上画出观察到的月相形状)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1、明确观察注意事项(安全、地点、观察时间)2、建议进行2个月的观察。(三)观察活动的实施阶段,各个观察小组根据自己制订的观察方案分头实施观察活动1、搜集、整理资料2、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3、填写观察记录。(四)交流成果阶段(五)活动延伸继续进行观察,制作自己的月相农历日历。专题三:当地生物群落研究活动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一定区域的生物种类及发布特点,深化学生对大自然各种生物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真切感受自然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2、通过接触自然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乐于欣赏,体验自然美情感和态度。3、让学生建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生存状况的科学意识,认识研究生物群落对环境保护和保护频临灭绝生物的重要性。活动实施过程:一、活动引入二、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的主题(提出问题)我们观察到的动物的名字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观察到的植物名称是什么?它们的生长受那些因素影响?观察到的动物的生活习性有那些?这些动植物有那些特征?2、设计研究方案分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制订小组研究方案。3、明确考察注意事项(三)活动实施阶段1、在组长的带领下实地考察2、搜集、整理资料(四)交流成果阶段1、各小组汇报交流记录2、各小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3、师生共同评价。教学反思:全册总结:知识总结(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病毒是一类没有_____________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_____________和内部的_____________组成。2、病毒可分三类:__________病毒、__________病毒、__________病毒。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5、食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下容易发霉。6、真菌是既不属于_____________也不属于_____________的一类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_____________种。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________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_____________进行腐生生活的。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__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这会_____________。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_____________。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发生了变化。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__________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___________的。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_____________状态的性质。物体具有保持它_____________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_____________。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_____________。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_____________简单的运动。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它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兔子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_。19、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_认为认为_____________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波兰科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这一学说又叫_____________。哥白尼所著的《_____________》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是宇宙的中心。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_____________围绕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是地球的卫星,沿着圆形轨道_____________绕地球旋转一周。20、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__小时。21、昼夜的变化是有_____________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变化。,22、18世纪植物科学家_____________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他还发现同类植物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编制了一个_____________。23、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_____________。24、地球自转时,地轴是_____________的,而且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_____________。25、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________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26、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_____________公转,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__。27、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_____________开始,向_____________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_____________运动的。28、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_____________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29、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_____________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_____________。月球围绕_____________转,地球围绕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转到_____________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30、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_____________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_____________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_____________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31、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_____________成为登月第一人。_____________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_____________。32、地球的公转形成了_____________自转形成了_____________。33、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34、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_____________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_____________一下。35、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_____________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_____________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会形成了_____________。36、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_的环境里。37、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等。38、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做____。植物的根向下生长的现象称为____,植物的根还有几种生长反应:向着有肥的地方生长称为____,在干旱的地方也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植物的___________。39、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_______、_______、______。40、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____。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_______。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_____________。4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__________动物,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野生大熊猫只生活在我国__________省西北部、__________省南部的少数地区。42、朱__是一种非常美丽的____,已经濒临灭绝,除日本有少量外,其余生活在我国____省秦岭的山林中。,43、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____生活在寒冷的北极,____生活在水中,____生活在沙漠中,____生活在热带雨林。46、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_______,以减少_______蒸发。47、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4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_。49、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_________________50、动物们通过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51、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_______。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_______。52、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_______,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_______,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_______53、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_______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_______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是正确的。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2、一列由西向东行驶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其()。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是正确的。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4、两只轮船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A、甲船B、乙船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5、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A、纸燃烧B、光合作用C、面塑6、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腐生细菌B、酵母菌C、病毒7、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8、将粮食堆放在()中,不容易发生霉变。A、较低温度的干燥环境B、较高温度的潮湿环境C、较低温度的潮湿环境9、腐烂的水果散发出的酒香是()引起的A、青霉菌B、乳酸菌C、酵母菌10、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A、金属热胀冷缩B、煤炭燃烧C、纸折叠11、产生月食的原因是()。A、月亮被黑云挡住B、月亮被太阳挡住C、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D、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12、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3、变色龙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颜色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属于()。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14、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A、向光性B、向水性C、向肥性D、向性运动15、()被誉为我国的"国宝"。A、扬子鳄B、大熊猫C、藏羚羊D、金丝猴16仙人掌的根会朝着()的方向生长。A、有水B、无水17、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A制造者B生产者C消费者18、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19、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     B、二个     C、三个20、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植物B、动物C、植物和动物21、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A、灰色B、绿色C、黄色D、褐色22、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A栖息地B居住地C生活区23、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C)。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系统三、判断题: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生长。()3、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6、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变化,以产生了新物质。()7、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8、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9、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10、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1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1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1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1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1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1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1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1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1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2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四、简答题:1、如何辨别有毒蘑菇?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物质形态?4、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五、画出移动、振动、转动、滚动、摆动的轨迹。六、铁生锈的需要什么条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我的实验方法:我得出的结论:,七、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画图说明。学情总结:1、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3课)【实验材料】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塑料袋、馒头。【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实验现象】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实验分析】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2、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3课)【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材料】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实验过程】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3、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5课)【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4、鸡蛋与醋的反应实验(5课)【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实验步骤】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2、将鸡蛋放入醋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有气泡产生。2、鸡蛋皮变软。【实验分析】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5、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6课)【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实验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步骤】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6、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6课)【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水、水泥块。【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7、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7课)【实验材料】汽水瓶4个、酒瓶塞2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实验步骤】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为A、B、C、D。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将蜡烛融化后封住瓶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6、将4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实验现象及结论】A、B瓶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瓶既有水也有氧气,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和氧气;对比D瓶,其铁钉生锈的速度比C瓶快,说明盐在铁钉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2、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8、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二)(7课)【实验材料】三枚相同的铁钉、三个相同的试管、三个试管塞、干燥剂一小袋、水适量。【实验步骤】1、把三枚铁钉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放入干燥剂。2、一个试管放少量的水,浸没铁钉的一部分;另一个试管放满水,将铁钉完全浸没。3、最后分别用试管塞把三个试管塞紧。【实验现象】放置几天后取出三枚铁钉观察,发现第二个试管中的铁钉在紧密接触水面的地方有铁锈,而其他两个铁钉无铁锈。【实验结论】潮湿的空气是铁生锈的重要条件。所以铁不能长期放在潮湿的空气中。9、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三)(7课)【实验材料】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瓶子、玻璃棒。【实验步骤】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2、将肥皂屑放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1号、2号、3号、4号。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油、醋、盐水、肥皂水。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实验现象】1号、3号、4号瓶子中的铁钉生锈。放在2号瓶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实验结论】,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是酸或碱或盐。【重要事项】1、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使对比实验的设计更科学。实验时,采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2、教师提示学生在课下要注意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记录。10、衣服去锈方法研究(7课)方法一:【实验材料】草酸溶液、冷水、带铁锈的衣服。【实验步骤】1、先把有铁锈的地方用冷水浸湿。2、蘸上草酸溶液轻檫。【实验现象】铁锈会慢慢去掉。【注意事项】用盐水效果更好。记得去掉铁锈后用清水彻底清洗衣物,以免草酸腐蚀衣料。方法二:【实验材料】维生素C、冷水、带铁锈的衣服。【实验步骤】1、把维生素C磨成粉。2、把衣物泡湿。3.、把磨成粉的维生素C洒在有铁锈的地方。4、泡20分钟,然后再洗。【实验现象】铁锈会慢慢去掉。方法三:【实验材料】2%的草酸溶液、50?C左右温水、3~4粒维生素C药片、生锈的衣服。【实验步骤】1、把2%的草酸溶液放在50?C左右温水中。2、擦洗生锈的衣服。3、用清水擦净。4、用3~4粒维生素C药片碾成粉末后,撒在沾湿的污处。5、用水擦洗几次。【实验现象】铁锈会慢慢去掉。11、观察牛奶的变化(8课)【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实验步骤】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变成絮状。,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注意事项】混合物体时,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使其充分混合。12、模拟实验:静止和运动(9课)【实验器材】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实验步骤】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2、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呢?【实验结论】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13、步测实验(10课)【实验材料】米尺、钟表。【实验步骤】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10米,测出你用了多长时间。2、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10秒,测出你走的路程。3、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4、然后,比正常步伐走得快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5、思考:你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图表的方式把你的发现画出来。14、惯性实验(11课)【实验器材】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实验步骤】如图放置,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鱼缸里。【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15、击打棋子实验(11课)【实验器材】棋子、尺子。【实验步骤】把5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部的棋子的运动。【实验结论】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16、昼夜变化的原因(14课)【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傍晚?【实验记录】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2、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17、探究四季的成因(16课)【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圈,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3、地球仪在转动的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18、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17课)【实验材料】电灯、皮球。【实验步骤】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实验记录】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转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实验结论】,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19、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18课)【实验材料】电灯、圆形小镜子。【实验步骤】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手持一面圆形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3、保持原有的姿势,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月亮”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实验现象】“日食”是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是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实验结论】略。20、采集蚯蚓的方法(20课)1、挖掘法:选择土壤腐殖质丰富、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用铁锨翻土采集。2、灌水法:蚯蚓有怕水的习性,向蚯蚓数量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从土内钻出来。3、拾取法:蚯蚓适宜黑暗的环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点钟时,到田边手持手电筒拾取。4、诱捕法:蚯蚓喜食新鲜饲料,我们将发酵的饲料堆在蚯蚓较多的田边,3~5天后,即可用铁铲翻开采集。2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20课)【实验材料】捕捉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及结论】蚯蚓都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注意事项】1、要控制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只有光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2、要尽可能选择健壮的蚯蚓,防止蚯蚓太弱小或有伤残,干扰实验结果。3、实验完毕后,把实验用的蚯蚓放回田野,不要伤害蚯蚓。4、在实验中填好实验记录表,可以边实验边记录。2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20课)【实验材料】捕捉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透明的塑料薄膜、干土、湿土。,【实验步骤】1、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上干土,盒右边放上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2、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及结论】蚯蚓都爬到湿土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注意事项】1、要控制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2、要尽可能选择健壮的蚯蚓,防止蚯蚓太弱小或有伤残,干扰实验结果。3、实验完毕后,把实验用的蚯蚓放回田野,不要伤害蚯蚓。4、在实验中填好实验记录表,可以边实验边记录。23、蚯蚓翻土的实验(20课)【实验材料】蚯蚓、罐头瓶、土壤、树叶、塑料袋、橡皮筋、深颜色纸。【实验步骤】1、找一只罐头瓶,里面放进三层不同的土(如下层放土壤,中间放河沙,上层再放土壤)。2、瓶中放一层树叶,再放入几条蚯蚓。3、用塑料袋罩住瓶口,再用橡皮筋固定,在袋上刺上一些小孔,用于透气。4、用深颜色纸卷在瓶的外面遮光。5、把瓶放在凉爽阴暗的地方,并保持瓶内湿润。一天观察一次。【实验现象】土壤给搅乱了,3层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来疏松得多。【实验结论】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动,把土壤给翻松了。24、蚯蚓怕水的实验(20课)【实验材料】铁桶、土壤、蚯蚓、水。【实验步骤】1、往铁桶里加入松土。2、把蚯蚓放在松土表面上,上面再覆盖一薄层松土。3、向土中逐渐增加水量。【实验现象】土全部被水浸湿,蚯蚓爬出土壤。【实验结论及分析】蚯蚓怕水。因为土壤中充满水,蚯蚓是因为缺氧而爬出地面的。25、拾豆子游戏(21课)【实验材料】一把黄豆、一把红豆、一张黄纸或者一张红纸、秒表。【实验步骤】,在红纸上撒一把黄豆和红豆,在黄纸上撒一把黄豆和红豆。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进行拾豆子比赛,一次只能拾一粒。【实验现象及结论】红纸上剩下的多是红豆,黄纸上剩下的多是黄豆。物体与周围环境的颜色越相似,就越难发现它们。26、植物的向光性实验(22课)【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大豆苗等)、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光源、剪刀。【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2、将三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3、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另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第三盒在自然状态下生长。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不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实验注意事项】教师要提前几天培育好刚刚发芽的玉米苗或大豆苗,以提供给学生做向光性实验,也可以布置学生带几盆花做这个实验。在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经常把纸盒打开观察;给植物浇水时时间也要尽可能的短;通光的方向总要保持朝一个方向等,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27、植物根的向地性实验(22课)【实验材料】刚刚萌发的4粒玉米种子,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带、橡皮泥。【实验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同样饱满、刚刚萌发的玉米种子,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朝向培养皿中央。4粒玉米分别位于培养皿的4个方向。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上。在滤纸上面填满棉花,并浇足清水。3、盖上培养皿盖,用胶带把培养皿底与培养皿盖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密封,以保证通气),整个培养皿竖立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实验现象及结论】4粒玉米种子的根向地生长。【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中,培养皿被立起后要保持一定的方向,最好在培养皿上方作一个记号,使其一直朝一个方向。2、实验中只有根的方向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3、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情况时不要打开培养皿,以免使玉米粒位置移动影响实验效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1 17:36:04 页数:82
价格:¥3 大小:399.50 KB
文章作者:U-60006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