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湖南省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极”“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和”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名称,彰显了对“中”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材料二: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初年周公选择都城除了找“地中”所在之外,也考虑了当地的社会人文基础。B.“择中立国”的原则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都城中轴线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C.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明清故宫三大殿的名字都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D.“择中立国”的“中”和“贵中尚和”的“中”的意思异中有同,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中轴线“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B.虽然起源时间存在争议,但都城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是有中轴线的。C.材料一通过引用《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从‘贵中尚和’理念”的观点。D.两则材料都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和”,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3.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观点的一项是()A.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B.北京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C.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D.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和理念。【1~5题答案】【答案】1.D2.B3.A4.①整体是总——分结构。文章先提出北京中轴线传承中华文脉的观点。然后从“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②局部是并列结构。第二、三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第四、五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①“中”,都城是择中而立,最高执政者“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而中轴线居于都城的中间,明朝三大殿的改名体现了对“中”的推崇,清朝三大殿的匾额彰显了对“中”的期许。②“和”,中轴线上的建筑种类繁多,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命名表达了对“和”的追求。③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④“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不同类型、功能和等级的建筑充分体现了“礼制”观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错误。“择中立国”的“中”强调地理位置,“贵中尚和”的“中”强调中庸平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不合文意,“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错误,由原文“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仅仅表现在……更表现在……”,而不是“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C.“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理念’的观点”错误,论证的是“‘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的观点。D.张冠李戴,“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错误,材料一是“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的,材料二是“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对“太和”的解说,突出的是“和”,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的能力。整体是总——分结构。结合材料一第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段关键句“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可知,文章先提出北京中轴线传承中华文脉的观点;结合第2段关键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和第3段关键句“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可知,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结合第4段关键句“‘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和第5段关键句“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可知,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然后文章从“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局部是并列结构。结合第2段关键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和第3段关键句“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可知,第二、三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结合第4段关键句“‘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和第5段关键句“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可知,第四、五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结合材料“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可见对‘中’的推崇”“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名称,彰显了对‘中’的期许”可知,“中”,都城是择中而立,最高执政者“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而中轴线居于都城的中间,明朝三大殿的改名体现了对“中”的推崇,清朝三大殿的匾额彰显了对“中”的期许。结合材料“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和“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和’的追求”可知,“和”,中轴线上的建筑种类繁多,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命名表达了对“和”的追求。结合材料“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可知,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结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可知,“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不同类型、功能和等级的建筑充分体现了“礼制”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鸟又飞回来了京格格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见面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条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幸福被鸟儿带向天空。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经历了生活的多少艰难,她的心里有多少凄苦。这么多年,马嫂熬过来了,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现在,马嫂的心里空空的。渐渐地,马嫂喜欢恋床,夜长梦也长。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自主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眼泪哗哗地流,她一步步走入蒲水。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一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谢谢!要不是你我可能早没命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嗯!嗯!你喜欢钓鱼?咋没见鱼?”“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喜欢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鱼来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磨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自个管自个。”“哦,你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的歌声……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做个伴。梦中,马哥也劝马嫂找个伴。马哥盼望马嫂幸福,马嫂希望马哥安息。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老马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又一个春天来了,鸟又飞回来了。马哥可以安息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马哥出事后,马嫂“舍不得”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她觉得他们是她的“命”,马嫂愿意承担起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的重任。B.马嫂因梦里的马哥说“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就一反常态穿上旗袍,街头好事者对此“指指点点”,甚至当面问她,马嫂却无法解释清楚。C.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面上看可有可无,实则不然,表明马宏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寻找伴侣,引出下文。D.“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马嫂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从“空落”中走了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马哥的情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运用比拟手法,意在描写初春蒲河岸边的环境特点。B.小说补充交代了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为下文写马嫂对马哥的深切思念甚至在梦中与马哥相见做了铺垫。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小说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借助马嫂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街头好事者”和老马的衬托,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D.小说反复写到“春天”,春天寄寓着美好和希望。马嫂是在春天认识马哥的,是在春天嫁给马哥的,也是在春天过上了新的生活。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9题答案】【答案】6.C7.A8.①多年来马嫂扛起家庭责任,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现在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自己也退休了,马嫂心里感到空空的。②马嫂希望在梦中见到马哥,表达了马嫂对马哥的无比思念。9.①结构上,结尾处的“鸟又飞回来了”呼应了开头“不见鸟儿的影子”,也紧扣了小说的标题,使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上,丰富了马嫂的形象。“鸟又飞回来了”一语双关,预示着马嫂开始了新生活,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希望去世的丈夫安息,不为她担心。③情感上,表现了马哥和马嫂深厚的夫妻感情。④读者上,小说圆满的结局给读者以愉悦之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C.“表明马宏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寻找伴侣,引出下文”错误。马宏强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现了马宏强消磨时光的孤单生活状态,也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救了马嫂,又为下文两人的故事做了铺垫。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运用比拟手法”分析不当,“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运用了比喻;另外,不是“意在描写初春蒲河岸边的环境特点”,而是“意在刻画马嫂的心理”。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本剧中需要理解“空空的”“喜欢恋床”“梦也长”这几个关键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这么多年,马嫂熬过来了,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可知,丈夫去世后,马嫂一个人抚养儿子,照顾婆婆,现在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自己也退休了,因此马嫂心里感到空空的,无所适从,没有着落。由“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可知,马嫂之所以恋床,是因为梦中可以见到丈夫,表达了马嫂对马哥的无比思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结构、情感、形象、读者效果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一段是“又一个春天来了,鸟又飞回来了。马哥可以安息了”,结合标题“鸟又飞回来了”和上文“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可知,结构上,结尾段与标题和开头呼应,首尾照应,结构圆整。由“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可知,鸟儿是马嫂爱情的象征;结合“梦中,马哥也劝马嫂找个伴。马哥盼望马嫂幸福,马嫂希望马哥安息”“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可知,“鸟又飞回来了”预示着马嫂开始了新生活,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因此,结尾段丰富了人物形象。而马嫂最终与老马在一起,也是为了让马哥安息,因此情感上表现了马哥和马嫂深厚的夫妻感情。就读者效果而言,小说开头写马嫂的悲惨生活,写村民对马嫂的嘲笑,写马嫂选择轻生等情节,给人压抑之感,结尾段写马嫂与老马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圆满的结局给读者以愉悦之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①以风俗奢靡,秋,七月乙未,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②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上谓宰相曰:“朕每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可选儒学之士,日使入内侍读。”卢怀慎荐太常卿马怀素,九月戊寅,以怀素为左散骑常侍,使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更日侍读,每至合门。令乘肩舆以进。或在别馆道远,听于宫中乘马。亲送迎之,待以师傅之礼。以无量赢老,特为之造腰舆,在内股令内侍舁之。丙申,以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注】①上,这里指唐玄宗。②瘞,掩埋,埋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B.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C.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D.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未,乙未日,是干支纪日。乙未日的后一天是丙午日。B.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C.尚书,古代官名,最初是掌管文书的小吏;也指官署名。D.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房谋杜断”故事的主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趋于奢侈腐化,于是颁布命令,要求有关部门销毁金银器玩等,还要求宫中自后妃以下不得用珠玉锦绣装饰衣物。B.唐玄宗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时,希望身边有可以请教的人。后来马怀素与褚无量两人轮流入宫侍读,唐玄宗每次亲自迎送,用礼节侍奉他们。C.姚崇因身患疟疾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前往询问他的情况。朝中有大事时,唐玄宗就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该如何处理。D.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都能竭忠尽智地辅佐唐玄宗,在唐代他们可与房、杜相提并论。但李林甫为相时所受的恩宠和礼遇超过了姚崇和宋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瘞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14.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灾,卢怀慎反对大量杀灭蝗虫。姚崇是如何反驳卢怀慎的?请简要说明。【10~14题答案】【答案】10.B11.A12.D13.(1)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议论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2)(朕)让你住在那里,是为了江山社稷。(朕)遗憾不可以让你住到宫中,这怎么值得(你)推辞呢[这还有什么值得(你)推辞的呢]?14.①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②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③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当罪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卢怀慎认为如果杀灭的蝗虫太多,恐怕会对天地阴阳之气的调和造成妨害。姚崇驳道:“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就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上天降福给他。为什么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若杀死蝗虫会招来灾祸,那么就由我姚崇一人承当责任吧!”“太多”是说杀死的蝗虫的数量,所以与“蝗”不能断开,排除AC。“乎”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若使”表假设,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乙未日的后一天是丙午日”错误,乙未日,主要指的就是中国干支历法中所描述的第三十二天,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李林甫为相时所受的恩宠和礼遇超过了姚崇和宋璟”错误,由文章最后“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可知,是恩宠超过,而“礼遇”比不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奏”,上奏;“督”,督促;“瘗”,掩埋,可以译为“杀死”;“以为”,认为;“除”,铲除。(2)“为社稷也”,判断句;“恨”,遗憾;“禁中”,宫里;“何足”,有什么值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可知,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杀了蛇却得到福报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根据“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可知,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根据“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可知,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当罪罚。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趋于奢侈腐化,秋季,七月乙未(初十),唐玄宗颁布制命:“乘舆服御、金银器玩,都应由有关部门负责销毁,以供军国财政支出的需要。凡属珠宝玉器、锦绣织物,均在殿前销毁。宫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用珠玉锦绣装饰衣物。”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有些灾民甚至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议论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唐玄宗也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姚崇说:“现在崤山以东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岂可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动手灭蝗救灾呢?即使这样做真的没能将蝗虫全部杀灭,起码也要比养蝗虫成灾要好一些。”唐玄宗这才同意按他的意见去办。卢怀慎认为如果杀灭的蝗虫太多的话,恐怕会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之气造成妨害。姚崇说:“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后来却做了御相。怎么能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我姚崇请求一人承当罪罚!”唐玄宗对宰相们说:“每当朕读书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请教的人,你们可以挑选儒学之士,每天入宫侍读。”卢怀慎推荐了太常寺卿马怀素,九月戊寅,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为左散骑常侍,让他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每人一天地轮流入宫侍读,唐玄宗每次都是让人用肩舆将他们抬进宫内。有时因为在别馆道远,就允许他们在宫中骑马。唐玄宗还每次亲自迎送,用对待师傅的礼节侍奉他们。由于褚无量年老体衰,唐玄宗特意让人做了一只腰舆,褚无量在内殿侍读时,唐玄宗就让内侍们一起抬着腰舆。丙申(二十四日),唐玄宗任命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传郎、同平章事。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前往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在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唐玄宗旨意时,唐玄宗就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回答得不符合唐玄宗的旨意,唐玄宗就会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唐玄宗谢罪并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唐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该如何处理。癸卯日,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并且仍然恩准其家属入馆侍奉照料他的病情,唐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不肯搬来住。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让你住在那里,是为了江山社稷。(朕)遗憾不可以让你住到宫中,这怎么值得(你)推辞呢[这还有什么值得(你)推辞的呢]?”姚崇和宋璟相继担任宰相,姚崇擅长于应付突然事变,圆满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于主持公道,不偏不倚地严格执法。两个人的志向操守有所不同,却都能竭忠尽智地辅佐唐玄宗,使得这一时期的赋役宽平,刑罚简省,百姓富庶,安居乐业。在唐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觐见时,唐玄宗常常要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做宰相时,虽然在官位和恩宠方面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他所受到的礼遇就很卑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农家叹①陆游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②。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③。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A1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①农民的悲苦之情。农民耕作劳苦,但赋税繁重,农民不能保障家人的温饱,可见生存之艰难,表达了农民的悲苦之情。②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农村生活多年,了解农民疾苦,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③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诗人已经年迈,退居在家,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借农民的口吻空“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分析不当,“农家”之“叹”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错误。本诗站在一位农民的角度,前六句写他如何日夜劳动,向往过太平日子,中六句写他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末四句写出农民心中的巨大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可以说,处处皆农家之叹,并非只有结尾两句。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从诗歌的吟咏对象来说,诗人描写了农民辛苦的耕作,“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他们辛辛苦苦种植粮食,连农家最重视的畜力“领疮见骨”,也依然“夜耕”不休,只希望能够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然而“县吏征租声”频起,农民如此辛苦劳作,还是交不完赋税,以至于“日夜穷笞搒”,最后,农人甚至只能无奈打算“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如果能让老人们吃饱,妻子儿女是否挨饿也顾不得了。如此艰辛劳作却因赋税繁重而无法保障家人温暖,可见农人生存之难,表达了农民生活的悲苦。诗人“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对农民生活十分熟悉,他没有只沉迷于士大夫热爱的田园风光,而是切实地看见了农民们的苦难,写出本诗,是为无法发声的农民发出的不平之鸣,足见诗人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然而,诗人毕竟已经年迈,除了写诗表达同情外,却不能从现实中帮助农民,故而本诗也充满了诗人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无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中,对无尽的愁思进行形象化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不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古诗文中猿的鸣叫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①问君能有几多愁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犹有未树也④.犹有所待者也⑤.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示例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恰”“犹”“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在靠山吃山的年代,祁连山因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资本。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使祁连山变得;粗放的发展方式不断累积矛盾,使祁连山产生了生态危机。人们在痛定思痛中终于达成了绿色发展的共识: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让祁连山“”;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布局高科技产业。风机巨人提供绿色能源,光伏产业助力绿色发展。科技赋能,擦亮发展的“硬核”成色,数据产业日渐成势,今天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的魅力。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点石成金,“吃干榨尽”每一块矿石;安居乐业,何愁留不住人。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这是辩证思维落地的体现,讲究方略不蛮干;这是精准施策带来的改变,不硬干;这是系统观念推进的行动,统筹兼顾不乱干;这是久久为功追求的成效,接力干。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爬坡过坎,依然任重道远。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满目疮痍养精蓄锐因地制宜有始有终B.千疮百孔休养生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C.满目疮痍休养生息因势利导有始有终D.千疮百孔养精蓄锐因势利导持之以恒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B.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我们一路的所见所闻,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C.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18~20题答案】【答案】18.B19.D20.①“风机巨人”与“光伏产业”、“提供”与“助力”、“绿色能源”与“绿色发展”两两相对,构成对偶。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内容紧密相连。表明了人们对祁连山绿色发展的认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千疮百孔:形容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根据语境“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可知,祁连山被破坏得很严重,第一空选用“千疮百孔”。第二组,休养生息: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句中是形象的说法,指让祁连山恢复元貌,第二空选用“休养生息”。第三组,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和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根据语境“精准施策”可知,第三空选用“因地制宜”。第四组,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有始有终: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认真,坚持到底。根据语境“久久为功”可知,第四空选用“持之以恒”。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一路的所见所闻”后缺少对应的谓语,造成中途易辙,应在“我们深深感受到”前加上“让”。二是不合逻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与前文“由乱到治”不是转折关系,应将“但”改为“从而”。C.成分残缺,“一路走来,让我们……”缺主语,应删掉“让”,排除C。综上,只有D项符合。故选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构成:“风机巨人提供绿色能源,光伏产业助力绿色发展”中“风机巨人”对应“光伏产业”,都为偏正结构;“提供”对应“助力”,都为动词;“绿色能源”对应“绿色发展”,都为偏正结构。两两相对,构成对偶。表达效果:形式上,结构工整严谨,语句匀称,能够增强节奏感,琅琅上口。内容上,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表明了人们对祁连山绿色发展的认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银行可以存入什么?人们想到的①。但是,现在世界上却有1400多家特殊的“银行”,其巨大的“金库”中储存着绿色“财富”——种子。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因素,那些从鸿蒙时代就开始改造世界的植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科学家们设想把地球上植物的种子都保存起来。②,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植物的种子拿出来,让它获得新生;当地球上的生物惨遭灭绝时,()。人们就是以这种静默而坚定的力量保护着世界,为人类的未来扬起风帆。种子能否进入种子库,③:第一个标准是濒危性,如珍稀性堪比大熊猫的弥勒苣苔、云南蓝果树植物等濒危野生植物可以进入种子库;第二个标准是经济性,如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基本农作物也是人类必须“邀请”的成员,因为它们对于人类生存来说太重要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被存放的种子就可以被科学家唤醒,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B.那些被存放的种子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科学家可以唤醒它们C.科学家就可以唤醒被存放的种子,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D.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就是那些被存放的种子,科学家可以唤醒它们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C22.①通常是货币(或钱)②当一种植物消失时(或濒临灭绝时)③判断的标准有两个【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根据中间的分号,可知前后的句式是对应的,前文的内容是“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植物的种子拿出来,让它获得新生”,那么后文也应该采用“我们就可以……让它……”的相似句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D的后一句是“科学家可以唤醒它们”,与前文句式不一致,可排除。“我们就可以……”中“我们”的位置上应该对应的是人的行为,据此可排除A。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银行可以存人什么?”的内容和“人们想到的”的提示,应填银行的一般作用,据此可填入“通常是货币(或钱)”。第②处,根据后文“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植物的种子拿出来,让它获得新生”的内容和“当地球上的生物惨遭灭绝时”的提示,可知这处是说当出现植物惨遭灭绝时的情况,据此可填入“当一种植物消失时(或濒临灭绝时)”。第③处,根据前文“种子能否进入种子库”和后文“第一个标准是濒危性……第二个标准是经济性……”的内容以及冒号的提示,应填“判断的标准有两个”。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得金牌,然而这一枚金牌来之不易。其实在两跳结束之后,谷爱凌只排第三名。谷爱凌透露自己比赛中途曾与妈妈通过电话,谷爱凌打算第三跳挑战1620转体动作,她向妈妈征求意见。妈妈劝她求稳,尽量做一个比较安全的动作,争取拿到一枚银牌。但谷爱凌表示自己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最好的自己,所以无论成不成功,她都想要挑战1620转体动作。最终,她成功了。人生之路上,竞争和挑战无处不在,如何面对对手,如何面对自已,值得思考。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乘风驭雪,做最好的自己挑战极限、突破自我,是冬奥会赛场上每一个参赛选手的追求。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表示:我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打败其他选手,我只想打破自己的界限。奥运会本就是运动员不断向梦想进发的舞台。所有的努力和拼搏都值得敬佩,每一次闪耀和绽放都是运动员勇气的赞歌,每一次突破和超越都值得欢呼和喝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当然,打破纪录、摘金夺银并不是衡量突破和超越的唯一标尺。克服伤病和压力与高手较量,为坚强的意志写下生动注脚。坚持不懈、展现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不管有没有登上领奖台,只要敢打敢拼、永不言弃,运动员们站上赛场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定格和铭记。人,生来就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己。世上最难的事,不是如何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出奇的短小。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它是绝对飞不起来的。可是,它不仅会飞,还飞得很不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黄蜂必须飞起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它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了与生俱来的弱点,终于飞舞在空中。人类社会,也有那么一群注定“飞”不起来的人。力克胡哲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生来没有四肢的他,让整个世界成为了他演讲的舞台,他精神的光芒照亮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真正有所追求的人,他们生命里每一个时期都是美好的、完整的、年轻的、及时的。他们不会一味与别人比较,而是专注地做自己。“和那些很强、很可怕的事物碰撞,然而找到自己的边界,超越自己。”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青年时代雄心万丈,一旦受挫则怀疑人生,怨天尤人。他们不知道,人生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是在心理上默认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如果不做的话,自己还是会为自己骄傲。但我就是要让世界看到我能做到什么程度。”谷爱凌的青春,永不设限,她专注地在自己的赛道上乘风驭雪。谷爱凌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她的一切,不只是来自于她优越的家庭,更来自于她心中勃然充沛的自信与昂扬。眼光局限于外在的人,是看不到这种自信的;因为真正给予这份自信的,不是对成功的追逐,而是一个人永不设限后的成长:我从千万年的时空中穿梭而来,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超越别人,很难;超越自己,更难。这份艰难在于,你需要时刻与心魔斗争,战胜那些“恐惧”“忧伤”“自卑”“懒惰”与“贪妄”。没有生在罗马,没有谷爱凌们的天资,但这份超越自我的勇敢,可以让每一朵“黄蜂”,都飞起自由的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夺金的故事,谷爱凌告诉我们她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最好的自己,所以无论成不成功,她都想要挑战自己。第二段阐述我们在竞争和挑战中如何面对对手和自己,这一问题值得思考,这也是本试题要求我们在写作中思考和论证的问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打败别人”和“突破自己”,毫无疑问后者更值得我们赞扬和追寻。因此,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肯定“打败对手”的进取精神,但更应该指出:正确对待人生之路上的竞争和挑战,不要一味地想着打败对手,而更应该挑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立意:1.敢于挑战自己。2.成为更好的自己。3.打败对手不是目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