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整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梳理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课文分析】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6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6 2.莲之爱(君子形象)。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③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②悠悠:时间短暂。③怆然:悲伤凄凉。④涕:古时指眼泪。【译句】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主题思想】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赏析】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6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①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②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③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④未了:不尽。⑤造化:大自然。钟:聚集。⑥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⑦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⑧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译句】首联: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颔联: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颈联: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主题思想】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赏析】1.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的妙处。“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峻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雄心和气概?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①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认为它像天竺国的灵鹫山,6 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②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译句】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主题思想】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赏析】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这两句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首诗中,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注释】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箫鼓:吹箫打鼓。④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⑤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⑥若许:如果这样。⑦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⑧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⑨叩(kòu)门:敲门。【译句】首联: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颔联: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颈联: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尾联: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主题思想】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农人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农人的热爱。【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感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6 ①艺术:采用对比和对偶句的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②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③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吟诗。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译句】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主题思想】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的感情。【赏析】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①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诗人移情于物,借落花翻出新意,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高度赞美新生命。③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尽自己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05 09:00:07 页数:6
价格:¥5 大小:26.73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