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三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14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布币又称铲布,源于“钱”.。《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序乃钱铸,奄观锤艾。“孔颖达引《说文》注曰:“钱铫,古田器。”《说文》对铸的解释也是“田器”。布铸同音,可以通假。由此可推知,“布币”能成为货币,主要是因为古代早期A.政府力量的强力推动B.金属农具稀少具有较高价值C.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纺织技术落后麻布的价值高25.古代社会,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明分使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众多个人有序组织而为家庭,具有血缘关联的众多家庭有序组织而为家族具有地缘关系的众多家族有序组织而为国家。这说明了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B.古代政权和族权相结合C.宗法制度贯穿于古代社会D.家庭是古代的行政单位26.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这从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并且常常成功的现象中就可看出。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璋建言禁止“元氏旧俗”“以厚风化”,得到朱元璋赞同。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元朝A.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戏剧社会教化的作用式微C.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D.理学日趋僵化导致纲常不正27.康熙六年(1667)确定了“人臣无外交”的原则,"凡督抚提镇等官,不许擅自移文外国”。由于这些原因,清朝各级官员不能也不屑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这导致广州中西贸易的贸易税收与贸易管理均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清延采取的措施是A.厉行海禁政策取缔中外贸易B.放弃夷夏之大防的传统体制C.设行商从事和管理对外贸易D.恢复市舶司制度加强直接管理28.图一为天津老百姓茫然地看着八国联军大军,图二为八国联军中的法军攻打皇城.翻墙走捷径,墙上有协助法军的中国民众。这说明当时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淡薄B.八国联军熟悉中国国情C.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结局D.满清政府中央权威丧失29.下表为武昌起义以后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表。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的变化说明:新式学生含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和留日士官学校学生A.提升了清廷应对革命的能力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D.使清廷旧式官僚体制走向崩溃30.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将民主标示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议题:五四运动的发生,引发了中国人对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反思。这种反思使得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人在民主的内涵中注入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内容。这表明五四运动A.更新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B.使政治救亡压倒了思想启蒙C.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D.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31.据有关专家计算,建国后.农业部门每创造100元的价值.通过价格机制转移到工商部门的部分,1952年17.9元,1957年为23元,1978年为25.5元。这一政策的推行A.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32.公元前4世纪,雅典在经历了两次寡头政变的惨痛教训之后,为了防止在公民大会上发生突然投票顛覆民主制度的事情再次出现,雅典对民主制进行调整,适当限制公民大会的权力,并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践行分权与制衡的政治理念C.培育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D.通过法律保证民主制的稳定33.经过18世纪的理性启蒙,进步的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即整个有机界都处于进化过程中,都要遵循进化的规则,人类也是逐渐从古猿演化而来的,用进化来作为发展的主要内涵较进步似乎更接近于科学。可见,进化论A.使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B.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C.否定了启蒙运动发展观念D.为发展的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 34.有学者指出: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说法相反,英国的崛起是保护主义的产物,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霸主地位的丧失则恰恰是自由主义之过。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历史解释是英国A.执着蒸汽时代的主导产业寻求海外市场B.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抑制了工业革命爆发C.自由主义政策未能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D.自由贸易政策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35.下表为1962-1993年日本基尼系数(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合理的是(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合理;04--o.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A.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未影响收入差距B.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抑制了分配不平等C.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日本收入差距在扩大D.福利政策的调整实现了收入的平均分配.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7题,共13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汉代除崖墓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都十分高大。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夯土墙垣。每墙中央开一门,构成一个陵园。园内有寝殿、便殿,因旁有庙。汉代墓室构造日趋复杂。有土坑木椁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砖室墓、画像砖墓等。食物、衣科、各种器皿及生产工具等等,经常出现于汉墓中。汉代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家有丧事,亲故往往送钱帛财物以助丧,贫人与富人俱钱百,并为赙礼。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害或保护子孙,干预人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人类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厚葬现象。“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东汉政论家王符就厚葬现象曾批判道:“虽.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世人在丧葬上的奢侈行为不过是打着尽孝的幌子以博取功名而已。——摘编自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等材料二民国时期,关于丧葬礼俗的改革,不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间,其主旨均侧重于改造旧礼、创立新制。虽然在制定新丧礼的时候参考了先泰《仪礼·士丧礼》和《朱子家礼》之类的典籍,然而同时还参酌了西方丧礼、国际惯例以及现行礼仪制度。这种变革打破了历代制礼所采用的“复礼”原则与注经方式。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直至今日,追悼会的仪式与当年所定制度大同小异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丧葬礼仪既含有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与怀念,对死者生前事业、功德的评价与彰显,以教育后人继承死者遗志,完成未竞事业;又含有信仰的内容,即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表示送行和祝福,通过仪式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取缔丧礼中的宗教仪式,破除鬼神迷信,是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就淡化了丧葬礼仪中信仰的内容。此后,褪去神秘的外衣,显露平实的本色,成为丧葬礼俗演变的趋势。 ——摘编自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特征,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1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通过研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二)选考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隆庆元年,张居正开始参与军务,这也是他通过政治改革整饰边防的开始。谭论是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由于他长期在倭寇横行的东南沿海任职,有着丰富的带兵经验。通过对于这样一位文官的考核张居正力排众议让其接任蓟辽总督。张居正还实行“宽文法以伸将权”。大力提倡开垦军屯,严格按照“军数明则田数明”的思路清丈军屯。《明实录》记载:沿丘履亩,一一丈量视旧额有无,分别肥瘠。”在《陈六事疏》中,请求穆宗皇帝下旨兵部,“申饬各边督抚,务将边事著实举行,俊秋防毕日,严查有无实效,大行赏罚,庶沿边诸郡,在在有备,而虏不敢窥也”。“庚戌之变”后,边防废弛,俺答汗屡次南下。张居正启用戚继光等名将在旧有长城的基础上建成空心敌台一千余座,御敌能力大为加强。——摘编自李海泉《张居正改革对明代北部边防的影响》(1)概括指出张居正为加强北部边防来取的措施。(8分)(2)分析张居正改革对明代北部边防的影响。(7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从1948年首次部暑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超过了70年。最先出现的是观察团,其任务是以定点巡逻等方式进行观察、监测和报告,防止冲突升级。观察团最初部署在两个国家或政治实体之间,这类行动只需派驻少数军事观察员,不携带任何武器,无需使用武力。后观察团不同,冷战期间多数维和特派团以维和军人为主,配以少量军事观察员和文职人员。维和军人允许携带轻式器用于自卫。这类维和行动1956年首次在中东出现,1960年启动刚果行动,其维和军人最多时近两万,为冷战期间规模最大。冷战结束后,鉴于大批国家陷入或刚刚结束内部冲突,维和行动增加了一些职能。除了军人和警察外,参与维和的还有不少民事领域的专家,包括管理、经济、法律、排雷、选举、民政、新闻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员以不同功能组合在一起,,冲突后建设任务内嵌于维和行动当中。199年4月到6月中旬爆发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造成80-100万人死亡。当时卢旺达有2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但职责仅限于调停和人道主义援助。大屠杀持续近一个半月后,联合国才决定将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0人,并扩大其行动授权。这之后,强力维和与多层面维和存在交叉与重合,但更强调动用武力的可能性。——摘编自李因才《强力维和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后其维和行动所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梁思礼,1924年生于北京,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父亲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梁思礼寒窗苦读,于1949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拿到了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1949年参加留学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动员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带头于1949年9月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6年梁思礼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参加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部分。同年9月,他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9年,五院开始仿制P-2导弹,粱思礼担任驻厂工作组组长,负责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1960年,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仿制并试验成功P-2地地导弹。随后,梁思礼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研制,并取得成功。1966年10月,梁思礼参加了导弹核武器的飞行试验,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这次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从此我国进入了核大国的行列。1980年他被调任七机部运载火箭研究院副院长,进一步狠抓导弹研制的质量和可靠性工作。由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成就,被认为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学科带头人。——摘编自吴荔明《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1)概述梁思礼对新中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8分)(2)简述梁思礼在高科技领域上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7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02 10:54:03 页数:10
价格:¥3 大小:8.5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