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玉溪一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材料二: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1.答案:C【解析】: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史学等经典时显现出深层的传统文化积淀,并将文学、史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B.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C.“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D.唯有照搬西方模式,才能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2.答案:A【解析】:A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C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 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B.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D.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3.答案:D【解析】: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也可以答: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论证了中国的文明国家属性。);③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分,其中第①点2分,②③点各1分。)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③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一点2分,三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儿面梁晓声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友人夫妇,顿时肃然。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 意……青年坚拒不受。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B.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因为自己是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6.答案:D【解析】: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达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C.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D.“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7.答案:B【解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而非华丽 8.小说中林区青年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谨守信用,坚持执著。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十几年间,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②心存感恩,古朴淡泊。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一心只为归砚报恩。无论是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还是友人以钱酬谢,青年都不为所动,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答出一点给2分)9.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②从人物塑造看,插叙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思想主旨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参考译文】欧阳公名讳修,字永叔,聪敏过人,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一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是第一名,于是考中了甲科。景祐初年,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当时范仲 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淹执掌开封府,每次进见,总是讨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贬斥他镇守饶州。欧阳修面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毁嘲弄范仲淹,认为范仲淹应当被罢免。欧阳修写信批评他,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令。康定初年,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担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征辟欧阳修担任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说:“我为您直言,难道是为了私利吗?同时被贬斥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推辞不去。当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欧阳修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公正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从此朋党的议论产生,时间长了愈发猛烈。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阐明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文章言辞恳切详尽。这以后众人最终因为朋党之议不能够在朝廷久留。欧阳修生性嫉恶如仇,论事没有回避,小人把他看作仇敌,而欧阳修愈发振奋不顾。唯有仁宗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赐予他三品服,仍执任谏院。嘉祐初年,任职太常寺。二年,暂时管理贡举之事。当时的进士写文章凭借诡异文风互相吹捧,文风崩坏。欧阳修担心此事,选文大都以用词古朴为好,凡是因为文风奇诡而知名的人几乎全部除去。榜单出来后,怨恨非议纷纷,很久大家才信服。然而文章从这以后开始改变,恢复古风。三年,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所替代的 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 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包公因为治下威严,名震京师。欧阳修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不追求显赫的声名。有人用包公的为政方式来劝勉欧阳修,欧阳修说:大凡人才,天性不同。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我也是在运用我的长处理政。听者表示赞同。欧阳修以往镇守颍上,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在那里择地而居。在颖地居住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被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的学士听闻此事,都流泪悼念他。从汉代以来,文章弊病极大,虽然唐贞观开元有如此兴盛的局面,可是文气衰弱,最终也不能振兴,只有韩愈大力变革复古,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再次无愧于古风。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来,文章衰败而复兴,只出了这两人啊。这难道是偶然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栾城集》)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B.公性疾.恶(《栾城集》)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C.乐其风土,因.卜居焉(《栾城集》)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D.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栾城集》)怀王卒.行,入武关(《屈原列传》)10.答案D【解析】:D项均为“最终”。A项,“应当”/“判处”。B项,“痛恨、憎恶”/“痛 心”。C项,“于是,就”/“趁着”。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11.答案:D【解析】:“辄论”后应接宾语“时政得失”,不能断开,故排除A、C。“范公”应作“诋诮”的宾语,而非“以为”的主语,故排除B项。12.下列对本文及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12.【答案】:B【解析】:古人只避讳名,不避讳字和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B.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 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13.答案:A【解析】:“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有误。原文“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是指欧阳修等人最后还是因为“结党议论”而不得久留于朝廷做官。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5分)(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5分)14.答案:(1)欧阳修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直”:为……直言,“见”:被,“目”:(被)视为,各1分,句意2分。】(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情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勇之人;“困于所溺”:被动句;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②孙吴:指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③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句以“沙漠”“塞垣”等景物勾勒出一幅塞外萧条苍凉的图画。B.“何萧条”既是对上文景象的概括,又引出下文诗人因国破家亡引发的愁绪。C.第七、八句既表达对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又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强烈的不满。 D.“何”“一到”“每愁”“岂无”等词体现了诗人对现实遭遇的强烈的愤懑之情。15.答案:B【解析】:“因国破家亡引发的愁绪”错,根据下文“安边”及注解,“每愁胡虏翻”应该是对安禄山犯边反而受赏的不满。故选B。16.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6分)答案:①以“策马长驱”等行为描写勾勒出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②以对安禄山引起边患反受重用的态度刻画出为国家社稷担忧的忠臣形象;③以陈寔拒绝入仕的典故塑造了报国无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的形象。(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一二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思是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意思是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但他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以对安禄山引起边患反受重用的态度刻画出为国家社稷担忧的忠臣形象。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意思是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以陈寔拒绝入仕的典故塑造了报国无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的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8分)(1)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到了“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的高度;(2)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政策;(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的“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4)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层境界中,用“____________”一句表现矢志追求的执着精神。(5)艺术手法运用恰当,可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如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6)《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以声写声、以形绘声的手法描绘箜篌乐:“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形象生动。(7)《燕歌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战士和将军的苦与乐。(8)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答案:(1)不朽之盛事(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逸豫可以亡身(4)众里寻他千百度(5)蝉蜕于浊秽(6)芙蓉泣露香兰笑(7)战士军前半死生(8)庄生晓梦迷蝴蝶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那个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对美的追求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美的历程》_______,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读物,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年青人。该书自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之美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结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漫长而_______的“美的历程”。冯友兰曾盛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在这本书中,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同时也_______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使他的观点______,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为了研究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18.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靡一时动人心魄高屋建瓴独树一帜B.脱颖而出动人心魄微言大义匠心独运C.风靡一时沁人心脾微言大义匠心独运D.脱颖而出沁人心脾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结合语境,此处主语是作品,应选“风靡一时”。第二组:“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结合语境,此处形容“美的历程”带给人的感受,应选“动人心魄”。第三组:“高屋建瓴”,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结合语境,此处强调李泽厚基于全面透彻把握基础上的高度的总结概括性,应该选用“高屋建瓴”。第四组:“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结合语境,此处指观点独到,应选用“独树一帜”。故选A19.下列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B.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C.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D.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分句陈述对象是李泽厚,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应保持主语一致,排除BC;依据后文中揭示“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的结论,可以确定此处李泽厚要在历史背景中寻找风格与审美的成因,排除A。故选D。 20.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通过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B.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C.为了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D.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不合逻辑。“为了……,而……”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前后分句表达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改为“通过……,来……”。(2)搭配不当。介词“对于”使用错误,依据文意,该句表达的是“美”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加以突出,所以应改为“与”。综合以上分析,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1题。(7分)21.仔细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思考它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漫画一:漫画二: 这是平等这是公正(1)请从以上两幅漫画中任选一幅描述画面的内容。(4分)答案:漫画一:主考官为了力求公平,让猴子、大象、鱼等不同的动物接受统一考试:爬上身后的大树。猴子一脸喜悦,大象却是愁眉苦脸。(扣住文字信息,对男子身份表述清楚,大体说清动物表情即可。)漫画二:左图三个身高不一的人站在同等高度的箱子上,隔着屏障观看比赛(表演),右边矮个的人什么也看不见;右图高个的箱子给了矮个,他们三个均可以看到前方的表演。(细节是脚下的箱子和下面的字,表演或比赛按自己理解表达就行。)【解析】:我们要读懂一幅漫画,首先要读漫画的文字(标题及漫画内的文字)。本漫画里的考官说的:“为了保证公平,要求每个动物都必须接受统一考试:请爬上那棵树。”这句话是读懂漫画的关键因素。联系画面其他要素,便可理解画面寓意。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漫画式的考查形式又增加了一层思维上的难度。(2)看完漫画,关于公平与公正,你有了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两幅漫画分条陈述。(3分)答案:1.忽略差异的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2.公平要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3.让每个个体都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公平的。【解析】:漫画一侧重的是,不以统一的标准限制个性的发展,不以公平为口号压抑个性,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漫画二则表明追求公平不应该忽视个体的差异。言之成理,体现思辨性则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东京夏季残奥会上,中国游泳选手卢冬成功摘金并打破世界纪录。在领奖台上,看到亚军和季军坐着轮椅,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卢冬的举动赢得大家的一致赞扬,有网友说:“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生活里的卢冬虽然没有双臂,但化妆、弹琴、写字、绣十字绣......都不在话下,而游泳让她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和坚强。卢冬说,她也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她希望大家把她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孩。卢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让自已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想成为一个既能“蹲得下去”又能“站得起来”的人并不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所给材料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残疾运动员卢冬的事迹,写她在领奖台上“蹲得下去”,在生活中、在事业上“站得起来”。第二部分论述“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之间的关系,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一、从材料看,“蹲得下去”对应的内容是“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体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由此不难看出,“蹲得下去”指放低身段、体贴他人、谦卑低调、平等待人等品格,当然,引申开去,也可指虚心、包容、胜不骄败不馁、不怕挫折、淡泊豁达等品质。二、“站得起来”对应的内容是卢冬虽然没有双臂,却生活自立,“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由此不难看出,“站得起来”指自立自强、乐观自信、坚强、不服输、直面人生等品格。卢冬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真正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精神和修养的残缺。“蹲得下去”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谦恭待人,才能乐观自信;“站得起来”首先是精神和意识上的觉醒,然后通过实际行动,积极追寻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其实,二者都是一种大胸怀,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考生应围绕“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立意行文,阐述两者的内涵、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到“蹲得下去”“站得起来”等。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在正面立论的同时,从反面批驳当今社会一些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的不良现象。【立意指导】:①持低姿态而谦卑待人,拥高傲骨而自立自强;②为人处世,既要“蹲得下去”,又要“站得起来”;③“蹲下去”是一种修养,“站起来”是一种能力;(4)败能沉住气,成能秉谦和;(5)可上可下,能成方圆等等。 【理论素材】: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事实素材】: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获死罪。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蹲”下身去,拖着那个残缺又疲惫的身体,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把所有的痛与苦嚼烂,拿起笔著书立说,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终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范文参考:自愿“蹲下去”,勇敢“站起来”在东京残奥会上,中国选手卢冬成功摘金。比赛场上,她夺取金牌为国争光,是“站得起来”;领奖台上,她主动单腿下蹲与坐着轮椅的亚军、季军合影,是“蹲得下去”。她这一“站”,使得人们鼓掌喝彩;她这一“蹲”,赢得人们交口称赞。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一个既能自愿“蹲下去”,又能勇敢“站起来”的人。(由材料引出观点)能够“蹲下去”的人,是为人谦和不张扬、自愿放低身段、平视他人的人。大地于天,她是低的,却能“厚德载物”。真正的强者,不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之辈,而是谦逊之人。曾有一个青年围棋选手一年内连夺三项世界冠军,广大棋迷正为棋坛出现一位天才棋手而欢欣鼓舞时,却发现他在决赛前口出狂言,不懂“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之道理,终铩羽而归,于是对他大失所望。(反面论证)对比卢冬在领奖台上的表现,谁是真正的强者不言自明。“蹲下去”才能够站得稳、站得久。《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西安秦始皇陵的那些兵马俑,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其中的跪射俑保存相对完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单膝跪地,重心降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外物的冲击。做人也是如此,树大招风,山高易折,只有放低身段,以谦卑之姿待人接物,方显智者之境界。甘愿“蹲下去”并不意味着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卑微无能,而应当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坚强与自信,总能勇敢的站起来。(辩证分析)阿Q以承认自己是“虫豸”向强大的对手求饶,他的自轻自贱不是真正的“蹲下去”,而是“倒下去”“趴下去”。毛主席言:“暂时的退后,是为了更好的进步。”“蹲下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想要跳得远,就要先蹲下蓄势;想要出拳有力,就要先把拳头收回。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为的是将来的奋起;勾践甘心为奴,卧薪尝胆,为的是等待机遇;邓小平三起三落,不忘初心,终成一代伟业。能够“蹲下去” 的人,往往有大海般的胸怀,钢铁般的意志,鹰隼般的利眸,他们是低姿态的巨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像阿Q那样“倒下去”“趴下去”,而必须勇敢地“站起来”。但是,“站起来”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蹲下去”和“站起来”是辨证统一的,蹲得下去才能站得起来;既蹲不下去又想靠外力站立者,即便站起来迟早也会倒下去。君不见自古以来的贪官佞臣,当初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最终却落得身陷囹圄、彻底倒下的下场。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为人民服务,当“蹲得下去”,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尊严,当“站得起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每一个人都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培育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品格,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不辜负时代的期望。(结尾再次点题)点评:本文紧扣“蹲下去”“站起来”立意行文,赋予“蹲下去”以谦卑处下的内涵,赋予“站起来”以自立自强的内涵。审题准确,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内容18-19分)文章文体鲜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主体论证部分层层深入,层次清晰。(表达18-19分)发展等级层面,本文论证方法多样,或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或对比论证,说理透彻,论证充分,语言和材料亮点明显。(特征18-19分)总分为54-57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02 09:44:03 页数:21
价格:¥3 大小:293.8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