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综合测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三年级春学期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㈠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虛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②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①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 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②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③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④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 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B.非虚构作品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B.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C.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D.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是如何做到充分有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 明。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5题答案】【答案】1.C2.B3.A4.①运用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运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5.⑴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⑵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天的橡树尤里·纳吉宾一月的早晨,空气清冷,浴满阳光。女教师满心愉快地想着生活,想着她自己。离开大学校门来到这里才刚刚两年,她已经获得了能干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的美名。大家尊敬地称呼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宣布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继续讲词的分类……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类……”“可以进来吗?”半掩的门口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圆圆的脸冻得通红,眉毛上染了一层白霜。“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着抱怨。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都听懂了吗?”安娜向全班问道。 “听懂了!”孩子们齐声回答。“好,那么你们来举例子。”有几秒钟的功夫,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人不甚有把握地说道:“猫……”“对,”安娜说完就马上想起去年那个班上的学生举的头一个例子也是“猫”。这一下,闸门打开了,“窗户!桌子!屋子!轮子!……”“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好了”安娜说,“我看你们都明白了。”大家都只好停住了嘴,突然,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地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孩子们轰然大笑起来。“安静!”安娜用手拍了一下讲桌。“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又重复了一遍,他既不理会同学们的笑声,也不理会老师的呵斥声。他举例时的神情语调不同于别的同学,像是在倾吐内心深处再也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安娜一点也不明白他这莫名其妙的激动,竭力掩饰住怒气,“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橡树’是名词,而‘冬天的’是什么词,我们还没学到。下课后请到教员休息室来一趟。”“坐下!”当萨乌什金走进教员休息室时,安娜对他说道。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到软软的圈椅上,借着弹簧的劲儿,颠晃了几下。“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我知道你上学只要走十五分钟的路程,我要找你父母谈谈。”“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我可只有妈妈。”萨乌什金笑了一下。安娜的脸微微一红。她想起来了,萨乌什金的爸爸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萨乌什金的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每天三点钟还要去水疗疗养院上中班。真的,这位妇女的操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了,但是安娜还得见见她。“萨乌什金,我还是得找你母亲谈谈。两点钟上完课我们一起去你家!”萨乌什金领安娜走一条穿过林子的近路。枞树上那冰坠雪压的枝梢在身后合拢,顷刻间他们进入了一个恬静安谧的魔幻世界。一群群的喜鹊和乌鸦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摇动树枝,碰落球果。 “这里刚刚走过一只驼鹿!”萨乌什金指着地上的足迹说道。说起驼鹿,他简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什么好朋友似的。接着,他又赶忙说:“不过您甭害怕,驼鹿可老实呢。”因为他注意到了女教师匆匆投向树林深处的目光。萨乌什金走到女教师前头,微微弓着身子,留神地看着自己周围。树林里的小道蜿蜒曲折、纵横交织,把他们愈引愈深。突然,远处透出一道缝隙,射来一束烟青色的亮光。林中顿时出现一大块空地,空地中央一株巨大的橡树岿然矗立,银装璀璨。“啊,原来这就是冬天的橡树。”安娜怯怯地向橡树走近了几步。“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您瞧!”他使劲儿推开树旁的一大团雪,刨出一个小坑,坑里有个小圆球,裹在烂成细蛛网似的败叶中,叶子上戳出许多尖尖的针刺。安娜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冬眠的刺猬。“瞧它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萨乌什金小心翼翼地给刺猬盖上那床不讲究的被子。接着他继续领着安娜参观自己的小天地。橡树根上还收留着许多房客:甲虫、蜥蜴、瓢虫……有的躲在树根底下,有的藏在树皮缝里,它们就这样在沉睡中熬过冬天。这株强健魁梧、生机勃勃的大树,在自己身上蓄集了那么多热量,使那些可怜的小生灵获得栖身之所。安娜十分感兴趣地、快乐地观察着这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森林的奥秘。突然,她听到萨乌什金着急的喊声:“啊呀,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安娜赶忙把表凑近眼睛——三点一刻了。“那又怎么样呢?萨乌什金,谢谢你陪我在林中走了一趟。”萨乌什金的脸红了,他非常想对老师说,今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可又怕自己做不到。他拉起外衣的领子,对老师说:“我送您……”“不用了,萨乌什金,我自己回得去。”他用怀疑的目光望了望老师,然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折去弯的一头,递给安娜·瓦西里耶夫娜。“要是驼鹿冲着您跑来,您往它背上揍一下,它就会逃走的。不过,最好还是只挥挥棍子,使它害怕就够了!不然,它生了气,可就会跑掉,再也不回到这森林里来了。”“好,萨乌什金,我一定不打它。”走出不远,安娜又回过头来,最后一次望着那株老橡树。橡树脚下,模模糊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原来萨乌什金并没有走,他在远处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哩!她向孩子挥了挥手,沿着弯曲的小道缓缓走去。(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娜自以为很有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的才干获得了尊重,但起初的她并没有真正走近和了解学生。B.孩子们列举的很多名词如“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在他们眼中可能都有着特别的意味。C.安娜自己都陶醉在林间,以致于错过了时间,所以原谅了萨乌什金因为上学路上贪玩导致的迟到。D.“冬天的橡树”收留庇护着森林中那些可怜的小生灵,也给萨乌什金提供了一方纯净的小小天地。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萨乌什金“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这一细节是在设置伏笔,下文交代他的家庭境遇和经常迟到的原因是对此的呼应。B.小说多处运用象征的手法,比如驼鹿象征自然的灵性,它需要人们保持敬畏,善加爱护,温柔地对待,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不回来了。C.小说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挖掘生活给予成长的馈赠和人生中“顿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和触动,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D.小说结尾部分展现“温情的怅望”,这是一种典型的“纳吉宾式结局”——顺理成章的,现实而又残酷,缓缓蓄积,在最后的时刻喷薄而出。8.通过这趟林中的行走,安娜了解到了萨乌什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简要概括。9.有人说青年教师安娜的家访无功而返;也有人说安娜虽然没能顺利进行家访,但其家访的目的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9题答案】【答案】6.C7.D8.①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②纯真善良,保持着孩子的天性。③勇敢、独立。④细心、体贴,懂得关心和保护他人。9.同意后者。①真正地走近并了解了萨乌什金,知道了迟到的原因,萨乌什金也希望不再迟到;②了解到萨乌什金是个独立、能干的男孩,虽然家境困难,但相信他的成长能够支撑家庭;③看到了孩子丰富的世界,感受了天性的美好,促进反思自己的教学。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初,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有文在右手曰“武”。及长,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帝,每谓所亲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寻以皇考艰去职,归建邺。建武二年,魏将王肃、刘昶攻司州刺史萧诞甚急,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为偏帅隶广之。后遣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绝其粮道。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失道,望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径上贤首山,广之军因得前。时王肃自攻城,一鼓而退,刘昶有疑心,帝因与书,间成其隙。一旦,有风从西北起,阵云随之来,当肃营,寻而风回云转,还向西北,帝曰:“此所谓归气,魏师遁矣。”令军中曰:“望麾而进,听鼓而动。”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城中见援至,因出军攻魏栅,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肃、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得肃、昶巾箱中魏帝敕曰:“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则江东吾有也。”帝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爰自在田,及登宝位,躬制诏诰、诔、奏诸文,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爱愆犯多有纵舍,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后可奏。(节选自《南史·梁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B.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C.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D.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妣,是对亡母的尊称,《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B.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李清照所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江东”即指此地。C.五经博士,学官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如董仲舒曾担任讲授《春秋》的博士。D.四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更又称四鼓、鸡鸣、戊夜、平明,如“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指的是四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武帝出世不凡,出身兰陵萧氏,母亲张氏做梦抱日而孕,出生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右手有文为“武”字。B.梁武帝年少勤学,长大后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开创的西邸文人集团,成为“竟陵八友”之一,尤为见识过人的王融看重,一语成真。C.梁武帝精于用兵,善于利用敌人的疑心,用写信造成王肃和刘昶的矛盾,又通过望气的方式,预言魏军败退,决定趁机进攻。D.梁武帝仁爱不断,亲人和所爱的人恣意妄为却常常被原谅,所以政治、刑法松弛紊乱,对于死罪,常因人哭泣说情,不置可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2)爰自在田,及登宝位,躬制诏诰、诔、奏诸文,又百二十卷。14.世人称赞梁武帝萧衍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请根据文本概述原因。【10~14题答案】【答案】10.B11.D12.D13.(1)众人害怕,没有谁前去援助他,只有武帝独自奋勇请求首先进军。于是王广之增加武帝的精兵人数,在夜里口中衔枚,急速前进。(2)从他在野,到登上帝位,亲自写作的诰、诔、奏等文字,共有一百二十卷。14.(1)博学多通,精于谋略;(2)人节俭,以身作则;(3)勤于政务,孜孜不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B.“边柳挂乡愁”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C.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16.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写出词人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歌中的“猿”意象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哀鸣与清啸之猿,就分别代表了愁苦哀怨与超脱快慰之情,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和李白“_____________”诗句,即为例证。【17题答案】【答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悠然心会④.妙处难与君说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同于往届奥运会,以羊毛绒线编结而成的颁奖花束,将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首次亮相。______的背后,是上百位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一束束绒线花,工艺源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将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______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弘扬体育精神和竞技实力的舞台,却也是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火炬、奖牌、火种灯……每一次发布,都给人们带来惊喜,这样的精彩,多因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着强烈的文化自信,承载着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不论是依山而建、形似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还是晶莹剔透、仿佛披着一件冰雪外衣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一座座______、令人赞叹的冬奥场馆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以“中国风”托起“奥运范”,正是文化自信的冬奥______。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出心裁表现五光十色表示B.匠心独运绽放流光溢彩表达C.独出心裁绽放五光十色表达D.匠心独运表现流光溢彩表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体育精神和竞技实力的舞台,却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B.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弘扬体育精神和竞技实力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C.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体育精神和竞技实力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契机。D.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弘扬体育精神和竞技实力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契机。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8~20题答案】【答案】18.B19.C20.①三个句子都采用了动宾的结构,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有语势;②从“中国故事”到“文化自信”,再到“东方文化底蕴”,内容上层层递进,突出强调了“会徽”等物品因加入中国元素而产生的精彩和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平稳完成了挨户采集逐人登记的系统工程,最终获取了详实的统计数据,⑴。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举告别过去纸表手记效率相对不太高、质量可能受影响的数据采集方式,全面启用电子化的数据采集方式,确保数据可直接上报和实时核准,扎牢了普查的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篱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公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⑶,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这项数据表明中国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⑴发布了扎实的数据公报⑵相比以往人口普查⑶从人口素质看。22.七人普实施不易。七人普数据不虚。全国人口素质不低。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11月7日,盐城大丰海域发生5级地震,南通多地也有震感。几位顾客用餐时感受到大楼在晃动,工作人员立即通知大家撤离。一名女孩匆忙要走印有付款码的小票,十几分钟后,餐饮店收到她的付款。多家餐饮店表示,震后顾客们陆续回来买单,无人逃单。一名顾客说:逃生是本能,付款是素质。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从下列虚拟情境任务要求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假定你是那名女孩(或顾客),事后接受了记者采访,请以女孩(或顾客)的名义写一封公开信,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做。(2)假定你是一家餐饮店的工作人员,请以餐饮店负责人的身份写一封感谢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逃生不逃单,温暖满人间——致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各位朋友:正如一位顾客所说,“逃生是本能,付款是素质”,危机当前,势必逃生为首;安全之后,则应返回买单。这既是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公共意识,更是个人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和诚信底线。我们进入商家消费时,商家为我们提供商品与服务,我们则支付相应的报酬,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因此,用餐后及时结账是顾客应尽的义务,突发事故并不是逃单的理由。在感受到危机时,商家并没有在意顾客是否结账而是“立即通知大家撤离”,这一细节体现了商家对于生命的重视以及对于顾客的信任。诚实守信是相互的,它既是商家应当遵循的经营之道,也是每个公民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所以,逃生不逃单,是作为消费者应尽的义务。越是小概率的突发事件,越容易考验人性,或者说,越容易放大人性中的弱点和闪光点。逃单很容易,但面对良知的质问却让人难以平静,假如“逃生也逃单”,实则是一种违反契约、破坏规则、贪图小利、无视公德的体现,不仅让商家蒙受损失并失去对消费者、对社会的信任,更使自己无法直面灵魂的自省:在无人监督、审视的时候,我们是否仍旧能够保持人性的善良,是否能够坚守社会的规则意识?因此,“逃生”但不“逃单”,方能体现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体现对社会规则意识的尊重与遵守。逃生不逃单,彰显了我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能为社会树立起诚信范本。人无品不立,国无格不兴,社会风气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逃单行为看似不足为患,但却折射出人心里的自私自利、违背公德,假如任由其疯长而不加以约束,只能造成商家防范、顾客焦虑和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动摇,整个社会都会脱离良性发展的轨道:恶意滋生、私利为上、无视公序、人人自危。反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以身作则的责任意识和“从我做起” 的担当精神,将诚实守信的基本素养落细、落小、落实,才能使其融入亿万人的血液,化作自觉的行动。而不遗小善、善良温暖的优秀素质,必定能鼓励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正能量需要被传递、被学习、被发扬。遵从逃生的本能后,我们更应该彰显出人性的温暖与善良,一旦我们以实际行动汇入净化社会风尚的大流,必将会有更多的人被这束微光所吸引、所感染。当今社会,有不平凡作为的平凡人层出不穷:山东济宁的张女士在冬夜“清空”卖菜老人的蔬菜,希望他能早点回家;被网友称为“最美宝妈”的马蓓在冬河里勇救轻生女子;水果店老板陈伟亏损关店后辛苦打工为曾经充值的顾客退钱;公交车司机赵鹏将迷路的小女孩带上车,为其打开暖气和车厢灯,等待民警到来……一个平凡人的温暖举动,一定可以感动另一颗冰冷的心,软化另一个坚硬的灵魂。逃生不逃单,是公德意识,是道德底线,更是人性边界。希望大家都能诚信正直,光明磊落,以点滴微光温暖人间。一名逃生后买单的顾客XX年XX月XX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29 15:56:0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9.9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