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传说中伏羲氏创网苦〔用网捕鱼、鸟)之歌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生活B夏朝历法记载各月的物候、气象和农业等内容夏朝农业出现革命性变革C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记载“宅兹中国”(建都天下中心)周代统治者已有“天下”观念D良渚文化稻谷、绢片残存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A.AB.BC.CD.D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董仲舒此举A.表明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B.旨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体现了汉代对周代制度的延续继承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社会主流地位3.宋神宗时期,实行以钱代役的政策,对乡村户和城市的坊郭户均征收役钱,商税也由城市向农村拓展。这反映了当时A.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C.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赋税制度货币化完成4.晚明游记大量出现,士人在游记中把杭州西湖游人看作“俗士”,同时将旅游分成等级,并发展为一套旅游理论,又常以此为名对当时的旅游风气批评一番。这一现象表明A.士大夫追求身份区分B.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C.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5.由于轮船招商局等企业的股票购买者大都得到了丰厚的股息回报,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纷纷投向上海股票市场,各种中外股票大量发行。这说明。A.列强操纵近代中国经济B.近代金融市场趋于成熟C.洋务运动进入深化阶段D.新型经营形式得以发展6.20世纪初,陈独秀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反对只重自娱和缺乏平民意识的文人画,提倡语言通俗化、美术写实化。此举旨在A.用艺术启蒙推动社会改造B.推动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C.提高民众对艺术的关注度D.提高大众审美情趣与评判7.1938年以来华北平原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挖道沟运动。在运动中创作出大量活泼的墙头诗,如“抗日沟千万条,平原变深山,处处像地堡。抗日沟昼夜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救国又保家”。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调整持久抗战战略B.党的游击战术和组织动员符合实际C.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得到激发D.华北平原成为游击战争的主要战场8.下图漫画反映出当时 A.明确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大突破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D.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形成9.公元前5世纪,雅典会定期举行酒神节。在此期间,公布国家杰出贡献者的名单以示表彰;并对阵亡将士的遗孤赠与重装步兵盔甲。这有利于A.提升民众军事素养B.培育公民人文精神C.保障贵族社会地位D.增强公民责任意识10.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11.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接受美德等国的技术援助,购买大量成套设备,兴建了大批建设项目并进行仿制。七十年代,苏联又从这些国家引进了一些项目,其中许多是三十年代曾经引进过的。这反映出苏联A.对外政策的相对稳定B.经济结构的持续完善C.工业建设的成就巨大D.技术吸收的能力较弱12.据下表可以推知表: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年代1950196019701975 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与西欧的贸易+2.0+10.7-5.8-17.8A.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B.布雷顿森林体系迅速瓦解C.日欧各国制造业发展迅速D.美国的工业生产萎靡不振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雍乾时期,反复诏令官员组织种“薪果、桑、(河堤)柳”,并要求通过工部、农书等途径推广相关技术。工部掌管部分林业事务,各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所管理的事务只有极少部分与林业有关。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封禁政策,东北森林长时期内保持原始状态。19世纪后期,清政府开禁东北原始山林,但被俄日公司垄断了采伐及进出口贸易.20世纪初,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执掌农牧树丝等事宜,一些地方设劝业道等对应机构,还颁布《农林章程》,制定发展规划。也出现大量民间集股的公司,种植并加工松杉竹的现象。——摘编自樊宝敏《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材料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建立了以国有林为主的林业所有制体系,同年,政务院规定当时林业工作总方针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林业部把各地国有林场的生产、销售纳入国家计划,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于1954年决定育林基金统一征收、统筹调配、专款专用。1955年,党中央指出“社员的成片树林,可自愿加入合作组统一经营”。——摘编自樊宝敏《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前后期政府林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西方眼中的典型“中国形象”概况 历史时期“中国形象"13世纪马可·波罗:“从未殷富如此(中国)者,(皇帝)是世上最强大的君主”16世纪①哥伦布日记:“富厚甲天下”“由里斯本至(中国)京师间,道路几占全球三分之一”②利玛窦(传教士上“远比欧洲富裕得多”"使用印刷术比欧洲早”“官吏没有一个出身责族,而是从哲学家和博学之士中挑选,井然有序地管理国家”18世纪①伏尔泰:在伦理道德和治理国政方面首屈一指……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儒教令人钦佩,没有那种蔑视理性的教条②孟德斯鸠:“是一个专制的国家”③马戛尔尼(1793年英国出使清朝的使节):“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围绕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6.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方言纷歧的状态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推广普通话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1956年,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各地相继制订实施方案。从1956年秋季开始,绝大多数地区小学开始教学注音字母,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推动,1958年,推广普通话运动也随之在基层社会开展起来。“请你讲普通话”“统一祖国语言,提高人民文化”等标语口号,墙上、树上带有拼音字母的流动识字牌大量出现。各地将当前的政治、生产内容编成问答题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在生产和日常休息时间,开展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至今,“学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已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的运动影响。18.材料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结束后,缅甸大米出口量一路下跌。1954年,中缅两国达成协定,缅甸以大米换取中国的商品与技术援助。同时缅甸不顾美国反对,与中国达成橡胶贸易协议。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帮助下,1954年,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努实现互访并宣布两国真正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准备开辟航空线并缔结邮电协定;中国进口缅甸20万吨大米,缅向也将由中国进口工业品。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1953-195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关系改善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缅关系改善的影响。20.材料王祯,元朝农学家,“著《农书》行世”。元朝政府编写印发的《农桑辑要》主要记载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情况。王祯任江西永丰县尹,教民耕织。《农书·自序》说:“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他重视对新发明的农器和生产技术的搜集,着意比较南北方的农具、耕作和蚕桑方法的优劣,加以交流推广。《农书》开卷叙述农事、牛耕和蚕事的历史渊源,为中国古农书中所首见。其资料来源,根据《氾胜之书》到《农桑辑要》等已有各种农书。全书共收有插图300余幅,每幅图均附有文字说明、韵文或诗赋。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此为范本。《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摘编自白寿弊《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祯《农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祯《农书》特点形成的原因。 【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1)变化:由保持森林原始状态减少开发到设立机构组织力量开发。原因:清政府前期,我因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政府实行传统政策,使我因林业得不到发展。到了近代,外国列强开始不断侵略中国,为了维护统治挽救危机,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对林业进行开发。(2)特点:体系完整;开发保护相结合;国家统一管理。 意义:新中国的林业政策,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体现了独立的新中国举国家之力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魄力和力量;反映出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体现出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5题答案】【答案】论题:西方眼中“中国形象”体现了时代变迁。论证:不同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有不同的形象,这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羨慕;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方为了对外开辟新的航路,对中国的描述是富有先进的国度,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外探索新航路的欲望;启蒙思想家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欧洲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16题答案】【答案】(1)成立专门部门统筹安排;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依托基础组织;运用各种形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2)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成就,增强对祖国的认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白信、制度自信,进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8题答案】【答案】(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展现了中国的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有利建立良好的周边外交环境;有利于缅甸和苏联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题答案】【答案】(1)特点:体现重农抑商思想;重视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兼论南北农业,适用范围广;图文并茂的“农器图谱”更加实用;全面论述农业的内容和范围,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2)原因:元代农业发展,技术经验提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长期地方官经历,积累了农业知识经验;王祯有着民本和农本思想;前代农业科技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4-24 11:02:03 页数:8
价格:¥3 大小:90.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