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石家庄市2022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乌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之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D.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具体表现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B.《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D.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B.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C.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崔护》)【1~5题答案】【答案】1.A2.B3.D4.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5.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写女子之美仅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八字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②重视情境的营造,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情可见。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喑含深情。如“彼此目注”“送至门”“眷盼”等动作、神态,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④小说中引用崔护的诗歌,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开始运用诗意手法”错误,此意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唐传奇使用诗意笔法,但无法看出是“开始运用”;“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是说创作进入“自觉与成熟”,并非唐传奇“推动创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事件”错误,《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C.“……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中说的是“……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人物情感”范围扩大,材料中是“人物的痴情”。D.“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错误,材料二最后只是说“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只能说明诗歌渲染氛围达到的效果,但无法说明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旧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过于绝对。故选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层层递进”错误,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形象、叙事、抒情是并列关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是总分总结构,由第一段“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和最后一段“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可知,材料一主要是说“诗笔”手法在唐传奇中的运用;结合分说的三个部分来看,“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籍之美”,可见,材料一主要是说唐传奇中所运用的和诗歌创作相通的手法。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材料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例子进行证明。由一开始的观点“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可知,材料二中的“诗笔”是说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具体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可以先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然后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提到唐传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这段材料在塑造女子形象的时候也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对女子进行直接描写的语言“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正面展现其美,这是实,如通过崔护的表现进行侧面烘托,崔护离开之时是“眷盼而归”,到下一年清明之时又“径往寻之”,可见女子之貌美,这是虚。材料一提到唐传奇通过“诗笔”进行情境营造,“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中写崔护第二年前去没有看到女子,留下诗作离开之后又“后数日复往寻之”,可见崔护之痴情;女子父亲向崔护哭诉“君杀吾女”,向崔护讲述女子“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可见女子的痴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一提到唐传奇使用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文段中崔护和女子之间的情感大多通过动作、神态体现出来,如二人初见之时,“彼此目注”,崔护离开,女子“送至门”,崔护归去之时是“眷盼而归”,这些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二人是一见钟情,情感表达含蓄。材料二提到“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说引用诗歌在表现人物心理以及推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段中崔护留在门上的诗歌既能体现出崔护再寻女子而未见的失落,又带出了下文女子看到诗歌而绝食而亡的情节。(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别了,武器①(节选)[美]海明威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博内罗呢?”我问。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你们是什么人?”“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哪一团?”他又说了。“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那些军官商量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B.“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成功逃离。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人才是傻瓜,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②“反复说”别人傻,可以体现出撤退官兵内心的忐忑与不安。9.①让作品中的人物“我”直接说话,没有作者立场的直接表露。②表达上,很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多是中性的描写。③客观、冷静的表达,能让读者更为独立、理性、深入地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场面很大,“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说官兵惊恐、狼狈逃命的状态。C.“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错误,由“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擅离部队,明令枪决”可知,是搜索他们认为擅离部队、叛逆的官兵,且是“明令枪决”,并非“残忍……”。D.“绝望”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官兵盼望又不相信的情绪,并无“绝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过于绝对,文中曾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们心理的推断。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先找出“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傻”的原因,结合“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可知,博内罗认为大撤退有危险,会被“打死”,而“我”和皮安尼认为博内罗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傻”,“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说明“我”和皮安尼认为大撤退是没有危险的;但从后文来看,战场宪兵把撤退中的一些官兵枪杀掉,这说明撤退是有危险的,前后构成对比,让小说情节有了波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的做法和想法“傻”,好似我俩很坚信撤退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反复说”别人傻恰恰是他们内心不安和忐忑的表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小说不掺杂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如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事件,而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只是故事的亲历者,所以“我”在文中的表述代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如“我”对博内罗走了的评价,如“我”与战场宪兵的对话,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立场的内容。如文中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很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如写撤退的场面,只是说“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对撤退的态度;如写审判中校场面的时候,只是用“他告诉了他们”“他又说了”“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中校说”“中校问”展现审判过程,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中校被审之时的情绪表现,同样也没有展现审判者的情绪,都是中性的描写。如文中在写撤退之时遭遇的审判、枪决,“我”是把整个过程客观冷静地表述出来,并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渲染,无论是被审者和审判者,都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这就给了读者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体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反战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C.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14.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10~14题答案】【答案】10.D11.D12.C13.(1)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2)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14.(1)上策是迁徙冀州部分百姓,以此泄洪,放河入海;(2)中策是多修水渠,引黄灌溉,分减水势;(3)下策是修复旧堤,增高加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由于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汊口处在高处,在这里修筑分减水力的工程,从路途伤看也非常方便,可以重新疏通屯氏河以辅助黄河,宣泄洪水,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审查办理,丞相认为现国家经费不足,暂且不必疏通。“于此分杀水力”是介宾短语,是下一句“道里便宜”的状语,所以不能放在前一句,排除AB。“非常”即“非常情况”,是“备”的宾语,其后断开;“事”是名词作状语,是“下”的状语,应放在下一句,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错误,光武是刘秀的谥号;“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错误,汉高祖是谥号,隋炀帝是庙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错误,由“‘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可知,成帝鸿嘉四年秋不堵决口,是想通过任由河水自流,顺应水势,从而找到适合的河道。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对”,回答,奏对;“疏阔”,粗疏不切合实际;“切”,严厉。(2)“恒兴”,总是兴办;“先”,把……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急”,急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可知,上策是把冀州百姓迁走,疏通泄洪,让水流入大海。由“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可知,中策是修建更多的水渠,让百姓引水来灌溉田地,以此分减水流之势。由“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可知,下策旧是对旧堤进行修缮,增加其高度,加厚其厚度。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季四月,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在此之前,清河郡都尉冯逡上奏说:“清河郡处在黄河的下流,近年较长时期没有发生大水灾害,是因为屯氏河通畅,这样就有两条河道分流黄河水入海。现在屯氏河已经堵塞,鸣犊口又更加流水不畅,如今只有一条黄河承受数条河流的水量,即使加高堤防,最终也不能使它顺畅宣泄。大禹时代修筑的九河故道,如今很难寻找,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容易疏通;又由于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汊口处在高处,在这里修筑分减水力的工程,从路途上看也非常方便,可以重新疏通屯氏河以辅助黄河,宣泄洪水,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审查办理,丞相认为现国家经费不足,暂且不必疏通。三年之后,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决口,冲毁官署驿站,以及民房近四万所。建始四年冬季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汉成帝河平元年春季,杜钦将王延世推荐给王凤,派他去负责堵塞黄河决口。王延世用竹编成长四丈、九人合围的竹篓,里面盛上小石头,用两条船夹着运载,投入到决口处。经过三十六天奋战,河堤修成。三月,成帝下诏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领取中二千石俸禄,赐关内侯爵位,赏黄金一百斤。西汉成帝河平三年秋季八月,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四年的一半。鸿嘉四年秋,黄河水泛滥,冲毁官署驿站,以及民房四万多所。平陵人李寻上奏说:“讨论治河之策的人常想要寻找九河原来的河道贯通它,现在趁着黄河自己决口,可暂时不进行堵塞,先观察水的流势,如果黄河想占据那条道路,它渐渐就会自己形成河川,再沿河川挑出河床的沙土,然后按其自然状况进行治理,就一定会成功。”于是停止堵塞不再筑堤。待诏贾让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将面临洪水冲击的冀州人民迁走,放黄河的水使其向北流入大海。黄河向西临近大山,向东面靠近金堤,从水势上看不会流得太远,洪水泛滥一个月就能平定下来。这一工程如能实施,黄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上策。多开凿运河渠道,既能使百姓灌溉农田,又可分减水势。兴利除害,可以支持数百年,称为中策。如果只是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不断把低矮的堤坝增高,把薄的堤坝加厚,所耗费的人力劳力没有止境,且依然屡屡遭遇灾害,这是最下策。”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长久没有修复。到了建武十年,汉光武帝打算进行治理,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不宜兴起徭役。”于是停止。兖州、豫州的百姓埋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做优先考虑的事。恰在这时有人推荐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夏季四月,汉明帝下令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派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防。王景虽然减省工程费用,然而所用钱财仍要用百亿来计算。十三年夏四月,汴渠修成,黄河、汴河分流,恢复了过去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A16.(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3)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析】【15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再看“喜”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赤壁赋》中“蜉蝣”一句大体相同,都是以微小生物来表明生命的短暂。(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刚问了几句后,就发出邀请,对其热情款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草”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可以用来表达悲伤、喜悦等感情,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类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便要还家④.设酒杀鸡作食⑤.晴川历历汉阳树⑥.芳草萋萋鹦鹉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晦朔”“蟪蛄”“要”“作”“萋萋”。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瀑布撞击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的水花。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迎春花一点点向远处伸展,将缀满金灿灿花朵的枝条垂进水潭。同行的林草局技术员告诉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说起那些迎春花,他更是:在漫山遍野的百花中,迎春花是第一枝报春花。它开得那样随意,那样美丽,那样。漫山遍野的小草也顽强地从残雪覆盖着的落叶下钻出。野谷中的侧柏、山杨、杜松等,泛出的绿。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开始地舒展筋骨。起起落落的鸟儿沐浴着春光,叽叽喳喳,仿佛在鸣唱着一曲迎春之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了如指掌悠然自得若隐若现摩拳擦掌B.情有独钟闲情逸致隐隐约约摩拳擦掌C.情有独钟悠然自得隐隐约约跃跃欲试D.了如指掌闲情逸致若隐若现跃跃欲试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B.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C.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洗去迎卷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D.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20.请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8~20题答案】【答案】18.C19.B20.(1)“银练”和“珍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水珠和瀑布的美丽;(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吐”和“抛洒”运用比拟手法,使景物更有亲切感;(3)“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音乐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后文是钟情于迎春花的原因,所以使用“情有独钟”。第二处,“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闲情逸致”是名词,无法与“那样”搭配,所以使用“悠然自得”。第三处,“若隐若现”,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不明显、不清楚的样子。此处形容树上泛的绿,应使用“隐隐约约”。第四处,“摩拳擦掌”,双手相互摩擦。形容战斗或行动前情绪高昂、跃跃欲试的样子。“跃跃欲试”,形容心情激动,急于想试一试。语境形容鸟兽,这些鸟兽没有“拳”和“掌”,所以使用“跃跃欲试”。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语序不当,“一簇簇”是修饰“迎春花”,所以应放在“迎春花”前面;第二处,“水珠……剥去……尘埃”搭配不当,“剥”改为“涤”“洗”之类的词语;第三处,“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结构混乱,应改为“催促着花骨朵绽放”。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首先明确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谁。结合前一句“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可知,画线句是描写“瀑布”。然后分析是如何写的,使用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千尺银练”是比喻从绝壁奔涌而下的瀑布,“万颗珍珠”是比喻瀑布奔涌而下溅起的水珠,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借助“银练”“珍珠”生动形象展现瀑布和水珠的形态和色泽,凸显其美丽。“吐”“抛洒”这些动作本不属于瀑布,此处用来形容瀑布奔涌的态势,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生动形象,让瀑布富有生命力。“吐出千尺银练”和“抛洒万颗珍珠”都是动宾结构,“吐出”对“抛洒”,“千尺”对“万颗”,“银练”对“珍珠”,这是使用对偶修辞,句式整齐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冰墩墩”的造型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它简约墩实的身体线条和全身包裹的“透明冰壳”非常吸引眼球,也蕴涵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据主创团队成员曹雪介绍,“冰墩墩”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外壳能很好地凸显冬奥会冰雪主题,同时其冰壳看起来很像中国宇航员的航天服,也能体现北京冬奥会科技奥运的特色。虽然“冰糖葫芦”的创意广受好评,但“冰糖葫芦”还不足以代表中国形象。于是团队又反复尝试,将冰壳里的形象改为麋鹿、老虎、兔子等,各种创意和修改不断被提出又不断被推翻,最终大家还是认为国宝大熊猫最能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为了让大熊猫形象看起来更加招人喜爱,设计团队专程赴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地观察。()。设计团队便以幼年大熊猫形象为基础进行完善,于是有了今天人见人爱的“冰墩墩”。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发现,成年大熊猫和幼年大熊猫头身比例不同,显得更加呆萌可爱B.他们发现显得更加呆萌可爱的幼年大熊猫和成年大熊猫头身的比例不同C.他们发现幼年大熊猫显得更加呆萌可爱,因头身比例和成年大熊猫不同D.他们发现,幼年大熊猫头身比例和成年大熊猫不同,显得更加呆萌可爱22.请从三个方面概述“冰墩墩”造型的创意和理由,不超过100字。【21~22题答案】【答案】21.D22.(1)以传统小吃“冰糖葫芦”为灵感来源,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2)以饱含科技感的“透明冰壳”凸显冰雪主题,体现科技奥运;(3)以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大熊猫为主体,突出中国特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下文“设计团队便以幼年大熊猫形象为基础进行完善”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最后应指明设计团队选择幼年大熊猫形象为基础的原因,即“更加呆萌可爱”,排除BC。A.“呆萌可爱”的是“成年大熊猫”,与下文语境不合,排除。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由题干可知,答案需要包括“冰墩墩”造型的创意和理由,且要从三个方面概述,而由语段第一句“‘冰墩墩’的造型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它简约墩实的身体线条和全身包裹的‘透明冰壳’非常吸引眼球,也蕴涵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可知,这三个角度是现代感、科技感以及民族特色。由“‘冰墩墩’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可知,“冰墩墩”灵感源自传统小吃,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由“‘冰糖葫芦’外壳能很好地凸显冬奥会冰雪主题,同时其冰壳看起来很像中国宇航员的航天服,也能体现北京冬奥会科技奥运的特色”可知,透明的外壳可以凸显冰雪主题,体现科技奥运。由“将冰壳里的形象改为……最终大家还是认为国宝大熊猫最能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可知,以大熊猫为主体,突出中国的特色。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以导航技术带给生活便利引出人生需要正确导航;第二段以一味盲目追星为例,指出“过度依赖导航”这种错误的“人生导航措施”的危害。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就是“人生导航”。任务区中的关键语句是“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键词语是“如何”“人生导航”,这两个词语提示考生,文章的论点应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也就是思考为自己人生导航的措施。“青年”说明文章面向的对象是青年,因此语言要贴近青年,内容要能够指导青年;“联系材料”,这要求“正确为人生导航的措施”不能脱离材料泛泛而谈,“措施”要出自材料;“感悟和思考”,提示考生要结合自己生活,做到文中有我。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展开议论。开篇可以从生活中导航的现象、事例等引出观点,如“生命中,一首诗歌、一个人物……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指引了我们前景的方向,成为我们人生的导航。因此,在生命之中,我们需要正确选择导航,助力生命的成长”;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如“正确选择人生导航的标准,引领人生”“切勿过度依赖‘导航’,理性追求偶像”;最后发出号召,要正确选择导航。立意:1.选择正确的人生导航标准,引领人生。2.切勿过度依赖“导航”,理性追求偶像。3.正确选择导航,助力生命成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22 10:43:13 页数:20
价格:¥5 大小:77.1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