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文艺经典”或“红色经典”,是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逐渐活跃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一部作品被视为经典,应当至少经历一个世代即30年的时间检验才可。由此看,经典即那些具有典范性和传世性的作品。红色文艺经典一词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也应当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一种审美与艺术需要的反映。自从鲁迅于1921年7月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使用“典型人物”概念至今已百年,鲁迅发表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自此以后,中国文学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之象征意义的崭新典型人物。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深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情境中,英雄人物横空出世,风云际会。正是晚清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情势,迫使现代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肩负起文艺启蒙的使命,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使命和美学特色。<br />如果把红色文艺创作纳入这个现代中国文艺传统整体中去考察可知,红色文艺创作显然把创造这种特殊典型以及让它们在社会公众中释放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当作自身的中心使命去完成。正是在履行这个中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堪称经典性成就的作品,它们围绕典型这个核心范畴而释放出一些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第一,典型示范。红色文艺经典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呈现出鲜明特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特殊的个别去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与普通政治、经济,社会等文献观察相比更有感染力的审美范例。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第二,转型再生。其显着特征在于,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转型再生辩证法,叙述稚嫩或弱小的主人公在神圣帮手指引下转型再生为新型历史主体的过程。这里有着一贯通性的主人公——帮手模式:主人公起初难免稚嫩,但可以自觉接受神圣帮手的导引,团结其他群众,战胜共同的对手,最终成长为新型历史主体。如小说《青春之歌》叙述林道静在卢嘉川和林红等帮手帮助下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型为革命的无产阶级之一员。第三,破旧立断。在主题创作上,红色经典呈现出基于社会进化论的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趋势。新歌剧《白毛女》通过白毛女的故事阐述“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的道理。影片《舞台姐妹》通过舞台姐妹花竺春花和邢月红的不同遭遇,显示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这种修辞美学让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历史性进程释放出审美感染力。第四,洋为中用。这是指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援西入中范式,表明大胆借鉴外来文艺样式有助于中国本土文艺焕发生机。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歌女《白毛女》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摘选自王一川《典型示范及其他——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思考》材料二有相当一批很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推崇“红色经典”及其作者的。例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刘绍棠就是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和新时期之初都写出过有影响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一直深受孙犁的影响,追求小说的诗情画意,而且擅长写乡村女性的朴素之美、美好心灵。他的《蒲柳人家》《蛾眉》都体现出对孙犁风格的继承。贾平凹曾经说过,引导他走上创作道路的,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新时期乡土小说还有厚重,沉雄的一脉。这一脉的代表人物路遥、陈忠实都谈到过《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对自己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已经成功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已经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记忆,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摘选自樊星《“红色经典”的流传说明了什么?》)1.下列关于“红色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经典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艺作品,经历了30年以上的时间检验。B.红色经典是红色文艺创作自觉履行塑造英雄人物典型的使命中产生的优秀作品。C.红色经典通过独特典型人物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D.红色经典影响了很多有成就的当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br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鲁迅提出“典型人物”概念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就没有逾越塑造典型人物的范畴。B.《阿Q正传》作为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C.只要作家以塑造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为使命,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D.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B.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塑造的是普通战士的形象,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C.歌剧《白毛女》援用西方歌剧这一文艺样式,讲述本土故事,阐述新旧社会不同的道理,取得了成功。D.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是怎样论证“红色经典”的“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的。5.结合两则材料,请归纳红色经典能够在当代流传的原因。【1~5题答案】【答案】1.A2.D3.C4.①首先指出红色经典具有这一特征;②然后从“典型示范”“转型再生”“破旧立新”“洋为中用”四个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呈现总分结构,并用举例的方法加以印证。5.①红色经典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需要;②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③红色经典对新时期作家有着重大影响;④红色经典融合着民族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A.“红色经典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艺作品,经历了30年以上的时间检验”错,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信息是“‘红色文艺经典’或‘红色经典’,是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逐渐活跃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一部作品被视为经典,应当至少经历一个世代即30年的时间检验才可”,可见选项“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表述于文无据,“经历了30年以上的时间检验”表述绝对,忽视了“一般来说”这个限制词语。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r />A.“中国艺术创作就没有逾越塑造典型人物的范畴”错,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自从鲁迅于1921年7月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使用‘典型人物’概念至今已百年,鲁迅发表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自此以后,中国文学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之象征意义的崭新典型人物”,可见选项“就没有逾越塑造典型人物的范畴”表述绝对,于文无据。B.“《阿Q正传》作为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错,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自从鲁迅于1921年7月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使用‘典型人物’概念至今已百年,鲁迅发表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自此以后,中国文学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之象征意义的崭新典型人物”,可见选项“开山之作”的表述无中生有。C.“只要……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错,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正是晚清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情势,迫使现代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肩负起文艺启蒙的使命,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使命和美学特色”,可见选项“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能力。A.“……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错,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正是晚清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情势,迫使现代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肩负起文艺启蒙的使命,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使命和美学特色”,可见选项“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表述绝对。B.“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材料一第三段信息是“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似乎”这个表推断、揣测的词语。D.“……理想相似,……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错,材料二结尾段信息是“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可见选项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表述绝对,夸大其词,文中意思是“感受到”“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br />结合“如果把红色文艺创作纳入这个现代中国文艺传统整体中去考察可知,红色文艺创作显然把创造这种特殊典型以及让它们在社会公众中释放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当作自身的中心使命去完成。正是在履行这个中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堪称经典性成就的作品,它们围绕典型这个核心范畴而释放出一些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分析,总结处第一层,总说部分,提出观点立场,“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以下是第二层,即分说部分:从“第一,典型示范。红色文艺经典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呈现出鲜明特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特殊的个别去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与普通政治、经济,社会等文献观察相比更有感染力的审美范例”得出分论点一,即“典型示范”。从“第二,转型再生。其显着特征在于,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转型再生辩证法,叙述稚嫩或弱小的主人公在神圣帮手指引下转型再生为新型历史主体的过程。这里有着一贯通性的主人公——帮手模式:主人公起初难免稚嫩,但可以自觉接受神圣帮手的导引,团结其他群众,战胜共同的对手,最终成长为新型历史主体”提炼出分论点二,即转型再生。从“第三,破旧立断。在主题创作上,红色经典呈现出基于社会进化论的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趋势”归纳出分论点三,即“破旧立断”。从“第四,洋为中用。这是指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援西入中范式,表明大胆借鉴外来文艺样式有助于中国本土文艺焕发生机”提炼出分论点四,即“洋为中用”。综上所述,本段论证思路为先总后分。分说部分使用举例论证法,比如分论点一举了“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分论点二里列举了《青春之歌》,分论点三里列举了“新歌剧《白毛女》通过白毛女的故事阐述“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的道理。影片《舞台姐妹》通过舞台姐妹花竺春花和邢月红的不同遭遇,显示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分论点四里列举了“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歌女《白毛女》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事例典型,论据充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红色文艺经典’或‘红色经典’,是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逐渐活跃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一部作品被视为经典,应当至少经历一个世代即30年的时间检验才可。由此看,经典即那些具有典范性和传世性的作品。红色文艺经典一词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也应当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一种审美与艺术需要的反映”得出答案①红色经典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需要;<br />由材料一第三段“红色文艺创作显然把创造这种特殊典型以及让它们在社会公众中释放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当作自身的中心使命去完成。正是在履行这个中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堪称经典性成就的作品,它们围绕典型这个核心范畴而释放出一些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得出答案②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由材料二第一段“有相当一批很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推崇‘红色经典’及其作者的。例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刘绍棠就是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和新时期之初都写出过有影响小说的代表人物……贾平凹曾经说过,引导他走上创作道路的,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新时期乡土小说还有厚重,沉雄的一脉。这一脉的代表人物路遥、陈忠实都谈到过《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对自己的影响”得出答案③红色经典对新时期作家有着重大影响;由材料二结尾段“中华民族……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已经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记忆,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得出答案④红色经典融合着民族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樊老师刘海红铃声如秋蝉一般尖叫,对的,是秋蝉。高分贝的铃声,没有平仄起伏的尖叫,只有秋蝉可以来和。我不算太差的学生。当然,有些上课铃会让我听出一些清脆,一些喜悦,譬如要上樊老师的课。“咳咳咳……”长期的慢性咽炎声从楼道拐点传出,接着是跛脚人高低不平磨鞋的声音。同学们面露兴奋之色,樊老师来了。樊老师甩出漂亮的弧度跨上讲台,再次清嗓,说话时脑袋摇摆,声音也随之变得抑扬顿挫起来。大家知道,普通话抑扬顿挫是不够味的,不如方言来得地道。樊老师家乡的口音本就偏软,再经樊老师的特色演绎,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游”和“吟”字被念作三声,“别”字念成一声。诸如此类的蹩音被樊老师滚动播出,像说唱般悦耳,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夸奖樊老师,仅限于他的内涵。他的外表是比较丧的。西服皱皱巴巴,裤子上的红腰带总是探出头来,一副不羁的样子。还有他的跛脚,走起路来一起一伏,有慢三的韵味。我们开始猜测美丽的师母,怎么会看上樊老师呢?班上的那个消息灵通人士作答,樊老师的跛是救师母留的。一辆突如其来的醉驾飞车,樊老师飞身一跃,用身体护住一位妙龄女子……一幅英雄救美的画面兀自展开。樊老师的跛,成了爱情最好的见证。<br />关注樊老师久了,知道他离不开水。班里自发轮流排班,提前备两壶热水。樊老师的“咳咳”声由时常变成偶尔,并带着水润的清脆。后来,那两壶水成了樊老师课堂的标配。护嗓子,也护我们。之前的口音突出是讲课特色之一,接下来是板书。通篇的课文,只写个标题,或者孤僻的几个生字。你只管听。樊老师那会儿便是文字高手,把生涩的文章切换成段子,听课成了一种享受。一个夏日的午后,课前休息,一大片同学趴在桌上。谁的课?不瞌睡的问瞌睡的,不等问出话来,“咳咳”声已从楼道拐角传过来。放眼望去,趴下的一片蔚为壮观。樊老师不恼不怒说:“打扰大家了,你们该睡还睡,我该讲还讲。如果我讲得不够精彩,没有睡的也可以睡了,以后也是这样的规矩。”睡意迷蒙的听到这儿醒了,打鼾流哈喇的也被推醒了。打那后,课堂再无人入眠。如此,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樊老师一席话,点醒少年梦中人。那年的校升学榜单上,我们班成绩雄居前列。三十年后再见樊老师,是在一次同学聚餐会上。在此之前,我没见过樊老师,听说他得了全省金话筒奖,学生们都叫他“金老师”。大家在外向校友介绍自己,一定会抛出是樊老师的学生,并学着他摇头晃脑地说唱段子。没人提前透露樊老师要来的消息,“咳咳”声从门外响起,同学们张大嘴巴,眼神互相交流着,是吗?一定是。没有说是谁,但都知道是指谁。细细看,樊老师走路的弧度还在,只是缓慢好多。他的脸上,被岁月刻成的纹路已成风霜。满头白发的樊老师坐定,“刚上完课,让大家久等了。”“上课?”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他笑呵呵用眼神环绕一周:“没办法,歇不下来。”席间,班长把睡觉那个“梗”又抛了出来,大家都在笑。樊老师下意识地“咳咳”两声,我们突然正襟危坐,仿佛回到三十年前那个课堂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樊老师跛着脚踏上讲台,在学生看来却且有独特的美感,表现了学生对樊老师由衷的喜爱。B.樊老师处理学生睡觉的问题方法独特。体现了他既理解学生,又善于和学生斗智斗勇。C.学生模仿樊老师摇头晃脑说唱段子和抛睡觉的“梗”,表现出学生对樊老师的轻薄。D.樊老师满头白发,教龄已三十年,但学校仍然要求他照常上课,他对此也很无奈。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同样的上课铃声,学生听起来有时感到刺耳有时感到清脆,这种感受上的对比,侧面表现了学生非常喜欢樊老师的课。B.小说叙述樊老师与师母结为良缘的文字,语言幽默风趣,既突出了樊老师的舍身救人的良好品质又为下文关心学生埋下伏笔。<br />C.小说对樊老师的动作从“漂亮的弧度”到“缓慢”的“弧度”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樊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来由年轻到苍老的变化。D.“点醒少年梦中人”一语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樊老师“点醒”在教室睡觉的学生,又写了樊老师的话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樊老师上课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9.小说多次描写樊老师的“咳”,有什么作用。【6~9题答案】【答案】6.A7.B8.口音突出;板书简单;语言生动;教学水平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育人意识。9.①以“咳”贯穿小说始终,利于布局谋篇;②由时常“咳”到偶尔“咳”的描述,突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爱;③“咳”突出了樊老师的身份;④学生听“咳”后的反应,体现了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化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善于和学生斗智斗勇”错,原文信息是“打扰大家了,你们该睡还睡,我该讲还讲。如果我讲得不够精彩,没有睡的也可以睡了,以后也是这样的规矩”“睡意迷蒙的听到这儿醒了,打鼾流哈喇的也被推醒了。打那后,课堂再无人入眠。如此,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樊老师一席话,点醒少年梦中人”,可见并非斗智斗勇,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樊老师的自信,和课堂的精彩对于学生的吸引力。C.“表现出学生对樊老师的轻薄”错。应该是为老师而骄傲,樊老师给同学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无比的喜爱之情。D.“他对此也很无奈”错,结合说话时的神情“他笑呵呵用眼神环绕一周”分析,樊老师应该是喜欢课堂的,极富责任感的师者。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为下文关心学生埋下伏笔”错,这件事表现的只是人物的勇敢、担当、大爱奉献和牺牲精神,并非伏笔,对学生的关心出于本性。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r />由“樊老师家乡的口音本就偏软,再经樊老师的特色演绎,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游’和‘吟’字被念作三声,‘别’字念成一声。诸如此类的蹩音被樊老师滚动播出,像说唱般悦耳,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之前的口音突出是讲课特色之一”得出口音突出;由“接下来是板书。通篇的课文,只写个标题,或者孤僻的几个生字。你只管听。樊老师那会儿便是文字高手,把生涩的文章切换成段子,听课成了一种享受”得出板书简单;由“打扰大家了,你们该睡还睡,我该讲还讲。如果我讲得不够精彩,没有睡的也可以睡了,以后也是这样的规矩”得出语言生动;由“那年的校升学榜单上,我们班成绩雄居前列”教学水平高;由“诸如此类的蹩音被樊老师滚动播出,像说唱般悦耳,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得出课堂气氛活跃;由“没办法,歇不下来”得出具有育人意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咳咳咳……”引出人物,“长期的慢性咽炎声从楼道拐点传出,接着是跛脚人高低不平磨鞋的声音”,得出答案①以“咳”贯穿小说始终,利于布局谋篇;情节发展过程中有“咳咳”声,“樊老师的‘咳咳’声由时常变成偶尔,并带着水润的清脆。后来,那两壶水成了樊老师课堂的标配。护嗓子,也护我们”“一个夏日的午后,课前休息,一大片同学趴在桌上。谁的课?不瞌睡的问瞌睡的,不等问出话来,‘咳咳’声已从楼道拐角传过来”得出②由时常“咳”到偶尔“咳”的描述,突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爱;“咳咳”声辨识度极高,听到“咳咳”声,同学们就知道是樊老师,“没人提前透露樊老师要来的消息,‘咳咳’声从门外响起,同学们张大嘴巴,眼神互相交流着,是吗?一定是。没有说是谁,但都知道是指谁”得出答案③“咳”突出了樊老师的身份;由“樊老师下意识地‘咳咳’两声,我们突然正襟危坐,仿佛回到三十年前那个课堂上”得出答案④学生听“咳”后的反应,体现了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化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br />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面,一多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医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体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br />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14.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评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0~14题答案】【答案】10.B11.C12.C13.(1)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2)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成为贤明的君主。14.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不仅能熟识他们,还能正确任用他们,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及时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臣下”即“臣子”,是“进见”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进见”是固定词组,下级谒见上级,晚辈谒见长辈,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错误,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是官员为皇帝讲授,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br />.“当即停止”错误,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意思是“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并非所有都“立即停止”。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先是”,在这之前;“一岁”,一年;“再”,两次;“许”,答应。(2)“东宫”,太子;“辅之以正道”,状语后置,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俾”,使,让;“为”,成为;“令”,贤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评论治道,谋议政事”的这句话,确定设题的区域,然后到后文找到这样做的效果,即“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意思是“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据此进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br />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皇上巡视太学,释奠先圣先师孔夫子,王恕请求加礼于孔子圣像前,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因为皇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名字的缘故。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遇,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闰二月,皇上亲自耕种籍田已毕,宴饷群臣。教坊进献杂技,在表演中说出一些轻慢污秽的语言。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当即把教工、乐伎辞退而去。最先开讲的是经学。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章说:“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及时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所以,如果皇帝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鉴别真伪,必须每天坐于便殿,召见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面陈他们的想法,或仔细审阅他们的奏章。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王恕担任尚书,不畏强暴,请托告求之路从此堵塞。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罪责在兵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皇上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召大学士刘健等人谋议军政大事,皇上说:“解释书的内容要阐明圣贤的旨要,直接言明,不要隐瞒。况且先生等人和翰林各位官员,这些都是辅佐的职位,都是应当直言的。”刘健回答说:“我等如果不敢直言,那么其他官员就再没有敢直言的人了。”皇上说:“是这样。”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使他成为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息,盗贼没有四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卢龙塞①行送韦掌记②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注】①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②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作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的题目和诗歌所用的意象可以看出此诗为送朋友去边塞征战的题材。B.首联描写隆冬季节天气恶劣,体现了唐军在严酷的环境中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C.颔联描写万里飞沙的狂肆,三军杀气的凝落,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D.第八句体现了古代诗歌句式上的倒装特点,正常语序应为“封侯汉皇年莫比”。16.颈联是如何塑造韦掌记这一人物形象的?【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借用陈琳的典故,表现韦掌记具有斐然的文采;②通过料敌如神、精于排布阵的设想,肯定韦拿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br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形象、语言的能力。C.“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错误,颔联是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展现人物什么特点。“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意思是“掌记你一如陈琳文采华美,料敌如神,设兵布阵,定当克敌制胜,取城夺邑”。颈联前一句写“陈琳”,结合注释三“曾作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可知,这“翩翩”应是说陈琳的文采优秀,这是使用典故人物来写韦掌记,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后一句“料敌”是说料敌如神,“张兵”是说精通排兵布阵,“夺酒泉”是战绩,这一句是设想韦掌记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由此可见,颈联通过用典、设想,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以“管弦”“丝竹”代指音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表达送客无音乐的遗憾,又以“_________”表达在远谪之地无音乐的苦闷。(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间的事物要有“_________”的态度,对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要有“_________”的态度,尽显其取舍的风度。(3)“空”虽表示无,但在诗歌中别有意味,尤其在景物描写中。例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虽一毫而莫取④.吾与子之所共适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终”“毫”“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br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_________至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_________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_________,不知该如何下手。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_________,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亚军。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谁?请第一组的选手作答。第一组选手:()(2)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是谁写的?请第二组的选手作答!第二组选手:()(3)元迎探惜“四春”的丫环各有一个名字取“琴棋书画”之意,迎春的丫环是谁?请第三组的选手作答。()……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美不胜收望而生畏眼高手低B.波澜壮阔琳琅满目望而却步眉高眼低C.波谲云诡美不胜收望而生畏眉高眼低D.波谲云诡琳琅满目望而却步眼高手低19.主持人说的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相关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B.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C.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D.⑥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情况”,其它部分无误。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选手们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A.林黛玉孟浩然抱琴<br />B.林黛玉李商隐入画C.贾宝玉李商隐司棋D.贾宝玉孟浩然侍书【18~20题答案】【答案】18.A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褒义词;“波谲云诡”,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中性词。语境中形容《红楼梦》的情节设置规模宏大,应该用褒义词“波澜壮阔”。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无法一一收,泛指美好的事物;“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特指书籍或工艺品多。语境中用来形容语言美好,用“美不胜收”。第三空:“望而生畏”,意思是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强调客观对象的可怕;“望而却步”,一看就往后退缩,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突出主观心理的畏惧退缩。语境中强调名著令人敬畏,用“望而生畏”。第四空:“眼高手低”,指要求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眉高眼低”,意思指脸上的表情,泛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辨貌观色的本领。语境中指品味经典的错误做法,忽视基本,用“眼高手低”。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D.成分残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缺少“出现”的宾语中心语,若添加“的情况”,最后一句“争夺冠亚军”又缺少主语,最简便直接的改法是,添加“的选手”。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摘自《红楼梦·第三回》里对贾宝玉外貌的描写,形容其极好看。<br />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迎春的贴身丫鬟是司棋。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的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的冰雪文化,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面对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比如,为加强防御,古人浇水成冰,再将冰与泥土混合,一夜之间就能筑起城墙。再比如,古人冬季狩猎时为提高追捕速度发明了冰爬犁;①,以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冬储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主场馆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②。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22条曲面玻璃幕墙环绕,有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③,也寓意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学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冰雪文化,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22.①人们利用冰雪储存食物②以表达美好祝愿③象征速度与激情【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主语是“冰雪文化”,谓语是“体现”,宾语是“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然后分析剩下内容是修饰主干哪个部分,“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的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都是修饰主语“冰雪文化”,“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是“冰雪文化”的起源,“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是“冰雪文化”的特点;这些内容都是以“冰雪文化”为主语,所以用“冰雪文化”作为主语,按照起源、意义、特点排列这些内容,使用“冰雪文化源于……,体现了……,具有……”的句式。<br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可知,后面“比如”“再比如”都是北方民族巧借冰雪的表现,应从人的角度来说,以“人们”为主语;由后面“以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冬储的习惯……”可知,此处应是“冬储”的做法,即“利用冰雪储存食物”。第二处,由前面可知,此处应是说冬奥会场馆“采用传统如意元素”的用意,“如意”意味“万事如意”,这是一种祝愿,所以应是“表达美好祝愿”。第三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的象征意义;由“有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冰和速度的结合”可知,应是象征“速度和激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炊烟是什么?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br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炊烟,既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经典意象,也是能代表我们乡愁的典型代表。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炊烟之于村庄,如同鼻息之于头颅,这一对密友,从遥远的石器时代携手走来,早已融为一体,共同历经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若要为农耕文明寻找一种精神象征,似乎只能是炊烟了。因此,炊烟也寄托了曾经长久生活在乡村、见着炊烟长大的人们的浓浓乡愁。此起彼伏的炊烟,连绵不断的炊烟,经久不散的炊烟……林林总总,彰显和缭绕着的是一幅人间最催人向上的生活画景。宁静,温馨,和谐。哪怕只是淡淡地望一眼,也让人通体惬意。如今不见了炊烟,也就是不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和不见了浓厚的乡愁。所以,对于炊烟的思考,可以由浅入深,或阐述不见炊烟背后隐含的时代变化,由此论证自己对于时代变化的思考,论证时代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自己是否支持这种时代变化;或借景抒情,由自己过往见炊烟与如今不见炊烟的生活变化,抒发自己的乡愁之思,也可进而思考该如何留住我们的乡愁。<br />立意:1.炊烟的消失,代表了乡村的退散和城市的扩张。2.炊烟,是我们浓浓的乡愁。3.炊烟,是对自然的崇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3 23:24:08 页数:20
价格:¥5 大小:59.8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