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秦皇岛市高一2021〜2022年期末统一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像夏朝一样,商朝的统治者依靠一大批政治盟友的力量并借助庞大的城镇网络治理国家。这些城镇的统治者承认商朝国王的权威,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商王制定政策或者扩展商王在王国内的影响。这可用于说明,在商朝A.国王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中央已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C.王权借助神权治理国家政务D.内外服制度存在明显的局限【1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依靠一大批政治盟友…承认…帮助商王制定政策”等信息可知,商王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项正确;秦朝建立郡县制才使王朝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借助神权治理国家”在材料中尚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商王通过借助盟友等方式来治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2.福建崇安汉城遗址发掘的“闽越式”陶器,器形有匏壶,部、提桶、瓮、罐、钵、小盒等,均为中原和北方地区完全未有或罕见之物。这反映出汉代崇安瓷器A.融汇南北特色B.设计理念先进C.产品用途多元D.呈现独特风格【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掘的‘闽越式'陶器”均为中原和北方地区完全未有或罕见”可知其风格独特,D项正确;“融汇南北特色"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出现对比,不能确定“先进”与否,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用途”,排除C项。故选D项。3.如图所示为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该作品体现了(  ),A.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B.宗教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影响C.风格多样且壮丽欢腾的特色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3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知,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佐证中原与西域地区的往来,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同时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具有强烈的美感;故是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追求、向往美好的特征,据图示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思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没有体现风格多样、的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点评】4.北宋都城东京,从皇宫正门到宣德楼前再到大街小巷,酒楼餐馆、沿街贩夫,随处可见。同时“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据此可知,北宋东京城A.市民开始出现高端的消费B.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C.中轴对称的格局已经消失D.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皇宫正门到宣德楼前再到大街小巷,酒楼餐馆、沿街贩夫,随处可见”、“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等信息可知,北宋都城东京商业街发展,饮食设施较齐全,这体现了北宋东京城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发展的景象,没有涉及市民高端消费的出现,并且“开始出现”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而非“不受监管”,排除B项;“中轴对称格局”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无法得出中轴对称的格局已经消失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1237年,南宋皇帝御撰颂词,赞同道学(朱熹理学思想的别称)的正统要求,宣布道学学派为:国家正统。1314年,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诏曰“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均符合报考条件。这些史实反映出A.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必然性B.宋元政权都强调思想教化C.宋元政权文化政策没有区别D.理学的政治功用受到重视【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南宋皇帝将朱熹学派视为正统,元朝科举将理学内容作为参加科举考试的条件,这说明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少数民族政权,还有南宋政权,排除A项;思想教化和将程朱理学视为正统不对等,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大明会典》在“处务”与“纪律”等方面对所有监察官员作了多条规定,如“都察院官及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吏人等,不许于各衙门嘱托公事,违者如常人加三等”。上述规定A.维护了监察机构的权威地位B.利于提升监察官责任意识C.确保了国家机构良性运行D.维护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法律严禁监察官员干预政治,即要求监察官员专注于监察事务,从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责任意识,B项正确;这些规定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责任意识,并不是在维护监察机构的权威地位,排除A项;这些规定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国家机构的良性,运转,排除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7.咸丰年间,都察院官员文瑞奏表明,“方今之财人不敌(敷)出,已不待言,然犹(还)有入(收入)也”,而天下财赋,东南为重,“顷者(近来)金陵失守,安徽,两湖等处又皆蹂躏无余”今年少入又不下千万”。材料反映出A.辛亥革命重创清朝封建专制秩序B.列强经济侵略破坏小农经济模式C.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列强在华势力D.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廷的统治【7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咸丰年间”“天下财赋,东南为重”"今年少入又不下千万”等可知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辛亥革命此时尚未发生,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略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排除B项;“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列强在华势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为洋务运动中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发展历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军用企业重视数量而民用企业重视质量B.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有助于军用企业的发展C.洋务军用企业为服务民用企业应运而生D.洋务军用企业发展速度远快于民用企业【8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为了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和原料,创办了民用企业,B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的发展历程,无法体现质量,排除A项;洋务民用企业为服务于军用企业应运而生,排除C项;根据图示可知民用企业的发展快过军用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9.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中国银行则例》30条,其中规定中国的银行营业范围包括:“(一)国库证券、商业确实期票及汇票之贴现或买入。(二)办理汇兑及发行票。……(四)经收各种存款,并代人保存证券、票据及其他一切贵重物件。(五)代素有交易之银行、公司、商品及个人收取各种票据之款额。”这些规定A.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务的规范化经营B.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C.旨在加速中国与西方金融市场融合D.使金融机构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9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中国银行则例》30条,其中规定中国的银行营业范围包括”可以看出是政府颁发的银行管理方面的条例,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务的规范化经营,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资本并不充足,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加速中国与西方金融市场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的管理条例是国家政策,并没有反映出金融机构实际上的多元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0.1939年5月初,毛泽东为延安的报纸写了一篇题为《五四运动》的文章,其中写道:“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新阶段”意指A.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潮B.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C.参加革命人数急剧增加D.工人阶级取得革命领导权【1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可知,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使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阵营壮大了,革命彻底了,这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B项正确;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而非强调“参加革命的人数急剧增加”,排除C项;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如表所示是1935年5月、6月发生的部分事件。这反映出15月29日,日本提出“平津二十里内及京奉沿线两侧不得驻中国军队”25月30日,日本政府公开宣称“这次华北事件由军部负责解决”36月6日,日本军部“向驻华日军发出重大的训令,要他们执行断然粉碎之手段”46月7日,日本驻华武官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的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两三日内,华北形势极堪注意”A.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B.中日军事对抗加剧C.日本正在加快侵华步伐D.国民政府积极御侮【1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津二十里内及京奉沿线两侧不得驻中国军队”“向驻华日军发出重大的训令,要他们执行断然粉碎之手段”可知日本谋划已久,正加快侵华步伐,C项正确;“蓄谋已久”指的是为做某件事进行长时间的谋划与准备,排除A项;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故选C项。12.如图所示是1949年4月23日发行的一份报纸的版面。它可用于研究,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构建B.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C.中共军事力量的战略反攻D.全面抗战进入反攻阶段【1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了,B项正确;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24年,中共军事力量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全面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A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特点,排除。故选B项。13.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理论前提下,在汲取“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将“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理论。由此可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A.为解决国内外民族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D.深受近现代西方民族决策体制的影响【1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理论”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B项正确;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解决国外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影响,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故“深受近现代西方民族决策体制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4.从1961年到1963年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等条例,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这些条例的制定反映出当时我国(  )A.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B.素质教育的不断规范C.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D.教育领域的激进倾向【14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从1961年到1963年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等条例,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条例,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学、小学都属于素质教育阶段,而大学教育就是培养的建设人才,而不是素质教育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体系的形成,而是强调政府颁布各阶段的教育条例,提出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教育领域的激进倾向,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1991年,中国提议与东盟开展对话得到东盟的积极响应。当年,中国外长以贵宾身份参加东盟外长会议,次年,东盟把中国认定为“磋商伙伴”。这些外交活动(  )A.开启了中国睦邻友好的合作局面B.消除了中国与东盟间的政治分歧C.彰显了中国求真务实的外交取向D.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1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东盟是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国发展与东盟的对话,及东盟把中国认定为“磋商伙伴”,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D项正确;A项说法错在“开启”,因为早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就表明了中国就注意睦邻友好的关系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不仅涉及中国的努力,而且涉及东盟的回应,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点评】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当政后实施的社会救助措施达116例。内容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尊老恤老、鳏寡孤独救助、疾病与残疾救助、优抚和减免租调贡物等方面。孝文帝时代的社会救助实践是非常突出的,不仅争取了人心,嬴得了更多人对社会改革的支持与拥护,而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后世君主的恤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王文涛《北魏孝文帝时代社会救助试论》材料二唐朝统治者推崇儒学,鼓励农业生产,任用贤能,在借鉴之前王朝社会救助思想的同时,建立起了制度性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不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宗族和社邑组织在人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等领域发挥着作用,民间救助得到肯定。除了采取设立义仓、免除赋税、残疾人收养、贫民救助等行政性措施外,朝廷还开始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如以工代赈,让社会力量参与到自救活动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救灾实施过程中构建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这使唐朝成为古代社会救助体制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救助体制的规范化深受时人好评。——摘编自丁建定《唐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管理》(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及意义。(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北魏相比,唐代社会救助有哪些发展。【16~17题答案】,【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措施全面覆盖;成效显著。意义:为受灾和贫困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稳定;巩固了北魏鲜卑族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赢得了更多民心,推动了改革事业的发展;对后世的社会救助实践有重要影响。(2)发展:社会救助呈现出制度化和法制化特征;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社会救助手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当政后实施的社会救助措施达116例”可归纳出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内容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尊老恤老、鳏寡孤独救助、疾病与残疾救助、优抚和减免租调贡物等方面”可归纳出措施全面覆盖;根据材料“不仅争取了人心,嬴得了更多人对社会改革的支持与拥护”可归纳出成效显著。意义:根据材料“不仅争取了人心,嬴得了更多人对社会改革的支持与拥护”“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后世君主的恤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为受灾和贫困百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有助于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稳定、巩固了北魏鲜卑族的统治地位、促进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赢得更多民心,推动改革事业的发展及对后世的社会救助实践有重要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发展:根据材料“建立起了制度性社会保障休系,颁布了不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可归纳出社会救助呈现出制度化和法制化特征;根据材料“建立起了制度性社会保障休系,颁布了不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民间救助得到肯定”可归纳出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根据材料“除了采取设立义仓、免除赋税、残疾人收养、贫民救助等行政性措施外”可归纳出社会救助手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根据材料“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救灾实施过程中构建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可归纳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点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总结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治理政策。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糜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傣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在清前期实行这种高官厚禄政策,当时对于加强外藩王公上层对清廷的向心力,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17~18题答案】【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得出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根据“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糜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傣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得出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闭关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过的巨变,中国所面临的差不多全是中国一向自负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不但军舰从来没有,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阵痛中,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真正传播。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积极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938年,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赶赴重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族”观念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历史作用。【18~19题答案】【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思想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先进中国人的引领;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2)作用:政治上,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依据材料“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西方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可以得出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依据材料“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先进中国人的引领;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角度进行补充。(2)作用:依据材料二“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并结合所学在政治方面得出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在经济方面得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在,思想文化得出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工农武装割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题答案】【答案】示例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客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1930年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在政治上进行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根据地还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总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推动了革命进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按着论述题解题三步走的步骤进行,第一确定题目,根据材料“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可见,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因而,题目可以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第二步,围绕题目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后,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农村根据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等,具体论述为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客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1930年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在政治上进行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根据地还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第三步,总结概括,回扣题目,总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推动了革命进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4-03 13:31:1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733.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