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南省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三)(三模)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新高考研究中心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 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于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材料二: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 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关、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B.《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C.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D.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这种社会环境是他们关注社会底层的一个重要原因。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B.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 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等等。C.受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启发,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D.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如果他对断足之事耿耿于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就只能一直做一个外在、内在皆丑的人。3.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A.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B.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C.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D.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5.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C2.D3.B4.①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③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5.相同点:①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②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大意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不能据此认为有“德”者都会去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与文意不符。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确实体现了庄子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但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主要不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同情,而是为了展现、肯定他们的内在美,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B.“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是说庄子的这一思想体现出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这一思想“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材料一中“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并不等于“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C.“受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启发”错。原文“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指出雨果改变了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这不是受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启发。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肢体畸形残缺之人通过追求真和德能成为精神崇高的人。B.子舆正视自然的丑陋外表,乐观地面对人生,他外表丑陋但精神崇高。故B可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A.强调从整体上看,事物都归于一个整体,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C.强调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D.通过正考父的事迹,表现他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庄子在《渔父》中说……”“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这是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运用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考生要精读材料二,在读懂材料二的基础上提取信息作答。材料二前面三段侧重于阐述庄子和雨果对丑的认识,考生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一个相同点。结合“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概括出:他们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材料二第四、五段阐述了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考生可以从这两段中找出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另一个相同点:他们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结合“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 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关、丑者更丑”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墙北墙徐春林“嗨,嗨。”这是我家南墙下的声音,是隔着墙壁传过来的。他的嗓子像喇叭,他的“嗨”声具有无限的张力。这叫声在村子里响起,就连牛的叫声也被压得极低。他身子瘦小,窝着头,成天把半边脸贴在墙上。他叫三喜,是个患有脑瘫的哑巴。我从田间回来时,他趴在墙边不停地“嗨”着。我感觉他是在和我说话,也“嗨”着回应他。他自从得了脑瘫,就不能正常说话了,只能“嗨,嗨”地叫。他也做不了活儿,成天待在家里。“你累不累?”我站在南墙的墙头上,伸手摸着他的头说。他根本听不见,还是不停地“嗨”着。我发现,他每“嗨”一声,脖子上的血管就会膨胀。好像他的声音,是从血管里喷出来的。他伸着手,想往墙上爬。我伸出手,铆足了劲拉他。这时,奶奶喊住了我:“你这孩子,怎么跟一个哑巴玩呢?越玩越傻。”我家的土屋住过十几代人。曾祖父去世后,老屋被一堵矮小的墙分成两家。北边的是我家,南边的是祖武家。在此之前,老屋没有南北之分。我家把这堵墙称为南墙,祖武家把它称为北墙。老屋划分南北之前,曾祖父一直住在南边的厅房。他患有痨病,咳得厉害。父亲在北边的厅房出生后,对曾祖父的咳声非常敏感,听见咳声就会哭个不停。曾祖父时不时透过窗眼看父亲。奶奶说,曾祖父怕惊醒父亲,时常强忍咳嗽,憋得面红耳赤,真是难为他了。那时,家里人倒是希望有堵墙。有了墙,曾祖父怎么咳,父亲都会听不见了。自从老屋有了那堵墙,我再没去过曾祖父住过的厅房。我家有养猫养狗养牛的习惯,猫狗牛都养得壮实,人和猫狗牛相处得也很和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人把吃猫肉当成一种乐事。奶奶是不允许家人杀生的。她常说 万物爱生命,虫蚁畏生死。奶奶亲眼见过一只猫被活活打死的惨相,常咒骂那些吃猫肉的人没有好下场。但无论奶奶怎么咒骂,村子上空还是不时会飘出猫肉的味道。奶奶咒骂的时候,三喜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他好像知道奶奶在骂谁,好像知道村子里谁干了坏事。慢慢地,我和三喜玩的时候,奶奶不再把我喊回来。母亲喊我的时候,奶奶也会说,都是孩子,在一起玩玩,没什么大不了的。奶奶总是把猫看得很紧,下地的时候,把它装在笼子里,放在地头。仿佛一不留神,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难得吃上一顿肉,想着法子给自己开荤。奶奶不得不这么做。我家和祖武家长期不和,两家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墙对骂。奶奶因此害怕祖武家会对猫下手。祖上的恩怨我不了解,祖武唯一的儿子三喜,却和我秘密地有着往来。我们用“嗨”说话,相互“嗨”着时很快乐。一天深夜,我家的猫纵身跳上南墙,朝着曾祖父的厅房奔去。任由奶奶怎么唤,就是唤不回来。奶奶像丢了魂似的,每天摇晃着出门,半夜才肯回来。她幻想着在夜间与猫相遇。可是接连数月,再也没有见到猫。奶奶为此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奶奶也想过去祖武家找猫。父亲说,猫在还好,如果没有,说不定,会招惹一场大风波。奶奶只好作罢,成天为猫沮丧。那是个寒冷的冬夜,村子里刮着大风。我家的门“咔”的一声开了,紧接着一股刺骨的风从门外刮进来,把煤油灯的火光拖得老长,母亲立即用手掌围住。祖武是跟着风一起进来的,说:“叔父,我们要搬走了。”父亲刚睡下,母亲还在纳鞋底。听到祖武的话,父亲顿时睡意全无。“你们搬走?”母亲又问了一-遍。“嗯。”“来,坐,坐这。”母亲把左侧的凳子挪过来,示意祖武坐下。换作以前,母亲必定求之不得。可是现在,她的心里反而有了一些冷意。她仿佛看到一个个人从屋子里离开。“准备什么时候搬走?”母亲问。 “过两三天吧,”祖武说,“我来和你们告个别。屋子空着,你们用得上就用。”祖武的声音有些哽咽。虽然仅隔着一堵墙,我们对他家的事却是一无所知。“搬去哪?”母亲问。“城里。”祖武说。“明早叫三喜过来吃顿饭吧!”母亲说。“好咧!"祖武起身,与风一起消失在黑夜中。天没亮,三喜就来了,我当时还在睡梦中,感觉有人“嗨”了一声朝我走近。我醒过来,看见了三喜,说:“嗨。你怎么来了?”他指着地上,我惊奇地发现他脚下有只猫。那是我家走丢的猫。它被三喜用绳牵着,不停地叫。三喜不断比画着,告诉我,他在外面找到了那只猫。(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三喜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干活、交流,这使得他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内心痛苦,他通过高高的“嗨”声表达内心的苦闷。B.老屋原先是一个整体,后来老屋中间砌了墙。这堵墙隔开了两家的空间,使两家避免产生矛盾,但也隔开了两家的情感。C.妈妈和奶奶对三喜的态度截然不同,妈妈嫌弃三喜,不让“我”跟他玩耍;奶奶十分喜欢三喜,允许“我”跟三喜玩耍。D.文章叙家长里短,道世间真情,如写“我”与三喜来往,表现孩子间的纯洁感情;写“我”家和祖武家和好,表现诚挚亲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曾祖父着墨不多,但相关语句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曾祖父对晚辈的关爱。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如“我”与家人对三喜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天真无邪的形象特点。C.文章描画了一幅冬夜寒风入户图,这处环境描写意在突出当时乡村贫穷落后的状况,表明农民渴盼乡村发展。D.文章语言特色鲜明:文句平白如话,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人物语言简洁自然,符合人物身份。8.文章以“南墙北墙”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9.文章大量笔墨涉及“我”家那只猫,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标题简练而形象,吸引人眼球。②标题暗示两家之间存在矛盾,制造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交代了文章的线索。文章叙述的都是“南墙北墙”下的故事。9.①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写奶奶咒骂吃猫肉的人,把猫看得紧,因猫走丢而茶饭不思,突出了奶奶的仁爱之心;通过写三喜找回猫突出了三喜热心的形象特点。②使结构更完整、严谨。文章结尾处交代三喜找回了那只猫,与前文三喜“听”奶奶骂吃猫肉的人、猫走丢等内容相呼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③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写“我”的家人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使得他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内心痛苦”于文依据不足,“他通过高高的‘嗨’声表达内心的苦闷”理解牵强。原文只是客观表述,“他自从得了脑瘫,就不能正常说话了,只能‘嗨,嗨’地叫”。B.“使两家避免产生矛盾”与文意不符。原文有“我家和祖武家长期不和,两家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墙对骂”。C.“妈妈和奶奶对三喜的态度截然不同”不够准确。奶奶起先也嫌弃三喜,不让“我”跟三喜玩耍。且“奶奶十分喜欢三喜”于文无据,她只是说“都是孩子,在一起玩玩,没什么大不了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意在突出当时乡村贫穷落后的状况,表明农民渴盼乡村发展”错。这处环境描写为祖武到访创设了环境,也暗示将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标题本身的效果来看,“南墙北墙”表达简练,而且引发读者思考,哪里的南墙北墙?为什么叫南墙北墙?这墙是怎么来的?总之,这个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从内容来看,一“南”一“北”,南北对峙,暗示了两家的矛盾。文章写两家原来是一家,后来分了家,才建了墙,“我家的土屋住过十几代人。曾祖父去世后,老屋被一堵矮小的墙分成两家。北边的是我家,南边的是祖武家。在此之前,老屋没有南北之分。我家把这堵墙称为南墙,祖武家把它称为北墙”,原本好好的一家人分开了,也有了隔阂和矛盾,“我家和祖武家长期不和,两家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墙对骂”。因此标题暗示两家之间存在矛盾。从情节看,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主要内容是围绕“南墙北墙”写的。开始写“我”和三喜隔着墙交流,“我从田间回来时,他趴在墙边不停地‘嗨’着。我感觉他是在和我说话,也‘嗨’着回应他”;然后交代“南墙北墙”的由来;再写“我”家的猫越过墙跑到祖武家去,奶奶着急,爸爸不愿去找,怕引发冲突;最后写有一天晚上祖武来到“我”家告别。文章叙述的都是“南墙北墙”下的故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先看奶奶,“村里人把吃猫肉当成一种乐事。奶奶是不允许家人杀生的。她常说万物爱生命,虫蚁畏生死。奶奶亲眼见过一只猫被活活打死的惨相,常咒骂那些吃猫肉的人没有好下场”“奶奶总是把猫看得很紧,下地的时候,把它装在笼子里,放在地头。仿佛一不留神,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奶奶像丢了魂似的,每天摇晃着出门,半夜才肯回来。她幻想着在夜间与猫相遇。可是接连数月,再也没有见到猫。奶奶为此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通过写奶奶咒骂吃猫肉的人,把自家猫看得很紧,丢了猫后“像丢了魂似的”“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等,可看出奶奶的仁爱之心。再看三喜,“奶奶咒骂的时候,三喜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他好像知道奶奶在骂谁,好像知道村子里谁干了坏事”“我惊奇地发现他脚下有只猫。那是我家走丢的猫。它被三喜用绳牵着,不停地叫。三喜不断比画着,告诉我,他在外面找到了那只猫”,三喜虽然是个哑巴,但却懂得关爱猫,把它找回来,写出三喜的热心和善良。再看对情节结构的作用。前面写奶奶咒骂吃猫肉的人时,“三喜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他好像知道奶奶在骂谁,好像知道村子里谁干了坏事”,后来猫丢了,结尾写三喜把它找了回来,“它被三喜用绳牵着,不停地叫。三喜不断比画着,告诉我,他在外面找到了那只猫”,这些情节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最后看对主题的作用。文章写“我”家“有养猫养狗养牛的习惯,猫狗牛都养得壮实,人和猫狗牛相处得也很和睦”,后面写奶奶对猫的关爱,“奶奶总是把猫看得很紧,下地的时候, 把它装在笼子里,放在地头。仿佛一不留神,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猫丢了之后“奶奶像丢了魂似的,每天摇晃着出门,半夜才肯回来。她幻想着在夜间与猫相遇。可是接连数月,再也没有见到猫。奶奶为此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等,这些描写体现了“我”的家人对动物的关爱,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而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埜①字子文,登嘉定十二年进士第。仕潭时,帅真德秀②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埜曰:“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词科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绍定初,汀、邵盗作,辟议幕参赞,摄邵武县。盗起唐石,亲勒兵讨之。后为枢密院编修兼检讨。襄、蜀事急。议遣使讲和,时相依违不决。史嵩之首进和议。埜曰:“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上疏言八事。继为副都承旨,奏请:“出师,绝和使,命淮东西夹攻。不然,利害将深。”理宗深然之。嵩之起复,倾国争之,埜上疏乞听终丧,后又言嵩之当显绝而终斥。益严君子小人之限。拜礼部尚书,奏十事,终之曰:“陛下一心,十事之纲领也。”前后奏陈,皆明正剀切,凿凿可行。其为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出视江防。首嘉兴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守险备具。为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继有它命,时以米纲不便,就湖口造转般仓,请事毕受代。知镇江府,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是冬,扬子桥有警,急调汤孝信所领游兵救之而退。淳祐末,迁沿江制置使。巡江,引水军大阅,舳舻相衔几三十里。凭高望远,考求山川险厄,谓要务莫如屯田。讲行事宜,修饬行宫诸殿室,推京口法,创游击万二千,蒙冲万艘,江上晏然。宝祐二年,拜端明殿学士、封吴郡侯。卒,赠七官,位特进。埜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知建宁府,创建安书院,祠熹,以德秀配。有奏议、文集若干卷。埜工于诗,书法祖唐欧阳询,署书尤清劲。(节选自《宋史·王埜传》)【注】①埜:读yě。②真德秀:南宋理学家、名臣。真德秀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创“西山真氏学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B. 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C.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正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D.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科,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B.礼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科举、外宾接待等事务。C.转般仓,宋代实行转般法时所设的仓库,用以卸纳各地进贡器物,再换船转运至京师。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隋唐以后为散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襄、蜀两地形势紧急,有人提出和议的主张,王埜坚决反对和议,他多次建议联合力量进行战斗,理宗认为他的建议有道理。B.史嵩之在服丧期间被起用,全国人都反对。王埜认为史嵩之应该在守丧期满后再任职,他还善意提醒史嵩之与小人断绝来往。C.王埜有军事才能,在邵武县任职时,率兵讨伐强盗;在任两浙转运判官期间,巡视长江防卫,要求多地增修战具、加强防务。D.王埜任沿江制置使,积极有为,政绩显着。他重视屯田,修整行宫房间,设立游击军,修造战船,保障了沿江地区的安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师,绝和使,命淮东西夹攻。不然,利害将深。(2)巡江、引水军大阅,舳舻相衔几三十里。14.王埜在建安书院祭祀朱熹,为什么以真德秀配祭?请简要说明原因。【答案】10.A11.C12.B13.(1)出军,与和议使臣断绝沟通,命令淮东、淮西军队两面夹击。不这样做,问题就严重了。(2)王埜巡视长江,引领水军大规模阅兵,战船相连几乎有三十里长。14.①真德秀对王埜有知遇之恩、教育之恩,王埜心怀感激。②王埜通过真德秀了解了朱熹的理学,十分敬重真德秀。③真德秀是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在理学方面颇有成就。【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江面几千里,调遣军队防卫,因为防守长江比防守淮河要重要得多,瓜洲这一渡口非常狭窄、请求免去对镇江水军的调造,让镇江水军专门把中长江,他要求增造战规,让水军在扬子江附近训练水上作战,登上金山指挥他们。“镇江水军调发”是主谓短语做“请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就扬子江习水战”是偏正短语,“就扬子江”是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用以卸纳各地进贡器物”错误。由原文“时以米纲不便,就湖口造转般仓”可知,应是“用以卸纳东南六路漕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还善意提醒史嵩之与小人断绝来往”错误。原文是说“后又言嵩之当显绝而终斥,益严君子小人之限”,即王埜后来又说对史嵩之应当明确拒绝然后最终斥逐,进一步严格明确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绝”,断绝沟通;“和使”,和议使臣;“不然”,不这样做;“利害将深”,问题就严重了。(2)“引”,引领;“大阅”,大规模阅兵;“舳舻”,代指战船;“衔”,连接;“几”,几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仕潭时,帅真德秀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埜曰‘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词科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可知,真德秀对王埜有知遇之恩、教育之恩,王埜心怀感激; 从“埜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可知,王埜通过真德秀了解了朱熹的理学,十分敬重真德秀;从注释②“真德秀:南宋理学家、名臣。真德秀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创‘西山真氏学派’”可知,真德秀是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在理学方面颇有成就。参考译文:王埜字子文,嘉定十二年进士及第。在潭州做官时,安抚使真德秀一看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招请到幕府中,(王埜)于是拜真德秀为师做了弟子。真德秀要教他写文章,王埜说:“之所以要求读书,是因为理学非常深奥。词科只有记性好的人才行。”真德秀越加器重他。绍定初年,江、邵出现强盗,他被征召担任幕府参赞官,代理邵武县。强盗在唐石出现,王埜亲自带兵讨伐他们。后来任枢密院编修兼检讨。襄、蜀事情紧急,商议派使者讲和,当时丞相犹豫不决。史嵩之首先提出和议。王埜说:“今天的事情应该首先定下格局,联合力量攻战防守。”上疏提出八件事。接着担任副都承旨,上奏请求:“出军,与和议使臣断绝沟通,命令淮东、淮西军队两面夹击。不这样做,问题就严重了。”理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史嵩之在服丧期间被起用,全国人都反对,王埜上疏乞求让其守满丧期,后来又说对史嵩之应当明确拒绝然后最终斥逐,进一步严格明确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他被授予礼部尚书,禀奏十件事,最后说:“陛下一心一意,是十件事的根本纲领。”前前后后禀奏陈说的,全都明正切实,确凿可行。他担任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的身份巡视长江防卫,从嘉兴开始到京口,增修官府、民间的战船和防守天险的用具。担任江西转运副使、隆兴府知府,接着有其他的任命,当时因为粮食运输不便利,靠近湖口建造转般仓,请求事情完毕之后离任。任镇江府知府。江面几千里,调遣军队防卫,因为防守长江比防守淮河要重要得多,瓜洲这一渡口非常狭窄、请求免去对镇江水军的调造,让镇江水军专门把中长江,他要求增造战舰,让水军在扬子江附近训练水上作战,登上金山指挥他们。这年冬天,扬子桥有警报,立即调遣汤孝信所带领的流动部队援救他们并且击迟了敌人。淳佑末年,升迁沿江制置使。王埜巡视长江,引领水军大规模阅兵,战船相连几乎有三十里长。王埜站在高处远望,考察山川险要地形,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屯田重要。讲明应该做的事,修整行宫的所有房间,推广京口的方法,设立游击军一万二千人。蒙上牛皮的战船有一万艘,江西上很太平。宝佑二年,被授予端明殿学士,被封吴郡侯。去世后,追赠七官,位居特进。王埜通过真德秀了解朱熹的学说,凡是朱熹的门人高足,必定加以尊敬礼待。任建宁府知府,创立建安书院,祭祀朱熹,将真德秀配祭。 王埜著有奏议、文集若干卷。尤其擅长写诗,书法学习唐代的欧阳询,署书尤其清秀有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中①辛弃疾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着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②,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③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冬末,信州太守郑舜举被召,赴临安担任吏部考功员外郎。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此老自当兵十万:北宋初年,范仲淹戍守边关,西夏不敢来犯。西夏军中流传着“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的说法。③蔗庵;郑舜举信州府第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从志向和外貌两个方面塑造了信州太守郑舜举形象。B.词人巧用典故,将自己比作范仲淹,表达了对自己的才能的肯定和怀才不遇之愤慨。C.这首词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将“苍髯”比作“戟”,末尾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D.上片侧重于写人、叙事,下片侧重于写景、抒情,全词突出了“送别”这一主题。16.有人认为,下片中画横线句子虽是写景之语,却蕴含着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前四句通过写百姓送别的场面和天气情况,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从侧面表现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②第七、八句通过写友人离去后蔗庵仅剩冷清寂寞,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将自己比作范仲淹,表达了对自己的才能的肯定和怀才不遇之愤慨”理解错误。“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的意思是,你如范仲淹一样有安邦治国之才能,一定能为收复故土、统一神州做出贡献。可见,词人巧用典故,将郑舜举比作范仲施,表达了对友人的才能的肯定和对友人的勉励。 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的意思是:当您离开信州时,百姓洒泪相送,连老天都悲伤得下起雨来,打湿了仪仗旗帜。这是写信州百姓送别太守郑舜举的场面和天气情况。既渲染临别气氛,又暗写郑舜举之勤政爱民,同时从侧面表现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的意思是:故居蔗庵人离去,笑语声停歇了,连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诗人折回自身,折回送别,悬想人去宅空情景,非惟笑语难追,松竹且为之失色,一片凄黯空寂。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频,则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答案】①.同是天涯沦落人②.相逢何必曾相识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⑤.示例一:白露横江⑥.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示例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示例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涯”“沦”“弥”“愈”“繁”“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前,有媒体刊文讨论我国高校博物馆展品质量、展览水平__________的状况,由此引发舆论对高校博物馆的再度关注。近年来,我国高校博物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一种 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种是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而实物教学是很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__________的环节。要让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向国外高校学习一些经验。哈佛大学的博物馆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开放,也对中小学生开放。附近中小学的一些历史课、生物课等就在哈佛大学的博物馆里上。授课老师有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有的是大学老师,他们的讲解__________,还融入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许多中学生在博物馆__________,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参差不齐不可或缺深入浅出耳濡目染B.参差不齐缺一不可言简意赅耳闻目睹C.良莠不齐缺一不可深入浅出耳闻目睹D.良莠不齐不可或缺言简意赅耳濡目染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种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种是通过展出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B.一种是因展品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种是依靠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C.一种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质疑,另一种是通过展出高质量的展品和推出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D.一种是因展品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质疑,另一种是凭借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B.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C.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D.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句子强调的是不同,而非混杂,且“良莠不齐”与“展览水平”搭配不恰当,故选填“参差不齐”。第二空,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缺一不可:缺少一样都不行。句子仅就“实物教学”这一个对象而言,故选填“不可或缺”。第三空,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句子是说授课老师给中小学生讲解,这种讲解应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故选填“深入浅出”。第四空,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句子强调的是“许多中学生在博物馆”受到的影响,故选填“耳濡目染”。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展品因问题频出”语序不当,要改为“因展品问题频出”,排除AC;二、“备受……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要删掉“提出”,排除B;三、“举办”与“高质量的展品”搭配不当,要改为“凭借高质量的展品”。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按照逻辑关系,应先交代高校和博物馆的共同之处,再交代高校和博物馆结合的作用,据此排除AD。“功能”要放在“使命”前面更恰当,据此排除C。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百合是一种无脊椎棘皮动物,和我们熟知的海星、海胆、海参同属一类。在3亿年前的海洋,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①,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②,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海百合大多生活在浅海。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的柄,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③,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 多条。触手两侧都生有小分枝,这样,触手便形似蕨类植物的叶子。从海百合的形状来看,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再形象不过的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将这几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示例:①而且数量庞大②它是一种植物③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22.示例:海百合有一支顶端长着一个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的大大的冠,形似植物的茎的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可知,此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的提示,推断第①处是说海百合数量庞大,可以填入“而且数量庞大”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前后文“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和“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这两部分信息,推断第②处是说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海百合”是植物,可以填入“它是一种植物”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后文“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信息,推断第③处是阐述海百合的触手的数量不同,可以填入“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之类的内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梳理清楚几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长单句的主干,如“海百合有一支柄”,其余内容均安排成修饰限制成分。比如“形似植物的茎”属于“柄”的特征,直接作定语,“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也属于“柄”的特征,于是整理成:“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且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的柄”或“海百合有一支顶端长着一个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的大大的冠,形似植物的茎的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根据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结合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明对漫画反映的现象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式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了解漫画的内容,理解漫画的寓意。漫画形象地表现了学历与学问在当下的不同境遇。在左边画面中,很多手伸向“学历”。在右边画面中,“学问”被置于草丛中,草丛和“学问”之间已经结上了蜘蛛网。漫画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急功近利,一味谋求学历,而不愿意做真学问的现象,呼吁人们明确求学的真正目的,去做真学问。考生接着要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①学历和学问,哪个更能体现能力;②哪些原因导致人们热衷于谋求学历,而不愿做真学问;③人们都不愿做真学问,这对个人、用人单位、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④怎样改变人们热衷于谋求学历,而不愿做真学问的现状;等等。考生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相关知识储备,选择立意角度,进行写作。可写作一般性议论文、记叙文,也可写作书信、演讲稿、时评文等。比如写记叙文,可以写姐姐在某方面很有才华,大学毕业找工作,可是却因学历不够高而屡屡被拒,姐姐备受打击,甚至一度一蹶不振;后来在亲戚的推荐下去了一家普通的企业任职,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打出了一片天下,事业蒸蒸日上。如写议论文,可以摆出人们重视学历轻视学问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批驳这种只认证书不认学问的风气;以季羡林、钱钟书等大师做学问为例,启示青年人要踏踏实实做学问。立意:1.看淡学历这层“面”,“织”好学问这层“里”。 2.胸怀凌云志,做好真学问。3.“唯学历论”当休矣。4.跋涉在做真学问的路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7:18:04 页数:22
价格:¥3 大小:314.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