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统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2届高三统测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时间7月30日,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龙对决樊振东。最终,马龙击败了队友,拿到了奥运会男单的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双圈大满冠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国乒也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四连冠(guàn)。B.今天13时34分,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zǎi)人航天飞行。C.岁月吹散了浓浓硝烟,记忆覆盖了尘封的碧血(xuě)。而今,如先烈所愿,盛世繁华,山河无恙。冰血长津湖永彪史册,志愿军战士功德无量。缅怀英烈,吾辈当自强!D.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yíng)的愿景,增强全国人民的安全、获得感、幸福感。【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A.“大满冠”的“冠”应为“贯”。B.“载(zǎi)人”的“载”应读“zài”。C.“碧血(xuě)”的“血”应读“xuè”。故选D。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粉丝”来自英文的fans,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甲】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从者如云纷至沓来那种声势。“粉丝”固然是多数,只有三五十人甚至三五人,怎能叫作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乙】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攀附,所以欲理还乱。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 ,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丙】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纷至沓来B.固然C.深刻D.歇斯底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3题答案】【答案】2.B3.B【解析】【分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纷至沓来”,意思是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从者如云”的语境。B.“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显然不合语境,这里应该为“当然”,表示合于情理或事理,没有疑问。C.“深刻”,内心感受很深的,如:印象深刻;深刻的体会。使用正确。D.“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用来说粉丝的疯狂,使用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前后两个句子分别对“粉”“丝”进行阐释,表示并列关系,因此“飘忽无定”后“逗号”应该改为“分号”。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的同时,做好精细治理工作,解决好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B.10月20日,台州市委书记在“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论坛”上说,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C.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是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应有之义。D.现在很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而是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去选择自己的伴侣。【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错误,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应该删掉“不”。B.语序不当(或结构混乱),“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的主语应是“我们”,“每当……的时候”在句中作状语,所以应将“每当”提到“外国人”之前。D.“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与“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一面对两面。前面是“一面”的“标准”,而后面“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的“条件”是“两面”。修改时可以删掉“寡”和“低”,或者在“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前面加上“是否”。故选C。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征订启事: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敬请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回访。B.聚会发言:承蒙大家关照,现在我的工作还算小有成就,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C.校园海报:特邀著名建筑艺术家陈戈莅临我校作题为“廊桥遗梦”的讲座,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D.某同学毕业之后,深感老师教诲之恩,于是给老师赠送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慷慨解囊”应改为“踊跃征订”,“解囊”是指解开口袋,指拿出财物来(帮助人)。B.“鼎力相助”,敬辞,多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是说自己帮助别人,使用不得体。C.“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是欢迎著名建筑艺术家陈戈到来,使用得体。D.“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这里是给老师的锦旗,使用不得体。故选C。 6.如图是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请对其构图要素及设计意图分别作简要说明。构图要素:______设计意图:______【6题答案】【答案】①.构图要素:变形的“互”字(或眼睛轮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英文对译。②.设计意图:(1)“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2)“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极具中国特色。(3)标志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视野。(4)图形与文字相结合,中英文共同呈现,表达了中外互联的寓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指出构图要素。从图上来看,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来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即变形的“互”字,二是文字,上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汉字,下面是英文。然后分析设计的意图。分析设计意图要结合这一标志使用的场合。由题干“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可知,这一标志是用于互联网大会,所以图上“互”字就点明的“互联网”的主题;从“互”的形状来开,象眼睛,而互联网可以让接触更多的知识,所以这一形状是指互联网可以开拓人的视野;从“互”的书写来看,上下两笔采用的是中国书法的方式,结合举办地点“浙江乌镇”可知,展现了中国特色;从图和文字的结合来看,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展现的是中外联通之意。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宋人蔡絛的《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 两字,论述诗画互补的艺术作用,说得很透彻明白。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以上言论,都简言意骇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论,值得重视。(摘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的绮靡的纤巧作风,要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对题画诗的要求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这一时期,诗人们通过对画面的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做到了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盛唐过后,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摘编自《文学与艺术》)材料三: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摘编自《今传媒》)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充分认识到诗画艺术的异同,就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B.因为题画诗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C.王维的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源于他的诗作表现出来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D.陈子昂的画作反映现实,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他的题画诗也如此。8.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杜甫的题画诗注重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有的诗作还表现出画面的深远空间感。B.《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C.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D.题画诗为艺术家自由的艺术发挥拓展了空间,诗与画的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中国重要的民族艺术形式。9.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7~9题答案】【答案】7.C8.C9.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或“华丽”)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多兴象,备风骨”。(或壮美、意境美,意思对即可)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 “只要充分认识到……就能加深……”错,选项强调的是充分条件,解说绝对,原文中“只有充分认识……才能加深……”是必要条件。B.“题画诗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错,原文是“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选项扩大了范围,表述绝对。D.“陈子昂的画作反映现实”错,原文“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错,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材料二写了题画诗的发展,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或“华丽”)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得出答案②盛唐时,题画诗“多兴象,备风骨”。(或壮美、意境美,意思对即可)依据“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知答案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窗花舞张金凤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躯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道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的手指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就窗纸,给窗棂弹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的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缀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窗花,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定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想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1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我”的形象特点。11.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2.赏析第3段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1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窗花舞”的多重意蕴?【10~13题答案】【答案】10.①喜爱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还拜师学剪窗花。②心灵手巧。每年春节前,“我”都会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还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③热爱生活。从文中对有窗花点缀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可以看出“我”对生活充满热情。④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中所描绘的剪纸艺术及其内容可知。11.①内容上:展现了一幅家家贴窗花的喜庆图景,表明窗花这种传统艺术为城里人所喜爱。②结构上:这一段写对面人家的“窗花舞”,照应标题“窗花舞”及前文我家的“窗花舞”。③主题上:全文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揭示了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时代主题。12.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奶奶剪窗花技艺的娴熟以及对剪窗花的热爱;②通过铺排各式窗花,表现奶奶剪的窗花种类繁多,生动传神,表现奶奶剪窗花的高超技艺;③使用拟人、比喻。写剪刀“舞蹈”,用拟人手法表现奶奶剪窗花的手法灵活:“嘴角笑起两朵花儿”使用比喻手法,表现奶奶对年轻时劳动岁月的眷恋;④使用叠词。“袅袅”“嘟嘟”等叠词,以动写静,绘形传神,写出对象的动感与神采。⑤多用短句,整散结合,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富有气势。⑥语调轻快,表现奶奶剪窗花时的愉悦心情,也表现我对窗花的喜爱。13.①指各色窗花在窗子上似舞动一般,活泼灵动,表现窗花带来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气息。②象征喜庆、祥和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③“窗花舞”象征优秀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文中提到“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还拜师学剪窗花,可见“我”喜爱窗花。“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每年春节前,“我”都会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还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可见“我”心灵手巧。窗花“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想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这些描写窗花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可以看出“我”对生活充满热情,可见“我”热爱生活。剪窗花是传统文化,而作者提到的窗花中,“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加上作者的评述“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可见“我”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这些内容,展现了家家户户贴窗花的喜庆图景,表明窗花这种传统艺术为城里人所喜爱。文章标题为“窗花舞”,前文写我家的“窗花舞”: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想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结尾一段写对面人家的“窗花舞”,这样在结构上照应题目及前文,结构严谨,内容圆融。“……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尾段描述人们贴窗花过年的欢欣场景,全文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从而揭示了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时代主题。【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通过“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旋转、舞蹈”“嘴角笑起两朵花儿”,这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奶奶剪窗花技艺的娴熟以及对剪窗花的热爱;文段中通过“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等内容铺排各式窗花,表现奶奶剪的窗花种类繁多,生动传神,表现奶奶剪窗花的高超技艺; 写剪刀“舞蹈”,用拟人手法表现奶奶剪窗花的手法灵活;“嘴角笑起两朵花儿”使用比喻手法,表现奶奶对年轻时劳动岁月的眷恋。拟人、比喻的使用使语言生动活泼,能激发读者想象力,让人产生即视感。“袅袅”“嘟嘟”等叠词,表现窗花上的形象生动活泼,呼之欲出,这是以动写静,绘形传神,写出对象的动感与神采。“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为整句,“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等为散句,整散结合,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富有气势。“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嘴角笑起两朵花儿”等句子语调轻快,表现奶奶剪窗花时的愉悦心情,也表现我对窗花的喜爱。【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窗花舞”这个题目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窗花”,还赋予了它人的行为动作“舞”,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赋予了窗花生机和活力、美好,表现窗花带来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窗花饱含热爱的情感。表达效果上,“舞”字具有双关含义,一方面指窗花的优美,还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娴熟轻盈婀娜多姿,具有画面感,感染力强,传递出内心的喜悦、愉快之情的同时,象征优秀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结构安排和主旨表现上看,题目与正文内容紧密照应,“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突出中心思想,“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百姓生活的幸福美好和乐安详,表达作者对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原道(唐代)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 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注释:①煦煦:和蔼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③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之小仁义小:轻视B.其所以为圣一也一:相同 C.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胥:沦落D.庙焉而人鬼飨飨:祭祀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善假于物也B.惟怪之欲闻树之以桑C.今之为民者六乃使其从者衣褐D.将以有为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B.“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肯定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世主张,对当时有现实意义。C.文章开篇,指出“道有君子小人”之分,“德有凶有吉”之异,指出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从而非难了老子的道德说,逻辑推理极为严密。D.选文多用排比句式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磅礴气势,又把儒道与佛老,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阐述的一清二楚,不容置疑。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14~18题答案】【答案】14.D15.C16.C17.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18.(1)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2)发扬先王之道来治理天下,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解析】【分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D.“飨”为多义词,在此处指享用。句意: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引出对象,不译。B.前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音节助词,无义。C.都是代词,……的人。D.前者,介词,凭借;后者,介词,因。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因果关系倒置。“其见者小”是原因,“小仁义”是结果;且“非毁之也”,理解有误,此句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首先观察句子,“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是判断句式,“者”后停顿,“也”后停顿;“习闻其说”是动宾短语,“其说”作“习闻”的宾语,其后停顿;“亦曰……云尔”为固定句式,意思是也说…之类的话,“云尔”后停顿;“不惟举之于口”句意完整,“于口”作“举之”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停顿;“而又笔之于其书”承接前文叙述,和前句句式一致,“于其书”作“笔之”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停顿;“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句意完整,“后之人”作主语,“闻”作谓语,“仁义道德之说”作宾语,“说”后停顿; “其孰从而求之”句意完整,意思是又该向谁去请教呢,“求”作整个句子的谓语,“之”作宾语,中间不需断句。最后的断句是: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第二个“夷”,名作动,列入夷狄;“进”,采用;“中国”,古今异义词,中原(或华夏)。(2)“明”,发扬或阐明;第二个“道”,训导、治理;“庶”,差不多、大概。参考译文: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分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要凭着这而有所作为的。如今那些修身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狄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作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见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平民的住宅。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标准,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二)(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洛阳故城许浑①禾黍离离②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缑岭③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注释:①许浑,晚唐诗人。②“禾黍离离”是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的,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故作此诗。③缑(gōu)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19.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唐诗属于______诗。首句即扣“故城”展开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的氛围。20.《唐诗鼓吹笺注》评价此诗“于极感慨中却又写的极艳丽,真绝妙文章也”,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有哪些“感慨”。【19~20题答案】【答案】19.①.咏史②.凄凉20.(1)对曾经繁华的故城的缅怀之情。首句“禾黍离离”化用《诗经·黍离》,暗含对洛阳故城的追思。(2)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昔人城此岂知劳”以反诘的语气,批判了历史上的统治者穷奢极侈滥用民力。(3)表达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诗的开头写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颔联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颈联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4)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晚唐政治形势的殷忧。【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及其特征及意境的能力。从标题《登洛阳故城》中“故城”可以看出此诗的写作对象是历史古迹,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为咏史怀古诗。此处可以填“咏史”“怀古”“咏史怀古”都可以。“禾黍离离半野蒿”,禾黍成行地上半是野蒿。直落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诗人正是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出“故”字,把昔日之兴盛与今日之凄凉作尖锐地艺术对比,从而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写了残破苍凉之景,渲染凄凉的氛围。【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诗首联描写登上洛阳城的所见所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点出诗题的“故”字,接着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建筑此城的艰辛和统治者的残暴。首句“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表达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诗人用神话传说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并进行追古仿今的理性思考,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担忧。(三)(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材料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材料三: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注释: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2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社会______现象发出的感慨。材料二中孔子对管仲除了“器小”这一整体的评价之外,还有两个具体方面:一是不俭,另一个是______。22.东汉经学家马融注释材料三中的“恸”为“哀过也”,也就是说他作为老师和尊长,对弟子颜渊的死的表现,不符合他推崇的以尊卑为核心的“礼”。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从“礼”和“情”的角度对孔子的这种行为进行评析。【21~22题答案】【答案】21.①.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②.不知礼 22.①孔子推崇的“礼”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是一种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是社会政治层面的要求。(从“礼”角度解说)②而孔子的“过于哀痛”反映了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从“情”的角度解说)③孔子在重视“礼”的同时,又有在人情方面的通权达变。【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并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理解材料的内涵。从材料一中“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大致意思是:觚不像个觚了,觚啊!觚啊!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做“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结合教材所学材料背景,考生可以发现,孔子借助“觚不觚”的比喻,其实是在慨叹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二“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一句反问可以得出管仲“不知礼”。【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从“礼”角度解说。材料一用比喻的形式指出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实。材料二批判管仲的不知俭和不知礼,态度鲜明。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点出了“礼”的重要性和实施“礼”的迫切性,表现了孔子对“礼”的推崇。即孔子推崇的“礼”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是一种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是社会政治层面的要求。(2)从“情”的角度解说。材料三则写出了孔子具体可感的人性,体现了孔子在具体生活当中的通权达变。孔子的“过于哀痛”反映了师生间的真挚情感,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这就表明孔子在重视“礼”的同时,又有在人情方面的通权达变。参考译文:材料一:觚不像个觚了,觚啊!觚啊!(《论语•雍也》)材料二: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论语•八佾》)材料三: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着孔子的人道:“您太伤心了!”孔子道:“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四)古文默写。(6分)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曾子曰:“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苏轼《赤壁赋》)(3)鼎铛玉石,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4)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23题答案】【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仁以为己任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举匏樽以相属⑤.金块珠砾⑥.弃掷逦迤⑦.冰泉冷涩弦凝绝⑧.别有幽愁暗恨生⑨.星垂平野阔⑩.月涌大江流【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麋”“匏”“砾”“逦”“迤”“涩”“涌”。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铺天盖地的“内卷”,不争不抢、超然物外的“躺平”,也别有一种豁达洒脱的悠然。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4题答案】【答案】例文:拒绝躺平、比肩奋斗步入21世纪,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人选择拼搏奋斗,以不负这盛世繁华。而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内卷”带来的无力感,有人又认为躺平才更舒适惬意。 的确,有一些人,把“躺平”当作最好的生活状态,他们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有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但在我看来,这实属浪费青春。我想说,“奋斗的青春才美丽,奋斗的青春才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拒绝躺平,比肩奋斗,这样才不负时代,不负“我”!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刻苦精神。世上的事少有一蹴而就的,不想因躺平而被生活打败,就要像唐僧取经一样,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取得胜利。可谓吃得苦中苦,方立上上功。当年红军长征,前有险境,后有追兵,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可是顽强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难奋进,硬是闯出了一片天。为人民谋幸福的村支书毛相林,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的困境,带领全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向前,最终打通通向致富的天路。可见,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就要时刻怀有刻苦精神。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拒绝躺平,不在懈怠中迷失自我,也需要我们彼此携手各自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在成全他人的同时,也在完善自我,正所谓“奉献的人生才有价值”。快递小哥汪涌,在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搞好接送服务,无私地把小我奉献到“大我”之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不是在试验,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饥饿问题,还教授其他国家种植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爱国之心。躺平,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没有温暖,没有希望,没有依靠,而做的无奈之举。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爱国之心,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改造得更强大,那么有了国家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便有了摆脱躺平泥潭的底气,可以更好地比肩奋斗。君不见,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总有一群人跑在我们面前,用生命铸起铜墙铁壁,保护人民,保卫祖国。君不见,为核潜艇核事业奉献一生的彭士禄,一生只干两件事,把核弹送上了“天”,把核潜艇送下了“水”,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还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减轻了来自美苏的威胁。因此,拒绝躺平,需要怀有爱国之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奉献自我,胸怀祖国。鹰飞长空,需有广阔天空;鱼翔潜底,需有一片海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更应比肩前浪,为生民立命,为祖国谋复兴。无论春和景明之时,还是浊浪排空之际,都应拒绝躺平,比肩奋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材料的关键词是“奋斗”和“躺平”,材料针对人们对时代的感受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另一种是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躺平有一种豁达洒脱的悠然。这是两种相反相对的观点,前者乐观积极,后者佛系淡然。这里考生必须明白“躺平”的意思。躺平,是网络流行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总之躺平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消极的生活态度。材料客观地摆出两种观点,给了考生比较自由的选择余地,据此可以立意:恭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必不可少处奋斗,可有可无时躺平。从“认识与思考”“看法”可知,文体是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形散神聚。立意:1.恭逢盛世,奋斗正当时。2.拒绝躺平,比肩奋斗。3.用奋斗涤荡颓废,以昂扬取代躺平。4.必不可少处奋斗,可有可无时躺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5:20 页数:22
价格:¥5 大小:74.1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