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静安区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论语•里仁》)(2)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_________》)(3)《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_____”和文中成语___________相呼应,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答案】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剑阁峥嵘而崔嵬③.蜀道难④.学不可以已⑤.锲而不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峥嵘”“崔嵬”“蜀”“已”“锲”。2.按要求选择(1)上海地铁车厢内贴有“紧急出口”标识,并有提示语。如果你是地铁公司工作人员,在标识的说明文字“紧急出口在列车两端”这句话的下边再补写一句语意明确、要求概括的话,恰当的选项是()。A.紧急情况请快速撤离B.紧急情况请听从指挥C.紧急情况请向两头跑D.紧急情况请不要拥挤(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选项是()。①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②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③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④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⑤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真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②④③C.②⑤①③④D.②①⑤④③【答案】(1)B(2)B【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A.“紧急情况请快速撤离”中,“快速撤离”容易造成拥堵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用在此处不得体。B.“紧急情况请听从指挥”中,“听从指挥”可以让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快速有序地撤离危险境地,使用得体、准确。C.“紧急情况请向两头跑”中,“向两头跑”使用不准确,容易给乘客以误导而找不准“紧急出口”,使用不准确。D.“紧急情况请不要拥挤”中,“不要拥挤”容易造成撤离速度缓慢,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撤离危险境地,使用不准确。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这段话分两层:先讲表达真实思想并非难事而成了难事的原因,即①⑤,①为总括性的话,并且⑤中“然而”是相对于①内容的转折,所以①应排在⑤的前面,接着说明其原因,即②④,④中的“这”指的是②的内容,所以②排在④的前面;再讲表达真实思想是立诚的起码要求,即③。二者本不对立但对立起来了,由此强调真要“修辞立其诚”关键是要消除外部影响。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一历数70年中国语言生活大事,当首者应该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当今中国,除了少数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普通话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主体。全国已基本形成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起构成主体多样性的语言生活局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大的汉语方言区,双(多)语双(多)方言的交际模式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主流。对此,有学者不无骄傲地欢呼,“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同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确,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书同文”凭借统一的汉字记录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言同音”则为增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言语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语言基础,它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仅是口音上的“同”,书面上也有了更多的“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掀起的扫除文盲运动,使文盲率逐年下降,达到如今的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从文盲到脱盲,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生活。二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随着普通话推广、外语教育普及以及语言接触频繁,双语双言的人越来越多。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等等,都呈现在语言生活中,活跃在语言生活中。从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看,国家通用语言是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出多样性;从普通话和方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主体,同时又有方言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职。20世纪90年代,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方言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与此同时,讲方言、方言比赛、方言文化进课堂等成了社会热点,方言资源网站和公众号越来越多,构成了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电视、外文书刊数量有很大增加;外语词、外语穿插以及字母词的使用曾不断引发热议,常常成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热点话题。海外华语也不断跟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互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海外华语在世界各地形成不同变体,体现了各地华语的互补,对中国的语言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三中国语言生活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运行。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大量新概念、新词语。除政治生活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交流的增加扩大了语言生活的接触。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媒体是语言生活的记录者和重要推手。例如,“建设”是共和国的主旋律。从《人民日报》上“建设”一词使用的走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化。(见下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不断为语言传播提速,同时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各种来源的新词语,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出现于自媒体,也出现在大众口中,更出现于各种“官宣”。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传统书信已经成为罕见物,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已成为普遍现象。四语言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的话题,在中央到地方相关机构的文件中,涉及语言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文明、语言扶贫、语言安全、语言传承等等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汉语盘点、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更不断引起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多元取向带来了语言生活的热点不断。汉语危机论、旧地名恢复、地名用字读音、奥运会上的中国话、古诗文热、“语保”工程、字母词使用、方言进课堂、语言识别、中药名称规范、外语教育等,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则引发各种争议。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召开,会议起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的正式发布,更把语言价值取向多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链接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2019)时间内容1951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5年10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举行,把“国语”改称“普通话”。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12月“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1997年4月《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发布。2000年10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8年5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2019《新华文摘》,有删节)3.选文第一部分加点词“言同音”是指()。A.少数民族通用普通话B.普通话、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融为一体C全国通用普通话D.口头语与书面语相“通”4.根据第三部分“建设”一词使用走势图,对70年中“建设”一词使用情况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1950年后和1978年后使用率高。B.反映国家1978年后迎来了建设新高潮。C.1962年到1978年,“建设”一词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D.从语言这一侧面反映了国家整体发展情况。5.简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6.如果将链接的《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这一材料,放到本文中作为论证材料,你认为放到哪一部分合适?请写出理由。7.针对以下语言现象,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管理网络语言?说说你的建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近于密码的谐音,诸如: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2456/饿死我了、407/死东西、521/我愿意、609/到永久、741/气死你、8013/伴你一生、910/就依你……以往时代在少儿中流通的口头语音游戏,现在以无声的符号表达。而且,由语音的相似性关系,还有对英语语音的谐音处理,比如3KU/thankyou(谢谢)等。至于图像符号(包括标点)是否可以算语言,目前也在争议中。建议:________________【答案】3.C4.C5.(1)从章法结构上看,先总说语言多样性和主体这一特点,再分说在确立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体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一方面又加强对外语、海外华语的学习与互动,显得严谨。(2)从表达顺序上看,先写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外语的关系,再写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最后写对外语的学习和海外华语的互动,显示了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十分清晰。(3)从说理论证上看,先提出“主体”与“多样性”并存于语言生活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保护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学习外语、与海外华语互动发展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主体”与“多样性”的功能和地位,显得论证充分。6.放在第一部分,论证的观点是国家推动了通用语言(包括文字)的普及,第一次言同音。放在第二部分,论证的观点是主体与多样性和谐共生。放在第三部分,论证的观点是语言生活的时代变化。放在第四部分,论证的观点是语言价值取向逐渐多元。7.建议:建议国家发布《基于现代汉语的网络语言使用规定》这样一类的政策,明文规定新闻、广播电视、国家文件等重要文稿及重大严肃语言场合禁止使用;学校教育中也不提倡等等。【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一中第一段“普通话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主体”可知,作者此处的“言同音”是指“全国通用普通话”。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分析错误。当时“建设”一词的使用率低,不是因为词义陈旧,而是“建设”停滞。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对于本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比如从章法结构上、表达顺序上和说理论证上等方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章法结构上看,材料开头“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交代了我国语言多样性和主体这一特点,这是总说;接着,文章从两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一是论证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二是论证加强对外语、海外华语的学习与互动,“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这样在论述结构上就形成了总分结构,这样让论证层次分明,严谨有力。从表达顺序上看,作者按照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外语的关系——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对外语的学习和海外华语的互动这样的顺序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先内后外的顺序,让中国语言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更加清晰,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说理论证上看,作者先提出“主体”与“多样性”并存于语言生活的观点,接着再从“多样性”的角度列举保护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学习外语、与海外华语互动发展事实,这样就让“主体”与“多样性”的功能和地位更加清晰,也让论证显得更加充分,在表达上收到更好的效果。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链接材料是一张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2019)的表格,记录了从建国以来70年中国语言史上的大事,大部分是关于语言改革和语言建设的法律法规。其实,这一类材料几乎是万能论据,可以印证很多论证观点。如果将其放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国家推动了通用语言(包括文字)的普及,第一次言同音。那么这一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这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如果将其放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主体与多样性和谐共生。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内容,这正是支持观点的好论据。如果将其放在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语言生活的时代变化。在表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发布”等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果将其放在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语言价值取向逐渐多元。这一表格中“《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体现了这一观点,可以作为论证的论据。【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在网络时代新出现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聊天中使用倒也无妨,但如果进入正式的语言系统则可能引起混乱。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些词语或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其次,这些表达缺乏语言的严肃性。所以,这行词语或数字是不能用于新闻、广播电视、国家文件等重要文稿及重大严肃语言场合,也不提倡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发布《基于现代汉语的网络语言使用规定》这样一类的政策,并要有明文规定,规定其不能用于哪些方面。据此总结答案即可。(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茶干汪曾祺①家家户户离不开酱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油、酱、醋。②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③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④一到过年,孩子们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初一到初五,家家店铺都关着门。几个孩子敲敲石库门,小徒弟开开门,一看,都认识,就说:“玩去吧!”孩子们就一窝蜂奔到后面的作坊里,操起案子上的锣鼓,乒乒乓乓敲打起来。有的孩子敲打了几年,能敲出几套十番,有板有眼,像那么回事。这条街上,只有连万顺家有锣鼓。锣鼓声使东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敲够了,又一窝蜂走出去,各自回家吃饭。⑤连老板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每天上午,他都坐在门口晃麻油。炒熟的芝麻磨了,是芝麻酱,得盛在一个浅缸盆里晃。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地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来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连老大在门口晃麻油,是因为一边晃,一边可以看看往行人。有时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到了下午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⑥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心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⑦连老板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⑧连老板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⑨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⑩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几十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⑪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汪曾祺全集》,有删节)8.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乡下人老实胆小,不敢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B.乡下人习惯了,对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无所谓。C.乡下人相信店家,不必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D.乡下人贫穷,能买到油就满足了,不管分量与成色。9.简析第⑤段的描写作用。10.如果请你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名家名作推荐”专栏,推荐《茶干》并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你推荐哪一句?并简述理由。句子: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11.综合运用以下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简析“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材料一:《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林黛玉对形式僵化、内容平庸的诗作有强烈批评,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答案】8.C9.晃麻油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连老板做事耐心、细致、勤劳。主要是细节描写,如“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特别是“晃”这一行动细节,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如果回答行动描写,也可。10.①.句子: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②.理由:既表明“这种东西”(优良传统工艺)被新时代淘汰,是正常现象;也表达了为优良传统丧失而十分惋惜的感情。作者写的“这种东西”,不单指制作茶干等传统工艺,也指凝结在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还可扩大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传承而痛心。11.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与创新可从两方面看:①连老板的经营之举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乡村注重诚信友善、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体系”,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②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关于《红楼梦》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然后由此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相比较很多乡村作品所写人物形象的贫困、愚昧、自私特点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诚信、勤劳、善良、智慧,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等处可知,连万顺做生意讲究诚信,村里人“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相信他。A.该项是讲乡下人胆小老实的性格特点,与画线句意思不符。B.该项讲乡下人习惯了买油时缺斤少两,成色不足,与文意不符。C.该项与全文中内容一致,都写了诚信。D.该项将乡下人贫穷的特点,与文意不符。故选C。【9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这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连老板很勤快”为总起句,写出了连老板勤快的特点。而后面的句子都围绕“勤快”一词进行分述。“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一处,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紧接后文是对连老板晃麻油的描写。“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地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来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轻轻地压”体现压麻油需要技巧,“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说明压麻油需要耐心,这一行动细节,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而“有时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一处,连老板工作之余还能和别人聊天,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技巧高超。【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观点句并理解分析其妙处和价值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句,而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前文主要讲的是和酱园有关的油、醋、茶。再借由连老板的店——“连万顺记”打油、买酱生意好,连老板打麻油水平高,以及“连万顺记”售卖的茶干来表现酱园特色。但文章第⑨段笔锋一转:“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由此承上启下,后文写的不仅仅是一家店铺的消亡和一个人的去世,而是代表了一个年代的手工艺的消失。文章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应该选择并推荐的句子是“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这句话是在连老板去世多年,连万顺已经没有了,儿子不再经营“茶干”等手艺之后,作者的感叹。其中“这种东西”既指连老大制作的“茶干”,也指以“茶干”为代表的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虽然有遗憾,但是传统事物的消失不可避免,“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的变化,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者仍不免感到遗憾,因为连老板制作“茶干”是难么认真、精心,这不仅仅是在做手工艺,也是在传达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而现在的人却觉得“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样的观点,对有些传统中的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的能力。结合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料一“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可知,创作者从传统农村出发,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并了解其情感是作品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本文,本文主要讲述的便是农村传统手工艺的消亡。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立足于乡里人的生活,从乡里人去“连万顺记”打油,“连万顺记”准备锣鼓家伙给村里孩子玩儿,连老板勤快,压油技巧高超等方面具体写出了农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其中,连老板的经营以诚信为主,因此乡里人到他店里打油时都非常相信他;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连老板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结合材料二“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知,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由此,我们结合本文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大多乡村作品的农村人物形象是贫困、愚昧、自私的,如愚昧麻木的闰土,自私的金旺兄弟等等。但是相较于这些作品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诚信、勤劳、善良、智慧。他的店铺从不缺斤少两,深得人们信任;他勤劳能干,身为老板自己亲手压麻油;他心地善良,新年给小伙们备锣鼓家伙,让他们感受年味儿……这些形象是美好的,但是最终却消失了。“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①,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④二乔:指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12.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秦汉B.三国C.魏晋D.唐13.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A.悲壮慷慨B.质朴自然C.清新活泼D.理趣深邃14.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请简析。【答案】12.D13.D14.观点推陈出新。传统认识上,人们都是否定隋炀帝,认为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而本诗则写出开挖运河的交通价值,一个“赖”字说明河运功能的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来类比。关于赤壁之战,传统观点上,都充分肯定孙刘联合的战略,称赞周瑜和孔明巧借东风的智慧形象,而本诗则反弹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用“锁二乔”来揭示其失败的恶果。由此看来,两首诗都能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史实,善于在史实中挖掘新的思想意义来启迪后人,充分体现了咏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依据“汴河怀古”中的“波”和“多”所押的韵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乔”所押的韵一致,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属于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而格律诗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另外,依据“汴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可知,这首诗应在隋朝以后,依据“赤壁”中“周郎”“二乔”等内容可知,这首诗应写于三国以后。综合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应产生于唐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依据第一首诗的题目“汴河怀古”及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特别是后两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意思为“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走隋朝灭亡的老路,用意深刻;“赤壁”这首诗,作者借对历史遗迹及人物的思考,表达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特别是运用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这里作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极富理趣,寓意深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理趣深邃”。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怀古”:诗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并且“至今千里赖通波”,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但当时诗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因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所以这些诗歌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但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首诗中的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谓“推陈出新”。其次,第二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共敌曹魏,加上周瑜和诸葛亮巧借东风,最后吴胜曹败,但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当时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并且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结,把战争的结果说的极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有“推陈出新”之处。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给人以深深的启发,这也正是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所在。(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采苓子传(明)宋濂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浦阳白麟溪人。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其善别药,荐为医官。采苓子曰:“吾闻诸礼,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吾能安于医邪?”竟弃去,放情丘壑间,被古冠服。一苍头①持九节筇随其后。采苓子或坐石支颐,历玩烟岫②;或箫歌于云水苍茫之中,其声激烈,如出金石;或入走蓝山③泽畔,采苓而采之,心旷心冲④,外物之胶葛⑤者,悉不足以参其内。年愈五十,髭须皆黑,无华皓者。或曰:“采苓子其隐者欤?古之幽人狷士,凡欲寄其高情远韵者,莫不餐菊而纫兰。”采苓子曰:“以苓为事,殆类是欤?”或曰:“采苓子非隐者欤?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采苓子笑曰:“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大块⑥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神分则真漓⑦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金华宋濂闻而异之,因与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滨,见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注]①苍头:老仆人。②烟岫:烟云缭绕的山峰。③蓝山:九蓝山。④冲:充实。⑤胶葛:错杂的样子。⑥大块:大自然。⑦漓:薄。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被古冠服()(2)无华皓者()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A.年龄,这里指年岁不同。B.年龄,这里是动词,排列。C.年龄,这里指不足挂齿。D.年龄,这里指年老体弱。(2)莫不餐菊而纫兰()A.佩戴B.吃下去C.缝补D.晚餐1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19.采苓子(郑濂)在回答两个“或曰”后,是怎样表达他的观点的?请简述之。20.古人有“隐”与“不隐”的人生选择,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5.①.披、穿戴②.花白的16.(1)B(2)A17.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18.苓是有大苦性质的(药材),有调和药性的功能,他把采集的苓拿出来,来医治世人之病痛,用苓奉献社会的志向就在这里吧?19.或曰一,认为采苓子是隐者,或曰二,认为采苓子不是隐者,各有理由和推测。采苓子的回答很巧妙,说我隐,我就是隐者;说我不是隐者,我就不是隐者。为什么作出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呢?采苓子有自己的思想逻辑,他是这样表达观点的:先是从“我”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自然赋我以身形,有的显明,有的细微,有的隐藏,有的昭彰,这都由自然而定,我要听从自然的;再是从“我”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如果社会上的丑陋的行为和思想参杂进“我”的思想中,则我的灵魂就离散而缺失了,“我”的真性也失去了,这样就谈不上隐还是不隐了。20.隐与不隐,情况复杂。比如,陶渊明躬耕田园,常被认为是“辞官归隐”,其实,他仍然关注社会,不同于深隐林泉,学道求仙之士。他“隐”的是求官出仕,不隐的是自然之真,对人生与社会有美好的追求。(如果举王维为例也对;只答陶渊明“辞官归隐”也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被古冠服”,句子意思是:戴着像古人一样的帽子、穿着像古人一样的衣服。“被”通“披”,“穿戴”。(2)“无华皓者”,句子意思是:没有花白。“华皓”在此处意思是“花白”。【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句子意思是:医虽然属于好的技能专才,但不能与士同列,“齿”在此处意思是“排列”。故选B。(2)“莫不餐菊而纫兰”,句子意思是:没有不过着吃菊花,佩戴兰草这样高洁的生活的,“纫”在此处意思是“佩戴”。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人的灵魂一旦分离开就会使人本真缺少,本真一旦缺少就会使道违背,道已经违背了,那么我来寻找真我尚且不能够得到。划线句子中,出现了重复词语,这是很典型的顶真手法的运用,顶真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本句就通过此手法判断断句。因此前两处断句为两个“真漓”之间,“道戾”和“道既戾”之间;“则”是“那么”之意,常放于句首,因此通过此处可判断第三处断句为“则”之前。【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乃”,是;“大苦”,形容词作名词,大苦性质的(药材);“和”,调和;“医”,医治;“志”,志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文章对应部分,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分析他是怎样表达观点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依据原文“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大块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可知,他首先做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说是隐者,认同这个看法就是隐者;说不是隐者,也认同这个看法也就不是隐者;然后从“我”与“自然”的关系上分析自己的观点,大自然既然给我们各种形态,有的让它高显,有的让它细微,有的让它潜藏,有的让它昭著,全都听任自然的安排;最后再从“我”与“社会”的关系上阐述,如果把错综复杂的人事参杂进来,那么灵魂就会分离而使人格不周全了。人的灵魂一旦分离开就会使人本真缺少,本真一旦缺少就会使道违背,道已经违背了,那么我来寻找真我尚且不能够得到,这样就谈不上隐还是不隐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筛选出典型的符合“隐”与“不隐”的例子,比如,陶渊明、王维等,然后分析他们“隐”的部分与“不隐”的部分,例如陶渊明,“隐”是指他选择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过远离世俗官场的生活,但陶渊明的隐居是没有完全超越政治的,他的身上有“不隐”的部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对人生与社会有美好的追求。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采苓子,名濂,字仲德,姓郑。是浦阳白麟溪人。很专心于《易》(的理解与研究)。(但)人们对此不了解。只说他善于辨识药材,就推荐他做医疗方面的官。对此,采苓子说:“我从礼中知道,医虽然属于好的技能专才,但不能与士同列,我能安心于医官这个职业吗?”就放弃这个职位而离开,让自己在山水中放适性情,(还)戴着像古人一样的帽子、穿着像古人一样的衣服。一个老仆人拿着九节竹杖跟随着他。采苓子有时候坐在巨石上用手托住脸颊,反复观赏烟云缭绕的山峰;有时候在云水苍茫中吹着洞箫,放声歌吟,那声音非常响亮激越,如同金石敲击出来的那样。有时候走进九蓝山或江河两岸,采苓,专心不断地采苓,(此时)他心情畅快充实,身外的错综复杂的人事,都不能够参杂进心中。年龄过了五十,胡子头发都是黑色,没有花白。有人说:“采苓子大概是隐士吧?古时的隐士或狷介之人,凡是想有崇高情怀和深远人格寓意的,没有不过着吃菊花,佩戴兰草这样高洁的生活的。”采苓子说:“我把采苓当作事情,大概类似于这样的人吧?”有人说:“采苓子不是隐者吧?苓是大苦的药材,有调和药性的功能,他(采集)并拿出来让社会医用,(服务社会)就是他以采苓为志向的原因吧?”采苓子笑着说:“说我是隐者,吾认同这个看法也就是隐者吧;说我不是隐者,我也认同这个看法也就不是隐者吧。隐,本没有什么不好;不隐,也没有什么不好。大自然既然给我们各种形态,有的让它高显,有的让它细微,有的让它潜藏,有的让它昭著,全都听任自然的安排。如果把错综复杂的人事参杂进来,那么灵魂就会分离而使人格不周全了。人的灵魂一旦分离开就会使人本真缺少,本真一旦缺少就会使道违背,道已经违背了,那么我来寻找真我尚且不能够得到,更何况判断是隐还是非隐呢?”金华宋濂我听到这个故事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就与采苓子相交游,一起在白麟溪边行走,我看到他目光炯炯,就像映照松树桂树上的月光那样明亮,心中猜想:他一定有他(特别)的做人之道。(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机汲①记(唐)刘禹锡①濒江之俗,不饮于凿□皆饮之流。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江水沄沄,周墉间之。一旦,有工爰来,思以技自贾,且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___________,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予方异其说,且命之饰力焉。②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竹以为畚,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②,辇石以壮其趾,如建标焉。索绹以为縆,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③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④,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出高岸,拂林杪,踰峻防。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以达脉⑤,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虽漫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③昔予尝登陴,撊然念悬流之莫可遽挹,方勉保庸,督臧獲,㪺而挈之⑥,至于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于冥冥而利于用物。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而迁焉,逐我颐指⑦。乡之所谓阻且难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④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噫!(《刘禹锡集》,略有删节)【注】①机汲:机,机械。汲,这里指用机械从下往上打水。②臬:标竿。③张弦:拉直的绳子像张开大弓的弓弦一样。④牝牡相函:指这个机械部件的公母榫严密吻合连接。⑤这两句是说,挖空桃木做成盆桶来接水,连接竹子使之内部相通让水畅流。⑥这一句是说要求佣人赶着家中牲口去拉水。⑦逐我颐指:我哪里要水,水就听从流到哪里。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A.而B.且C.将D.与22.适合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请允之B.请用机以汲C.请示之以机D.请以技自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第②段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24.第③段既写过去取水又写现今取水,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25.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极强的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请联系文末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答案】21.A22.B23.“如张弦”“如乐鼓”等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机器的形态;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出”“拂”等动词形象的表现了机器因势象形的走势,表现力强等等。24.过去取水艰难,佣人赶着牲口一起拉水,“裂肩龟手”;现今取水便捷,“逐我颐指”,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机汲的良好功效。25.本文写的机汲就说明了技术的实用和方便。作者见解深刻: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指出只满足于实用只不过是“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令人可惜。作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清醒认识,对于当今科学技术不能停留于传承、模仿而要研究“所以为成”的原理,要敢于创新,有启迪意义。【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本句话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不是从开凿的井里取水而是都在河中直接取用”,因此本空应选择表转折的“而是”之意的虚词,强调后面“在河中直接取用”这一内容。比较四个选项,这一含义的词语应是“而”。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前文“濒江之俗,不饮于凿□皆饮之流”,可知,此空设计内容应为取水方法的问题,再依据“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可知,这一工匠是分析此地的地理形势,房子到江边,虽距离很近,但看那堆积的土石很高并延伸至江中,据此分析的是应该如何取水的方法。因此应选择“请用机以汲”,符合文段阐述内容。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赏析语言特色,可从修辞、词语选择、句式等角度赏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修辞角度:本段“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向上连接数丈高的标端,横贯在空中并形成紧绷的态势,如同拉直的弓弦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机器紧绷的态势;“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是说机器外侧像鼎的外形一样,内部有锁簧控制,整体像奏乐的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机器紧绷的形态;从句式角度:“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运用对偶形式,句式整齐,“出高岸,拂林杪,踰峻防”,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用词角度:文中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出高岸,拂林杪,踰峻防”,表现机器在高岸之上空运行,轻轻拂动高高的树梢,飞越高起的堤坝,其中几个动词“出、拂、踰”的选取,形象的表现了机器因势象形的走势,表现力强。【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本篇文章题目是“机汲记”,记述的是用机器取水的原理与功效。但是文段写出了人们过去取水的状态,“昔予尝登陴,撊然念悬流之莫可遽挹,方勉保庸,督臧獲,㪺而挈之,至于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过去人们面对滚滚而下的河水不能立刻舀取,勉强家里佣人,驾起牲口,到江边提水拉水。以致双肩双手伤痕累累,家人把水看得比美酒还金贵。而现在用机器取水之后,“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于冥冥而利于用物。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而迁焉,逐我颐指”,现在随着机械旋转运行移动,随着目的而接受调谴,过去所谓的艰难阻隔,都不能阻挡。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机汲的良好功效。【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极强的实用性,现实提出直接的要求,就能发明出对应的技术,比如本文的机汲,就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取水困难,结合地理形势发明了用机器汲水的方法,可随着机械旋转运行而获取水源,机汲有着良好功效,有极强的实用性。但是文末作者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作者感慨如今的工匠,都沿袭窃取了那些古代工匠的遗留的方法,所以能够做成这样的机械,但不能知道所以做成的根本原理。智慧只能尽于一个方面,功效也止于一点点小声名罢了,令人可惜。作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和见解,他认为当今科学技术不能停留于传承、模仿而要研究,要敢于创新,有启迪意义。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江边人的习惯,不是从开凿的井里取水而是都在河中直接取用。我因贬谪而居于此的第二年,主人在江边不远的地方,为我安排了起居休息的地方。只见江水滚滚(沄沄:水流汹涌),住所四面用低墙把住处与江分隔开来。一天早上,有一位工匠来,想把他取水的技术卖给我(推售),说:“看您居住的房子到江边,虽距离很近(不容亩:不到一亩大小),但看那堆积的土石很高并延伸至江中,因此请安装机械来取水,从而使那矗立的土石不能阻挡我们(汲水)。”我正惊异于他的建议,但还是委派他尽力来做这件事。这个工匠拿出所有的智慧来,四周观察,鉴别面前的地形,来设计安排汲水机械。编扎竹子作为畚箕,装上石头放置在流水中,中间树立有数尺高的标竿,用车拉来石头来加固它的底座(趾:通址,山脚),如同建立了一个标志。(先)手搓绳子(然后)编为更粗的绳索,系在标竿的下面,(然后)向上连接数丈高的标端,横贯在空中并形成紧绷的态势,如同拉直的弓弦一样。又把铁铸造成相应的器具,外侧(廉:侧边)像鼎的外形一样,内部有锁簧控制,整体像奏乐的鼓,各部件有公母榫(连接容纳,两头能够转动,在粗绳上滑动,同时挂上取水的容器。要取水就放长绳子使容器移动运行灵巧自如。装水的瓶子和粗大的绳索的功能都不变弱,(始终)就像相互用力争斗一样而上升。这套机械分取了长河的水,在高岸之上空运行,轻轻拂动高高的树梢,飞越高起的堤坝。(我们)又挖空桃木作为容器在下边接水,贯通长竹使江水从中畅流,流水潺潺而下,水声带着凉意传于空中。贯通的竹子有的环绕有的转折,都可适用于想用的地方。即使有泉水漫在庭院中,也不能超过这样的充沛周到而广泛。过去我曾登上矮墙,心中很怨着(撊然:忿忿)滚滚而下的河水不能立刻舀取,于是就勉强家里佣人,驾起牲口,到江边提水拉水。以致双肩双手伤痕累累,家人把水看得比美酒还金贵。今天一切都任凭人的智慧,听从工匠之言,机关暗中发挥作用而通过外物显示出来。江水浩荡东流,直到大海才结束,(现在)(随着机械)旋转运行移动,随着我的目的而接受调谴,过去所谓的艰难阻隔,都不能(阻挡),比那些高的还要高,比那些深的还要深。(我)看流水适应于外物,用竖立木头的办法是好的设置,绳索柔曲却能直立,金属坚硬却不只是坚固,通过转轴的转动而能舒展弯曲卷起,竹子因为圆而能接通,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形成功效,这就是机械汲水的根本原理啊!如今的工匠,都沿袭窃取了那些古代工匠的遗留的方法,所以能够做成这样的机械,但不能知道所以做成的根本原理。智慧只能尽于一个方面,功效也止于一点点小声名罢了。唉!三、作文(70分)26.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对吗?比如,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所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就上述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每一种快乐都有意义一句浪漫深沉的诗句会使诗人快乐,一场重逢的团聚会使在外打工的工人快乐,一颗甜美的糖果会是孩童快乐,快乐是多元的,那么每一种快乐又是否一样美好呢?我认为他们并不拥有同样的评定标准,即不可以同一种方式定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诚然,快乐作为正面的情绪,它的存在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不同标准下定义每一种快乐时,价值高低便应运而生。首先从功效主义及实用主义理论出发,显然功成名就的快乐要高过一首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因为听音乐时的获得的快乐并不能转化为任何实际成果,在效率至上的快节奏时代中,不少人在生活与环境的感染影响下,宁愿少听一首歌,多写三行字的实用主义行动也源于这一原因。但显然,对于音乐爱好者们来说,该解释似乎并不成立。此时快乐便是在精神建设的高度上被划分价值。在这一高度中,诗歌、音乐、山水、油画等人文艺术就站在了快乐创造的制高点。他们提供的是不止于视觉、听觉等的精神满足,在浪漫主义者眼中,他们才是无上瑰宝,就是李白仗剑走天涯而不求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快乐,便来自于精神满足。然而时代背景中,一味地追求精神快乐是十分危险的,因而在追求实用主义和追求精神满足下又诞生出了具有时代性的“娱乐式快乐”。几十年前,先是棋牌游戏,后来成为街机游戏厅,再到如今泛滥的短视频电子游戏。我们的快乐在这样的娱乐性中又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意义。这种快乐固然能带来短暂的美好,可之后便会陷入长久的空虚。实用主义者会意识到它不带来任何功效,精神追求者发现其不但无精神价值,反而在日复一日中吞噬侵蚀灵魂。因而这一种快乐是无论何种定义中都不经现实推敲的“快餐式快乐”。不过,我们不能否定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中,人们无法放慢脚步去感受自然、欣赏艺术时,“快餐式快乐”也提供了其独一无二的疗效,这是其无可厚非的。因此,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我想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同定义下,它们确实有着不同层次的意义。但无论何种快乐,其存在都有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讨论的是我们常见的“快乐”的问题,但我们要特别注意题干中具有比较意味的词——“和”“一样”,我们思维的聚焦点,不在于快乐是否美好,而在于,不同的快乐,是否一样美好。“图钉所带来的快乐”和“诗歌所带来的快乐”分别指代什么?把他们抽离一下,就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了。比较直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应到“物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然后分析两者境界的高低差别,导向轻物质重精神的价值观。就题干论断“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而言,自然是可行的。但更细微的辨析,可以仔细想想“图钉”经常出现的场景,进而将两者对应的“工匠的快乐”和“艺术的快乐”,或是“实用的快乐”和“无用的快乐”,以及“科学的快乐”和“文学的快乐”等等。这些都是由题干引申出来的“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其中也都蕴含着各自的“美好”,可思考、可发挥的空间,其实是非常大的。确定了快乐的具体方向和内涵,就可以思考它们的“美好”是否一样了。差别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事情,带来不同的快乐体验,有的是即刻的满足,有的是长久的愉悦;有的是感官上的享受,有的是精神上的丰足。那么深层次的共性呢?如果把这些快乐的方式看作是不同的“技”,当“技近乎道”的时候,那个“道”的美好一样吗?就好比,儒家有一颗图钉的快乐,道家有一首诗歌的快乐,曾皙的琴声铿尔而止的时候,那幅美好的图景,说得清是源自哪种快乐吗?——思维渐深渐远,你的快乐,我的快乐,是否还一样呢?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结合审题过程中的逐层思考,反着说: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的美好不一样,我们应当追求长久的、深层次的快乐所带来的美好,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承担等等。也可以顺着说: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快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科学和文学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工匠和艺术家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儒家和道家最终都在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而努力求索……也可以分开说,“不一样”是从方式、途径、处境等角度说,“一样”是从表现、结果、愿景等方面说。从“看山是山”的表面相同,到“看山不是山”的细分差异,再到“看山还是山”的道的一致追寻,这便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美好了。立意:1.快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2.精神之乐乐于物质快乐。3.不一样的求乐之路都能到达快乐终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1 22:09:03 页数:23
价格:¥5 大小:152.0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