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2022.1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史料的搜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很多史料的价值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类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又如其中记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另一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还有一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例如黄河决口,历代史籍皆有记录。这些记录单个去看,只是报告某年某月黄河在某处决口的片断史实。近人张了且氏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一文,把这一类的史料依其先后类列起来。于是,这种综合了的史料所表示的便不只是片断的时事报告,而是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从这种数字的排列,我们就可以对于黄河的泛滥得到一个总体的认识,。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2233062户,59594978口。这个笼统的数字,实在没有很多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把当时各国的人口分别观察,则知当时的人口大半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尤以今日山东、河南接壤之处,最为密集。当时在司隶校尉之外,全国分为十三部,而司隶校尉及豫、冀、兖、青、徐五部,占地不过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六十八以上。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西汉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仍然是地广人稀。还是以人口数字为例。如《通典》中记载,三国时人口数为1473423户,7672881口。单从这个史料本身看来,不过是三国人口总数的记录。但是,我们若把这个数字与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数字(10677960户,56486856口)作比较,则两种数字相减之差,就显出了另一新的历史内容,即三国时人口较之东汉末叶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而其减少的绝对数量,则将近五千万人。这一巨大的人口减少的数字,就表明了东汉末年大混战、大饥馑、大疠疫、大流亡所加于社会的破坏之重。假如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会变成极有价值的史料。11,(取材于翦伯赞《史料与史学》)1.认识“东郡人刻石”所示史料时,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3分)A.挖掘史料的隐含信息B.关注史料的历史环境C.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2.下列填入第三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即黄河在豫的泛滥现象其实是自古有之。B.即唐代以前的黄河治理工作做得比较好。C.即自五代以后黄河在豫的泛滥渐趋频繁。D.即明代时期黄河在豫的泛滥灾情最严重。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认识方法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挖掘一些史料的价值。B.史料的反面信息通常都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研究价值。C.只要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挖掘出巨大的价值。D.所有的数据史料中都暗含着有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4.结合文意填空。(3分)假如我们用文中所讲的各种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将帮助我们、、有效总结历史教训。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5-6题。(6分)5.填入下面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者、宣传者和组织者。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③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A.倡导指导向导B.指导引导向导C.倡导向导引导D.指导引导倡导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写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成长”。B.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其中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C.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刻画了老渔夫圣地亚哥这一“硬汉”。D.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虚构了小村镇“马孔多”。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7-9题。(9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彰明。11,B.欲齐其家者欲:想要。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统治。8.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9.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10.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做其中4道小题)(8分)①子曰:“质胜文则野,。,然后君子。”(《论语》)②《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远之事君。(《论语》)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④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老子》)⑤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⑥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选段(一)(二),完成11-13题。(10分)(一)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二)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11,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11.选段(一)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请用原文中的文字作简要说明。(3分)12.分析选段(二)中加点的“这样”“如此”以及“如是”的整体表达效果。(4分)13.选段(一)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选段(二)写到以刘和珍等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这样的表达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14.仁,是《论语》中反复强调的方面。请结合《论语》中的具体语句,选择一个角度,谈一谈你对“仁”的理解和认识。(5分)参考例句: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③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第Ⅱ卷六、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5分)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①。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②。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亲自操橐耜③而九杂天下之川④;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⑤之弟子,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⑥不同,相谓别墨。墨翟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取材于《庄子·天下》)【注】①大循:太甚。②觳(què):瘠薄,贫瘠。③橐耜(tuósì):这里泛指劳动工具。④九杂天下之川:杂汇诸条河流,使它们一起流入大河。⑤相里勤:与下文的邓陵子均为研习墨家学说的学者。⑥倍谲:指各方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A.不靡于万物靡:浪费。B.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非:反对。C.其生也勤勤:劳苦。D.邓陵子之属属:属于。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命之曰《节用》∥使后世之墨者B.其死也薄∥其去王也远矣C.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其行则非也D.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1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翟闻其风而说之墨翟听说这种风气就去批评它B.未败墨子道这并没有影响墨子学说的推行C.是果类乎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D.沐甚雨,栉疾风骤雨淋身,强风梳发18.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庄子对墨子的评价。(6分)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9-20题。(7分)江楼月[唐]元稹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采桑子[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9.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20.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18分)11,在潮州的风中呼吸潮州,一听这个名字,就想着应该是海边的城市。也许,在历史上还曾经为潮水所席卷,但依然迎潮而立,并因此而得名。当然,这只是我顾名思义的猜测。潮州之名后来令我极为吃惊,它的山和水不叫潮山潮江,而叫韩山韩江。为何以“韩”命名?恕我孤陋寡闻,我那时竟然完全不知。我说的“那时”是十几年前读大学时,我去潮州附近的凤凰山做文化考察,第一次知道了潮州有一座“韩山”,心下想着肯定和某某地方叫“韩家村”一样来历平凡吧。数年之后,我才知道,这“韩”是韩愈的“韩”。我有些震惊:一座城市甘愿成为一位文人的遗存。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座城市,是以一位文学家的姓来命名它的山和水。以前总觉得与韩愈同时期的柳宗元命名了柳州,后来才知道,柳州得名是因为柳江,这“柳”字不过是一种巧合。你可以说,韩愈被当地如此纪念,首先是因为他做过当地的执政官。这不错,但是,在韩愈之前和之后,于漫长的历史中,此地不知道有过多少执政官,而韩愈在当地仅仅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为潮州自然做了一些好事,就如那篇极为有名的《祭鳄鱼文》所记载的。当地朋友说到这事情,总是会眉飞色舞说起韩愈的“狡猾”,他是如何派人在上游撒石灰,又是如何选择好时机在下游朗诵《祭鳄鱼文》,让当地老百姓目睹了一场表现文字伟力的戏剧。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就洞穿了韩愈的把戏,他们只是愿意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他们知道这个人的来历,知道这个人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他们愿意崇拜这个人。这座城市从此与众不同。它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内核,从而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再生。因此,当你面对的潮州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城市时,你不应该有太多的惊讶。传统文化的气息弥漫在它的大街小巷里,保持得格外醇厚。我在那条进士牌坊街不知走过多少遍。我没有去数到底有多少牌坊,心中的那种感觉是一眼望不到头,如同历史的隧道。他们都在追逐韩愈的脚步,想以文字获得走向远方的权利。古代的士人们是自信而自得的,道统如天空般确定,未来也完全可期。韩江也是很美的。在潮州城段,有座广济桥横跨其上。说是桥,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坚硬之物。它是一座浮桥,以船相连,相连的船可拆开,以便上下游通行。平时,人们可以踩着这座浮桥往来于两岸。该桥始建于南宋,明朝年间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这个时候的广济桥,便不仅仅是实用的,而且是审美的了。有了源,有了名,有了核,又逐渐有了坚硬的现实物象,某种文化态度便形成了。见识过“潮彩”的人,会对那种艳丽的色彩造成的视觉冲击难以忘记。也是自唐代起,潮州便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陶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至今已经从“广东瓷都”变成了“中国瓷都”。此外,还有“潮绣”艺术,艳丽的线条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布上雕塑。如果说这些艺术形式太过耀眼,一望便知,那么,从生活的基本吃喝来说,潮州菜是享誉全国的。沿海的地方多了,产海鲜的地方也多了,但似乎都没有潮州菜的口碑。实际上,潮州附近的海域并不特别盛产海鲜,潮州菜所用的海鲜也大多取货于八方。潮州菜的好,跟潮州这个地域其实关系不大,而一定跟潮州人的追求态度紧相关联。11,因此,这个地方商界文化界名人辈出,是在情理之中的。饶宗颐是我敬仰的学问大家,他对中国古代各种艰深的学问,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从韩愈到饶宗颐,构成了潮州的文化史谱系。如果说曾经是有大家路过,而后来,这片土地已经可以提供充分的养料,去滋养一棵大树的根系。我们稍稍从这块土地上抬眼向周围眺望,会发现这里早已是潮汕民系的文化中心。广东存在着三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居住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府人说粤语,住在粤北粤东的客家人说客家话,分布在粤东的潮汕人说潮汕话。潮汕话属于闽南语系,从文化亲缘关系上更接近旁边的福建。因此潮汕人自我解嘲,说自己处在“省尾国角”之地。客观来说,潮汕确实不占优势。但是,文化的动力往往都是来自边缘。带着闽南文化印迹的潮汕人,在行政架构上却归属于广东。这种撕扯感让他们跟广府人在心态上完全不一样,没有那种历史赐予的优越感,也没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感,他们必须运用智慧,寻找自身的优势,结果反而具备了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就文学来说,潮州这个地方在韩愈的庇护下,激活了广东文坛的文脉。因此,在我心里,潮州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之城。文学给了它某种根底性质的生命力,它成了一座不甘心的城市。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它就会迸发出它的创造力,努力地向外拓展自己。我喜欢在潮州瞎逛,放下一切思想和情绪,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漂流。我呼吸着潮州的空气,就像是把语言、文字和思想都变成是一种呼吸,一种生命本身存在的节奏。尤其是我去拜谒韩文公祠的时候,我一步一步向韩山攀爬,感觉到文学的力量绵延不绝,如路边柔韧的野草,如空中弥漫的水雾。美好的感觉带来幻象一般的文化溶液,让人沉醉其中。(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2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名思义:指作者一开始只是从字面上猜测潮州得名的由来。B.孤陋寡闻:指作者为自己竟然不知道韩山韩江的来历而懊恼。C.眉飞色舞:指潮州人说起韩愈当年治鳄一事时的得意和兴奋。D.脱胎换骨:指韩愈执政潮州后该地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潮州这座城市心甘情愿地去追随的,正是韩愈身上彰显出的文化创造力。B.潮州人受韩愈的影响,形成好学崇文的风气,历史上有过数量众多的进士。C.“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格局的出现,使广济桥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实用功能。D.文章结尾处用“野草”“水雾”作比,形象地反映了文化的韧性和影响力。23.作品第四段谈到柳州得名的由来,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24.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潮州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之城”?(6分)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25.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系列活动中,有位同学在课上向大家分享了《吕氏春秋》中的一段文字:1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假如你就在课堂活动现场,这则关于“穿井得一人”的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150字左右。(10分)第Ⅲ卷十、写作。(50分)26.以“名副其实”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50分)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2.1一、(18分)1.(3分)D2.(3分)C3.(3分)A4.(3分)参考答案:全面了解历史内容(特点)深入分析历史变迁(发展)评分参考:填对一空,得2分;填对两空,得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5.(3分)A6.(3分)C二、(9分)7.(3分)D8.(3分)B9.(3分)D三、(8分)11,10.(8分)①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②可以观迩之事父③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生于毫末始于足下⑤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小轩窗正梳妆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四、(10分)11.(3分)参考答案:选段(一)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回顾两人交往。原文中,用“去年夏初……”“直到后来……”“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此后似乎就不相见”等来提示。评分参考:明确回答顺序问题,1分;用原文中的文字简要说明,2分。用原文中的文字作简要说明时,原文共有五处文字,引用3处(含)以上,得2分;引用2处,得1分;只引用1处,不得分。12.(4分)参考答案:同义词语交错使用形成语意反复,突出了意外带给作者的震惊之强烈。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13.(3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对死难者的痛惜,对杀虐者的痛恨,对中国女性勇毅精神的赞美。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五、(5分)14.(5分)提示:句子可用参考例句,也可以另有选择或补充。角度示例:仁的处世,仁的积累,仁的担当等等。有其他合理角度亦可。评分参考:选定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六、(15分)15.(3分)D16.(3分)B17.(3分)A18.(6分)答案示例:①胸怀天下,勇于救世,有社会理想;②博学多才,无私执着,有人格魅力;③毁弃礼乐,自苦薄人,容易误导后世;④偏激严苛,背离人性,明显脱离现实。评分参考: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七、(7分)19.(3分)C20.(4分)参考答案:上阕写“恨君不似江楼月”,是说人无论漂泊何处总能有月相伴,自己却是常常苦恼于相见难得;下阕写“恨君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就像短暂月圆之后还要忍受长时间的月缺一样,自己因此每每悲伤于相聚难期:上下阕两处文字从“不似”“却似”的不同角度着力于表达离别带给自己的悲苦,加强了诗歌中思念之情的感染力。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八、(18分)21.(3分)D22.(3分)C23.(6分)参考答案:用柳州并不是因为柳宗元得名来凸显韩山韩江因韩愈而得名这一事实的不寻常,表明韩愈因在潮州的贡献而深得潮州人民爱戴,也表达了作者对韩愈的敬仰之情。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11,24.(6分)参考答案:以韩愈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引领潮州成为文风鼎盛的文化古城;潮州人追求艺术化的文化态度(文化谱系),推动潮州成为名人辈出的文化名城;历史地理上的边缘化,拓展了潮州的创造力。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九、(10分)25.(10分)提示:要立足于活动情境,有明确的观点;表达要简明连贯,能够自圆其说。十、(50分)26.(50分)(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不用奢侈影响后世,不用浪费来对待万物,用规矩来矫正自己,以便为社会急难的出现做应对,古代就有体现这一追求的道术。墨翟听到这种风尚就喜好。(但是)他实行得太过分,节制得也太过分。墨子写了文章命名为《非乐》《节用》。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不歌唱作乐,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才是对的。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他还主张社会和睦相处;另外他好学博闻,不标新立异,(但是)也和先王不相同,他主张毁弃古代的礼乐。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仪法,上下有等级。墨子特别主张活着的时候不歌唱作乐,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并将它们作为标准要求人们去实行。拿这些去教导人,恐怕不能体现出爱人;拿这些去亲自实践,也不能体现出爱自己。这并没有影响到墨子学说的推行。虽然如此,该歌唱时却反对歌唱,该哭泣时却反对哭泣,该奏乐时却反对奏乐,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要求一个人活着时辛苦劳碌,死后回报菲薄,这样的学说太薄情了。一种学说使人忧苦,使人悲愁,就会很难去推行。恐怕这样的学说不能成为圣人之道,因为这种主张违背了天下人的想法,天下人也就不能忍受。墨子虽然独自能担当,可是能把天下人怎么样呢!一种主张背离了天下的实际,它和王道的距离就远了。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导江河因此沟通了四夷九州,他亲自拿着劳动工具,累得腿肚子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骤雨淋身,强风梳发。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竟然形貌劳顿到了这等地步。”这就使得后世的墨者,多用粗布做衣裳,日夜不停劳作,把苦待自己作为最高目标,他们说:“不能做到这样,就不符合禹的思想,不足以称为墨家。”相里勤的弟子,邓陵子这类人,都诵读《墨经》,却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称呼对方为“别墨”。墨子的用意是对的,但是他的做法不正确。这种做法会使得后世的墨者一定要苦待自己,用腿肚子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来拔高自己罢了。这种做法乱国有余,治国不足。虽然如此,墨子真可以说是天下最美善的人才,他想探求那些解救天下的道术却没有结果,纵使形神困苦不堪也不舍弃。真是才士啊!语文活动材料译文:宋国有一丁姓人家没有水井,因此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中人谈论这件事,11,以至传到了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向丁姓人家询问这件事,得到的回答是:“(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8 16:10:10 页数:11
价格:¥3 大小:53.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