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唯一公主,正端坐在这里!”——那难道是海市蜃(chén)楼吗?B.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jí)和封面,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小顿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模下来。C.我凝视着浮桥,寻(xún)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密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暴发。D.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jiǎn)。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东方艺术的重要代表。B.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政府和各级部门纷纷组织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C.西部大开发20多年,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D.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围绕“奋斗·创新·奉献”为主题,展示高校艺术教育成果和大学生风采,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3.下列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范成大)B.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C.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D.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其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4.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坚韧B.观照C.其间D.相濡以沫5.下列填入文中两个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B.不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为挫折气馁,不向困难低头,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C.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  不为挫折气馁,不向困难低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D.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  三、简答题组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11月2日,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路边的一辆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下一张字条说明情况。此事被车主发到微博上后,引发社会热议。徐砺寒的行为获高度赞扬,他被赞为“负责任、守承诺的新一代”。6.以徐砺寒的身份给车主拟一张字条,要求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60字)                                                                                          7.就徐砺寒被高度赞扬这一现象,发表你的评论。(不超过80字)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徐畅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去太太。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旅游吗?”“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怎么了?”我问。“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登……登顶了。”“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他死了。”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晓得。”“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9.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10.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窗 花舞张金凤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躯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道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的手指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就窗纸,给窗棂弹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的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缀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窗花,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定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想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1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我”的形象特点。1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3.赏析第3段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1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窗花舞”的多重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连接着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B.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C.颈联中作者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D.尾联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了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20.本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21.第一则材料中“谅”的意思是_____。孔子对“匹夫匹妇之为谅”持___的态度。2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阐述孔子对管仲与陈文子的不同看法。  八、句子默写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臣之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人间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________。(《氓》)(5)江南忆,最忆是杭州: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九、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为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自豪的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说,现在有些人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精神依然贫瘠。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海市蜃(chén)楼”中的“蜃(chén)”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蜃(shèn)”。B.“书脊(jí)”中的“脊(jí)”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脊(jǐ)”;“临模”中的“模”书写错误,应该为“摹” C.“神密莫测”的“密”书写错误,应该为“秘”;“暴发”中的“暴”书写错误,应该为“爆”。故选D。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主宾搭配不当,“7月1日是……100周年”应改为“今年是……100周年”;C.成分残缺,“以习近平……领导下”前面添加“在”;D.句式杂糅,“围绕……为主题”应为“以……为主题”。故选A。3.A【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找出修辞手法,再通过分析比对,得出正确的答案。A项,“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到人们的不同待遇,恰好像当官的辞官之后一样的待遇。采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后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B项,“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菊花不与春花争高下、孤傲、高洁的特点。C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菊花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精神。D项,“由来不羡瓦松高”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通过写菊花在池边含露飘香,不与没什么用处的瓦松比高,表现了它的淡泊名利的品质。故选A。 4.C5.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坚韧”,坚固而又有韧性。此处形容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中国人,正确。B.“观照”,显示,反映。此处是说灾难是反映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正确。C.“其间”,那中间,其中。前面不能带修饰语,此处前面有“抗疫”这一修饰语,所以错误,应改为“期间”。D.“相濡以沫”,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语境形容全国人民在抗疫期间的共同扶持,正确。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第一处,从后文“……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可知,前面列举具体的情况“抗击外敌”“抗击疫病”,“无论”“不管”都可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而“不论” 是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而从语境来看,文章是强调任何情况下“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无论”和“不管”更能凸显这一意思。第二处,此处是形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四个选项来看,显然“不为挫折气馁”比“不向困难低头”的层次更高,所以先说“不向困难低头”;“能吃苦”比“能忍耐”程度更深,所以先说“能忍耐”,这就排除ABC三项。故选D。 6.示例:车主您好:我是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今天中午上学途中不慎刮伤您的车。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联系电话:××××××××××7.示例一:我认为这一现象不正常。犯错认错并请求谅解,这是最基本的公序良俗。这么“理所应当”的行为却受到热捧,正折射出现在诚信公德心的缺乏,越是“高度赞扬”越可悲。示例二:我认为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当下,不愿担责的事件比比皆是,徐砺寒的举动便显得难能可贵,公众的“高度赞扬”正折射出整个社会力守诚信、呼唤良知、褒扬善举的正能量。 8.C9.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子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他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但在人前仍努力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他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10.(1)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3)“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带着魔方登顶,歌颂了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A.“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偏离了小说的主题。B.“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分析错误,拔高了环境描写的作用。D.“因……导致……”错误。结合“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分析,“因……导致……”强加因果,不合文意,两件事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故选C。 11.①喜爱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还拜师学剪窗花。②心灵手巧。每年春节前,“我”都会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还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③热爱生活。从文中对有窗花点缀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可以看出“我”对生活充满热情。④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中所描绘的剪纸艺术及其内容可知。 12.①内容上:展现了一幅家家贴窗花的喜庆图景,表明窗花这种传统艺术为城里人所喜爱。②结构上:这一段写对面人家的“窗花舞”,照应标题“窗花舞”及前文我家的“窗花舞”。③主题上:全文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揭示了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时代主题。13.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奶奶剪窗花技艺的娴熟以及对剪窗花的热爱;②通过铺排各式窗花,表现奶奶剪的窗花种类繁多,生动传神,表现奶奶剪窗花的高超技艺;③使用拟人、比喻。写剪刀“舞蹈”,用拟人手法表现奶奶剪窗花的手法灵活:“嘴角笑起两朵花儿”使用比喻手法,表现奶奶对年轻时劳动岁月的眷恋;④使用叠词。“袅袅”“嘟嘟”等叠词,以动写静,绘形传神,写出对象的动感与神采。⑤多用短句,整散结合,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富有气势。⑥语调轻快,表现奶奶剪窗花时的愉悦心情,也表现我对窗花的喜爱。14.①指各色窗花在窗子上似舞动一般,活泼灵动,表现窗花带来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气息。②象征喜庆、祥和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③“窗花舞”象征优秀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15.D16.B17.D18.(1)(楚国)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楚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2)屈原来到了江畔,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面走一面吟叹,他面容憔悴,模样瘦削。【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见”和“夺”都是上官大夫的行为,语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屈平”作后句“不与”的主语,在“屈平”前面断开,排除AB两项;“令”是名词,作“为”的宾语,“众”作后句“莫不知”的主语,中间断开;“平”指屈平,作后句“伐其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句意: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错误,由高到低应为“卿、大夫、士”。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屈原的下属没写完”错误,“属”的意思是“写”,意思是“屈原没写完”。B.“听力不好”错误,这里是比喻说法,应为“被小人迷感,不辨是非”。C.“在国内迷惑郑袖”错误,应为“被郑袖迷惑”。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 (1)“削”,被动用法,被削割;“亡”,丢失,“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2)“被”,通“披”,披散;“行吟泽畔”,省略句,“行吟(于)泽畔”;“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参考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9.D20.①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②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并通过“鹊噪”“蝶飞”以动衬静,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③卒章显志,结句写驿马因疲惫而不住嘶鸣,让诗人想到友人也即将上马远行,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呼应标题、首句,结尾“驿站”与题目首句遥相呼应,使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和谐圆融。【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结句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十分劳累但仍愿努力工作的志向”说法错误。结句写驿使下马奔向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地嘶鸣。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1.   小信    否定    22.(1)管仲辅佐公子纠后,继续辅佐桓公,使天下得到匡正,使老百姓受其恩惠。孔子认为管仲是弃小信而利天下的仁者形象。(2)陈文子知道弑君是大逆不道之举,却弃而远之,洁身自好,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孔子认为陈文子只是“清”,而非“仁”。参考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子张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丢掉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便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又离开了。陈文子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呢?”23.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匪我愆期    秋以为期    山寺月中寻桂子    君亭枕上看潮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22:50:07 页数:12
价格:¥5 大小:88.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