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2022届高三语文基地大联考试卷(附解析)
江苏省2022届高三语文基地大联考试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古代,大学是成人的仪式,十五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是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此,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但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难的。当面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处在一种顽冥不化的思想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有多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亲打骂出来的呢?为什么要打?这说明连父母亲去推己及子的春风化雨都如此的难,而进行普遍的大学教育当何其难哉。当后现代人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 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透过历史的迷雾,仍具有亘古常青的魅力。(摘编自王岳川《<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材料二:《大学》的文字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从大纲讲大学之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细目讲大学之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是——“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修养途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都是“修身”份内的事;“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都是“修身”份外的事。“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明明德于天下”是最终理想,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大学》的修身不是单纯对帝王和为政者讲的,是包括所有人,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儒家的修身是指修养身心。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提出内外交养的修身之道。所谓“内”指修心养性。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提出“修己以敬”,《大学》指出“修身在正其心”,后来孟子提出了“四心”说,认为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是人生在世,受各种物欲引诱,本来的善性在一天天变恶,这就是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也就是“放其良心”,所以要把失去了的善心寻找回来。善心要“操存”,即好好保护。所谓“外”指践行礼仪。礼仪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随时随地的道德律令、行为规范,使人自立于社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具有动物性,有情欲,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像动物一样放纵自己的情欲,而是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古圣先贤制礼作乐,是本着人内在的性情,“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通过礼促进修身,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 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摘编自韩星《经学视野下<大学>诠释史的学术回顾与问题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明明德”,能够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良好的教化与陶冶,可以使人克服环境的侵蚀。B.《大学》提到的“亲民”思想,其影子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也有体现,要先“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C.《大学》分别从大纲和细目上阐释大学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大学》的“修身”指所有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了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长大后,人却有好坏之分,因此要研究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B.作者举父母打骂孩子的例子,旨在论证教化的艰难,同时也表明启蒙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C.“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D.“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人们学礼,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所以才有了孟子所说的“四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儒家“亲民”观点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儒家重视“修身”,你认为“修身”在当今社会有何积极意义?请简要阐述。【答案】1.C2.D3.A4.首先从《大学》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修身是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的观点,接着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修身”的作用,最后指出礼对修身的意义。 5.①修身可以净化灵魂,抵制外在环境的恶劣侵蚀,光大美好的德行;②修身可以实现人生目标,达致理想、“止于至善”;③修身可以增强“兼善”的意识,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一一对应的关系”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可知,“三纲领”与“八条目”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人们学礼……所以才有了……‘四心’”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孟子提出了‘四心’说,认为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虽然具有与生俱来……”可知,“四心说”是人们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通过学礼获得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亲民”即教化百姓。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里反映的就是如何教化百姓,可以支持“亲民”的观点。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这说的是自我修养,与“亲民”无关。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这体现的是“安贫乐道”的追求,与“亲民”无关。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体现的是谦虚好学的态度,与“亲民”无关。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三段文字,中心话题是“修身”。第一段先谈《大学》的文字结构:三纲领和八条目,接着分析三纲领和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出观点“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这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先指出“修身”是针对所有人,接着提出“内外交养是修身之道”,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修身的作用:“‘内’……修身养性”“‘外’……践行礼仪”。这是第二部分。第三段将人与动物相比,指出人“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情欲”“通过礼促进修身,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指出礼对修身的意义。这是第三部分。最后陈述答案的时候要借助“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词语呈现思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到“修身”的作用,然后结合当下阐述其积极意义。由材料一第二段“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可知,通过修身可以净化灵魂,来抵制环境的侵蚀,广大美好的德行。由材料一第三段“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可知,修身可以由己及人,增强“兼善”的意识,培养民族情怀。由材料二第一段“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和最后一段“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可知,通过修身可以实现目标,可以达致理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传个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生我的时候,娘疼得死去活来,“嗷嗷”乱叫。耗时7个多小时,终于传来我响亮的啼哭声时,两个接生婆累得瘫在地上动弹不得,还是奶奶为我剪的脐带。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不怪奶奶绝情,我们村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剧:有个弱智的女人,生下一个儿子后,竟在夜里睡觉时翻身压死了儿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竖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了,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面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我。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你吃完这碗饭,以后也不准来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一下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呵斥。在奶奶的逼视下,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踉踉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娘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3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门……娘终于走了。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思念娘,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了。这是我有了记忆后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盯着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身,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我扭头就走了。这个疯子娘我不要了。出人意料,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家里不能白养着娘。奶奶决定训练娘做些杂活, 下地劳动时,奶奶就带娘出去“观摩”,说不听话就要挨打。奶奶叫娘割草,她就割草,叫她捡柴,她就去捡柴。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冬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口里还叫:“树……伞……”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羞得面红耳热,冲她挥挥手,让她走开些。娘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喊:“树……伞……”班上最调皮的范嘉喜还刻意模仿娘那含糊不清的叫声,全班都哄堂大笑。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他冲上前来掐住我的脖子。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的飞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吓得他哭爹喊娘,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那天,我们母子俩第一次共撑一把伞回家。娘的一双腿在泥泞的路上呼呼地、有力地往前行,将那泥浆踩得四处飞溅。后来,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却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父亲在外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和青菜,然后交给娘送来。二十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记下来,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也真是怪,凡是为儿子的事,她一点也不疯。又是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十多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嘿嘿地笑了。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说:“你娘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岔道吧?可这条路她走了三年,照理不会错啊。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婶婶为我请了假,我们沿着山路往回找发现了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脚下是百丈深渊。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娘下葬后的第100天,一张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径直飞进了我家门。我神情凛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娘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至今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以及村里人对她的态度,突出娘的身世悲苦。B.奶奶不怀好意收留了娘,且不准娘抱刚生下的“我”,并恶狠狠地将娘撵走,可见奶奶是个心地狠毒的人。C.当“我”被同学范嘉喜掐住脖子时,娘不顾一切地冲进教室,保护“我”,体现娘内心蕴测着朴素的母爱。D.娘虽然是疯子,但每周对给上学的“我”送菜的事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差池,表明在娘的世界只有儿子。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插叙村里有个弱智的女人在夜里睡觉时压死儿子的事,交代了奶奶不准娘抱“我”的真正原因。B.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写娘回来后仍认识“我”,并送给“我”礼物,与“我”当时对娘的态度形成对比。C.文章写娘给“我”带来十多个野鲜桃,并得到“我”表扬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故事推向高潮。D.文章结尾运用拟人手法,写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的过程,表达了“我”被大学录取的欢快心情。8.这篇文章写出“我”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你读出“我”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说明。9.《我娘是个疯子》是令全世界亿万人泪奔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到四十多国家,并被拍成电影。你认为它感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D8.①思念,写“我”晓事时发现别的小孩都有娘,找父亲、奶奶要娘;②嫌弃怨恨,恨娘是个疯子,让自己在小伙伴和同学面前丢人;③爱,写娘帮“我”惩罚打“我”的同学,“我”第一次叫她“娘”,娘带野鲜桃给“我”吃,“我”表扬她;④悲悯(痛苦无奈),对娘是个疯子被众人轻侮的悲苦遭遇感到同情(痛苦无奈);⑤感恩,写“我”刻苦读书,考上大学,报答娘对“我”的辛勤付出﹑甚至献出生命的恩情。9.①在人称选择上,运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所闻所感和亲历的事,给人真实感;②在人物塑造上,塑造了一个精神虽疯但对儿子却饱含挚爱的特殊母亲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在表达方式上,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强化了文章的情感;④在主题表现上,表现传统的母爱和孝的主题,突显小人物纯朴的人性美,升华主题。 【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可见奶奶是个心地狠毒的人”错误。由文章“不怪奶奶绝情,我们村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剧:有个弱智的女人,生下一个儿子后,竟在夜里睡觉时翻身压死了儿子”可知,奶奶只是担心精神不正常的娘也和弱智女人一样,不能正常抱我,而奶奶决定把娘撵走,是因为“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迫于生活的无奈,奶奶才那样对待娘,不能只说明奶奶的心狠手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D.“表达了‘我’被大学录取的欢快心情”错误。由文章“一张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我神情凛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娘啊……’”等句子可知,重在表达对“娘”未能看到“我”被大学录取巨大的遗憾。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文章“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思念娘,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可概括答案①;由文章“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我扭头就走了”“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羞得面红耳热,冲她挥挥手,让她走开些。娘不为所动……班上最调皮的范嘉喜还刻意模仿娘那含糊不清的叫声,全班都哄堂大笑”等内容,可概括答案②;由“他冲上前来掐住我的脖子。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的飞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吓得他哭爹喊娘”“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和青 菜,然后交给娘送来。二十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记下来,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还带来十多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等内容,可概括答案③④;由“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娘啊……””等内容可概括答案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篇文章题目是《娘是个疯子》。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生我的时候,娘疼得死去活来”“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竖起眼睛训她”“后来,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我神情凛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写了作者自己的所闻所感和亲历的事,给人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罢全文,为娘的故事而动容。文章的主人公——“娘”,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疯子,“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但就是这么一个疯女人,身上却拥有深沉的母爱和强大的力量。她帮作者惩罚打他的同学,她不远几十里给作者送饭,去山路给作者摘桃子,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娘精神虽疯,但对儿子却饱含挚爱。这样一位特殊母亲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母爱本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更何况这种母爱体现在一位疯女人身上呢?这种爱的光芒便更加耀眼了,小人物纯朴的人性美,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整篇文章,在讲述娘的故事,娘和我的故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夹杂着大量“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娘的一双腿在泥泞的路上呼呼地、有力地往前行,将那泥浆踩得四处飞溅”等和娘有关的描写,将娘疯女人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更加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作者各个阶段对娘表现出来的不同感情,也使文章抒情化,比如“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也真是怪,凡是为儿子的事,她一点也不疯”,以及结尾部分。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使文章内容丰富,细节感人,抒情富有感染力,不仅增强了可读性,也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和突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表儒人,不习军事。时诸英豪各各起兵,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礼之。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淩操。祖既得免,军罢还营,待宁如初。祖都督苏飞数荐宁,祖不用。宁欲去,恐不获免,独忧闷不知所出。飞知其意,乃要宁,为之置酒,谓曰:“吾荐子者数矣,主不能用。日月逾迈,人生几何,宜自远图,庶遇知己。”宁良久乃曰:“虽有其志,未知所由。”飞曰:“吾欲白子为邾长。”宁曰:“幸甚。”飞白祖,听宁之县。招怀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于是归吴。宁陈计曰:“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初,权破祖,先作两函,欲以盛祖及苏飞首。飞令人告急于宁,宁曰:“飞若不言,吾岂忘之?”权为诸将置酒,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为权言:“飞畴昔旧恩,宁不值飞,固已损整于沟冬,不得效命于麾下。今飞罪当戮,特从将军乞其首领。”权感其言,乃赦之。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因夜见权,权喜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余,北军便退。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于半州。(节选自《三国志·表松之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醋统乃以刀舞/B.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昌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C.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 D.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督:最初是在军队出征时暂时负责监督诸军,后发展为中央或地方军政长官。B.白:引申义有清楚、表白、陈述、禀告等,文中指苏飞向黄祖表白自己的看法。C.巴蜀:现在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因古代时候当地居住巴人和蜀人而得名。D.孟德: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曹操的字。《观沧海》是他的代表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宁重信义好交游。他年少时力气很大,将身份低微率贱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做他们的首领。B.甘宁有勇有谋。他射杀凌操使黄祖脱困,在东吴时夜入曹营斩杀曹军,并向孙权献计夺取巴蜀。C.甘宁怀才不遇。他虽然善射,杀敌勇敢,但不被黄祖重用,后又因与淩统有仇,被孙权贬谪到半州。D.甘宁知恩图报。在孙权准备杀掉苏飞时,他念及当初苏飞对他的恩德,向孙权求情,放免苏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月逾迈,人生几何,宜自远图,庶遇知己。(2)飞畴昔旧恩,宁不值飞,固已损散于沟壑,不得效命于麾下。14.甘宁为什么要离开刘表?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其原因。【答案】10.C11.B12.C13.(1)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应该自己考虑长远,希望(你)遇到了解自己的人。(2)苏飞过去(对我)有恩,我(如果)没有遇到苏飞,一定已经抛尸沟壑,不能在您大旗之下效命了。14.①甘宁认为刘表是读书人,不懂军事;②刘表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难成大事;③甘宁担心刘表失败,自己会受牵连遭受灾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淩统怨恨甘宁杀死了他的父亲淩操,甘宁也常防备淩统,不与他想见,孙权也命令淩统不能仇视甘宁曾经有一次与吕蒙聚会,喝醉了酒,淩统就拿起刀来舞。“怨”的宾语是“宁杀其父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统不得仇之”都是“命”的宾语,不能断开;“舍会”就是“聚会”,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苏飞向黄祖表白自己的看法”错。原文“飞白祖,听宁之县”,这里的“白”不是“表白”,而是“禀告”。在古代,下对上、晚辈对长辈说话常用“白”,以示尊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被孙权贬谪到半州”错。原文是“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于半州”,注意是“徙”,可见不是贬谪,而是调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题得分点有:“逾迈”,消逝;“几何”,表示短暂;“庶”,希望。(2)题得分点有:“畴昔”,过去;“值”,遇到;“麾”,旗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是“表儒人,不习军事。时诸英豪各各起兵,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表儒人,不习军事”,甘宁认为刘表是读书人,不懂军事;“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刘表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难成大事;“,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甘宁担心刘表失败,自己会受牵连遭受灾祸。参考译文: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年轻时有气力,喜爱游侠,招集一批轻薄少年,担任了他们的首领,带领僮仆宾客八百人投奔刘表。刘表是个读书人,不熟习军事。当时各路英豪纷纷 起兵,甘宁观察刘表做事的形势,终究难以成就大业,恐怕一朝众叛亲离,自己也要受牵连,就想要向东进入吴国。当时黄祖在夏口,甘宁的军队不能过去,就留下投靠了黄祖,三年,黄祖也不礼待他。孙权讨伐黄祖,黄祖的军队大败奔逃,追兵很急,甘宁因为擅长射箭,率领军队在大军后面,射杀了校尉淩操。黄祖因此免于一死。黄祖收军,回营后,对待甘宁还像过去一样。黄祖部下的都督苏飞屡次推荐甘宁,黄祖仍不加以重用。甘宁打算离开,但又怕边防戎备森严,难于脱身,独自忧愁烦闷不知怎么办。苏飞了解他的想法,就邀请甘宁,为他准备了酒宴,对他说:“我多次推荐您,主上不能重用。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应该自己考虑长远,希望(你)遇到了解自己的人。”甘宁过了良久才说:“我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不知道怎么办。”苏飞说:“我想要禀告主上让你担任邾长。”甘宁说:“十分幸运。”于是苏飞禀告黄祖,听任甘宁到县里去任职。甘宁招纳逃亡的宾客以及愿意跟从他的人,得到几百人,于是归附了东吴。甘宁向孙权献计说:“我已观察刘表,既没有深谋远虑,他的儿子又更加拙劣,不是能继承基业的人。您应当尽早采取行动,不能落在曹操后面。一定可攻破黄祖的军队,然后大张旗鼓地向西行进,占据楚关,则势力大增,就可以逐步规划夺取巴、蜀地区了。”孙权很以为然。当初,孙权击败黄祖,预先制作了两个木盒,打算装黄祖与苏飞的人头。苏飞派人向甘宁告急,甘宁说:“苏飞你即使不说,我又怎敢忘记你的恩德呢?”孙权为诸将领摆宴庆功,甘宁走下坐位,向孙权叩头流血,鲜血与眼泪一齐往下流,对孙权说:“苏飞过去(对我)有恩,我(如果)没有遇到苏飞,一定已经抛尸沟壑,不能在您大旗之下效命了。如今,苏飞的罪本该处死,我特地请求将军饶他一命。”孙权为甘宁的话所感动,于是赦免了苏飞。曹操从濡须出兵,号称步兵奇兵四十万,将要进兵长江。孙权率领七万军队迎战,让甘宁率领三千人作为前锋进行部署。孙权秘密命令甘宁,让他夜里潜入魏军。甘宁于是挑选手下壮士一百多人,径直到了曹操军营,让人拔下鹿角,越过屏障进入营垒,斩杀了几十个人。北军惊慌害怕地躁动起来,举起的火把如同星星一样多,而此时甘宁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大营。于是夜里去拜见孙权,孙权高兴地说:“曹孟德有张辽,我有甘兴霸,足够与之匹敌了。”停住在长江一个多月,北军便后撤了。淩统怨恨甘宁杀死了他的父亲淩操,甘宁也常防备淩统,不与他想见,孙权也命令淩统不能仇视甘宁曾经有一次与吕蒙聚会,喝醉了酒,淩统就拿起刀来舞。甘宁也起身说:“我能用双戟舞蹈。”吕蒙说:“甘宁虽然能舞蹈,不如我吕蒙舞的巧妙。”于是吕蒙拿着刀和棍,用身体将他们二人分开。后来孙权得知淩统的意图后,就让甘宁外出带兵,于是移兵驻扎到了半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示儿子陆游(宋)父子扶携反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①。墓前自誓②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雨润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剶③桑。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④敢遽忘。【注】①陶唐:即尧帝,初封于陶,后封于唐。②墓前自誓:晋代的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为官。③剶(chuán):修剪。④修门:楚国鄂都的城门,后泛指京都城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了父子相携回到故乡非常愉快地玩击壤游戏、歌咏太平盛世的欢快场景。B.颔联借用典故,将王羲之“墓前自誓”和屈原“泽畔行吟”进行对比,寄寓心志。C.颈联诗人在北窗观赏雨后青竹,在南陌学习修剪桑枝,描写了归乡后悠闲生活。D.全诗情感抒发由高兴到感伤,再到愉悦,最后归于平淡,一波三折,跌宕起伏。16.这首诗与《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是写对儿子的告诫。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1)同:①都表达了对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②都表达对儿子能够为国效力的期待。(2)异:《示儿子》还表达了对宁静和平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感恩和报答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最后归于平淡”错,结尾“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是一种感恩激动之意,告诫儿子不要忘记回报朝廷,应该葆有爱国之志,可见并非“平淡”,而是激动昂扬。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示儿》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 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有力地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示儿子》,从题目上看是写给儿子看,其实更是在劝说告慰自己,虽然被贬官不得重用,但依然不能忘怀心志,忧国忧民杀敌报国。首联“父子扶携反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写父子相互扶携回到故乡,非常愉快地玩击壤游戏、歌咏太平盛世,场景是欢快美好的。颔联“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借用典故,将王羲之“墓前自誓”和屈原“泽畔行吟”进行对比,写王羲之发誓不再做官实属无奈之举,因为重重阻隔被障碍了仕途,陆游以此寄寓心志,自己被贬也如同王羲之一样遇到了阻挠,但不会懈怠身心,也不会如屈原那样,因为不被赏识仕途受阻坎坷而致癫狂后放弃生路。颈联“雨润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剶桑”写诗人在北窗观赏雨后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竹子,在南面郊野向农夫学习修剪桑枝的农艺,被贬后的乡间生活悠闲安宁自得其乐。尾联“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写眼前的生活依然美好,但一丝一毫没有不是的君王所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怀抱感恩之心,不忘保家卫国的职责。综上所述,可见都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又是自身爱国情怀的 抒展。但《示儿》侧重表现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初心不改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可谓悲伤中怀有希望,无奈中拥有信念。《示儿子》既是写给儿子更是写给自己。不要沉湎陶醉于乡村悠然自在的美好生活间,要心怀感激,不忘国家,永怀报国之志。既写了归乡时的快乐,也有被贬后的伤感,更有感恩、报国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在《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孔子用“_______________”作答,认为人约束自己言行,符合周礼,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理想境界。(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六国后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使百姓愚昧,从而控制思想。(3)古人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克己复礼为仁②.天下归仁焉③.(于是)废先王之道④.焚百家之言⑤.示例一: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示例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示例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示例四: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复、焚、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早些年《百家讲坛》引领经典研读热潮,到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_________,“国学热”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说:“‘国学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然后发芽,开花,结果。”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和民族精神文化_________的组成部分,对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今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国学知识,有些也是一知半解。不仅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尴尬,也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青少年要读国学著作,聆听国学大师们的_________,在智慧之光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走向世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家喻户晓缺一不可循循善诱B.耳熟能详不可或缺循循善诱C.耳熟能详缺一不可谆谆教诲D.家喻户晓不可或缺谆谆教诲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在生活中也可能遭遇尴尬。B.这不仅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尴尬,也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C.这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在生活中也可能遭遇尴尬。D.在生活中不仅可能遭遇尴尬。而且也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比喻句的相似性及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①把中华传统文化比作植物的根,将我们的成长比作植物的生长,将传统文化对我们成长的作用比作植物的根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作用。【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指近年来经典研读类节目家家户户都知道,应用“家喻户晓”。第二处,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语境指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和民族精种文化中不能缺失的东西,应用“不可或缺”。第三处,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语境 指国学大师们恳切地启发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应用“谆谆教诲”。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不仅”主语是前文提到的“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国学知识,有些也是一知半解”的情况,所以应该在不仅前加上主语“这”。②语序不当。“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后半句的情况要比前一句程度深,“生活中可能遭遇尴尬”比前半句“诸多不便”程度深,调整为“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在生活中也可能遭遇尴尬”。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以及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划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国学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这句,把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比作植物的根,再结合“然后发芽,开花,结果”“在智慧之光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走向世界”等句子可知,国学能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根是能给植物带来营养的,因此,将我们的成长比作植物的生长,能够“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将传统文化对我们成长的作用比作植物的根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种特殊物理现象。进入太空后,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消失,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在我们普通人看来,①,这似乎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但是,()。中长期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出现多种生理、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机能紊乱等等。目前,研究太空医学的科学家采取的措施是让太空中宇航员们每天坚持锻炼两个小时,②。只有进行积极的力量训练和心肺耐力训练,才能让他们将失重状态下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失重这一问题已成为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一大障碍,也是③因此,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医学成为航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在失重环境中出现不良反应B.航天员的健康受影响是由失重环境导致的C.失重环境却使得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严重下降D.失重环境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行;②来应对失重造成的损伤;③急需解决的航天医学问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文介绍的是“失重现象”,后文介绍的是“失重环境下给宇航员带来的具体影响”,可知应以“失重环境”作为主语。由此才能保持主语的一致,排除A、B两项。C项“身体健康严重下降”搭配不当,有语病,可排除。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后面说“这似乎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这”应该只的是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这件事,由此可以填写“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行”;第二空,前面说“中长期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出现多种生理、病理现象”,具体有肌肉萎缩、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机能紊乱等等;然后说“科学家采取的措施是让太空中宇航员们每天坚持锻炼两个小时”,可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失重带来的这些问题,由此可填写“来应对失重造成的损伤”;第三空,“也是”说明失重这一问题不只是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一大障碍,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联系后文“航天医学成为航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应与“航天医学”有关,由此可填写“急需解决的航天医学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觉醒年代》艺水再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一群有志之士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奋起抗争的历史,表现出他们坚定的爱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觉醒,才有了中国菲命的胜利。觉醒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得以振奋,觉醒可以使一个民族得以复兴,觉醒可以使一个国家得以强盛。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情境,指出正因为有了一群有志之士的觉醒,才有了中国菲命的胜利。“觉醒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得以振奋,觉醒可以使一个民族得以复兴,觉醒可以使一个国家得以强盛”是对“觉醒”意义的总结。由此可见,材料的关键词应是“觉醒”,所以“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实质是让学生阐述如何看待“觉醒”对于一个人、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觉醒,便是要唤醒一种本能,一种“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奋起的热情与斗志。先辈的觉醒,是站在千年荣耀和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上,积极探索寻求自我救赎、民族救赎、国家救赎。而当今时代,依然是需要觉醒的时代,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必须继承前辈“觉醒”精神,勇敢地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文可从《觉醒年代》写起,引出“觉醒”的价值;之后结合新中国发展了历史,展现不同时期,中国青年的“觉醒”精神;之后联系自身与当今的社会现实,指出当代青年继承前辈“觉醒”精神的必要性,阐述“觉醒”对于一个人、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意义,以及如何践行“觉醒”精神等。立意:1.以觉醒之力行青春之壮举。2.新时代呼唤觉醒新青年。 3.青年觉醒,才有国家的觉醒。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南通名师高考原创卷联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一中、南菁高中、泰兴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卷(附解析)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试卷(附解析)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百所名校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七校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2届江苏省高三基地学校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江苏省高三基地学校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八校2022届高三语文联考
湖南省九校联考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04 17:28:3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45.8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