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玉林市市直五所普通高中2021-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年秋季期市直五所普通高中期中联合质量评价检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3.非选择题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出现了仰韶文化。大致同一时期,海岱地区(黄河下游)和江浙地区(长江下游)分别有(  )A.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B.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和屈家岭文化D.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2.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3.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4.秦朝时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措施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C.避免了国家分裂,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5.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 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下列表格中的信息,匹配不正确的是()A《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年历史B《上林赋》汉赋,司马相如所作,文体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神农本草经》东汉时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D《周髀算经》西汉初成书,记载了求日高的方法,引用了勾股定理A.AB.BC.CD.D7.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平准均输”。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武帝的经济措施(  )A.大幅度降低了民众的生活成本B.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为西汉对外开拓提供经济助力D.导致民间商业发展水平衰退8.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9.东晋初期,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领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在某一次朝贺中,晋宣帝司马睿邀请王导和他并排而坐,被王导辞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两晋社会动荡致使政局混乱B.晋宣帝知人善用平易近人C.东晋皇权确立需要士族支持 D.东晋时期皇帝不掌握实权10.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政权名称存亡时期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决定王朝兴衰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12.“(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兔,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增设进土科,放宽录取标准。”由此可见,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是(  )A.任免权和考核权由中央掌握B.以才学为标准考核官员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取士不问家世”13.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1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D.唐宋儒学的复兴16.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如图1左部铜镜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图1右部瓷碗上铸有铭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据此可知,唐代(  )A.中华文明海外影响扩大B.政府鼓励对外经济交流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D.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 18.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C.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19.行省的职掌主要是钱粮、户口等民政事务,以及例本省军例列保证行省官尽职。据此不能说明行省(  )A.权力较大而不专B.协调中央与地方矛盾C.职权范围被削弱D.适应了大一统政权需要20.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据此可知,宋代(  )A.家庭手工业规模的扩大B.商业竞争异常地激烈C.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D.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第II卷(非选择题)注意:请把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写错和超出答题区域不得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 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10分)(3)根据材料三,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材料五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引自《旧唐书·杨炎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8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4分)(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4分)2021年秋季期市直五所普通高中期中联合质量评价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故BD项排除;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800至前1500年,屈家岭文化,时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故C项排除;故A项正确。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体现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东周夷夏交混,是铸造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兼并战争中,周边少数族逐渐华夏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尚未实现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排除A项;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求免于受惩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可知,孔子强调的是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B项正确;“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强调的是严刑峻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不是“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用刑罚约束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了民族认同,避免了国家分裂,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秦朝没有长治久安,排除B 项;材料中的措施与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的主要原因是,该办法以“推恩”为名,通过建立众多诸侯国,可以削弱诸侯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缓解皇族内部矛盾不是推恩令的主要作用,A项错误;推恩令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B项错误;推恩令并不能“消除”地方势力勾结,C项错误。6.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不是《神农本草经》,C项匹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匹配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帝的经济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后确实有利于对外开拓,C项正确;汉武帝的平准均输能一定程度平抑物价,却不能大幅度降低生活成本,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物资是自给自足的,此外盐铁官营很可能提高了盐铁价格,A项错误;这些政策能提高中央的财政收入,但不能完全解决中央财政危机,武帝后期因为无休止的战争和迷信活动,开销过大,财政危机很严重,B项错误;这些政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未能让商业衰退,只是抑制了其发展速度,教材原文“法律贱商人,商人亦富贵矣”,D项错误。故选C项。8.C【详解】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即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即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由此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即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对推恩令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态度,排除B项、D项。故选C项。9.C【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家是东晋时的士族领袖代表,故有俗语“王与马,共天下”,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皇权的确立也需要士族支持,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东晋的情况,看不出西晋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并不是强调皇帝善于用人,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世家大族的地位比较高,权力比较大,但不能得出东晋皇帝不掌握实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开国君主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说明五代时期政权实际上都是地方藩镇割据规模的扩大,C项正确;五代时期政权是交替出现,而非并立的,排除A项;五代政权建立者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和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君主身份和王朝兴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 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的兼并,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材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兔,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官吏的任免和考核都由中央掌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员,而不是考核官员,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科举制的内容,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是任免权和考核权由中央掌握,“取士不问家世”指的是科举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材料“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体现的是当时门第观念依然较为浓厚,也说明当时科举制并非是唯一的选官方式,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高级官员多是进士科出身的结论,排除A项;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征,考风不正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主要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但是考查的内容并非是经世策论,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六部中工部的职责,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项正确;ACD项的运作程序有误,排除。故选B项。15.A【详解】由材料可知,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后人虚构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并未单独强调儒学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本题考查唐文化的世界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黑石号”沉船上的唐朝器物可知,唐朝大量瓷器、铜器等传播到国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单纯通过随船器物无法判断唐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故排除B项;“黑石号”由中国驶向海外,自然满载中国货物,但据此无法对唐朝进出口状况进行比较,无法佐证“出超地位”,故排除C项;沉船被发现于东南亚,但无法据此判定其目的地,无法佐证“主要贸易对象”,故排除D项。故选A项。1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推行分化事权的原则,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提点刑狱司分割地方司法权,因此A项正确;元朝行省制设置的原则是“犬牙交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D【详解】“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D项正确;从该图中路府州县、监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关键词判断出该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地方机构的设置,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主要是吸取中唐五代以来大量设置节度使所带来地方统治问题的教训,A选项说是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B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19.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长官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可领本省军队,受中央管辖,有一定权力,不能体现职权范围被削弱,C项符合设问要求;行省长官有一定权力,大而不专,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行省权力收到节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矛盾,适应了大一统政权需要,B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20.D【详解】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21.(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6分)【详解】(1)根据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西周制度 相比于以前的变化是: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等方面分析影响。(2)根据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是: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表现是: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方面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22.(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2)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8分)(3)三省六部制;审核诏令,不妥驳回(4分)(4)租庸调制;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分)【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2)进步性: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根据材料“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实行自由投考,有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将读书、做官、考试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稳定。(3 )制度:根据材料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运行机制可知,这是三省六部制。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审核诏令,不妥驳回.(4)制度:根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意义:“若不役,则收其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1-25 16:50:0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24.9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