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9说“木叶”练习(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说“木叶”基础过关练(2020湖北武汉武昌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言下之意是草木薄情寡义。可如果用这句话来 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显然是 。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植物数不胜数,花草树木的情态各异喜欢被诗人用来表达不同的志向和理趣,心境和情怀。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 ),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情飞扬、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没有专门咏草的诗词,但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草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五古·挽易昌陶》是为悼亡同窗好友而作,“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中“萋萋”与“凄凄”“戚戚”同音,给人一种冷清凄惨之感。城南隈的春草长得再茂盛,也已经物是人非,再也不能和易君携手同游,此情此景不禁令人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描写旧中国血吸虫病肆虐,农村萧条,人民悲惨的境况。“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中的“薜荔”是一种蔓生野草。“千村薜荔”,如同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杂草丛生,繁华不再,给人以荒凉之感, 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审视 大错特错 凄然泪下 寄语B.反观 大错特错 凄然泪下 寄寓C.审视 大谬不然 潸然泪下 寄寓D.反观 大谬不然 潸然泪下 寄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喜欢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的形象,抒发了不同的理趣和心境,表达了不同的志向和情怀。B.诗人喜欢用花草树木形象的情态各异,来表达不同的理趣和心境,抒发不同的志向和情怀。C.诗人喜欢用形象、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来抒发和表达不同的理趣和心境,不同的志向和情怀。D.诗人喜欢用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形象,来表达不同的理趣和心境,抒发不同的志向和情怀。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在其作品中多处可见12
B.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C.花草树木在他的作品中不乏生动的描写D.他的作品中有多处关于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4.(2020浙江宁波高二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雁”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文人们或绘雁行,或摹雁声,或写孤雁,展现一种独有的生存状态,① 。雁的春秋迁徙,常常唤起人们的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等幽微情感,因此,② 。迁客骚人在遭受贬谪、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时,也每每会想起失群的孤雁,于是,③ 。总之,“雁”这一具有张力的意象,以其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负载着诗人思乡、失意的情怀,是读者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 5.(2021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挡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种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6.微写作。12
菊作为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柳”“雁”“江水”等,请任意选取一种意象,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品析其意蕴(一种即可)。2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一、(2020四川绵阳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于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那么,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的呢?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又无法企及,于是乎,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了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之“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了“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似乎还带有“有所待”的意味,但是“志存天地,不屑唐庭”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12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其《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则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的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是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或是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是自由创造,只是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的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对《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的《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决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鲲鹏意象的内涵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换,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B.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开始关注庄子,鲲鹏意象最终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对象。C.“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对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D.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意象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12
B.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C.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的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的意义。D.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举了事例。3.()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B.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娲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C.戴望舒根据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D.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二、(2020云南玉溪一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和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就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外,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12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B.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C.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英美诗歌创作。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及其建构过程。B.第二段介绍了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特点以及和西方实体论哲学与美学的不同。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诗学、书法艺术、音乐等为例,阐明了中国艺术在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艺术。D.第四段论述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之美,指出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是在人的情感意识之外的实体性对象,意象创造的世界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B.中国书法注重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等等。这说明中国书法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过程。C.用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的有价值的尝试。12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误解了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审美作用,错把艺术当作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五年高考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0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12
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12
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 ①审视:仔细看。反观:反过来看;回过头看。语境中并没有反过来看的意思,故应选“审视”。②大谬不然:形容完全错误,与实际完全不符合。大错特错:完全错误。“大错特错”着重于错误的程度,“大谬不然”着重于错误的内容。上文“用这句话来……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着重于论述内容上的问题,应选“大谬不然”。③凄然泪下:悲伤地流下眼泪。潸然泪下:形容心中哀伤或感动,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潸然泪下”多用在无法控制情绪时,联系上文“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可知,应选“潸然泪下”。④寄寓: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语:传话;转告话语。根据后文“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可知,应选“寄寓”。2.D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喜欢被诗人用……”主客颠倒,应是“诗人喜欢用……”;二是“表达……志向和理趣,心境和情怀”搭配不当,应为“表达……理趣和心境,抒发……志向和情怀”。故选D。3.B 根据后文“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情飞扬、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可确定句子主语不是“花草树木”,排除A、C两项。“不乏”指不缺少,表示有相当数量,比“有多处”更能体现前文所说的“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故排除D项。4.答案 ①借此抒发自己浓浓的情思 ②雁就成为思乡文人吟咏的对象 ③孤雁又成了失意的代称解析 ①处,前文说文人们写“雁”,此处应是文人们写“雁”的目的,根据后文“雁的春秋迁徙,常常唤起人们的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等幽微情感”可知,文人们写“雁”的目的是“借此抒发自己浓浓的情思”。②处,由“因此”可知,此处是写“雁的春秋迁徙,常常唤起人们的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等幽微情感”的结果,应填写“雁就成为思乡文人吟咏的对象”之类的内容。③处,由“于是”可知,此处是写“迁客骚人在遭受贬谪、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时,也每每会想起失群的孤雁”的结果,应填写“孤雁又成了失意的代称”之类的内容。5.答案 ①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②松、菊形象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③鸟形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④鸟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第1句话中可得出关键信息“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从第2、3句话中可得出关键信息“松、菊形象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根据“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正在飞回巢中”可得出关键信息“鸟形象的含12
义是不固定的”;从“而且……特色”中可得出关键信息“陶诗中鸟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形象”。6.【写作指导】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在题目指定的“月”“柳”“雁”“江水”等意象中任选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除了要选取一种意象之外,还要明确指出其意蕴,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准确恰当的品析。三年模拟练1.A B.“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开始关注庄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可知,魏晋文人关注庄子的原因是“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其心灵的平衡,他们渴求精神慰藉,并非“追求精神自由”。C.“这是对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可知,《逍遥游注》中对“鲲鹏”的解释,应该是“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的尝试,而非“对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D.颠倒因果,根据原文“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可知,“呈现盛唐气象”只是李白文学创作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2.B 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而非“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3.B 李白创作《大鹏赋》是在原鲲鹏意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A.《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象“杜鹃”与《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中的原始意象“杜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不涉及内涵全新的创造。C.《雨巷》中虚构的雨中丁香般的姑娘与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丁香虽然有人和花的差异,但两种意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自己理想的化身。D.《窦娥冤》中虚构的窦娥所发的亢旱三年之誓在《汉书》中所载的孝妇冤死的故事里没有相合的原始意象。4.D A.“注重抽象思维”错,原文为“尚象、重象思维”。B.“最重要的理论范式”错,原文为“理论范式之一”。C.“人们都认为……”错,原文提到朱光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且“来自英美诗歌创作”错误,原文是“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5.A “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错误,第一段中并没有提到“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用。12
6.A “中国美学认为美是在人的情感意识之外的实体性对象”错误,“美是在人的情感意识之外的实体性对象”是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的观点。五年高考练1.C A.“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中“‘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可见,“社会伦理制度”的重要性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中的“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知,在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D.“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中的“‘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2.A “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原文中的“《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论证“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3.C “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是说“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方法突破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三重推断(1)要素推断①单一判断题。这主要是针对论点和论据的正误判断。解答此类题,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且要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②综合判断题。这主要是针对论证的正误判断。解答此类题,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一要看原因与条件的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明确表述,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12
(2)关系推断①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解答此类题,要推断句子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这就要求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划分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从而判断选项有没有混淆错误。②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解答此类题,要推断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假设、转折、并列等,要注意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转折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错误。(3)思维推断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通过其他媒介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的过程。思维特性在选项的设置中主要表现为方向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方向性主要体现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上,深刻性主要体现在补充省略内容和揭示隐含信息上,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类比、归纳、演绎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拓展、延伸、预测上。弄清这些命题特征,有助于我们运用思维推断精准作答。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