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宜春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24*2=48)1.所谓“特朗普经济学”指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受挫的蓝领阶层兑现承诺的重要举措(如下表),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民意基础。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意图重振美国的制造业B.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C.侧面反映了中美博弈的激烈D.着力推动国际分工趋向合理2.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不准确的是()A.减少货币供应以降低通胀率B.恢复市场主体地位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3.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前展开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4.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因银行大量破产,储蓄不能提现,旧的税收体制也没有改,全美国人陷入了不知道拿什么和别人交换的境地,而一些地方发行了代金券,墨西哥币加拿大币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反映了()A.政府实行美元贬值带来的恶性后果B.通货紧缩政策导致货币供求失衡C.生产的不足助长物价上涨D.美元独霸地位受到冲击5.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强调个人利益,发放奖励工资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注重协调重轻工业的比例均衡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6.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A.表明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C.反映所有制发生部分变化D.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7.阅读下表: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工业实力逐步变弱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趋于接近C.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益优化调整D.发达国家开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8.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地依据和基础,图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分析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B.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C.经济危机前供求关系状况基本平稳D.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9.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B.确保社会福利的公平性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D.要求福利体现需求决定原则10.下表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主要代表刊物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1898年473983%《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言论自由C.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D.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11.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B.革命派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西融合D.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2.“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城市,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对内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3.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A.通过宪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B.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C.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僵化的斯大林模式D.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14.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美国采取这些措施()A.一定程度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B.加强了美元的市场属性C.便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D.巩固了美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15.据统计,在“十一五”计划前4年,外贸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的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此后,我国综合出口退税率已上升至13.5%左右。这一做法可能()A.减少了外汇储备B.增加了财政收入C.提升外销产品竞争力D.提升外销产品质量16.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普遍变化B.外来先进技术传播受到阻扰破坏C.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17.下图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图。()根据所学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A.日本、苏联、英国B.英国、苏联、日本C.苏联、日本、英国D.苏联、英国、日本18.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 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B.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C.该表反映了里根践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19.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A.改变自由贸易政策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B.开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运用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政治向心力D.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经济危机的威胁20.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内容是在生产领域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财政金融领域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下面选项与之相关的是()A.借鉴了美国供给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复兴”实践B.推行混合所有制C.新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调D.经济基本面是出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1.下表是《1995年—1999年美国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它反映了1995年—1999年美国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经济的责献()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实际GDP的贡献 199519961997199819991995—1999平均GDP实际增长率(%)2.73.64.24.34.23.8计算机和电讯产业的贡献(百分点)0.730.900.800.990.920.87对美国国内价格的个贡献通货膨胀率(%)2.21.81.60.71.51.6计算机和电讯产业的贡献(百分点)-0.24-0.41-0.42-0.49-0.45-0.40A.消费升级促进计算机发展B.第三产业成为美国发展主导C.新自由主义成就美国经济D.新经济使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2.下表是美国政府开文文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可以看出美国70年代后呈現出减少社会公共开支,扩大社会福利保障支出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C.受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出现“滞涨”D.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效果削弱23.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单位:万人)项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131103116812211226131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921908922917926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B.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C.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24.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下列史料按真伪可信度排列从高至低()①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②(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 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苏共内参-秘密报告>>③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了南京人民的欢迎的照片。④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强奸了约12个妇女。这却没有拍电影带回去。()——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A.②④①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④②③①二、材料分析题(共三题52分)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依据材料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12分)26.(20分)分析数据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数据表1917年1920年1932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314.1368煤(十万吨)29087644 原油(万吨)9103902140钢(万吨)42219592.7棉织品(亿米)25.31.226.94粮食(百万吨)144.452.5111.6——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1)据材料一,概括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苏俄(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3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24*2=48)题123456789101112答题131415161718192021212324答二、材料分析题(共三题52分)25.(20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12分)26.(20分)(1)据材料一,概括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苏俄(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分)27.(12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23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DBDBB6-10DCDCC11-15BABCC16-20CACAA21-24DCBA25.【答案】(1)背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或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国企传统体制走向僵化。主要进展:企业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所有制改革。(8分)(2)同:社会制度不变,经济体制转型;利用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法制配套,理论影响深远;逐步探索推进,取得巨大成就。异:中国:农村率先突破,然后转向城市;注重下放权力,加强市场调节;坚持社会主义, 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美国:金融领域开端,工业改革为主;加强政府干预,防止无序竞争;维护资本主义,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和私有制。(12分)26.【答案】(1)变化:1917年至1920年,苏俄工农业产值急剧下降。原因: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变化:1920年至1932年,工农业产值得到恢复发展;重工业发展迅猛,农业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8分)(2)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增速日趋迟缓,逐渐陷入停滞。成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分)(3)启示: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民经济要平衡协调发展。(4分)27.【答案】示例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论述: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30 10:24:22 页数:10
价格:¥3 大小:974.0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